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灭掉北燕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次第削平了各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 从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再到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在这149年的时间里,北魏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对南朝形成高压态势。这种优势地位的形成,与北魏皇族重用汉人、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有关。在这些措施中,尤以冯太后倡导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效果显著,为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和、北魏国力的增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冯太后是“冀州长乐冯氏”39世、北燕亡国之君冯弘的孙女。她的父亲冯朗看不惯同宗为争夺帝位同室操戈,和哥哥冯崇、弟弟冯邈率部投奔北魏,被封为西城郡公,秦、雍二州刺史。冯太后就出生在父亲的任所长安,并且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北魏是北方草原上粗犷好战的游牧部落鲜卑贵族建立的。冯太后在24岁第一次临朝听政时,站在一群跟随北魏开国皇帝在马上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中间,以一个柔弱的女子之身,处理政事、驾驭权臣,杀伐决断,胜于男儿,这种杰出的政治才能的形成与她的家世及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冯太后八九岁时,父亲冯朗因受到一个大案的牵连被诛杀了。一个庞大的家族顿时覆灭,家产被抄没,冯太后按律被充入宫,成了北魏宫廷的一名小宫女。从父母的掌上明珠、锦衣玉食般的生活沦落为失去双亲、任人驱使的宫女,巨大的家庭变故给尚在懵懂中的冯太后带来不可抚慰的心灵创伤。幸运的是,她在宫中得到了自己的姑母——太武帝左昭仪的悉心照顾,并推荐她到太子长子拓跋睿身边,陪他读书识字。拓跋睿比她大两岁,喜欢汉文化。加之冯太后聪颖过人,文化功底扎实,所以深得拓跋睿喜爱。两人朝夕相处,渐渐产生了感情。在冯太后进宫后的四五年时间里,经历了三场重大的宫廷政变:首先是雄才大略、一生南征北讨统一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焘竟被侍臣宗爱谋杀;接着宗爱与自己拥立的南安王拓跋余为争权夺利产生矛盾,再次下毒手谋杀了新帝;最后朝中以陆丽为首的一批正直的大臣诛杀了宗爱,拥立拓跋睿为帝,是为北魏文成帝。趟着无数宫廷血水一路走过来的冯太后深深尝到了政治的残酷和血腥气息,也让她深深认识到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宫廷,掌握了权柄对安身之命是多么重要!她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起来并在内心深处渴望着权力。而与她朝夕相伴的拓跋睿被立为帝,又为她带来了人生的转机。拓跋睿继位不久,便封她为贵人。两年后,冯太后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晋升为皇后。冯太后很快成为丈夫身后强有力的助手。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十年恩爱生活,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冯太后头上。年仅26岁的文成帝因病扔下千疮百孔的国家撒手西去。冯太后顿觉天塌地陷,没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痛不欲生的她纵身扑向燃烧丈夫生前遗物的大火中,最终被人救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后裔,命运对冯太后似乎太不公平了。幼时丧父,青年丧夫。她不知道日后命运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在丈夫刚去世的日子里,她终日以泪洗面。然而,作为当朝皇后,她是不能太感情用事的。许多军国大事等待她去处理,年轻的皇后擦干泪水,从悲痛中走出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的重担。文成帝死后,他十二岁的儿子拓跋弘(非冯太后所生)继位,是为献文帝。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皇帝年幼,朝中大权被太原王、车骑将军乙浑篡夺。一年后,乙浑欲壑难填,野心勃勃地想发动叛乱、弑主自立。冯太后察觉了乙浑的阴谋,果断下令捕杀了乙浑。此后第一次临朝听政,国内局势渐趋稳定下来。冯太后第一次听政时间不到两年,皇孙拓跋宏降生了,她转而精心抚养孙儿,遂还政于献文帝。 献文帝亲政时间不长,就和冯太后产生了矛盾。原来他排挤了朝中一些冯太后重用的大臣,安排了一些对冯太后不满的人。面对这种状况,冯太后隐而未发。但是当献文帝借相州刺史李欣告发尚书李敷之机,诛杀了李敷,还一并把他的弟弟李奕杀了。李奕才华横溢,是她很喜欢的一个内宠。从此,冯太后与献文帝矛盾激化。她认为献文帝没有帝王所具有的气度和治国才能,不能担当国家大任。便发动了许多大臣迫使献文帝让位于儿子拓跋宏。471年8月献文帝被迫禅位,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但当上了太上皇后的献文帝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对一些政事仍然发号施令,处处掣肘。迫使冯太后再出狠招,于476年6月把他囚禁,不久献文帝就死去了。关于他的死,史学界有被毒死和自杀两种说法。 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第二次临朝听政后,为了恢复生产,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她重用了一大批有才学的汉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太后改制”或“孝文帝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兴办太学、实行“俸禄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三长制”等,这些积极的措施对北魏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及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被长期沿用,成为许多封建王朝实现由乱到治首选的经济制度。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成长与祖母冯太后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冯太后将他抚养成人,在他身上倾注了一个女性特有的柔情,还为他编写教材,耳提面命传授治国经验。490年的正月,49岁的冯太后带着无限留恋离开人世。史载她弥留之际,有一只美丽的大鸟在宫殿一角不停地鸣叫。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悲痛得几天没有进食。按照太后遗愿将她从简安葬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继续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当政时,“冀州长乐冯氏家族”凭借这位杰出女性的荫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北方最显赫的望族。冯太后先是派人把失散多年的哥哥冯熙从漠北找回来,接入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又把博陵长公主嫁给他,拜冯熙为驸马都尉,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冯熙为侍中、中书监太师,又曾出任洛州刺史。在冯太后主持下,冯熙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孝文帝,其中两个成为皇后:一个是废皇后,一个是幽皇后;另一位是左昭仪。冯熙有四个儿子,冯诞、冯修、冯聿、冯风,都进爵封王,贵极一时。冯诞娶孝文帝妹妹乐安长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冯修为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王;冯隶为黄门侍郎、信都伯;冯风为太子中庶子、北平王。在那一时期,“冀州长乐冯氏家族”构成了北魏政权的核心力量,是盛极一时的显贵外戚。也许因了这个缘故,孝文帝曾两次驾临冀州。北魏前期,蓧县的高氏家族和封氏家族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尚未形成影响全国的显姓望族。高氏家族中的高允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书生,他40多岁入仕,既使后来作了太子的老师,但因为人正直不善钻营,所以在2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一直不得志。冯太后当政后,任命他为中书令(宰相),让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诏书政令的起草工作,使这位一生官运不畅的书生在老年迎来了仕途的巅峰。高允在任上扶持了一批家乡的高氏、封氏子弟。那时,同诞生于衡水大地上的这几个大族还和北魏皇族结为姻亲,成为一个盘根错节、利益休戚相关的家族集团。今天,景县大地上的高氏墓群有几座被称为“皇姑陵”,里面埋葬的就是北魏的公主。也就是从那时起,这几个家族成为势力绵延至唐中期的北方大族。就连李世民和武则天也曾高看几眼。 史书对冯太后某些方面的评价有失公允,说她“滥施杀戮”、“不修妇德”。把这些所谓的缺点拿到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一分为二地来分析,在那个缺少政治文明的时代,出于政治的需要,对政敌采取一些杀戮手段是很正常的。而对于那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冯太后倡导的改革客观上推进了这种大融合。当时北方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互相激荡磨合,产生了一种很开放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又对每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成为滋润盛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的血脉。从这个角度上说,冯太后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