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该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心堂建筑总面积2754平方米,现存教堂、主教府和东西的颐铎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北向南,南立面高58.5米,分为3层。底层开3个尖拱券门,二层当中是用石头雕刻镂空的圆形玫瑰窗,三层为钟楼,一对八角形的尖形塔顶高峻陡峭,东塔装有4具法国运来的大铜钟,西塔原装机械计时钟。整座建筑的尖形拱窗、玫瑰窗、女儿墙及室内装饰精细,束柱的柱头以变形的麦穗作装饰,束柱柱础并在一起表示坚如**,出水口为中国传统风格的石狮式样。 圣心大教堂现仅存教堂、主教府和东面颐铎堂。教堂建筑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两座尖顶石塔,这种哥特式建筑艺术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含义,象征着向天升华、皈依上帝的宗教思想。后半部分是大礼拜堂,这礼拜大堂又高又圆又大。其顶部原为木桁桷结构,1929年由法国人巍畅茂改为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石位于堂前东西两侧:东侧刻有拉丁文“耶路撒冷”,西侧刻有“罗马”字样。其意思十分明显,意为天主教创立于东方的耶路撒冷,而盛兴于西方的罗马。基石下面除藏有清代流通的银币以及宗教用品外,还有建堂人法国主教明稽章和中国青年“亚海”分别取自耶路撒冷和罗马的泥块,各1公斤。 教堂的外围四周有大小石亭近百座,按原设计可安放宗教人物塑像之用。后因故未能实现,成为该建筑物未完成之部分。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1863年6月28日是天主教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并命名为圣心大教堂。 1979年7月,市政府重新落实了宗教信仰政策,开始筹备重新开放石室。目前广大信徒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也到石室观光。石室天主堂周围,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鲜花簇拥,五彩缤纷。教堂内外环境优美、宁静。古老的大教堂,现已向游人开放,重新焕发了青春。 “石室”建成后,为外国文化在广州提供了一方“立足之地”,如“石室”内的丕崇书院,在光绪、宣统年间就放映电影,成为广州最早的电影院。然而,在之后一百余年的风云动荡里,“石室”可谓历经磨难。 据石室教堂的彭敬通神父回忆,“石室”主要经历了3次劫难: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月,一架日机被中国军队高炮击中,撞毁在“石室”前的沧海茶楼,“石室”拿破仑时代的彩色玻璃被震落过半,大时钟也被震停。第二次是解放前夕,蒋介石集团溃退南逃,炸毁海珠桥,“石室”的彩色窗玻璃绝大部分被震坏。第三次是“文革”期间,“石室”内原本所剩无几的玫瑰花窗的彩色玻璃被红卫兵砸碎,教堂内的长木椅、书籍被焚烧,部分墙壁、石柱因焚烧而破裂。随后,“石室”曾一度被当作废品仓库、垃圾处理转运场来使用。 由于圣心大教堂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被广州人称为“石室”,比起这座哥
特式建筑张扬的外形来说,石室的名字显得古怪而小气,除了名字,它在建筑格局上也稍作调整,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通常的天主教堂是面向西方,在宗教中,西方代表末日,而东方代表过去,哥特式建筑是用空间结构体现出时间的意义,但是石室教堂却是南面珠江,是法国人对广东人风水学说坐北向南和整个城市建筑秩序作出的一个妥协,除此之外,室外排水的兽头,在西方是做成怪物的形状,而圣心大教堂则改成了中国传统的石狮形状。 正面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堂内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正面大门上面和四周墙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所有门窗都以法国制造的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广州圣心大教堂现在是远东区惟一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 1978年07月18日,由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重新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广大信徒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也到石室观光。石室天主堂周围,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鲜花簇拥,五彩缤纷。教堂内外环境优美、宁静。古老的大教堂,现已向游人开放,重新焕发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