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21|回复: 1

冯氏家族主政崖州20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7 19: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海南岛最早设置郡县,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后来由于官吏的暴虐统治,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了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使海南实际成为“域外之地”。三国时,孙权曾派兵三万,企图在海南岛重新恢复政权,但未能成功。梁朝大同时期,冯宝及其夫人(冼夫人)请命于朝廷,在海南设立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从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宝年间约200年,冯冼家族及其子孙为海南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冼夫人因为帮助隋朝统一岭南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皇帝对冯冼家族大加封赐。因其孙冯魂帅众迎隋使入广州,故封为仪同三司。不久,隋文帝又拜其孙冯盎为高州剌史,孙冯暄为罗州剌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调拨部落六州兵马,镇守岭南。后来,隋文帝又赠其子冯仆(已逝)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隋朝时,海南岛是冯冼家族的封地,冯冼家族是海南的直接管理者和统治者。特别是要派出自己族人和士兵、奴婢常驻临振县(今三亚市),经营并收取封地租税。这些迁驻海南的冯冼族人和和士兵、奴婢后来定居海南便成为海南人。据古人世代相传,冯宝、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并曾在琼山的梁沙坡、高坡(今海口城西)和石(石矍)港带安营扎寨,维护社会安定,传播文化与技术。
   海南各支系《冯氏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是海南冯氏开基肇始之祖,冯盎系渡琼始祖,冯智戴为迁琼先祖。冯宝、冯仆、冯盎、冯智戴等,都曾到过海南,为开发海南作过贡献。
    据冯氏谱牒载,冯盎共生男30人,女6人。他把儿女分散到广东西江以南和海南一带,成为当时一个庞大的冯氏家族。海南自南朝梁以来,都由冯冼家族治理,唐初实际由冯盎管治,终唐一代,海南不少州县地方官都是冯盎的后裔担任,整个海南都属其管辖的地盘。据海南《冯氏家谱•世纪系》载,“唐武德初,盎又事高祖,立儋、崖、振八州,有地二千余里,为总管,以故子孙世为南越君长,家于琼崖。琼崖之有冯氏,盖自此始云。盎公为冯氏入琼之祖也。”
    冯智戴初为春州(治在今广东阳春)剌史,勇而有谋,得众士心,峒帅乐附。唐贞观二十年,侍奉太宗,父盎卒,被封为卫尉少卿,能善其职。后迁左武卫大将军,任岭南八州总管。卒赠洪州都督。据海南部分冯氏家谱记载,冯智戴于唐太宗时,被任命到到海南当官,随后立籍海南,聚族于海南,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石(石矍)村,为海南冯氏之祖。
    据清光绪《冯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之孙,冯盎之弟冯背。曾任广东连州通判,后入琼任琼州通判,是冯氏入琼“鼻祖”。其子冯世禧唐代授任总兵,镇抚万、陵、崖,定居会邑(原乐会县,今属琼海市)肇泉仙塘村。元朝至顺四年,原籍福建莆田的冯永辉入琼,任琼山知县,择籍乐会,同族叔祖冯背同村而居。冯背后裔与冯永辉支系后裔,早已融为一体。
    此外,宋代迁琼的冯元、冯文(亻甫)、冯细歌等人被部分冯氏人认为先祖。冯元系福建莆田人,北宋大中祥元年(公元1008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卒赠户部尚书。其子冯佳任琼州通判、冯雀任澄迈知县;冯文(亻甫),宋宁宗年间(公元1195-1224年),原籍福建,任海南卫副将,率军来琼平乱,落籍琼山桥头村。
    据介绍,目前海南冯姓,同祖同宗,同根同藤,都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散居于全省各地,主要居住在海口(含琼山)、文昌、澄迈、定安、琼海、万宁、琼中、屯昌、儋州、临高等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四、五百个村庄。
 
    冼夫人:冯门巾帼名传天下
  研究海南冯氏家族和研究冼夫人是分不开的。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南北朝至隋初岭南俚族首领,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出生于广东高凉(今广东电白,一说阳江)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视途中辞世,后按家乡风俗(俚族风俗)归葬于故里娘家的广东电白山兜丁村。
  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最早见之于《隋书》的记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而冼夫人对海南的最大贡献,在于她于梁朝梁武帝时期“请命于朝,置崖州”,恢复海南与中央政权直接联系,从而结束了海南多年“久乱不统”的历史。
  梁大同(535-546)初年,冼夫人嫁与高凉太守冯宝,辅佐冯处理政务,诫约俚人守法遵礼,改造旧俗。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亲自领兵平乱,安抚百姓。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夫人为主,尊奉为“圣母”,由其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使安抚岭南,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派其孙冯魂迎使入广州,岭南归附隋朝。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番禺俚人王仲宣叛隋,冼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在冼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安抚慰俚、僚各族人,使之归附。隋文帝因此赐予临振县(今三亚)1500户作为“汤沐邑”(意即将全县1500户的赋税收入作为她梳洗化妆的费用),并追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动乱之险,但忠心报国之心不变。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被岭南人民奉为“圣母”。民间对冼夫人的怀念和崇拜逐渐变成了一种信仰,冼夫人也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变成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无论政府或者民间每年都举行几次盛大的纪念活动。军坡节是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节日,也是海南最独特最典型的民间节日,而海口新坡的军坡节在海南影响最大。
  冯宝(510-557),字柱石,又字君,号廷臣,广州高凉郡凉德(今广东省电白县霞洞)人。系北燕昭成帝冯弘之后,海南冯氏开基肇始之祖,即海南冯氏第一世祖。
  梁朝大同初(535年),时任高凉太守的冯宝,由于是外地人,号令难行。其父罗州刺史冯融为了推行政令,励精图治,为他选聘了岭南俚族首领冼英为妻。自冯冼联婚后,冼夫人约诫本宗,服从民礼。每有辞讼,冼夫人亲自参加裁决。如有地方首领犯法的,虽是亲族,一律依法惩处。从此高凉等地,政务有序,号令畅行。
  梁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自立为帝,建立陈朝。陈朝仅建立二个多月,即陈永定元年(557年)十二月,冯宝病逝,享年仅48岁,葬于高州(今广东茂名)城北五星归坟,被隋文帝追赠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调拨部落六州兵马,镇守岭南。后来,隋文帝又赠其子冯仆(已逝)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冯氏渡琼始祖:冯盎
  冯盎(569-646),字明达,号朝端,生于陈朝宣帝太建元年,系冯宝、冼夫人孙子,冯氏渡琼始祖。
  据海南文史专家冯仁鸿介绍,冯盎少有武略,智勇超群。公元589年,陈为隋所灭,岭南烽火又起。次年(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宣叛乱,起兵抗隋,围困广州,广州总管出战被矢射死。冼夫人下令讨伐叛军,派20岁出头的孙儿冯盎领兵出伐,解救广州。冯盎与隋军会合,打败王仲宣,平定了叛乱。隋文帝敕封他为高州剌史。抚定岭表后,冼夫人亲自率军,同其孙冯盎过琼平乱,曾到了琼山梁沙坡驻军。隋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卒,潮成五洲獠蛮叛乱。冯盎受隋帝派遣发兵,很快平定了叛乱。隋文帝嘉奖其平贼之功,授予金紫光禄大夫,拜汉阳太守。
  后来,冯盎又从隋炀帝领兵讨伐辽东,胜还,受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南,带兵五万。唐初,广州、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两地首领高法璒、冼宝彻起兵叛乱,乘机割据称雄。冯盎率兵讨伐,克平岭南20余州。属下有人主张他学赵陀,当南越王,刈据岭南,受到他坚决的反驳拒绝。唐武德四年(621年),冯盎以南越之众归顺唐高祖。唐高祖以其管治之地置高、罗、春、白、林、崖、儋、振八州(其中崖、儋、振三州在海南),仍授冯盎上柱国、高罗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冯盎卒,唐太宗追赠盎为左骑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发表于 2008-11-17 1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
冯氏家族主政崖州200年 (二)
海南革命先驱:冯平
(1899-1928.7),革命烈士,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琼崖地方革命武装创建人之一。原名冯夙藩,字茂南。海南文昌人。
  早年在上海、广州求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3年被中共中央选送苏联,先后参加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奉命提前回国,在广东省农民协会工作。1926年受中共组织派遣回琼,从事工农运动,历任广东省农民协会琼崖办事处主任、中共琼崖地委委员兼军事部长、琼崖农民协会主任等职。1927年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兼军事部长、琼崖讨逆革命军总司令。9月参加领导全琼武装总暴动,创立中共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后任中共琼崖特委军委主任兼琼崖工农革命军(后改称工农红军)总司令、西路军总指挥,领导琼崖西路的澄迈、临高、儋县等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开辟、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5月在反击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战斗中不幸负伤,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利诱和酷刑,坚贞不屈。7月4日正气凛然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于澄迈县金江镇,牺牲时年仅29岁。

  琼崖人民的旗帜——冯白驹
  冯白驹(1903.6-1973.7),无产阶级革命家,琼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原名冯裕球,又名冯继周。海南琼山人。
  1919年考入琼山中学读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2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读书。同年冬停学返琼投身革命,任海口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奉命组建中共琼山县委,任书记,7月兼任琼崖讨逆革命军第6路军党代表,领导琼山军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革命武装斗争。9月率部参加全琼武装总暴动。后任中共琼崖特委候补委员、澄迈县委书记。1929年中共琼崖特委机关在海口遭敌破坏,特委领导人被捕牺牲。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倡议并与王文明(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召开了全琼各县委代表联席会议,重建特委领导核心。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接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8月领导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独立师。1932年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率领100 多名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在母瑞山坚持了8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支撑了琼崖革命红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执行中共独立自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团结抗日协议。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墟将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史称“云龙改编”),任独立队队长,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琼崖民主政府(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中共琼崖区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领导全琼军民坚持自卫战争,创建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
  1948年秋至1949年夏指挥琼崖纵队发动秋、春、夏三大军事攻势,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断扩大解放区。1950年春领导海南军民接应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渡海部队登陆作战,解放海南岛。
  建国后,历任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副主席),中共广东省海南岛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海南行政公署主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委、副省长,浙江省副省长等职。1955年9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73年7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1983年中共中央作出平反决定,为其恢复名誉。
  冯白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周恩来赞誉“冯白驹同志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邓小平为其雕像题写“冯白驹将军”五个大字。

  海南冯姓第一村——石(石矍)村
  据古人世代相传,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冯宝、冼夫人曾孙冯智戴迁琼,唐初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县石(石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今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全部姓冯,其家谱称是冯宝、冼夫人的后裔,有“海南冯姓第一村”之称。
  该村现存有冯氏进勇公等祖坟数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一座。村中现存古庙五座,其中阳夏侯庙、冯氏大宗祠已列入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据当地冯氏族谱记载,隋仁寿初年,80多岁高龄的冼夫人巡视海南,不幸患重病,于农历一月十八日在当地病逝。由于当时海上风大浪高,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时无法将遗体运回故里,只能就地安葬。数年后,冯家后裔派人来琼清理,按俚人习俗将遗骸运回广东电白山兜归葬娘家。迁出时,将其衣冠埋入原墓,立为衣冠冢。元代,其后裔将衣冠冢整修成石墓,底八角形顶部圆形,用石块雕刻迭垒而成,规模较大。墓碑、望柱、动物石雕群和围墙在“文革”时期被毁,今仅存石墓。
  在该村文林冯公祠内,有块“流芳万世”碑,上书:我渡琼始祖定南知寨进勇公,宋末元初,由闽入琼,始家澄之石(石矍)里,继迁于琼,迁于临,亦同邑而异都,不及悉载。这里的冯进勇,系冯宝、冼夫人之第35世孙。


张之洞冯子材管理黎族地区
1884年到1889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他在主持中法战争的同时,鉴于琼州战略位置的重要,开始关注琼州局势及黎族地区的治理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方策。
  他曾到海口巡视。他认为琼州社会不安的原因既有黎族与汉族之间的冲突,也有黎族内部的纷争,还有游勇盗匪的骚扰和劫掠,地方官员的贪腐加剧了动荡。
  张之洞说过:“海岛蕞尔,其何以堪!”黎众“财产尽于诛求,筋力困于差役。”“若再不亟图良策,大拯琼民,糜饷分防永无底止,受害愈深,失业愈众,养痈长寇,合势燎原,数年以后必致琼地全为群匪糜烂而后已。”
  1886年11月,张之洞制定《抚黎章程》12条,并于1887年2月上奏朝廷。他认为“抚黎以开山为先”,制定出开通“井字”路计划。到1887年夏,原规划的12条井字型大路全部开通,各州县也陆续开通22条小路。有学者认为,这些路奠定了近代海南交通的基本格局。
  政治上,张之洞在黎区建立有效的军政控制体系。经济上轻征赋税,实行黎民田业三年内不收赋税,三年后从轻起征。他将 “通商设墟”作为富民安黎的重要举措,之后许多地方开办了官市官行。
  张之洞还在黎区兴学开办教育,通过设立义学,招收黎族子弟学习汉语、礼法和朝廷圣谕。
到1887年夏,清军招抚黎民剃发改装,编造户口不下20万众。之后,海南太平了许多年。
在五指山脚下琼中上安乡仕阶村旁的一块石头上,“手辟南荒”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题字的人,是清末名将冯子材。其实,张之洞的治黎方策,大都是靠冯子材在海南付诸实践的。
  虽然120多年过去了,在海南黎族民间仍流传着一首怀念冯子材的民谣。民谣唱道,“冯公抚黎好主张,开十字路通城乡。设义学馆咱读书,垦荒造田免税粮”。
  冯子材是近代有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在中法战争中指挥清军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来奉命到海南平定战乱和抚黎。
  在执行张之洞的治黎策略时,冯子材以兵为工,并发动黎族青壮年开山修路,修了3600华里的“井字”大路和众多小路,奠定了海南交通的主要脉络。
  冯子材在五指山水满峒亲自创建五指山货栈,取名“公馆”。各地公馆的设立,活跃了经济,加强了汉黎之间的密切交住。
  冯子材分别在五指山腹地的太平峒、水满峒等地设义学馆,俗称冯公学馆。据陈献荣在《琼崖》中写道,黎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名秀才,一为王维昌,一为黄云珍。这堪称黎族教育史上的大事,应该也有冯子材设义学的功劳。
  冯子材还在岭门、南丰、悯安设3个抚黎局,并在海口、兴隆、陵水、南丰、崖州等五个地方设立无线电报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0:02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