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32|回复: 5

我读《中华冯史文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5 18: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冯东友 于 2012-9-25 18:30 编辑

                      360截图20120925180235796.jpg                   
本文来源:信阳日报  http://www.xyby.com.cn/epaper/page/2011-05/12/content_32118.htm      

         近来偶然才知道早在2011年《信阳日报》就刊发了此文,是关于冯邦先生所写《中华冯史文典》一书。细细读来,让我更深切的体会到冯老对冯姓的一片孝心和挚爱。今在此全文转发,推荐给大家。
  
                                                                    □秦学书
       虽然刚进入五十六岁,但总是认为自己老了,总好把“人过中年万事休”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天,冯帮先生把我们几个平时联系得比较多的人约在一起,说是请我们吃饭。走进饭堂,哪儿是吃饭?冯帮先生是把一套装帧精美的《中华冯史文典》通过这种方式郑重地送给大家。我双手接过这套上下两卷本的《中华冯史文典》,一股自己受到尊重、爱戴而对冯帮先生更为尊敬、爱戴的心情油然而生。冯帮先生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他和他夫人断断续续来信阳小住的日子,我有时隔三差五地去看望他,而往往总是只见到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曾经犯过脑血管病,腿脚走路有些蹒跚。一个老头,不陪着身体正在康复的老伴,老在外面忙乎啥呢?而他的夫人已习以为常,接过话茬:他忙得很,常常夜晚12点还要起来写啥东西,吃了早饭就出去了。有时碰到冯帮先生,想约他一块出外吃顿饭或晒晒太阳、登登山,冯帮先生总是认真地回答:“没时间!”我感到纳闷,我们这些在职的人有时时间都用不完,你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还咋能没时间?但冯帮先生一直没告诉我他正在忙着出一套书。不张扬的人往往能办成大事,冯帮先生或许就是这样的人。
       有时静下来,我常常想,我这个市文物局长太不称职了。对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掌故了解得太少,更别说出什么研究成果。不是头上戴了顶文物局长的帽子,身上哪有半点斯文?不过,既然你是文物局长,别人便把你当成专家。一些文史研究爱好者便常常把自己的文史研究文章、成果等谦逊地送我“斧正”,而我大多没有及时沉下来好好去读并认真地提出意见,总是一压很长时间,如别人不再催问,也就忘了。冯帮送我这两本书的时候,我也是当场激动了一阵子,并连称要好好学习,可一带进办公室,就让它从此躺在那里。我对那些曾经把我看重、对我能为其作品提点什么寄予厚望的人的劳动太不尊重了。退下了文物局长的头衔之后,直到静下心来整理案头、书架上的各种资料,我才认真地捧起冯帮送给我的这套书,用整块的时间把它通读下来。而越读就越感到它有深度、有新意。还到哪里找贵重的书?身边的宝贝平时就不去研究欣赏!《中华冯史文典》太值得一读了!
    《中华冯史文典》内容丰富,是一部了解冯氏文化乃至中华姓氏文化不可多得的书籍。中华民族同种同根,都是炎黄子孙。而各姓氏、族群的发展都是一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华冯史文典》正是从这一点来把握、阐释冯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中华冯史文典》既概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又从冯姓的诞生、分流、演变来印证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历程。当然,更多的是介绍冯氏的发展及给中华民族发展带来的贡献。文典不仅在冯氏的源流、根派上研究深入,线索清楚,资料丰富。而且在家谱、派系、郡望、抪迁以及历史名人、文化集萃上资料搜集广博。为了从更宽的视野来研究冯氏文化,文典还搜集了诸多工具书类的内容。如“炎黄世系年表”、“华夏民族曾经用过的部分姓氏”、“周朝大诸侯国王位表”、“夏商周年表”、“现当代一百家排序表”等,这些内容对于认识中华诸姓氏都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大大丰富了文典的知识结构。
    《中华冯史文典》探索冯姓起源发展的脉络清楚,是冯氏宗亲认祖归宗的可信基因图谱。冯帮先生从小就受到父母浓厚的孝文化教育。冯氏两千年在中原、三百年在江南、三百年在洪洞、洪武回中原。除了这些传说,老辈们还留下了一些历史资料,并且一代一代地传到他这辈。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再顺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来认识和研究,就使冯氏的起源发展有了纵横紧密衔接的内在逻辑联系。冯帮先生结合六十多年的收藏资料,根据《史记》等有关历史书籍记载,翻阅了夏朝经战国到民国的全部历史。在过滤史书时,凡含有冯史味的他都一字不漏。一个人名、一处古迹地方、一件小事到国家大事,一律收集,全部抄录。书籍、资料、文稿堆满了他的小屋。冯帮先生还多次投稿《冯文化报》,多次上网,这些更是得到中华冯氏联谊会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老本家的广泛关注及厚爱。百川归海,汇流成河,集思广益,去伪存真。《中华冯氏文典》就这样披尽黄沙,积累梳理,才逐渐找到和形成了冯姓的各个郡望、宗派一致认同的起源观:冯氏起源于中原,是炎黄的嫡亲血脉。周文王十五代孙毕万食采于冯,于是诞生冯氏。冯姓人有的以邑得姓,有的因避讳改为冯姓,是来自17个姓氏的多源氏族。冯姓的后裔世代繁衍、生生不息,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华冯姓,进入中华姓氏的大族之列。
     《中华冯史文典》体裁新颖,开族谱编纂体例结构的先河。我以往看到的族谱类书籍,内容往往是先由某人作序题跋,然后是这一氏族起源发展延续的概序,然后是分氏分支的按谱层层排列的图表。也可能是我涉猎的姓氏文化资料过于狭窄,也可能是冯帮先生已经发现了过去族谱类书籍编纂体例对姓氏文化研究的束缚。冯帮先生大胆地突破了常见族谱类书籍局限于某支某派的发展脉络的编纂体例,把这些内容只作为姓氏文化研究的一个部分,而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从中华诸姓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反映整个中华姓氏文化的面貌,整个世界冯氏文化的面貌以及与其关联的各个方面。这就使这本书不仅成为认识冯氏发展演变历史脉络的资料书,而且成为冯氏文化的集成和盛典,成为历代冯姓英才俊杰的生平史迹总汇,成为一部目前尚不多见的研究冯氏历史文化乃至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百科全书。同时,文典对章节的划分也不拘泥文字篇幅的长短,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需长则长,宜短则短。这种表现方式充分反映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客观规律,也是冯帮先生务实的做人风格在文风上的反映。
    《中华冯史文典》的语言朴实无华。阅读《中华冯史文典》,我更多的是读到了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冯帮先生抢救、保护、发掘、整理冯氏宗亲文化乃至整个中华姓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帮先生在总结成书概况后说,“写完这本书,我感到祖先们千百年来的夙愿,终算付诸实现了。”“祖先们千百年来的夙愿”倾注了冯帮先生六十多年的心血。手捧冯帮送给我的《中华冯史文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能编纂出如此内容丰富,资料性、可读性俱佳的书,真是一件让人感到难以企及的壮举。办成这件事表现了冯帮先生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既刚且恒的奋斗精神,锲而不舍的研究态度。冯帮先生在信阳的日子,我无时不感觉到他身上的这种鲜活气息。冯帮先生平时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毛泽东像章,重要节日和家有喜庆之事时,他也总喜好在胸前佩戴一枚毛泽东像章。冯帮起居很有规律,即使工作到深夜,早上照样按时起床,到了到户外练剑的时候,风吹雨打都不得耽搁。冯帮先生的饮食非常简单,穿着十分朴素,总是一副“土老头”打扮。手捧这套沉甸甸的《中华冯史文典》,我忽然明白,冯帮先生是位一生有大追求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8: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0033121005c3ba9e95f1569d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0: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8_1348236709_2218933.jpg

四川冯益伟购《中华冯氏文典》一套,河南冯姓文化联谊会谢谢您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3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省公安厅冯建中本家购《中华冯史文典》五套,在此表示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3 23: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冯学宁本家购《中华冯史文典》一套,在此表示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4 2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上可有文典简介可读?
明朝聚居在广东省南海县佛山堡的那一支冯族,和他们的后人修建的<南田冯公祠>(注:现为广东省佛山市保护文物),在文典中有冇采纳作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2 01:13 , Processed in 0.1406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