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冯振芹 于 2012-7-29 21:31 编辑
来源: 清远日报
三和洞村,顺治县志称“三蒲洞”,乾隆县志为“三婆洞”,近代改今名,有“天、地、人”三者和谐而生生不息的意思。今村中有着冯、谢两姓五百多人,冯姓居多。晚清《冯氏谱牒》(下称《谱牒》)记载:明朝初年,冯玄育从都城南京迁入阳山县,定居三和洞。三和洞冯姓,系今阳山广府姓氏最早迁入者,是全县冯姓一万六千多人的源头。后来,分支清远、广宁、怀集、湖南道县及港台海外,今后裔有十万人。村中以冯屋古村保存最为完整。该村有宗祠二座,带天井的围屋十三座,房屋近百间。该村呈四方形,四周房屋的门朝内开,以后墙为屏障,环成围墙。每座围屋皆独立院落,仅从大门出入。村内有上巷、下巷、担水巷等七条巷,纵横交通。这样,形成严密防御系统。在粤北乡村中,三和洞古村建筑的风格、布局、规模都不算稀奇,最令人神往的是其神秘的崇信,神化的习俗,神奇的传说。 有学者说,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谋取权柄、篡改历史的历史,乡风民俗才是绝大多数淳朴百姓的真实生活史。近百年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风俚俗多被视为愚昧、落后的东西,逐渐抛弃;越来越多人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生活习惯上愈来愈崇洋媚外。象三和洞村仍然保存福德祠、龙神等传统习俗的村落,已越来越少。
三和洞多彩的民俗
解剖麻雀,以小见大。从学术研究出发,考察三和洞村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可窥见传统农业、文化、手工业、人口生殖等遗存。可以说,这是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 福德祠,在村口池塘东侧,侧门额题“三和保障”。前墙洞开,阔视田野。祠中供奉“护民土主”,门联曰“公公说丁财两旺,婆婆话人口平安”。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诞辰,村民至祠祭拜。土地公原名张福德,是古代税官,善良爱民,不征苛税,深得人心。去世后,人们念其德行,立祠纪念。后为,觉得土地公需要找个伴,又供上土地婆婆。福德祠,即是土地庙,是农业社会的遗迹。传闻该祠很灵验,村里每逢人口失踪,必入祠行香祷告,求伯公带人回家。挑夫挑担走夜路,先至祠上香才上路,以求路途平安。旧时,冯姓灯会有田租,以供开支。凡有人家添男丁,要组织灯会,兆添男丁。灯会在正月初七至十五日间举办,添丁者出灯(用竹片与纸糊成红灯笼)一盏,上书“长命富贵”,挂在祠中。父母抱丁至祠,进献供品,祈求婴孩健康平安。 张侯祠,村口左边,光绪六年(1880)重建,俗称“大庙”。二进一天井,大门朝南,供奉“张侯公、开天王”等神。檐板刻有“威灵显赫”、“护国庇民”。清代县志记载,张侯名瓒,唐开元年间(713~741)八月十四日生于陶江水(今县北秤架河)。后来,修成乘龙出入龙潭等法术。最终得道芙蓉山上,乡民建庙供奉。有求必应,故名灵济祠。宋嘉定十一年(1218)大旱,阳山县令至祠求雨。天降甘霖,喜获丰收。皇帝闻奏,赐封“显祐侯”。据说,祠中张侯神像原是元潭村三水庙的神明。后来,三水庙周围的客家人越来越多,每逢醮会大家聚集一起活动,讲粤语的冯、谢等姓听不惯客家话。于是,有人将张侯神像偷偷扛上来。不久,元潭村民找到了又抬回去。最后,村民再乘夜将其扛回村,诈称张侯是自己飞上来的。这样,建成张侯庙。县志、族谱及碑刻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三和洞冯姓三十四人、谢姓一人,船户四人,捐银六十钱,创建该祠。此后,历代有捐献田地、资金,作香油修缮之资。旧时,张侯祠有求雨、解火福等活动。求雨。若逢久旱不雨,村民请喃呒法师至祠做法,求助张侯。焚香、进献之后,法师颂经,敲锣打鼓,用轿扛着张侯出行,巡察田地旱情,求神上达天廷,感念苍生,施降甘霖,解救万民之苦。解火福,于农历八月十四日张侯诞举行。先用竹木、茅草搭建一间简易寮棚,庙祝行香拜神后,放火把它烧毁。同时口念,“张侯公,张侯公,火烧棚寮啦”。意思是请张侯显灵,扑灭大火。这样,冯、谢两村可避免火灾,平安无事。 明清碑刻记载,阳山大旱,必求张侯。求之必雨,活民无数。所以,张侯成为阳山土产的农业神,是古代最受阳山百姓崇拜的神祇。 文昌阁,张侯祠右前方,民国五年(1916)重修。据《谱牒》记载,文昌阁至少有二百多年历史了。阁前有池塘,阁高两层,二楼供奉“九天开化文昌帝君之神位”。此神是传统社会中主管文化教育的神灵。村民说文昌阁象一支笔,河对岸方形的白竹山似墨盘。笔墨相配,人才辈出。《谱牒》记载三和洞冯姓历代取得秀才以上功名者五十九人,其中明朝十一人,清朝四十八人。有文昌神庇佑,冯姓文运,代代绵延。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诞辰。届时,学生文人,汇聚于此,钟鼓喧天,庆祝神诞。同时,谈诗论赋,切磋文艺,十分热闹。解放后,改为课室。现在,每年冬季仍有乡民携带书包、纸笔、香烛,来此求神,期望孩子读书进步。有的信众甚至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古代,一般在县城才有文昌阁(或殿、祠),乡村是少见的。今天,清远市域唯三和洞保留完整的文昌阁。 佛祖阿婆,在村后左侧山腰。此地无建筑,也无神像。茂密森林中,坡上凸起一块石头,上有二棵百年巨松,左右有二棵大癞树。石上挂着层层残旧红纸片,前面插满的残香杆,排放茶碗酒杯。大石周围,遍布碗钵、壶煲等器具。旧时,村民若生疮发癞、手肿脚痛,常至此求佛。然后,于此采集草木枝叶回去煲水,烫洗或浸泡患处,多能痊愈。然后,带上酒果香纸,鸣炮谢神。据查,癞树的枝叶,有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将军石,是村后山腰的溪谷中突起一块剑形巨石。农历二月十九,村民鸣锣舞狮,供奉三牲果品,焚香来祭拜,祈求人丁兴旺。此石形似男根,有生殖崇拜之意。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将军骑天马征战四方,路上不小心将宝剑掉下三和洞的山溪。将军按下云头,想拔出宝剑,始终拔不动。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将军只好上路了。等到打了胜仗班师回朝,再来取宝剑,而宝剑已化成石头,更不能带走了。也有人说,将军石原刻有字,载明将军是何处人氏。原来,在咸丰乱世,一位蒙古将军来此征剿匪贼,保境安民。后来,于此得道成仙,化成剑形石头。此后,村民以此石来纪念他。 龙神,在村后山的山顶、山腰,各有一座。所谓“龙神”,依山势修成龟背形土墩,碑刻“谢冯阳宅之龙神”。龙神,形似本地坟墓,碑文严禁在附近山场安葬、砍伐、耕种,破坏村庄、屋场的龙脉。农历二月十九日,附近村庄凡舞火龙者,必先至此祭拜龙神,然后才到各村舞龙,驱邪祈福。龙神,是冯谢住宅的龙脉,又表明山场界限,兼有保护森林、涵养水源的环保作用。 认契石,是村后的土山上密林中一块普通石头。据说,如有人经算命先生认为要契石头才能改变命运的话,至此契石,并改带“石”字的名字,多能转运。据说,谢屋村人常契村中水井旁的大树。 牛坛,在村口右侧小泥墩。无建筑,无神像,有香炉一只。很久以前,暴发牛瘟,村民一边设法医治,一边奔走庙宇求神救助。但是,牛只还是不断病倒死亡。这时,冯姓先祖抱着一线生机,祈求奇迹的出现。于是,至此焚香祷告,“牛神啊牛神,今我乡苦于瘟疫,耕牛行将灭绝,若能保佑我牛避过灾难,誓凿香炉,永远供奉”。事后,仅他家的年生乸(每年产仔的母牛)躲过一劫而生存下来。于是,凿成香炉,带上三牲果点,烧香燃炮,感谢牛神。村民见牛神如此灵验,纷纷效法。新买的牛,牵上牛坛转几圈,定会生猛,听主人话,努力耕田。生牛学犁耙,牵上来转几圈,很快就能学会。再有,丢失牛只者若速来求助牛神,多数也能找回来。旧时,附近乡村在立春前后流行“唱春牛”歌舞活动。 旧时,三和洞村福德祠、文昌阁、张侯祠,每年都有醮会活动,少则一日一夜,多达三日四夜。其中,张侯祠每三年一大醮,届时请八音、戏班,热闹助兴。福德祠,打伯公醮、人口平安醮。打醮,是道士设坛做法事,求福禳灾,娱人悦神的活动。春天,村民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而许下若年景丰收安宁,当于秋冬举办迎神赛会,酬谢神恩。俗语说“春祈秋报”,即此意。 神奇的传说 三和村一带,唐宋时期盛行开矿冶炼,村前有矿冶遗址。旧时,村中有多家祖传铁匠。据说,学徒拜师学打铁,学成后发一本书,表示可以入行。但是,若想开门做生意,必须通过同行、顾客的智力测试。有人问你什么叫做丈夫打老公?什么叫做田鸡吃石蛤?什么叫做东风撞西风?要是答不上来的话,说明你没拜师学艺,或学得不到家,是不能开门做生意的。谜底是与打铁相关的铁锤与铁镦、铁铗与夹铁、风箱。开门营业后,农历初一、十五日,要烧香祭拜打铁祖师铁拐李、太上李老君等神灵,还有乌鸦师傅。 为什么乌鸦是打铁师傅呢?先说合铁为什么要先涂上泥巴说起。古时,一个客人到一间打铁铺请师傅将二块铁合成一块。于是,师傅生起炉火,将烧红的二块铁放在铁镦上锤打起来。打来打去,二块铁就是不能合在一起。此时,门外树上的乌鸦老是在叫“差、差、差”,气得师傅怒上心头,钳起二块铁朝乌鸦打过去。乌鸦“啪”的飞走了,二块铁跌落泥浆里。师傅出来将沾满泥浆的二块铁找回来,烧红了继续锤打。不久,二块铁竟打成了一块。这样,乌鸦成了打铁师傅的师傅。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乌鸦师傅的生日,铁匠们都会纪念它。 清代,阳山盛行种植甘蔗,制糖出卖。车公是制糖业之神,为人熟知。乞儿(乞丐)是制糖之神,前所未闻。很久以前,人们受了炼冶的启发,很想将甘蔗榨汁制成块状的糖,方便保管、运输与交易。前人屡屡失败,还是有人誓要发明制糖方法。一天,师傅将甘蔗榨汁、再熬成糖浆之后,摊在木板上结不成块,摊在石板上也结不成块。懊恼之时,乞儿来乞讨。“没有饭,糖浆有的是”。顺手一勺,“啪”的糊在乞儿的烂席上,又忙开了。许久,乞儿仍未走。“快走吧,没空跟你磨蹭”。“师傅,你为什么咁大火气呀?”“没什么,是糖浆总是结不成块”。“哈、哈,这有何难,叫声师傅,教个办法给你”。师傅半信半疑,叫了声乞儿师傅。乞儿说,“你看,你给我的糖浆不是结成块了吗”。果然,烂席上的糖浆早已凝结成块,将它揭下来仍完好无损。这样,乞儿成了制糖行业的师傅。 村后的山顶上,有咸丰四年(1854)修建的城堡,俗称“寨顶”。城堡下有泉水,可供饮用。当时,花旗贼四处出没,烧杀抢掠。冯谢等村民为了保家卫乡,挑沙担石上山,修砌城寨。铁匠赶制火药枪,木匠削竹制矛,积极备战。堡垒坚固,众志成城,粮草充足,居高临下,贼人久攻不下,村民生命财产得于保全。城外的战壕、掩体,是抗日战争时期为防御入侵至山下数十里的日本军队的遗址。 咸丰乱世,匪贼横行,县内一些村落、族姓遭到灭村亡族之灾。三和洞村民赖以寨顶城堡,得以生存繁衍。可以说,寨顶城堡是三和洞的保护神。 神州,是中国的别称。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想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故名其国为“神州”。这种现象,被越来越多的田野调查中不断发现的案例所证实。三和洞现象,再添一证。“神”是什么?哲人说“对民间有益的人和物,才被尊敬为神”;“神,一定是‘聪明正直’不害民的”。 学者认为,传统习俗中的“神灵崇拜,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强化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学者何锡光提出,“民间多神崇拜,迸射出中国人的理性精神,是古代文明生长的人类学条件”。因此,三和洞村古老而丰富的传统习俗,是为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传统乡村社会的活化石。 近十年来,在跟随法国、香港等地专家教授进行野外调查中,常有惊奇的收获。其中,在阳山县太平镇三和洞村发现文昌阁、牛坛等古建筑、碑刻、传说,吸引香港学者购买卫星照片深入研究……。
|
-
门楼与照壁
-
文昌阁
-
专家到三和洞考察调查
-
三和洞古村
-
专家到野外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