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66|回复: 0

冯纪汉催生《朝阳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8 11: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纪汉
      《朝阳沟》自1958年诞生,久经磨练,已成为现代戏经典,许多名段久唱不衰。1963年除夕,毛主席在北京怀仁堂观看了《朝阳沟》,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当初,如果不是河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来叫我写《朝阳沟》,也就不会有这出戏的出现。
对于《朝阳沟》的创作,今年88岁高龄的杨兰春老人这样说:“《朝阳沟》要说成绩,是冯纪汉的功劳,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杨兰春曾在《豫剧〈朝阳沟〉诞生记》中这样写道:“如果不是河南文化事业管理局冯纪汉提出叫我来写《朝阳沟》,也就不会有这出戏的出现。”
  1958年3月初,冯纪汉请时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为全省召开的局长会写个戏,创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
  接到任务后,杨兰春思前想后,两天白天黑夜都睡不着觉。当年正值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了这热烈的场景,杨兰春结合多年的生活积累,回忆起1957年在登封县曹村(即现在的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抗旱浇麦时朝夕相处的男女社员,开始动笔写戏。
  
  边学边排:
  首演即将开幕才定名《朝阳沟》
  创作《朝阳沟》时,第一、二、三、四场有草稿,第五、六场只有唱词,第七、八场因时间太紧来不及写草稿。杨兰春这边写着,那边就叫王基笑、姜宏轩配曲,演员学唱。排练场就在河南人民剧院二楼前厅,许欣负责初排,每写好一场戏再去重点加工排练。
  到了后几场,杨兰春先是用录音机把编的唱词录下来,后来录音也来不及了,就随手拿个纸烟盒或头疼粉袋,想出两句就写出来发给演员学。最后一场,杨兰春干脆就到排练场去直接口述,叫演员当场记。就这样,七天七夜编排出了《朝阳沟》。
  在《朝阳沟》首演时还有一个趣闻,就是在开幕前才定下剧名。
  1958年3月20日,《朝阳沟》在郑州北下街河南剧院(今已拆除)首场演出,马琳(饰银环)和王善朴(饰拴保)主演,参加全省文化局长会议的同志都来看这出“跃进戏”。开演前,冯纪汉副局长先简单地介绍了剧情和编排经过。随后冯纪汉问杨兰春:“开幕吧?” 杨兰春说:“戏还没有名字哩!”冯纪汉只得到幕前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台下一阵笑声。剧名怎样定呢?当时杨兰春想:曹村的山坡上有个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都是丘陵山沟,剧名就叫《朝阳沟》吧!
  就这样,这部首演时布景、道具总共花了十余元钱的戏剧,后来经过千锤百炼成为豫剧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作为杨兰春创作、编导生涯的代表作,《朝阳沟》曾三次进京演出,1964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团演职员。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朝阳沟》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朝阳沟》从此红遍大江南北,其拷贝发行量位居当年第一。50年来,《朝阳沟》的中文、外文版本共计20多种,舞台戏在全国各地演出了3000多场。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5-4-10 15:41 , Processed in 0.1250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