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豆堂村巍峨耸立卓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代的钦赐“孝子坊”,它古补典雅,飞脊挑檐,铁钩同龄,错落有致,蔚为大观。
据同治三年《郏县志》载,“孝子坊”为清郏县乡坤孝子太学生冯赞所建,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后成为富庶一方的乡绅。乾隆十一年,他为朝廷捐赈灾粮50万斤,为全国第一大户。乾隆召见赐予官职,冯赞无意做官,请御批在家乡建家庙、祠堂、牌坊。乾隆即书“忠义祠”、“孝子坊”六个大字。从乾隆十七年开始,冯赞不惜重金,聘请能工巧匠,历时5年建成“孝子坊”,又用7年建起了“忠义祠”,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孝子坊”三个字是乾隆皇帝御笔。
该石坊通体为红石所建,俗称“红石牌坊”,高11.2米,宽8.4米,主题为几十块巨大红石筑成,分为一个正门,两个侧门,石坊梁额曾刻有“圣旨”和“綸音”两块匾,“綸音”即皇帝亲诏,此又证明“孝子坊”为乾隆手笔。周围是玲珑剔透的滚龙,两旁6块石刻斗拱,间距均匀,为回纹透花,正面中门上刻有“皇清钦孝太学生冯赞”和“孝子坊”的楷书匾额,字迹端庄劲道。两旁侧门立有8只高大石狮,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还有鲤鱼跳龙门、麒麟斗金凤、龙虎相斗、鹤舞虎驰和二十四孝等图案。
孝子坊石雕大多采用镂雕技法,雕刻精细,无论人物造型,飞禽花卉等,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据说,在镂雕一些重要图案时,工匠所雕出的碎石子换同重银子,可见精雕细琢,非同一般。现在模仿古家具的师傅以及研究古建筑的设计师们经常取“孝子坊”上面的图样,可谓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当地乡绅群众经常携家带口,到“孝子坊”前对其子女进行孝道教育,根据“鲈鱼跳龙门”以及冯氏故事等对子孙进行理想教育。“孝子坊”正感召着后人以先人为榜样,努力拼搏,持之以恒,为改变家乡面貌、为自己出人头地而奋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