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349|回复: 0

探访吴三桂家族逃亡后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4 2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枭雄吴三桂因反清庭而兵起湖南衡阳却又病故,后起事失败,造成吴氏大家族面临灭顶之灾,以吴同相武德将军带领的一支吴三桂的家族迅速隐藏起来,一番苦难逃亡后,成功地延续至今,在今天的贵定县与麻江县一带生活。前不久笔者将吴三桂在贵定县沿山镇暗建皇都的考察文章见报端后,引起了有关反响,有人向贵定县政府文化研究室彭荫荪老师反映,贵定一中退休教师王德兴是吴三桂家族的后裔,引起县政府的重视。笔者得此消息,决定探访这支隐遁数百年的吴三桂家族后裔。
吴系王氏家谱。

    单传长房代代叙,留下百年隐族情

    笔者于12月17日上午与彭老师和王德兴老师约定,由贵定县政府派车,一同到麻江县碧波乡五寨村找王凤华,他是这支吴三桂家族后裔的单线传人。    在途中王老师介绍说,他不是传人,所以对很多隐史不太了解。他说,为了不曝露家族真情,不让外人知道这支家族与吴三桂的关系,有很多隐史不能形成文字,只能历代口传。为了口传的真实性,同时为了不扩大知情范围,采取了只传长房、长子、长孙的方法,其他人不允许知道,据王凤华说,包括族长在内,如果不属于长房、长子、长孙,也不能相传。我们理解王老师的说法,这种做法不是作为文化让家族知道历史,而是以这种特殊的口传方式保留历史真情,同时又要做到不让外人知道这支家族的底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涉及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严肃大事。    我们到达五寨村,找到了王凤华的家。王凤华今年46岁,是一个身体健壮的中年农人,看上去精明能干,是吴族第十六代长孙。五寨村距离麻江县城东北方6公里,不远处是一条高速公路,共有120多户人家,大部分姓王。王凤华说,他们已经在此村生活了6代人。他告诉我们说,传人是非常严格的事,他的一辈祖上因为要单传长子,可是只生了女儿,迫不得已便另找一个女人为其生了一个儿子,使单传得以延续。

    王凤华全家四代同堂,正门上方有“太原第”三个大字

    我们告诉王凤华这次来访的目的是想让通过媒体让世人知道他们家族的故事。我们笑着问他,你们怕不怕我们把你们家族的事告诉世人?他说,不怕,有什么怕的。话虽这么说,但是我们却感觉到他并不敢向我们讲述更多的东西,他很精灵地只讲了《家谱》上已经记载的事。在谈话中,王凤华很严肃地说,除了我能告诉你们外,你们问其他任何人,他们都不能告诉你们,因为我是传人。我们知道,其他人可能从他的口中偶尔也听说过一些东西,但是不完整,既使这样的东西,他们也不太敢说,因为这是这个家族数百年来世世代代在战战惊惊的逃亡生活中形成的观念,谁也不会突破这种观念。    笔者咨询长房与长子的概念,王凤华说,任何一个分离出去另辟住地的人都是长房,可以向他的后代口传,而没有分离出去的,无论有多少户,只有长房户才能传其长子,其他人不能传,他们一直严格遵守这条规定。王凤华的父亲是家族的组长之一,每个组长大约照看三十户人家。现在的族长是居住在麻江县杏山镇毛坪山村的王凤清,有50来岁,可惜他住得太远,离麻江县城14公里,有很大一截路不通车,我们没有时间去探访,只好作罢。
    追寻源头不见谱  墓中隐藏真族史    听说有三座家族的祖上坟墓,这是他们单传之始源,我们便在王凤华的带领下去察看这三座坟墓。我们首先来到带领这个家族逃亡出来的吴同相武德将军的坟墓前,这个坟墓也是后人于1985年从他处迁移过来的,座落在麻江县杏山镇隆昌村光头寨,距王凤华家约公里。这是一个大坟,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坟围占地约平方米。碑文落款是他的两个儿子顺忠和顺林,接后的是“全嗣孙十六代”。彭老师据此推算,吴同相应当是与吴三桂同时代的人,与《家谱》上记载是一致的。    《家谱》记载吴同相生于弘治年间,其下有五子,顺忠为三子,顺林为四子,其余三子未在碑文上现,不知是何故。这个家族就是由顺忠和顺林这两房开始口传纪事的,是单传的源头。王凤华是顺林这一房的传人。    我们先后察看了顺忠的坟墓和顺林的坟墓,发现顺忠的坟墓几乎与其父吴同相的一样大,顺林的坟墓则小得多。

吴同相将军之墓及其传人第十六代长孙王凤华

吴同相三子顺忠之墓,看上去比旁边的普通坟大了许多。
吴同相四子顺林之墓,王凤华属他这支传脉。
    单传的源头从顺忠和顺林开始,还有一件事也是从顺忠与顺林开始的,那就是改吴姓为王姓。据王凤华所说,他们改姓是拜寄给当时的一个叫王忠保的大家族,所以从王姓了。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家谱》记载有误,《家谱》记载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吴同相的爷爷辈就有两人拜寄给叫王忠保的人而改姓,这个记载与吴同相的墓碑文和王凤华所说不符,按照《家谱》,吴同相应该叫王同相才对。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顺忠大墓的背后不远处,又有两座并排在一起的“碑墓”,里面葬的不是人而是石碑!石碑的内容是什么,王凤华说是关于吴三桂和这个家族的记载,具体内容王凤华不说。王凤华强调这两座坟墓谁都不能打开,谁要是动了,几千家族人不会放过他。这两座“碑墓”前各立有一块碑文,一块是“奉宪禁碑 ”,另一块是“族谱地方名”。    “奉宪禁碑”记载了立碑的事因。道光年间有人想买卖此山地遭吴族王氏之族众反对,呈告官府得准法令其他族人不得开荒买卖此处王氏史上族地。后于此地竖一块奉宪禁碑,咸丰年间碑被破坏,至光绪年时众族人又禁碑两块。1985年有一钱姓人家想占售此地,众族人上告政府,政府令遵碑所限归王氏族人用地,众族将同相祖碑、顺林祖碑、家族谱碑和御录禁碑共四碑,埋于墓中,墓前立奉宪禁碑和族谱地方名两块碑。王凤华说,1985年那次闹的事情很大,族人围住政府要求解决,这件事还让当时几个执法官员丢了职位。

两座“碑墓”,内藏吴族秘史。

    现在,这两块墓地成了吴王两氏大家族的精神支柱,而其中四碑上记载了什么史实,我们不得而知,又不能打开来看。我们从吴王二氏大家族的不言家史的神秘氛围判断,这四块碑可能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家史真情,特别是家族谱碑,可能是真实的家谱,而我们手里的这本印刷版家谱只是经过改编后可以面世的准家谱,只是用于 “认亲”和“认辈”,还有“家嘱”功能,没有史料价值。
    传说遥指吴三桂  家谱暗藏逃亡图    王凤华的单传家史是从吴同相那一辈开始的,我们从他的讲述和家谱的记述,明显感到吴同相与吴三桂是同族人,但是吴同相与吴三桂的家族关系却不知道,王凤华也说不知道,也许是不能说出来。    王凤华见我们是记者,没有向我们讲述更多家谱外的家史,看来还是心有局限,倒是在我们采访前,彭老师已经与他交谈过,他向彭老师讲述了一个传说:我家祖上是个一顿能吃一斗二升米的武将,和顺治王很要好。打得天下给顺治王坐,顺治王为了感谢他就和他订亲结成儿女亲家。没想到我家祖上生的是长子,顺治王生的是长女。顺治王当时对我家祖上说:亲家,你长年驻守边关,不如把儿子放在我的身边,由我来调教,我一定把他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后来顺治王死后,顺治王的儿子不知怎的就把我家祖上的儿子杀害了。顺治王的女儿也就是我家祖上的儿媳,她就借故给她的公公送寿礼,派飞马将一双皮靴送到云南。我家祖上没想到六十大寿上能收到远在北京的儿媳送来的皮靴,非常高兴,当场拿来穿给大家看。但刚穿好在地上一跺脚,想试一下合不合脚,却不想鞋底有颗针锥痛了他的脚底,他一气之下拔剑把皮靴砍成几截,这时一封血书从鞋底落了下来。他看完信后才知道自己儿子已经被害,震怒之下决定带兵去打。因他属相是火龙,不宜走水路,应走旱路,可他报仇心切,不听劝告,非要走水路,结果没想到打到湖南就失败了,他也病死了,我们家族从此招来杀身之祸。为了逃命,只得逃了一个地方又换一个地方,最后还得改姓换名,分散隐藏到各处居住,直到今天。我们家族的事,只传长房长子长孙,一概都不外传。很明显,这个传说的祖上就是指吴三桂,但是没有讲到吴三桂与吴同相的关系。从吴同相的碑文看到,吴同相应该是吴三桂的武德将军。    我们看到的家谱与碑文有很多不符,比如家谱说改吴姓为王姓是在吴同相的爷辈,但是王凤华讲述的,以及从碑文上看到的,改姓是吴同相的儿辈,相差悬殊。碑文上刻的是“吴公同相”和“王公顺忠”,父子两墓写了两个姓。也就是说,家谱把改姓的事修改了,为的是不让人联想到他们是为逃亡而改姓,只在单传中保持真实性。同时,我们在王凤华家的堂屋大门口上方看到“太原第”三个大字,王凤华告诉我们,这是为了区别吴家王姓与其他家族王姓,表明他们是从山西太原过来的门第人户,暗指与吴三桂是一系的。家谱也记载了一点,在明朝洪武年间他们的祖上就“调北填南”,即先由江西上调北方,再由北方回填南方云贵一带。这些都暗示了王凤华家族与吴三桂的族史渊源。    家谱在族史时间上进行了编造,把他们的逃亡经历写成“调北填南”的自然流程,混淆在家族分户分支的过程中,隐藏起来,一般人不精心考察看不出来,只觉得写得有点混乱。我们经过研究,由彭老师画了一张吴同相家族的“逃亡线路图”,王凤华看了予以认可。    根据家谱上记载的有关情况分析,“康熙十六年众族齐集定留言”,“我承受豺狼虎窝荒草之地,在生受业,死后受地”,“立有旧谱为据,此属我汗马功劳之地 ”,“吴王二姓不许开亲”。这些话隐在一段“划地为邑”的叙事中,其实是一种“家嘱”。康熙十六年吴三桂举兵失败,家族危难,族人聚集在贵定议事。“豺狼虎窝荒草之地”有两种含义,一是这此地方很荒凉,野兽出没,容易藏身,二是身处危地,清府虎视耽耽,三是此地虽然荒凉,却是“汗马功劳”之地,打下来的疆土,四是此地是“在生受业”,即受封之地,“死后受地”,即愿意葬在此处。这个“家嘱”表明众族人决心不远逃亡,就在这“汗马功劳”之地,受业繁衍,老死疆地。    家谱中的这句话“吴王二姓不许开亲”,就是不能通婚,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家族。王凤华说,至今仍然严格遵守这个“家嘱”,凡吴王二姓有男女相亲,都要拿出家谱来对证,这是规矩,要对后代负责,谁也不会马虎。

吴三桂族人吴同相将军逃亡线路

    根据家谱推断,吴同相当时可能在贵定沿山的皇都城守卫,吴三桂兵败后,便遣散众军士,各自逃命,他带着吴氏家族,包括他的父母在内,逃亡到贵定云雾山区的平伐,后来又到田坝,由于离旧地太近,相识人较多,于是便举家向斗篷山区逃亡,由于斗篷山距贵定县城还是太近,于是又向麻江县(古称麻哈州)逃亡,几经周折,20 年间换了5、6个地方,最后在杏山镇的隆昌村一带(古称瓮把朗)落地定居。这就是王凤华家族当年的逃亡线路。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2:08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