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02|回复: 4

寻找冯锡范的有关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9 23: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本家好!希望本家有知道冯锡范的资料,欢迎大家提供!谢谢!
发表于 2010-10-10 13: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锡范是历史名人,在史学界也是极具争议的人物,在郑经主政台湾时是郑氏重臣,在清史稿等史料中也有记载。
     冯锡范是福建晋江人,工官冯澄世之子。郑成功死后,由郑经嗣位,冯锡范长为为侍卫,曾经从往台湾征郑袭(郑成功弟),靖内难。

    生平经历
  1664年2月金门、厦门陷,时郑氏宗族部将多降清朝,惟冯锡范与陈永华、洪旭等随侍无猜,同还东宁。1674年三藩之乱,郑经渡海西征,以锡范为侍卫从征,甚为郑经亲信。冯锡范昧於大体而喜弄权,1676年耿精忠汀州守将刘应麟以汀州来降,郑经恐爽约,而锡范劝经纳之,致耿精忠转而降清,形势乃迫。及清军压境,复请郑经擢右虎卫许耀为总督,许耀自以非将材,坚辞,终不许,卒致为清军所败,七郡俱失,狼狈而返。返台後,郑经政事悉委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英敏果毅有乃祖成功之风,群小敛迹,冯锡范深惮之。1681年郑经卒,遗命克臧嗣位,冯锡范阴结经诸弟谮於董妃,指克臧屠人子,赚入内庭,擅使人杀之,拥立其婿克塽,大权尽归於己。1683年6月澎湖兵败,8月从克塽降清,封伯爵,隶汉军正白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0 14: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康熙二十年,就是1681正月28日,郑经召来郑克藏和他的兄弟们,以及刘国轩、冯锡范等亲信。令人取来“延平郡王”印和郑成功的佩剑授予克藏。然后对刘国轩说:“与君患难相从,意望中兴,岂料今日中途而别,此子干才,颇有所望,君辅之,吾死,九泉亦瞑目也”。又对冯锡范说:“吾将不久于世,凡事全赖君与武平伯协力,辅此儒子”。说完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众人忙于给郑经治丧,几日里相安无事。

    郑经临终前这一番嘱托,可以说是讲得十分明确,然而他托孤的人不是刘备时的诸葛亮,也不是郑成功时的陈永华。刘国轩、冯锡范这两个人是各怀鬼胎,各有个的打算,尤其是,这冯锡范仗着是郑经嫡出次子郑克爽的岳父,全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早些时候,把陈永华排挤出郑氏权力中心,就是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取而代之,如今郑经让他辅佐的人是克藏,而不是克爽,他如何能心甘情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人知面,难知心哪”。可惜,郑经未能知人善任,他的一番苦心,不但没有成全郑克藏,反而害的他丢了性命。

    在为郑经治丧期间,台湾表面上还算平静,其实不然。就在郑经去世没两天,冯锡范首先去拜访掌握兵权的刘国轩,他知道没有刘的支持,他的计谋很难取得成功。两人寒喧过后,冯锡范说:“克藏监国非藩王嫡出,继藩王位恐怕诸郑有所不服”。刘国轩心里清楚,冯锡范是想让他的女婿郑克爽继承藩王位,克爽年仅十二岁,大权自然要旁落到他的手上。可他们刚刚接受郑经的临终嘱托,顾命辅佐克藏,现在郑经尸骨未寒,何必如此着急呢?想到此,他说:“这是郑氏的家事,外人岂好干预”。冯锡范听出他话里有话,就进一步的进逼说;“刘公是要袒护监国了”。刘国轩赶忙说:“不会、不会”。冯锡范见话已说到着一步,心里已经有了底。冯锡范马不停蹄的又来到郑经的弟弟,克聪、克明、克智、克柔等人的住处,明是商量此事,实际是要探测他们的态度。第二天在冯锡范的授意下,六官,就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这是郑氏的“中央”政权机构,商量立嗣的事。郑克聪和几个兄弟异口同声的说:“监国不是嫡出,人所共知。此子狂悖刚毅,若是继位,必不利于邦家”。此言一出,众人不便再说什么,毕竟这是郑氏的家务事,最后决定,报请董太妃裁决。

    董氏虽贵为太妃,但从不过问政事,只好请刘国轩、冯锡范来商量。不料,刘国轩称病不来,冯锡范来到以后,还是那句话,并荒称军民都有此意。董氏一时也没了主意,便想找克藏来商量。冯锡范见时机已到,秘密安排四个亲兵埋伏在董宅堂侧,如此交待一番,只是没有告诉四个亲兵要杀的人就是监国郑克藏。入夜时分,他陪同克藏来到董宅时,冯锡范干咳一声,四个亲兵立刻窜出,扑倒克藏,一顿乱刀将其砍死。然后,荒称郑克藏暴病而亡,迅速发丧,草草安葬。用现在的话说,冯锡范这是策动了一次政变。

    克藏的夫人,陈永华的女儿闻讯后,以死殉夫。董太妃更是后悔莫及,她本想劝说克藏自己放弃藩王位,没想到冯锡范尽如此狠毒。连失子孙三人,家门不幸,她也积郁成疾,于这一年的六月死去。

    如此一来,冯锡范如愿以偿,年仅十二岁的郑克爽被拥立为“延平郡王”以叔叔郑克聪为辅政公,但是,克聪是一个性别怯懦之人,事无主见。自此,郑氏内政,事无大小均由冯锡范裁定,外事取决于刘国轩。他们一个恃戚怙势,一个拥兵跋扈,导致郑氏内部上下离心。面对清军的强大压力,郑氏官兵对前途普遍失去了信心。在这种形势下,郑氏的社会体系已经很难在维持下去,一场改变现状的变革势必到来。

    但这并不能影响后人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的一生是伟大的,他处处以国家为重,时时与民众共命运,深明民族大义,不计个人恩怨。从独举反清复明大旗,创建金、厦根据地,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几十年,到他决心收复台湾,亲率大军攻入鹿耳门,打响收复台湾的第一仗,直到接受荷兰殖民者献城投降,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他在台湾虽然只生活一年多的时间,但他励精图治,全面开发建设台湾,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郑成功在抗击外来殖民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功昭日月,名垂青史,留香万古。他是中华儿女万世景仰的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17: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锡范涉台重点,漳州市政府和社科联比较重视,有关证据希望本家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资料在《清史稿》,《台湾府志》中都有详细记载,也是比较可信的官方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6-26 19:01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