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98|回复: 0

冯契(1915~199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 23: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契(1915~1995)

浙江诸暨人。在杭州读中学。民国24年(1935年)进清华大学哲学系,后投身于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战爆发后,奔赴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日工作,曾到过延安。民国28年回昆明西南联大复学,民国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民国30~33年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受教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著名哲学家。抗战胜利后来到上海。其间,除了任教之外,还在《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刊物发表论文和杂文。1949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51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华东师大政治系副主任、主任,哲学系名誉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和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等职。
从1949年在《哲学评论》发表《智慧》后,对智慧问题的探索,与其生命相始终。50年代他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观点,认为哲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哲学史的研究,而哲学史的研究则又是提高哲学理论修养的阶梯。80年代初,完成《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3卷),把传统哲学概括为天人、名实、心物(知行)、理气(道器)之辨;认为中国古代在思维逻辑方面虽忽视形式逻辑,但朴素辩证法却得到长期发展,从先秦至明清绵延不绝;在培养理想的自由人格方面古代哲学家较多地考察了自觉原则和“为学之方”(道德教育和修养),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宋明理学家无不强调真正的道德行为出于理性的自觉;同时认为人的自由也是美学问题,只是中国古代较多地发展了美学上的言志说(表现说)和意境理论。此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哲学界的高度评价。1989年,他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问世,重在阐述中国哲学在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经历了进化论哲学和辩证唯物两个阶段,原来传统哲学有四个方面的争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展开,它们既是由传统哲学演变而来,又与西方哲学关系密切。

在撰写《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同时,还完成了哲学理论著作《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写作,以后又不断对此书进行加工、修改,直到定稿始命名为《智慧说》(又名《智慧说三篇》),这是他集数十年潜心思考、研究理性思维的结晶,也是形成其个人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品。首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其“智慧说”的主干部分,主要阐述了四大问题:(1)运用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和“实践”概念来解释感觉经验之所以能够给予客观实在。(2)使用“摹写现实”和“规范现实”概念来诠释普通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为何可能。(3)分析了关于“道”的知识(即具体真理)如何“得”、“达”的问题。(4)怎样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中“转知成智”,培养德性。《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是其“智慧说”的两翼。前者重在说明认识的辩证法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范畴,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在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认识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将对立统一原理转化为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辩合”)。后者主要就“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他从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认识与评价的关系、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的关系,以及真、善、美三个领域的关系,进而导向人类达到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自由境界的道路。
1979年以后他还主编出版了《中国近代哲学史》、《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中国历代哲学文选》、《真善美丛书》、《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等。

(资料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10:32 , Processed in 0.0937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