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湘轧桥冯氏之郡望与堂号初探 湘乡上湘轧桥冯氏第二十七代裔 冯炎钧 炎钧弟,您学识渊博,愚哥一事请教:乾隆冯氏族谱明确指出:“上世祖望出上党郡,历始平,宋元开裔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列祖嗣叔在“宗族序源流”中明确指出:“我族本东汉大树将军及驯公之后.....”可见,我族源自上党,又系大树将军及驯公之后,可我们轧桥冯氏既非“上党堂”,又非“大树堂”,而是“始平堂”,这是何故? 本来,近段时间我在梳理湘乡山田冯氏与我们上湘轧桥冯氏的关系问题,陕西宗亲山里人尚珍老先生,与我探讨我们上湘轧桥冯姓郡望与堂号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先放下其他事,就此谈点我个人的看法,拜请尚珍老先生及各位宗亲赐教。 据我的考证,郡是一种行政区域,郡望则是某一行政区域内的名门望族(大姓),包括不同支派的同姓;而××堂(即堂号)是名门望族家族门户的代称,其来历往往与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有关,且仅是共本支派始祖一脉。因此,郡是地域内大姓中所有同姓的说法,堂是某姓中某个支派的概念。 就我们冯氏源流来看,历史上在很多地方都是当地望族,其中与我们上湘轧桥冯氏有关的包括:上党郡(今山西,我们之祖先战国时期上党太守冯亭、其裔西汉时期的关内侯冯奉世亦居上党)、颖川郡(今河南,我们之祖先出生地和前朝任职地颍川的大树将军冯异)、始平郡(今陕西,我们之祖先东汉开国名将、平定关中的大树将军冯异)等等。古时,同姓一方通报家门当报出自何地(即郡望),另一方即可知其来历。如鲁迅 《呐喊·阿Q正传》的描述便能说明:“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我们上湘轧桥冯氏,从老谱看,冯奉世、冯异均奉为上世先祖,如无新考证结果,则上党郡、颖川郡、始平郡都可作为上湘轧桥冯氏的郡望。 堂号问题比较复杂,如始平堂,我们冯姓人都知道,“始平”就是中华冯氏发祥地之意。冯姓因始祖毕公高(其封地毕国,今陕西)之后毕万得封魏地,其后裔受封于河南冯城(今河南荥阳。一说陕西的大荔),又东汉的大树将军冯异平定关中(今陕西,西晋置始平郡),因此,“始平”很早就是作为冯姓的堂号。过去的冯姓支派只要溯源而出自河南、陕西,均可称自己为始平堂后并不为错。我们冯姓在中华大地是一个大姓,由于迁徙、外任、避灾祸等多方面原因,四散各地而自成族,以致支派众多。而各个支派,为了昭穆祖先的功业道德,或为彰显家族宗亲的特质,亦或是为训诫宗族子嗣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般均会取本支派堂号。 我们上湘轧桥冯氏,乾隆三年首修谱和咸丰七年二修谱及光绪二十一年“绶房”修房谱时,均自称“始平堂”之后,这如我前述并无不妥;也诚如乾隆谱主修冯汝琯所记:“我族始于东汉,建国之初而有我冯氏始平堂矣”。但到民国十一年三修族谱时,有民国三年移建因同治八年大水而毁的上湘冯氏宗祠(总祠),就已将悬挂于祠堂大门门首匾额上的堂号定为“上元堂”。我上湘轧桥冯氏始祖永遐公自江南府上元县迁湘,取不忘本源之意。同时,三修族谱上的堂号,也由老谱的“始平堂”改为“上元堂”。 综上所述,乾隆冯氏族谱之“上世祖望出上党郡,历始平,宋元开裔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应理解为:我族始祖之前的先祖,先后是上党郡和始平郡的名门望族(历史上上党置郡在战国时期,始平置郡在后),宋初立族于湘乡。同时,我认为,乾隆谱载还不十分确切,按置郡时间先后和我族始祖之前的上世祖的流动轨迹看,以“上世祖望出上党郡,历颍川、始平,宋元开裔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为宜。因此,我们上湘轧桥冯氏的郡望,可表述为:望出始平郡(说出自上党郡、颖川郡亦不为错);堂号则只应是冯氏上元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