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96|回复: 3

韩国华裔寻根故事...自称大明朝遗民,永历年号很有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8 1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国汉裔书信,汉字功底不错
韩国汉裔书信,汉字功底不错
国内亲属书信,繁体字功力尚在
惊现邓小平改革开放
韩国汉裔书信,此公汉字功底尚在啊

注意上面落款年号是南明最后皇帝年号“永历345年”,另檀君纪年很无语。。。







韩籍华人冯荣燮先生寻根记
张铭璇

冯荣燮(1920—2003),号鹤隐,韩籍华人,其祖先本为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东红庙村冯氏后裔,于明代中后期迁居青州府益都县富亭里(明国九义士),十一世先祖冯三仕于明朝末年在富亭里出生,成年后因抗清被清兵抓入沈阳监狱;获释后于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东渡鸭绿江侨居朝鲜,迄于冯荣燮先生已历十一世。

冯荣燮先生虽客居异域,却热衷于中国汉学文史研究,他编写的《大明遗民史》、《增修九义士传》、《朝宗岩与九义士》等书已被台湾、韩国、美国、北京等地区的14家大型图书馆收藏。

1989年10月,冯荣燮先生作为韩国学者,随韩国访问团参加了曲阜“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1991年7月,冯先生又参加了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专程到山东寻根访祖。笔者作为与其交往甚多的朋友,特作回忆,录其详情,将其寻根访祖的前因后果,笔记成文,以飨诸君。

1988年11月4日,一封来自北京大学的信件送到了临朐县府地名办公室。信的内容是:“南朝鲜(当时中国大陆称韩国为南朝鲜)冯荣燮先生祖籍青州府临朐县富亭里,其祖先冯三仕先生乃明正德年间进士冯裕之六世孙,因反清而流亡到达朝鲜侨居汉城。迄今已历340余载,其后裔冯荣燮欲寻根问祖,而求诸君关照”云云。发信人署名为冯增铨,其祖籍是中国海南岛,生在新加坡,属新加坡籍华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研究,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孔子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此信在临朐县地名办公室搁置了半个多月,无人理睬,无人回信(办公室主任姓冯,也没重视)。当时,笔者适在地名办工作,遂从“迷途问路,当以指点”的基本道德观念出发,忙中抽暇,简要说明“富亭里已无从查考,唯冯裕后裔颇多,可与之联系”而函复北京。其实冯先生所说的“临朐富亭里”是不确切的,应为“祖籍是青州府临朐县,原籍是青州府益都县富亭里”。明清定制:定居三代以上即可定籍。

1988年11月19日,冯增铨先生回函介绍我直接与汉城冯荣燮先生通信,但要注意:“受信人很古董”,“不承认清朝,自称大明遗民,迄今仍用明历纪年。每年明朝开国及崇祯皇帝上吊之日都穿明代服装。按明朝古礼祭祀,所以写信中‘你’、‘我’之类的称呼是不习惯的,对其先祖也不要直称其名。”对此,我颇感兴趣,遂于11月26日致函冯荣燮:“在下愿为先生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但时久情疏,若要找个重情好义而稳重的近亲尚需仔细寻访”。

1989年10月,冯荣燮先生作为汉城栗谷思想研究院的汉学学者,随韩国访问团抵达中国曲阜,参加了“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当时,冯增铨先生担任孔子诞辰纪念与学术讨论会的筹备处主任。由于冯荣燮先生是首次访华,风土各异,人地两生,颇需他人照料,所以冯增铨主任给予冯先生大力协助。在此期间,冯荣燮先生计划:10月9日,“礼访临朐县地名办公室”与笔者会晤;然因“不谙华语,无法畅叙所怀”,“单独离团又无翻译”等原因,只好打消此念。而将携带的《冯氏族谱》、《增修九义士传》、《朝宗岩与九义士》从曲阜寄到笔者家中——山东临朐城西张家庄,以期转赠邻近图书馆,而“供本国万民阅览”。

1989年10月8日,古历重阳节,冯荣燮先生随汉城访问团登上了泰山极顶!他思念故乡,感慨万千,把从韩国带来的板栗、长红枣做供品,陈放在泰山顶上;他面向临朐,庄严跪倒,顶礼膜拜!同伴沈相弼先生任供祭执事,宋贡镐先生任读祝官。

其祝文曰:“维   永历三四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癸巳,朔十日壬寅,居韩遗孙荣燮敢昭告于显临朐冯氏十一代以上先祖之灵曰:

惟兹小孙,三仕公后。满族窃国,移居东陬。虽谋光复,不遇英杰。天命不佑,明祀永绝。报此怨恨,世世相传。昔于加平,奉皇庙先。西来义士,并及东贤。从配庙庭,敬荐豆笾。崇祯日月,大明山川。十一代上,墓在临朐。先乡改名,省墓无由。心中怅怀,适时霜秋。谨具一酌,敬伸微诚。伏惟尊灵,降鉴昭明。呜呼尚飨!”

10月9日, 冯荣燮先生在曲阜阙里宾舍拜访了衍圣公、台湾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先生的姐姐孔德懋女士。冯荣燮先生将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写给汉城明代遗民的贺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手迹摹本赠送给孔德懋女士。

10月12日,冯荣燮先生将明崇祯皇帝御笔宸翰:“思无邪”、“非礼不动”拓片分别赠送给了北京明皇帝陵特区办事处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1989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鸿志先生在韩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与冯荣燮先生结识,并拜谒了汉城明代遗民的大统庙。

1989年冬,在临朐县文联的创作例会上,笔者将冯荣燮先生寻根访祖、崇拜明朝等事当作奇闻予以介绍。冯益汉颇感兴趣,不久便将冯荣燮寄给我的《增修九义士传》、汉城《冯氏族谱》及照片借去阅览,事后告诉我:“老龙湾管理所待建冯惟敏纪念馆,这些书最好在那里存放。”

1990年元月4日,本人发函邀请冯荣燮先生在4月上旬来华访祖,同时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冯老先生于元月25日回函解释:大明遗民的三月十九日祭享,恰为阳历4月14日,“抽身外游,心中不安”,为免误事,故未成行。与此同时,冯益汉亲写一信,让我把他引见给汉城的冯荣燮先生。

当时我来到临朐县文化馆二楼尹文良、冯益汉共用的创作室,冯益汉把早已写好的信和冲洗的冯裕、冯惟敏照片缴给我,并当着我和尹文良的面说:“南朝鲜这些人有的是钱啊!……”

当冯益汉出去上厕所时尹文良对我说:“小张,你给人家南朝鲜写信,千万别提钱啊!这不仅是体现人格的问题,也体现国格的问题啊!”我当即回答:“我知道!真想不到冯老师会说出这种话来!”当时我便有种找错人的预感。尹文良为什么会私下给我长心眼?因为他是我父亲的学生,平素与我兄弟相称,故而说话极为实在。

1990年3月5日,《临朐县志》办公室张学超主任光临寒舍,询问汉城冯氏始祖东渡朝鲜的确切时间,以便撰写《临朐县志·华侨卷》。据张主任介绍:冯三仕系临朐历史上最早外出的华侨。

1990年4月22日,本人为了撰写《大明遗民故国情》,特赴冶源车家沟寻找冯荣燮起先寄给我、后被冯益汉借去的汉城《冯氏族谱》以作参考资料。后来冯益汉又到本人家中将汉城《冯氏族谱》再次索去,说是要“在冯惟敏纪念馆里陈列”。同年5月12日,冯荣燮先生来函询问:“冯惟敏纪念馆的建立,究竟是官方拨款,还是民间醵资倡办?”我函复冯荣燮先生:冯惟敏纪念馆的建立,由哪里出钱,我不清楚。

1990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了本人根据冯荣燮所在民族的事迹撰写的《“大明遗民”故国情》。冯鸿志先生的夫人(在外交部工作)发现后,即从北京寄往汉城。冯荣燮先生于同年10月8日致函笔者:“张先生之诚援”使九义士爱国风范“始闻于中国朝野”,“本人感谢感激,笔舌难记”;并亲书一横幅:“为善最乐,敬赠张铭璇先生雅正,冯荣燮于汉城”。

1995年,中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其《红楼梦》学术研究论文——《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中,将《人民日报》发表的《“大明遗民”故国情》引用,并发表在1995年第四期《北京大学学报》上。由于本人发表《“大明遗民”故国情》时署名“张未弛”(互联网上把“弛”误写作“驰”),以致现在的互联网上只要输入“张未驰”,点击“搜索”即可查到周汝昌先生引用过的《“大明遗民”故国情》这篇文章。

互联网《红楼问疾之民族萎靡——转自:悼红轩》评论说:“也许周老先生会大呼‘见鬼’,就是在今天,在南韩仍有‘明义会’、‘明遗民’。据1990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张未驰《“大明遗民”故国情》:‘现在,这支遗民共有2800多人’。孽臣孤子,灯灯相传;沧海成田,犹衔木石;神州春回,尚余鹃血。他们的丹心碧诚,岂周氏‘滑稽’二字了得!”

1991年4月,冯鸿志先生从北京致函笔者:冯荣燮先生将于7月中旬再次访华,以参加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到临朐观光祭祖。为此本人分别请示了临朐县外事办公室和县政协、统战部,将反馈意见函复北京冯鸿志。

1991年7月7日,冯荣燮先生偕其次子冯起亨自韩国仁川港乘船抵达威海,翌日经烟台至北京。

7月9日,冯先生父子由中科院冯鸿志先生陪同,离京赴津,参加南开大学的中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此间由冯鸿志先生任翻译。冯鸿志时年62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任中国外交部驻平壤大使馆外交官,对朝鲜语、日语颇为娴熟。

冯鸿志先生来临朐后告诉我:冯荣燮先生把《人民日报》上的《“大明遗民”故国情》复印了许多份,赠给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明清史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冯荣燮先生发表的《明清时代中外关系研究论文》在会场之中文惊四座,令人瞩目!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曾有个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却不知道还有协助朝鲜国王反清复明的“九义士”!大家只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帝国早已在340多年前灭亡;却不知道明朝灭亡后的340多年之中,竟然还有一支至今保持着明代习俗的民族!这是改写中国历史,至少是补充中国历史的新史料!

7月11日下午,一封从天津拍发的电报送到了山东临朐张铭璇(笔者)手中,电文的内容是:“冯荣燮先生一行三人将于13日凌晨1:44抵达青州火车站,望接。”

7月12日上午,本人到临朐县外事办公室汇报电报内容。当天下午,县政协、外事办在政协会议室召开专门会议,商定接待事宜。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县政协副主席吴德升、王世富,外事办主任马学孟、副主任徐守国,还有三人不知名姓。另外便是本人(张铭璇)和冯益汉。马学孟主任让冯益汉先作汇报,等冯益汉汇报完毕,马主任说:“现在冯惟敏纪念馆还没动工,但是我听说冯先生汇来了一笔款,这笔款在谁手里?等冯先生来了以后证实出来,那时候再承认,脸上可不大好看唵!”

冯益汉这才窘迫地说:“上年,荣燮寄来了300美元啊,信上说是处于对我的孝敬之心,让我补养补养……”这使我想起了1990年5月12日冯荣燮先生的来函,询问冯惟敏纪念馆由谁出资兴建的问题。〈1992年冯荣燮先生寄赠笔者一部《冯氏大同谱》,其中附录了他的全部收、发信件,在第1111页是冯荣燮先生汇款时的附信,其文曰:“所要经费300弗(费)同封送呈,不无寡少之虑。”

《冯氏大同谱续篇》第593页则是冯荣燮先生在1992年6月29日写给冯益汉的信,其中第一条便说:“海浮公塑像捐款至少,略表微忱”。文末附录原信件。

由此可见,冯荣燮寄给冯益汉的300美元是捐修冯惟敏塑像,并没说让别人补养补养。〉

7月12日的外事会议最后决定由徐守国副主任赴青州接站,因车内拥挤,我和冯益汉都未前往。

7月13日8:30,笔者在临朐县府宾馆——沂山茅舍会见了冯荣燮先生一行。当我走进客房时,冯荣燮先生急忙从沙发上站起,冯鸿志先生首先自我介绍,尔后又介绍了冯荣燮先生及其次子冯起亨先生。冯荣燮先生双手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韩语,方才放开我的手给我让座。冯鸿志先生及时翻译道:“冯老先生说‘我今天能回到阔别340多年的故乡,实现了我和11代祖先的愿望,完全仰仗于张先生的热心协助!在此我代表我的族人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正当我们彼此交谈时,政协副主席王世富、外事办主任马学孟、副主任徐守国等走进房间以致问候。他们走了以后,我代表我的父母,邀请冯先生到寒舍做客,共进午餐。冯益汉担心“领导不同意”。我难以勉强,欲单独回家,冯荣燮先生苦留不放。冯鸿志翻译说:“书信交往了四年的朋友,今天初次见面,就陪我们吃顿饭吧!”于是我与他们共进午餐。

下午,我陪冯荣燮、冯起亨、冯鸿志乘坐县政府安排的面包车,去山旺化石博物馆参观。我提议顺便到寒舍一坐。冯益汉颇为踌躇,说:“那得问问冯鸿志愿意去呀不!”结果冯鸿志先生爽快地说:“去!冯老先生到临朐来,一项是寻根访祖,再一项就是登门拜访张先生嘛!”于是我们乘车来到城西张家庄。我父母把冯先生等人让进屋里落座,通过冯鸿志先生的翻译,家父、家母与冯老先生交谈了30多分钟。冯老先生提议:与我全家人合影留念,带回汉城。

当天傍晚,我们根据县政府的安排回到沂山茅舍,参加临朐县政府特地安排的接风晚宴。常务副县长冯学忠、政协副主席王世富、外事办副主任徐守国,以及笔者本人和冯益汉参加了坐陪。

宴会之前,冯益汉曾去临朐县广播电视局请记者来录像;但不知何故,记者没有来。

席间,我们从铸剑池啤酒谈到江南亭冯惟敏时,冯□□对冯荣燮、冯鸿志先生说:“冯惟敏是进士出身(实际是举人,没中进士),分配了个小县官儿,大材小用啊!……后来又到杭州去做了个州官……”当冯鸿志与我私下讨论冯惟敏时,我便把“冯惟敏不是进士”和“杭州州官”的错误说法进行了纠正。

冯□□和冯□□曾不止一次地称冯荣燮次子冯起亨为“小冯”,称笔者为“小张”。其实,作为外交场合,即使对方年龄比自己小,也要尊称“先生”或“阁下”,这是基本外交常识;而在姓前加“小”字,本身就包含对人轻视、小看、不尊重的成分!虽然有些人自以为讲话很文明,却没意识到这一点。

更有甚者,冯□□曾对冯荣燮等人说:“在冶源一带,他们都拿着我当半别神仙对待呀!”冯鸿志不解其意,追问“半别神仙”是什么意思。冯□□解释说:“我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临朐人都称我戏剧家啊!”冯鸿志先生颔首答应。当时我在现场,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还真不敢相信天下会有这样自我介绍的人!难怪冯鸿志翻译与我单独谈话时说:“在我的印象里,这些地方干部,讲话有些粗野啊!”

当晚,有人叫我“不要再陪冯荣燮一行,明天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不解其意!后来方知,这是让我牵线搭桥的临朐人出的主意,其目的是要自己接待冯荣燮一行,不愿意我这个“媒人”出现!真是过河拆桥!我一气之下,偏偏去陪同冯荣燮先生。

7月14日,冯荣燮一行三人乘外事办汽车到达老龙湾,冯益汉提议冯先生三人到自己家中去住。临朐县外事办公室安排:必须住龙湾接待室,不能住个人家中。当日上午,老龙湾管理所所长张益祥与笔者陪同冯荣燮一行游览了龙湾景点。

当冯荣燮先生迈进江南亭时,首先向冯惟敏画像鞠躬,然后,我们合影于江南亭前。笔者偶来兴致,仿“破阵子”词律填词一云,题为《与冯荣燮、冯鸿志诸先生游老龙湾感怀》:

龙湾水竹凝碧,

海浮天梯通天。

  且沿小径寻幽僻,

   聊捉孤石击鸟喧。

笑飞篁林间!

坐观垂钓湖边,

方羞孟士鱼羡。

  何及刘概爱林泉,

   独避尘网耻恋栈。

英名古今传!

书之于册,贻赠冯荣燮先生。

7月15日,冯荣燮先生一行三人乘车到沂山游览。本人到临朐电台联系记者对冯荣燮先生进行录音采访。7月16日,临朐电台记者李萍、张立平到冶源采访了冯荣燮先生。

7月17日凌晨,冯荣燮先生一行三人乘外事办专车赴青州火车站,奔威海而乘船回国。

1991年8月8日,冯荣燮先生自汉城寄给笔者《大明遗民史》一套;同年9月9日,再寄大明遗民的民俗风情录像带(PTO)一盒。

1993年春,临朐县官方组成了6人的“韩国考察团”,其中,冯益汉作为冯荣燮族人带路,财政部门为每人准备了2万元现金兑换外币。令人诧异的是:我作为最早联系冯荣燮的“牵线介绍人”竟然被蒙在鼓里,有人竟然怕我知道!当冯荣燮先生来信询问考察团中有没有我时,我便把“名为官员考察,实为公费旅游”的内幕做了介绍,并题诗一首,曰:《赠临朐县“韩国考察团”》

黄海滔滔碧水遥,

欲渡无舟我架桥,

越王不义拆桥过,

范蠡成仁遁紫涛。

分别寄给了韩国的冯荣燮先生和北京的冯鸿志先生。后来临朐县韩国考察团在办理出国护照时受阻,冯益汉便去北京恳求冯鸿志先生协助,以图在外交部工作的冯鸿志夫人办理出国护照。冯鸿志先生表示“办不到!”这是1998年4月,我在国家外交部家属楼、冯鸿志家中时,冯先生亲口告诉我的。

至此,临朐县韩国考察计划彻底破产!同时也为临朐财政节省开支12万元。

1992年底,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先生来信,说他在韩国访问时拜会了冯荣燮先生,经其介绍,开始了与我长达数年的书信往来。然而,1995年冯玉忠校长到达临朐时,我却一点也不知道。直到1996年4月,我从《临朐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发表冯益汉的《临朐二冯寻根记》中才知道冯玉忠来过临朐。论说,通信三年的朋友,从千里之外赶来,不可能不打听我之所在,却没有与我见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利用造谣、诽谤手段,诬人清白,诋毁中伤!

作为韩国冯氏与临朐冯氏的最早牵线介绍人,得到的竟是临朐冯□□的过河拆桥和造谣诽谤!

1995年,韩国冯荣燮先生患脑中风卧床不起。此后每逢春节,都由其次子冯起亨先生来函拜年。

2002年冯荣燮夫人逝世。

2003年10月,冯荣燮先生病逝,享年83岁。

2007年,经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临朐氏族考》作者王新生先生考证:韩国冯荣燮寻找的祖籍地——富亭里,不在临朐县境内,而是在青州城西南,本为纪念宋代青州知州富弼而建亭,称“富公亭”,后设“富亭社”。冯荣燮所找的富亭里,即此。由此可证:冯荣燮祖籍是青州富亭社,并不是临朐人。若勉强挂靠临朐的话,也只能是临朐盘阳红庙子村,与冶源冯氏没有关系。



发表于 2010-5-8 2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把好事办好,必须出于公心;心有私念,则事多不济。
就如这次文化节,若是主办者出于公心,岂会出现目前之状况?
有人总是盯着钱,不是想着把事办好;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22: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海涛的观点,1998年我们山东巨野续谱时韩国冯氏来考察时就要捐钱,我们没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22: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家谱记载我们也是从青州益都县迁昌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09:49 , Processed in 0.0781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