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49|回复: 1

[理工科技] 中国科学院冯氏院士简介(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23: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院冯氏院士简介(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且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10月将“学部委员”改称为“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第一批学部委员产生。19946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产生。19986月,实施资深院士制度。1993年,随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

202210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7人,化学学部133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5人,地学部13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0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冯氏院士有13人,他们是:
冯元1919-2019),著名的力学及生物力学家,美国国籍。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66年任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教授。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医学研究院院士、科学院院士。

冯元桢主要从事航空工程和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研究,1966年以后致力于新兴交叉领域——生物力学的开拓,是举世公认的生物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研究、肺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以及生物组织器官生长和应力关系的研究被誉为三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曾获国际微循环学会最高奖Landis奖、国际生物流变学会最高奖Poiseuille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百年大奖”、美国国家工程院“创始人奖”等。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冯元桢青年研究工作者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冯纯伯1928-2010),原名冯辰北,自动控制学家,江苏金坛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电机系,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4年遴选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导。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纯伯主要从事系统辨识及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他首次提出偏差补偿最小二乘辨识方法。在自适应控制方面他首次提出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引入逻辑切换,提高全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既可简化控制结构,又可对付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他独立提出了鲁棒性很强的建模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以系统辨识及自适应控制研究为题,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他提出的用电子平台代替机械稳定平台的方案,使舰用三座标雷达的重量减少近三分之一,对舰用雷达的发展意义重大,获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他主持的复杂动态系统及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鲁棒控制获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冯纯伯的研究成果见其专著《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系统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等。《自适应控制》获电子工业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冯士筰,物理海洋和环境海洋学家。1937年3月8日生于天津。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任教于山东海洋学院,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海洋研究所所长、海洋环境学院院长、副校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出任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出版科技专著《浅海环流物理和数值模拟》、《风暴潮导论》。

冯士筰长期从事浅海环流和长期物质输运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超浅海风暴潮理论和数值预报模型,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风暴潮专题,为我国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输运方程。

1982年,他的《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及预报方法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专著《风暴潮导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1年,他主持的研究成果“中国第一代风暴潮数值预报产品”荣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冯守华1956年出生于吉林磐石,1975年入吉林大学,1978年师从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攻读硕士期间,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开发出全新的3个系列20余种微孔晶体化合物,突破了传统微孔晶体的四面体化学概念,实现了骨架原子组成多元化以及微孔骨架基本结构单元多样化。他将这些新的微孔晶体化合物以中国的英文字头C命名,为国家赢得了荣誉。1986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研究基金、1987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以及1991年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89年赴美,入新泽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成功开发出特种混合四-六配位结构微孔快离子导体与化学传感材料,获得两项美国发明专利。学成回国后,任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翌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是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醇体系新型无机物的合成与反应规律研究”分别获1992、199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型微孔晶体的合成与新合成路线的开发”获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获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1年出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首任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小明,有机化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导。1963年10月出生于四川武胜县,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后,任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入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冯小明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先后设计合成了具有柔性烷基链接的C2对称性双氮氧酰胺化合物配体,建立了结构多样、中心金属种类丰富、可满足不同反应需求的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库。他利用自主设计合成的手性催化剂,实现了多种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包括第一例不对称催化α-取代重氮酯与醛的反应,被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发展的新型手性催化剂和不对称催化合成新反应,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高效、高选择性方法,并被用于手性天然产物和手-物的合成。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获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冯登国1965年5月出生于陕西靖边,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保密通信、网络安全和可信计算等理论与技术研究,系国家"十一五计划”信息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创软件人才奖、第五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93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密码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1997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至2012年任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任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研究成果《若干计算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作为中国科学院“九五”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先后获得国家密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出版专著《密码学导引》、《信息安全-核心理论与技术》等。


发表于 2022-11-13 13: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高级科技人才多多。
点赞1111b.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3 18:20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