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解峰
【出版日期】2008-11-15
【摘要】<正>一、墓志释文:大齐平阳王国故昭妃冯氏墓铭妃姓冯,讳娑罗,长乐信都人。基构崇深,原流犤水睿犦远。冠冕继轨,德行相承。四叶公门不独盛于往日,九世卿族岂足比于当今。高祖魏大司马,假黄钺。昌黎武王。曾祖侍中,尚
【刊名】博物馆研究
一、墓志释文:
大齐平阳王国故昭妃冯氏墓铭妃姓冯,讳娑罗,长乐信都人。基构崇深,原流犤水睿犦远。冠冕继轨,德行相承。四叶公门不独盛于往日,九世卿族岂足比于当今。高祖魏大司马,假黄钺。昌黎武王。曾祖侍中,尚书,东平公。祖司空公。并以积行累功自致贵仕。匡时励志。为前代良臣。父光禄大夫。体度冲遂。识怀厚。妃生于深闺,克挺正气,禀家风而自远,习世业以大成,职是女工,因己闲于,不图博士而亦略观经传,加以尊敬师传,听从阿保,五礼聿修,四德备。用能具兹百两,作配千乘。身润家肥,声高实远。及鼎命惟新,宪章在昔。天保元年九月七日有诏朕受天明命,君临万邦,锡符鲁卫,分器河楚。奄有千乘,作辅王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兼御史中丞,京畿大都督,平阳王妻冯以兹令问,入配皇枝,国礼家情,宜崇名,可为其国妃。虽复名号隆,车服加等,而能处满不溢,在贵,丰礼约躬,先人后己,夙夜无殆,造次弗违,而必亲,讥服绣之违典。识悟通远,容止闲华,物论挹其风仪,朝旨嘉其婉顺。庶膺上寿,永赞懿蕃。天不假年,奄从朝露。春秋廿二,以天保四年七月辛丑朔十五日乙亥薨于国邸,朝廷嗟愍。有诏平阳王国妃冯氏作配番闱,声望俱允,不幸早世,情以伤恻,哀往饰终。抑唯典礼,可赠平阳王国妃。追溢曰昭。以其年九月庚申朔一日庚申迁葬于邺县之西冈。居诸易久,陵谷难常。聊镌金石,粗寄余芳。
其词曰:于穆高门,世传风则,挺淑令,芳猷允塞,女也有行,自家形国,延葛著美,居巢里德,是称柔婉,实号仁明。由中察外,望颜知情。容华灼灼,(顾)步亭亭。如花方茂,比月斯盈。花亦茂矣,未繁者实,月既盈哉,奄亏其质,媚兹伉俪,和犹琴瑟,一朝至此,万事长毕,方辞甲第,永即玄宫。玄宫此始,甲第斯终。前旌委雾,挽唱随风,恨深泉壤,悲感仓弯。水必东注,日常西下。穷理拔山,孰能匡者。铙吹去国,威仪适墅,蔼蔼荒原,素车白马,车马暂合。亲戚长违,幽诞独掩。孤榇不归。嗟乎大夜。终古为期。春秋非己。日月徒辉
天保四年 九月一日
二、墓志概况
王妃墓志2003年出土于河北赵县,现为民间收藏。墓志长69厘米宽七十厘米。凡26行,行28字。碑身有断裂痕迹,幸断裂处字迹仍清晰可辨。
王妃及其世系
墓志主人姓冯名娑罗,按《齐民要术》卷十“娑罗”条称:盛宏之《荆州记》曰:“巴陵县南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生旬日,势凌轩栋,道人移房避之,木长便迟但权晚秀。有外国沙门见之,名为娑罗也。彼僧所之荫前常着花,细白如雪。元嘉十一年,忽生一花,状如芙蓉。
”娑罗又称“桫椤”,王妃应是以名花佳木为名。
志文称王妃为“长乐信都人”,即北魏大族冯氏族居之处。
志又称“春秋廿二,以天保四年(553年)七月辛丑朔十五日乙亥薨于国邸”,知冯娑罗生于北魏中兴元年(531年)。
关于王妃的先人,志文称“高祖魏大司马,假黄钺。昌黎武王。”按《魏书》卷八十三《冯熙传》:“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恭宗女博陵长公主,拜附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将葬赠假黄钺侍中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加黄屋左毒,备九锡,前后部羽葆鼓吹,皆依晋太宰安平献王故事。有司奏谥,诏曰可以威强恢远,曰武……”又“(冯熙子)南平王修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公。”正与志文合,知王妃高祖即北魏文明太后之兄冯熙,曾祖为冯熙次子冯修。又按《魏书》卷八十三上:修乃浮竞,诞亦未能诲督其过,然时言于太后。高祖严责之,至于楚捶。由是阴怀毒恨,遂结左右有憾于诞者,求药欲因食害诞。事觉,高祖自诘之,具得情状。诞引过谢,乞全修命。高祖以诞父者,又重其意,不致于法,挞之百余,黜为平城百姓。修妻,司空穆亮女也,求离婚,请免官,高祖引管蔡事,皆不许。可知志文所载乃冯修遭贬黜之前的官职,在当时的情势下,他的儿子即墓志主人冯氏的祖父不受到牵连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推测志文所载冯氏祖父的“司空公”一职,或许也是在冯修事发前被授予的。同时可以看到,冯修已经到了谋弑其兄的地步,事发后又被废除为庶民,而此前他曾经担任的官职仍然被墓志载录,并称“前代良臣”,应是墓志作者的讳饰之举。冯氏的父亲和祖父二人的情况在史传中均找不到线索,只得暂付阙如。
三、平阳王妃与平阳王高淹
为彰显冯氏的荣耀,墓志作者将天保元年九月七日册立冯娑罗为平阳王妃的诏文写入志文,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兼御史中丞,京畿大都督,平阳王妻冯以兹令问,入配皇枝,国礼家情,宜崇名,可为其国妃”。按《北齐书》卷十:平阳靖翼王淹,字子邃,神武第四子也。元象中,封平阳郡公,累迁尚书左仆射。天保初进爵为王,历位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太尉。又检《北齐书》与《北史》,仕宦与志文如此相合者仅有高淹一人。因此可以断定王妃的丈夫为齐高祖高欢第四子高淹。志文所称高淹为“骠骑大将军”、“兼御史中丞”、“京畿大都督”这三个官职均不见于史书,正可补其之阙。在史书阙载的这三个官职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京畿大都督一职。按《魏书》卷一百一十三: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天平四年夏罢六州都督悉隶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可知京畿大都督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高级长官,翻检史籍,自北魏始置此官到北齐末年废除建制,京畿大都督一职一直非常重要,北齐时基本由高氏宗室充任①。张金龙先生《东魏、北齐京畿大都督考》等文中,及其专著《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的《京畿大都督》一节中对这一官职的职责、重要性及置废因由作了精要的分析。不仅认为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应当是当权者的亲信,且通过对东魏到北齐历任京畿大都督的人员调动与当时政治局势关系的分析,认为这一官职的调动牵扯到对禁卫军队的控制,几次变动都是为配合政权更迭而进行的。那么,高淹又是在仕么时候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呢?史籍无征。据《北齐书》,武定五年高洋担任此职②,到天保元年(551)五月高洋称帝,势必卸任。而墓志所载天保元年九月的册书里称高淹为“京畿大都督”,可知他被任命此职当在天保元年五月到九月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此后关于这个职务的更替的记载则到了乾明元年,这一年高湛被任命为京畿大都督③,高淹的离任最迟就在这个时候。从张金山先生的论断出发,这里不妨推测高淹在天保元年前后始担任这一职务,也和高洋篡夺东魏政权自立为帝的情势是相关的。齐文宣帝高洋生于北魏中大通元年(529年),天保元年(551)五月称帝,年仅二十二岁,此时子嗣势必齿幼。而国家刚刚建立,政局未稳,因此大封诸弟作诸州刺史以为屏障④,而军国要职也一定由亲信担任。高淹作为高欢的四子自然得到高洋的信任,被委以京畿大都督的重任正合情理。直到乾明元年(560)前后,高演谋划篡权,同样需要其亲信控制京畿军事,因此以其亲信高湛充任京畿大都督,之后高湛即配合高演废黜了废帝高殷。此前,高淹想必应当平稳地担任这个职务。这样看来,这方墓志反映的情况与张金山先生的论断正可相互印证。根据志文记载,高淹又同时任尚书令兼御史中丞,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和骠骑大将军,可见其权势之重与亲遇之深。
四、结语
冯熙本为文明太后之兄,其家族即北燕国后裔,本身即有很大的势力,再经过北魏前期文明太后垂帘听政和冯熙父子的经营,使之成为北魏时期最重要的大氏族,北魏元氏和冯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通婚关系。虽然史称“修以罪弃,熙、诞丧亡,后废聿退,时人以为盛必衰也。”⑤而冯诞、冯修兄弟的境遇只是暂时的没落,很难影响冯氏家族在整个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从史志和出土的墓志资料情况来看,此后皇亲贵胄与各级官吏仍多与之通婚,此篇志文所载即是一例。
五、墓志书风
此志书法楷隶杂揉,楷法俊整,隶法流丽自然。其结体以楷书为主,用笔变化较小,笔画匀一,不类后来唐楷的棱角法度,却显得清秀舒朗,无病弱之气,实为难得。值得一提的是,此志每个字的横划多为蚕头、雁尾,在粗细匀一的线条中,更显得俊逸自然,北齐隶书写成如此俊美流丽实不多见。此方墓志的书法与其同期的北齐贵族墓志风格十分相类,如北齐皇族高健墓志和高百年墓志。自然出自宫廷高级刻工,可见此类书风可代表北齐皇室书法的主流风尚,也是北齐书法较高水平的表现。
北齐冯氏墓志考释@解峰$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一、墓志释文:大齐平阳王国故昭妃冯氏墓铭妃姓冯,讳娑罗,长乐信都人。基构崇深,原流犤水睿犦远。冠冕继轨,德行相承。四叶公门不独盛于往日,九世卿族岂足比于当今。高祖魏大司马,假黄钺。昌黎武王。曾祖侍中,尚
①《北齐书》卷三《文襄纪》:“天平元年,加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三年,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卷四:(高洋)武定元年加侍中二年转尚书左射领军将军五年授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卷五:(乾明元年)以大司马长广王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卷十二:琅邪王俨字仁威武成第三子也初封东平王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大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尚书事大司马。同卷:北平王贞字仁坚武成第五子也沉审宽恕帝常曰此儿得我凤毛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害令尚书事。
②《北齐书》卷四:(高洋)武定元年加侍中,二年转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五年授尚书令、中书坚、京畿大都督。
③《北齐书》卷六:(乾明元年二月)戊申以常山王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以大司马、长广王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以司徒段韶为大将军,以前司空、平阳王淹为太尉,以司空、平秦王归彦为司徒,彭城王为尚书令。
④《北齐书》卷四:(天保元年六月)诏封诸弟青州刺史浚为永安王,尚书左仆射淹为平阳王……
⑤见《魏书》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0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