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071|回复: 0

冯胜研究及后人迁山东沂源许村的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 1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胜研究及后人迁山东沂源许村的考证


        我们许村冯氏家族,原籍安徽定远。始祖为明朝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由于冯胜被害,诸子皆不得嗣,再加上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生性猜忌,大杀功臣,致使冯胜后人四散逃离,迁到许村。《明史》载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为什麽冯胜后人会迁到名不见经传的许村呢,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位于冯氏祖林里的冯胜墓及碑,却以实物的证据向我们证明,我们确实是明代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的后裔。今天,我们祖林冯胜碑还能依稀辨认出“实授南京英武卫左所……兵马大元帅………明故祖冯讳胜之墓……现任世袭镇抚八世孙冯臣同立……大明万历十四年岁次季春”等字,以及几个单个不成文的字。
        为了解答族人的疑问,我们只能从一些资料中寻找线索,作如下推测。
        其一冯胜到过许村一带,明史记载冯胜,“十一月壬子,克沂州。(徐)达即日率师抵沂州,分兵急攻之。都督冯宗异令军士开坝放水,宣自度不能支,开门降。《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洪武元年,进兵破延平,擒陈友定。二年,大将军平陕西还,祯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三年讨平沂州答山贼。(《明史、列传第十九》而许村古属蒙阴,蒙阴属沂州。当然,到过此地不一定后代就要迁到此地,但起码说明他比较熟悉这个地方,这就有迁至此地的可能。
        其二祖坟的真伪问题,始祖卒于1395年。始祖为暴卒,诸子皆不得立,后人为避难,不可能立即立碑。只可能先下葬,后立碑。立碑时间为1586,相距190余年,按人口繁衍学规律,古人大约20多年一代人,冯臣同为八代孙是可信的,据冯胜墓碑记载来看,我冯氏已居于此地很久了,上面的合立人为冯臣同的族叔,主立人却是冯臣同,这就说明,他的族叔并非亲叔,而且出五服才叫族叔。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应该换一下位置,可见冯臣同为冯胜八代嫡孙,而臣同的族叔却不是七世嫡孙,冯臣同的父亲才是七代嫡孙,而立碑时早已故去。可见万历十四年立碑时,冯臣同的叔,都已经出五服了。冯胜墓应为后世子孙所立,当然也可能为后世子孙立的衣冠冢,不论衣冠冢还是真正冯胜葬身之所,都是真正为祖先所立的始祖墓!
        其三再者如果不是真正祖先,谁会给一个被朝廷赐死的人立碑呢?古人可以为他们所敬仰的人造坟立碑,却不大可能以后世子孙的名义立碑,像历史上的王昭君、杜甫都有好几个坟墓,但都是众人所立,为表达众人的景仰而已。始祖冯胜墓碑却准确无误的刻着立碑人为“八代孙冯臣同立”,这样就点明了墓主人与立碑人的关系。
        其四,从立碑人身份来看,他更不可能乱认祖宗。他是世袭南京英武卫镇抚,官位不低。据《明史》研究:明初,置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以冯国用为都指挥使。——因置武德、龙骧、豹韬、飞龙、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此设亲军卫之始。寻罢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洪武、永乐间,增设亲军诸卫,名为上二十二卫,分掌宿卫。而锦衣卫主巡察、缉捕、理诏狱,以都督、都指挥领之,盖特异于诸卫焉。留守五卫,旧为都镇抚司,总领禁卫,先属中书省,改隶大都督府,设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知事,(从八品)寻改宿卫镇抚司,设宿卫镇抚、宿卫知事。不论怎麽说,都不是一般身份。
        在明朝只有恩荫的世官,并入军籍才能当这个官,而且当时明朝的军队管理相当严格。冯胜的哥哥冯国用就是英武卫上级领导“都指挥使”,国用去世后,《明史》记载  “兄卒,袭职”,所以臣同到到英武卫任职,就是冯胜兄弟的所任职的部门,当然按规定要降级袭爵。
《明史》上说“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而《明史》又记载:洪武十六年,定职官子孙廕叙。正一品子,正五品用。从一品子,从五品用。正二品子,正六品用。从二品子,从六品用。正三品子,正七品用。从三品子,从七品用。正四品子,正八品用。从四品子,从八品用。正五品子,正九品用。从五品子,从九品用。正六品子,于未入流上等职内叙用。从六品子,于未入流中等职内叙用。正从七品子,于未入流下等职内叙用。”说明袭职者要降五品任职。
        而《明史》记载冯胜:二十一年奉诏调东昌番兵征曲靖。番兵中道叛,胜镇永宁抚安之。二十五年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皇太孙立,加太子太师,偕颍国公友德练军山西、河南,诸公、侯皆听节制。”明朝官志记载:“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即冯胜为从一品太子太师。
        明朝《官志》又记载“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 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冯臣同为卫镇抚正好为从五品,正符合上面所说的袭职降五品使用的规定。
        其五,袭爵与冯胜平反昭雪的问题。对于冯胜平反,从记载来看,正面的和侧面的共有四次。清光绪《祥符县志》载:“宋国公冯胜祠在新昌坊,祀明朝功臣冯胜。成化十一年建。有功于汴故祀之。明末河水没”可见早在明朝成化年见,冯胜就被人敬仰,如不昭雪,谁敢给一个罪人立祠。《蒙阴县志》(康熙十一年本,第二卷)记载冯胜“时时失意暴卒。诸子皆不得封。至万历九年,九世孙冯乐王告袭,议降镇抚,以族人互争长,辄止。事在通纪,墓在许村。 说明有资料显示编纂蒙阴县志时,有关于万历九年允许冯胜后人袭职的材料,不然这个记载从何而来呢?而《明史》说是赐死,蒙阴县志记载为“暴卒 ”,这已经成为悬案。而《明史》并未再进一步记载冯胜之子以后的下落和后世子孙是否袭爵。何况,《明史》地记载也未必正确。《蒙阴县志》为康熙十一年,那一年《明史》的作者张廷玉才出生呢!那麽唯一可能的说法就是到了胜祖第八代  ,明朝追念冯胜功绩,允许后人降袭爵位。谱牒记载的袭爵时间正好与冯胜碑和《蒙阴县志》吻合起来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蒙阴县志》中记载是万历九年冯乐王告袭,但被搁置,也可见明朝政府最早于万历九年就为冯胜昭雪,因族人争长,只好搁置。而到最晚到万历十四年族人就达成一致,让冯胜的八代孙(即九世)冯臣同袭爵,这也与《蒙阴县志》记载没有冲突。
        而史学界一直认为的直到南明,冯胜冤案才得以昭雪也是不准确的,人们作出这个判断的重要的依据就是计六奇(1622 年—?)著的《明季南略》。但是,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1622 年—?)著《明季南略》只记载:十二月纪初四(戊午),录国初功臣冯国用、冯胜各世袭指挥。”只说让其袭指挥,并未说以前赦免其罪,也没说明以前没世袭过,只是现在袭的官职高了。
        第二个就是《古夫于亭杂录》的记载。清代大学问家王士禛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记载“明初功臣:明初功臣,中山而下,唯傅颍公功最大,而始终无纤毫之过,乃终不见容,至于不保其身,不保其子,论者冤之。南渡后,始以给事中李清言,追赠丽江王,谥武靖。而冯胜亦赠宁陵王,谥武壮,又进祀于功臣庙。”其实这与计六奇记载的是同一件事。
        其六,假设,冯臣同不是冯胜八代孙,一个南京的世袭武官他为何要他何以要远行千里到这个偏僻的地方为一个不相识的人立碑呢?何不就近立一个? 他的目的是甚么?他怎麽会知道这有冯胜墓?怎麽会冒风险会给一个罪人立碑呢?他的动机是甚么?何况许村距南京千里之遥,如果他不是这里人,他怎麽知道来此的路线?既然他是许村人,他靠的何人的庇荫去世袭镇抚?
        我们的家谱就记载,冯臣同是许村冯氏第一世,即迁许村始祖,可我们找遍祖林的坟墓,没有发现冯臣同之墓,只发现了冯臣同之子冯景时,可见冯臣同又回南京了。
        由次我们可以肯定的断定,我们就是明朝宋国公冯胜的后代!

原文地址: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php?tid=51241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19:49 , Processed in 0.0781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