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山冯氏由冯业入粤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住在古冈州的冯姓人已是很多。在明朝孝宗帝弘治十二年(1499年),古冈州先后划分为四个县,即新会、新宁(1914年改为台山)、恩平、开平。这四个县因地缘关系,惯称为四邑。
而在四邑定居的冯姓也分布各处:如业祖之十九世孙宁邦公的三个儿子,长帅卫居新会中浦乡;次帅靖居开平那竹;三帅杰居沙涌,后迁居犀岗沙富。
自宋亡后,志仁公(生二子:伯英,伯盛皆在新会去世)带着四个孙:叔元、叔亨、叔利、叔祯,南迁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历元明两个朝代,已是四百余年,在此期间,子孙繁衍,人数有四百多丁。至清朝康熙二年(1660年),清廷下令迁移矬洞一都,经过三年才批准回乡。在迁移逃走时,有数百人逃难,到了回来时只有十八条网巾,即只有十八个成年人回来。在迁移时,有叔祯祖一房,在阳江三汊定居,至今日其后代分布在三汊、闸坡等地。康熙十八年(1680年),冯怀远将军有庶子五人在顺德九眼桥定居,后来分布在龙江、大良等地,他的三世孙道璋迁入广海城冯屋巷居住(冯屋巷是清廷给冯怀远将军的封地)。
新宁县建立之前,已有冯姓人在今日之北陡镇的大步头、那琴五堡、寨门等地定居,这里的人数较多。还有那扶、小江等地也住有冯姓人,他们是由恩平迁入来定居。
明末,中浦房帅卫公之孙八将祖由新会迁来端芬,建立大岭村定居。后有帅卫公之五世孙兆敬迁入端芬大田尾居住。康熙二年迁移前,有帅靖公之孙授恩祖及儿子维风由那竹迁来广海石栏居住。维风生三子:运璋、运举、运宏,迁移时,他们迁往台城避难。迁移后,维风公之孙,启升、启龄、启发、启伦、桢进等人又从台城迁回石栏村、双龙村居住。只有启日在台城西门街故居不迁。
乾隆年间,石栏村有三房迁出:
桢行祖、桢裕祖迁往广海镇临田村龙美里居住。
桢恩祖迁往广海镇水垅村居住。
犀江房分迁:
帅杰祖之八世孙观成公之后代:宗慕、永原、思猷等,在迁移后,由那竹迁来广海镇临田北头居住,还有思能祖迁来广海镇大洋村西头居住。另外,沙栏镇那开村,海宴镇永宁村的冯姓,不知何时迁入。
广海城建立之后,新会、开平先后有冯姓十多户迁入定居,其中有洪译由新会迁入桔子巷居住。今据《浮石志》载:浮石二坊和七坊,共有十五户冯姓,共六十七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剿匪时,因匪患,中兴堡(今日之广海镇大洋、临田两个管理区)有三十多户冯姓人,赴南洋谋生,今日在那里,已经繁衍开族。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南雄失妃”迁移,由牛田坊九十七户、三十四姓(其中冯姓有八人)联名呈请官府批准迁行,以后陆续南迁,迁入台山的人很多,但冯姓之人不知定居何处。
冯姓人在台山之分布,有一个特点,由端芬以南至北陡、那扶都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广海是冯姓居住的中心点。清朝乾隆年间,御赐状元冯成秀往海宴修筑大成围,路过广海时,他指示冯姓在广海城建大宗祠——冯元翁祖祠,作为台山冯姓的聚集之家,定每年正月初八日祭祖,全县冯姓派代表到来领胙肉。后组织了广东省冯姓自治联合会台山分会,会址也设在冯元翁祖祠内,并又以冯姓各房派款开办一所学校,名为培元小学校,为补充公立小学之不足,该学校也以祖祠为校舍,作为培养冯姓人才之所,另又在台城昌隆街,建有“武津书室”,为方便冯姓子弟读书和赴考之需要(当时的冯姓学子,每逢到“学宫”考试,是食宿于“武津书室”)。
冯姓人居住分散,人数有多少,未能统计,实为憾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