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冯大强 于 2024-3-26 23:22 编辑
南唐冯氏由冯慈明十六世孙 南唐吏部尚书冯复(字建中,居安徽休宁冯村)及其子冯延巳(南唐宰相)、冯延鲁(户部尚书)、冯延惠(监察御史)、冯延慈(国子祭酒)开创。南唐冯氏世家分延巳、延鲁、延惠、延慈四大支派。至明朝嘉靖年间统修族谱时,南唐冯氏世家后裔仅延鲁一支在江南各地繁衍便有108 庄。目前已知的南唐冯氏世家主要聚居地有:安徽祁门、休宁、绩溪、宿松、池州,江西抚州金溪、东乡、崇仁、南昌、都昌、鄱阳、彭泽、九江、浮梁、余江、弋阳、万年,江苏金坛、溧阳、扬中、无锡、江宁,湖北江夏、大冶,福建福州、延平,浙江绍兴,山东青州,陕西西安,云南滕冲,广西等地。
二十八世 冯慈明(549年~617年),冯子琮长子,祖籍信都长乐(今河北冀州)。冯子琮生有四子,即冯慈明、冯慈正、冯慈穆(亦作慈信)、冯慈昭(亦作慈让)。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平定北齐,授冯慈明为帅都督。隋文帝受禅后,冯慈明又被授为司空司仓参军事。后升任行台礼部侍郎、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后因出仕北齐和北周的经历,为隋炀帝所忌,被贬为伊吾镇副,还未到任又改为交趾郡丞。大业九年,炀帝感其忠义拜为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大业十三年,摄江都郡事,李密叛军逼东都,冯慈明奉诏召集瀍、洛两地之兵击李密,途中被贼首翟让擒获并杀害。隋炀帝得知慈明死节事后大为惋惜,为表彰其忠烈,赠封银青光禄大夫,并拜其子冯怦、冯惇为尚书承务郎。隋恭帝杨侗即位后,又赠封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号壮武。冯慈明死后被其子冯怦葬于新安郡黟县之横头(今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事迹见《隋书》冯慈明传) 二十九世 冯忱,冯慈明长子,事迹见隋书。 冯怦,冯慈明次子,祖籍信都长乐(今河北冀州),妻赵氏,生三子。大业十三年,冯怦为尚书承务郎、摄新安郡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的叛军缢弑于扬州,天下大乱,冯怦弃官隐居于歙州(新安郡)仙桂乡黄洋社横头(今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唐朝贞观年间,冯怦复出仕,为兵部郎中。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丁丑,冯怦任光禄少卿,以六条巡察四方。后出任吕州刺史,卒于吕州。 冯惇,冯慈明三子,妻吴氏生二子。其父冯慈明被翟让杀害时,隋炀帝为表彰冯氏忠烈,拜为尚书承务郎。 冯惮,冯慈明幼子,妻李氏生二子,事迹不详。 三十世 冯羽(593年~681年),冯怦长子,又名宣,字时举(一字贡禹)。唐贞观年间,以祖功荫为尚书承务郎,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爱其才,荐为金部郎中。因廉洁无私,出纳公平,擢为宗正少卿。后以年久勋著,拜为户部尚书、赐金鱼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乡黄洋社横头(今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岭之南、小易岭西麓,其墓至今存焉。冯羽生子三:智、虑、谋。 冯翱,冯怦次子,迁浙江。 冯翔,冯怦幼子,迁婺州(今浙江金华)。 冯麒,冯惇长子,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冯骥,冯惇次子,迁湖州。 冯腾,冯惮长子,迁松江。 冯飞,冯惮次子,迁平江。 三十一世 冯智,字子择,冯羽长子。生三子:冯泽(字济之)、冯湘(字会之)、冯海(字容之)。 三十二世 冯海,字容之,冯智三子。开元元年,任祁门监官,卒葬于其祖父墓左侧。生三子:冯听、冯聪、冯职。 三十三世 冯听,字思聪,冯海长子。娶徐氏,生子实。 三十四世 冯实,字太和,冯听子,曾任宣州推官。娶金氏,生子松贵。卒葬于祁门廿一都黄洋社下文堂。 三十五世 冯松贵,字良材,冯实子。娶吴氏,生二子 三十六世 冯炳,字文明,冯松贵长子。娶李氏,生子玠。 冯耀,字光远,冯松贵次子。 三十七世 冯玠,字彦鸿,冯炳子。娶余氏,生三子。 三十八世 冯俪,又名宪,冯玠长子,娶时氏。 冯伉(744年~809年),又名实,字仲英,冯玠次子。唐代宗大历初年,登五经秀才科,任长安尉。建中四年,登博学三史科。历任膳部员外郎、醴泉令、给事中、尚书兵部侍郎、同州刺史、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元和四年卒,享年六十六岁,追赠礼部尚书,葬于祁门县祁西横头黄洋社(今祁门闪里文堂)。娶左田黄氏,生三子。 三十九世 冯律,字国用,冯实长子,居祁门县祁西横头黄洋社(今祁门闪里文堂)。 冯待(又名药),字定时。进士擢第,又登制科,仕至尚书郎。 冯得,字思义。不详 四十世 冯福济,字善庆,冯律子,居祁门县祁西横头黄洋社(今祁门闪里文堂)。 四十一世 冯通,字时达,冯福济子,曾任祁门县令。唐乾符元年(874年),冯通为避黄巢之乱迁居歙县黄墩。娶陈氏、王氏、程氏,生五子。卒后与妻合葬于湘公湖口。 四十二世 冯文实,冯通长子,不详。 冯文彬,冯通次子,迁居浙江庆元。 冯文徽,冯通三子,迁居四川。 冯文征,字季宏,冯通四子。唐朝末年,因征剿黄巢之功被擢为兵部尚书,道经休宁县新安江源头,见山水秀丽,遂迁居于此,后世称该地为冯村。娶刘氏,生子绍彦。 冯文龙,冯通幼子。唐末登进士第,曾任广信刺史(广信府,今江西上饶、贵溪一带),迁居饶州乐平新进乡塔桥(后属江西万年县)。娶**。 四十三世 冯绍彦,字成宪,号翠崖,冯文征之子,随父居休宁县新安江源头冯村。娶李氏,生三子。 四十四世 冯衍,冯绍彦长子,居黄山。 冯复(886年-943年),又名令頵,字建中,冯绍彦次子。少时随父居休宁县新安江源头(世称冯村)。五代十国时,南吴建国后,出任歙州盐铁院判官,禆将樊思蕴作乱烧营,殃及冯府,叛军士兵敬仰冯公声望,自发灭火相救,传为佳话。南唐升元初,冯复为吏部尚书,后举家迁居金陵(今南京)玄武湖畔,归隐泉林后,结识希夷先生,研习《周易》,著书立说。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冯复卒,葬于休宁县冯村附近的新安寺旁,南京钟山原有“南唐吏部尚书冯公衣冠冢”。冯复娶妻余氏、刘氏,生四子一女。 冯衡,冯绍彦幼子,事迹不详。 四十五世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冯复长子。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葬于休宁冯村溪口。(事迹见《南唐书》) 冯延鲁(905年~972年),字叔文,冯复次子,延巳异母弟。唐天佑十三年(公元916年,吴王杨行密仍奉大唐正朔),延鲁随父冯复居歙州,通辞学,少有才名。南唐升元初,冯复任吏部尚书,举家迁居广陵(今扬州,吴国国都)。冯延鲁仕南唐先主、中主、后主三朝,历任江都判官、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刑部侍郎、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开宝五年,卒于金陵金坛五叶村家中。据《宋史》、《南唐书》和《都昌灵芝冯氏宗谱》记载:延鲁生五子分别为冯僎、冯侃、冯仪、冯价、冯伉,入宋后继取名第,在南唐公卿世家中莫能及者。 冯延惠(生卒年不详),字季祥,号东城,冯复三子。仕南唐,初任镜湖令,仕至监察御史。居镜湖(今浙江绍兴),娶李氏,生子三:冯份、冯伦、冯信。 冯延慈(生卒年不详),冯复幼子,仕南唐,任国子监祭酒。居绩溪,娶王氏,生子二:冯俭、冯杰。 冯毓聪(生卒年不详),冯复女,入宫为南唐元宗李璟贵妃。 四十六世 冯伸,冯延巳长子,南唐时曾任宣州经历,辞官后迁居江夏(今湖北武昌)。 冯倜,冯延巳次子,迁居太平府(今安徽省当涂县)。 冯伟,冯延巳三子,娶郭氏、沈氏,生子二:叔镇、叔铨。 冯传,冯延巳幼子。保大中,冯延巳出为抚州节度使,幼子冯传随侍,任承务郎。此后,冯传便宦寓于抚州宜黄县之閤溪,娶张氏,生子四:冯彦、冯志诚、冯泰法、冯茂。其第三子冯泰法于宋初迁崇仁县,今崇仁县大塘冯氏、河溪冯氏,临川区大岭冯氏,南昌县新溪冯氏、蚕石冯氏,均为冯传后裔。 冯僎,冯延鲁长子,进士及第,历泰州海陵令。娶余氏,子:叔钊。 冯侃,冯延鲁次子,进士及第,历国子博士,以文学策名于江左。娶汪氏,子:一诚。 冯仪,字启庭,冯延鲁三子。南唐时曾以进士任南昌府丰城令,任内清政廉明,抚民有方。归宋后再举进士,历镜湖县令、岳州推官。娶段氏,生子二:伯达、伯祺。事迹见钦定四库全书本《江西通志》卷五十九.名宦传。 冯价,冯延鲁四子,进士及第,历渝州从事; 冯伉,字仲咸,冯延鲁五子。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历太子中允、商州通判、商州知州、婺州知州、殿中侍御史、福州知州,卒于福州任上。冯伉与北宋名臣、散文家王禹偁相交颇深,王禹偁曾为延鲁父子诗集《冯氏家集》作序,名为《冯氏家集前序》。 冯份,冯延惠长子。居镜湖(今浙江省绍兴市),娶黄氏。 冯伦,冯延惠次子。迁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娶朱氏。 冯信,冯延惠幼子。迁无锡,今无锡市惠山区桃园村冯巷上,宜兴市周铁镇祝堂村、冯家村等均为其后裔。 冯俭,冯延慈长子。事迹不详。 冯杰,冯延慈幼子。迁抚州城外东门,今抚州市临川区沙路冯家村为其后裔。 四十七世 冯碧,原名宪,字伯璚,冯伸子。唐末五代之乱,冯宪更名为冯碧,迁居江夏,后又举家避乱于宜州、滕州(今广西藤县)一带。 冯叔镇,又名定,字伯玙,冯伟长子。宋至道乙未年(995年),祖母黄夫人以御赐三银碗分与三孙今其迁居,伯玙迁浮梁湘湖,娶宁坑程氏,生子三:孟、仲、季。今浮梁湘湖冯氏为其后裔。 冯叔铨,又名安,字伯珉,冯伟次子。宋至道乙未年,迁浮梁北乡苏家坞,娶李氏、程氏,生子一:叔。 冯叔钊,冯僎子。生子一:冯兴。 冯一诚,冯侃子。宦遊江南,寓居干越桥亭,娶朱氏,生子三,季子为冯繇。 冯伯达,字文定,冯仪长子。伯达才高八斗,以通周易、善属文闻名于时,仕至兵部尚书。娶胡氏。 冯伯祺,冯仪次子。进士出身,初授泉州同知,未至其郡,大旱越八月不雨,既至亦如之。累祈之不雨,令民积薪坐于其上,告限三日,水浆不入口,誓将自焚。越日大雨倒下,堤防皆盈,七县之民,咸沾其惠泽。故民号其为“济民翁”。以政绩卓著升任洪州刺史,后因年迈上书乞骸骨归家,定居于江南。娶王氏,生子二:冯评、冯议。 四十八世 冯禹谟,冯碧子。宋开宝末,太祖平定天下,禹谟出献诗百篇,太祖伟而官之,亦不克试,后为殿中丞。禹谟生子冯式,冯式之子为北宋名臣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冯京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禹谟去世后以孙贵被追赠崇国公。(冯京事迹见《宋史·列传第七十六·冯京》、彭汝砺撰《宋故宣徽南院使检校司空太子太保致仕上柱国始平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七百户赠司徒谥文简冯公墓志铭》) 冯兴,冯叔钊子。迁祁门县祁西十九都仙桂乡,今安徽省祁门县祁西大树、祁邑河东、中井、东山、河溪,岳西县石佛村,湖州市吴兴区华楼桥等地冯氏均为其后裔。生子一:冯珣。 冯繇,冯一诚子,字元正,号三居士。生于宋天禧己未年十月十五日,以保障功授信州推官,元祐三年诰封大学士。迁居兴安霁头(今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娶王坊许氏(生于癸亥年五月初一日),诰赠夫人。三居士与夫人许氏合葬于兴安霁头。生子一:冯方(字大义,称二十公)。三居士之孙小六复徙东乡璜塘,今抚州市东乡区璜塘冯氏为其后裔。 冯评,字公甫,冯伯祺长子。宋天禧辛酉(1021年)年进士,曾任饶州知府,辞官退居都昌,为都昌灵芝冯氏始祖。冯评以仁孝厚道闻于乡里,被时人称为“长者”。娶杨氏,生子二:冯秉祥、冯秉瑞。 冯议,字公直,冯伯祺次子,号竹隐。冯议幼有英伟之才,壮有通变之略,以进士任建安令,迁南剑州知州,卸任后定居于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今延平冯氏多为其后裔。 都昌灵芝冯氏 家族起源 都昌灵芝冯氏是南唐冯氏的重要支派,其开基始祖为冯延鲁之曾孙冯评(974年~1060 年,字公甫),其父为北宋洪州刺史冯伯祺。北宋天禧辛酉(1021年)年,冯评登进士及第,后出知饶州,赴任时道经东汇(今鄱阳湖),遇飓风骤雨,所乘行舟失控,漂入湖湾避险,风息雨停之后,人物皆安然无恙,冯评率众登高视察,见山青水秀,林木葱茂,盛产灵芝,地势开阔,谙熟堪舆之学的冯评满心喜悦,感悟此处为“祥瑞之所”,“再生福地”,随指物命名该地曰“灵芝山”,指事命名该处为“长宁”,与其祖籍安徽休宁有一种遥相呼应,不可割舍的联系,并蓄意在此定居。冯评在任数十年,成为耆英会首,在灵芝山筑别墅。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冯评辞官退居都昌县长宁灵芝山(今江西省都昌县南峰乡石桥村)。时值宋朝推行重农耕,兴文教的国策,土沃物阜,地旷人稀的鄱阳湖区成了有识之士竞相圈地的好场所,爱慕且耕且读平安随意生活方式的冯评便举家迁居于灵芝山,并将其曾祖冯延鲁之墓从洪州迁于都昌灵芝山。自此,冯评便以教化为已任,兴学授徒,四方八邻,学子云集,不出四五年便声誉远播,隔州过府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千里之外从者如流”,时人誉其所居之地为“读书坂”。 冯氏定居都昌后,后世子孙人才辈出,正所谓“文宗诗祖,代不乏人”,七世之内便出了16名进士,另有 3名贡举、1名两贡太学、1名判事、1名士林领袖南岭教授,堪称江南望族。 南宋丞相江万里曾在《石桥冯氏宗谱》题诗曰:“派衍杜陵庆泽长,世居东汇水之阳。厚斋徙定泓潭宅,云逸连分苦竹庄。回里就居新教授,泉州据隐旧璜塘。草塘别墅山田港,县令新居五柳坊。知州已政归南剑,经历辞官住武昌。饶郡湘湖四十里,总支宦辙远流芳。” 后世人物简介 冯盛世,字当时,号石塘先生,冯评五世孙、冯凌云子。幼学芹宫,文场五战登宋大观己丑进士(1109年),知宁县事。 冯安世,字大声,号民乐翁,冯评五世孙、冯瑞云子。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知邵州事。 冯经世,字虞乡,号筑野,冯评五世孙、冯应云子。宋宣和年间进士,曾任建宁县尉。 冯椅(1140年~1227年),字奇之、仪之,号厚斋先生,冯评六世孙、冯盛世长子,受业朱熹,为南宋理学名家。宋绍熙癸丑(公元1193年)进士,历任德兴尉、江西运干、知上高县事。嘉定年间,冯椅献策助隆兴知府王居安平定峒寇李元励之乱。晚年择泓潭(今都昌县土塘镇冯家坊)而居,卒葬于中堡曹家岭(今都昌县衙前曹家),追赠礼部尚书衔。冯椅生四子(去非、去辩、去疾、去弱)俱登进士榜,其后裔称“理学世家”。 冯致中,冯评六世孙、冯经世长子,曾任建安(今属福建)判事,晚年归籍,于隆兴癸未(1163年)别墅石桥头之南高地,谓之“南峰”,此后冯氏在此世代繁衍、人丁兴旺。 冯去非(1188年~1265年),字可迁,号深居翁,冯椅子。宋淳祐元年(1241)进士,仕至左谏议大夫。去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附权贵,为时人称颂。年七十八卒,与夫人黄氏合葬于都昌泓潭之东坳上石骨嘴,后人立碑为志。(事迹见《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冯去非》) 冯去辨,字可讷,号皆山,冯椅子。宋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仕至侍郎。 冯去疾,字可久,号蠹翁,又号北山先生,冯椅子。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入直徽猷阁,曾任温州府教授,后迁升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曾于兴国沧浪亭刻《兴国本四书》。淳祐八年(1248年)为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在任期间,曾于临川创立临汝书院,并聘请知名学者程若庸为山长。临汝书院云集了众多文人学子,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一所书院,光大了“才子之乡”的文化教育。 冯去弱,字可大,号雪崖,冯椅幼子。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应征辟出仕,并更名冯弼。端平元年(1234年),冯弼随京西、河北路制置使赵葵参加北伐,收复三京。淳祐六年(1246年),徐敏子经略广西兼静江知府,冯弼又为其幕僚,后被荐为宁国府知府。咸淳三年(1267年),冯弼以积阅知通州,并于通州重修儒学贡院。 冯文振,冯评七世孙,南宋士林领袖,宋嘉定四年(1211年)举为南岭(赣、湘、粤、桂四省边境的总称)教授,执教数十载,耄耋之年,婉拒当地官民士绅挽留,凭叶落归根祖训,携通家返籍世守祖业,世代相继,而成为通族敬祖守业之楷模。 出处 https://vhsagj.smartapps.baidu.com/pages/lemma/lemma?lemmaTitle=%E5%8D%97%E5%94%90%E5%86%AF%E6%B0%8F&lemmaId=53189945&from=bottomBarShare&_swebfr=1&_swebFromHost=heytapbrows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