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何来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川渝冯氏
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入川,9月成都沦陷,张献忠称帝,随即在成都平原拉开了一幕四川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大屠杀。川人十有四、五死于这次大屠杀,农村是十室九空。战乱平息之后,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川仅存九万余人。为了重振天府之国,康熙帝下召从两湖和两广大举向四川移民。移民主要是以湖广、江西、广东、陕西、福建、安徽人、浙江、江苏移民为主,也有山西、河北等地移民。由于迁入的移民中以湖广籍最多,故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四川”。历史上有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前期。现在四川人的祖先大都是外地移民,广汉三星堆人以及鱼凫人的后代早消亡了。据考证,目前散居在四川境内的冯氏家人,极有可能与这两次人员大迁徙有关。根据已有的四川史料记载,元末明初的大迁徙,并未见有冯氏族人迁徙四川的记录。以此推断,目前川渝两地的冯氏族人,极有可能是明末清初的第二次大迁徙的结果。如此推断成立的话,那么,广东冯维乙公(可能为隋--公元581年到619 年--炀帝年间——公元604年到618年间人士)约第25代孙当为川渝冯氏今日的祖先,但具体为何支之后,目前尚无法考证。北宋初年问世的《百家姓》, 冯性排行第九。 字辈:文高师书昌 仪维树德用 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过去取名字,是有规矩的,每一家族都会取一些字,用为名中字。字序排好后,便延续循环使用,见到名中字,便知其人在族中辈份大小,老少尊卑一目了然。 当然几经繁衍,也有年长辈小,年少辈大的,那也要该称爷称爷,该叫叔叫叔,不能坏了规矩。 小时候,父亲曾说起过家族的事情,也讲到了字辈,应该是五言四句二十字,可惜我只记住了其中的“司印朝廷爵,国正文开天”,很有文化内涵的两句。父亲为“国”字辈,我为“正”字辈。父亲的本名是“国寿”,应了字辈的规则,至少他在红军西路军时期还是叫的这个名字,这在黄良成回忆录《忆长征》有明确的记载。后来改名“力生”。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取自“自力更生”一词,时间应该是1939年以后,因为这年二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主席在大会上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也许就是因为他已改了字辈,我们的名字也就没有遵循旧制的必要了,至于说为什么用了一个“树”字,却不得而知,只知道老家中我辈人尽数成了“树”字辈。从我们家族的字辈与川渝字辈相比较,虽有几字相同,还是相去甚远,而且记忆中绝没有“树”字,大概是同宗不同族吧。有机会真是应该回一次从未去过的四川仪陇老家,续访亲源,寻根问祖,拜谒先人,以了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