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813|回复: 3

[文艺社科] 老骥出枥,志在万里——画家冯建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7 1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建吴(1910-1989)字太虞,别字游,斋号蔗境堂、小徘徊楼,亭号子云亭。四川仁寿人。1926年至1929年先后就读于四川美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大学,毕业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回川,组织蓉社,国光书画社。1932年又与同仁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国画系主任、副校长、校长。1952年应胞弟石鲁之约赴西安任《西北画报》社美术编辑。1956年起于四川美术学校任教授,1987年退休 。长期教授山水、诗词、书法、篆刻。曾当选美协四川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国画副院长等职。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国画、书法、篆刻、诗词等。
       主要作品有《奔腾》、《蜀江春晓》等,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1979年为联合国中国厅作《峨眉天下秀》巨幅画。此外,曾为联合国中国厅绘制《峨嵋天下秀》,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所绘《峨岭朝晖》获省优秀作品奖 。1982年举办个人书画展览 。有《冯建吴画集》、《山水书技法基础》行世 。 四川省高教电教中心和四川美院曾联合摄制教学片《老骥出枥,志在万里——访画家冯建吴》 。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与重庆苏葆桢、陈子庄位列国家明令精品禁止出境的中国画家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买家斥资近10万买走大师冯建吴学生时代“定情画”(2008-09-04 01:11:00)

标签:冯建吴 杂谈  

  冯建吴 [size=+0]冯建吴《工笔花卉》以9.5万元的价格成交
    数清一幅画上的百只蚂蚁,竟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昨日,从某书画拍卖会上传来消息,一幅被传为著名画家冯建吴赠给学生时代的恋人的“定情画”,在经过3名买家11次竞价后,被一神秘成都买家以10.45万元的价格买走。
    画上百只蚂蚁1小时才数清
    昨日上午,记者在拍卖预展上看到,这幅工笔画上画满了竹子、牵牛花等植物,运笔细腻。最让人叫绝的是,100多只栩栩如生的黑色蚂蚁散布在草丛中,连触须都清晰可见。落款显示,该画作于1943年,是送给一位叫桂芳的女士。
    “这个桂芳可能是冯建吴学生时代的初恋恋人,该幅画作很有可能是冯画给恋人的‘定情画’。”有关人士称。
    “冯建吴的画作多以写意山水、花卉为主,工笔画在国内是首次看到。”拍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介绍,就连冯建吴的得意弟子,著名书画家段七丁也称,这是其见到的老师唯一的工笔作品,自己花了1个多小时才数清楚画作中的蚂蚁,而画这样一幅精品画作,至少需要1个月以上。
    同时参与拍卖的还有一幅1933年冯建吴画给“桂芳同学”的花卉画。
    成都男子拍得“定情画”
    昨日下午,冯建吴的《工笔花卉》以7万元的价格起拍,3位买家纷纷举牌“追捧”,很快价格就超过了9万元。
    “9.5万元成交!”通过11次的激烈竞价,随着拍卖师落槌,加上10%的成交手续费,这幅备受瞩目的“定情画”最终以10.45万元的价格被手持225号牌,来自成都的买家拿下,另一幅画给桂芳女士的《岁朝图》也以6.3万元的价格成交。
    “从成交价格上看,这幅画的成交价,超过了冯建吴画作的整体水平,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资深藏家刘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昨日的书画拍卖会总成交额超过200万,成交率超过80%,徐悲鸿、郭沫若、齐白石、丰子恺等名家字画也以较高的价位成交。本报记者  唐凯
    冯建吴(已故):四川仁寿人,字太虞,全国著名画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美协理事,成都画院副院长,我市四川美院教授。小他十岁的胞弟石鲁(冯雅珩)为长安画派创始人。冯建吴与苏葆桢、晏济元并称为三大名画家。国家文物局规定,冯建吴精品画作不允许出境。
    冯曾为联合国大厅创作了宽四米、高两米的巨幅山水画《峨眉天下秀》,并为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中国国画院等作画百余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建吴》
《冯建吴金石文字鉴赏记》

《冯建吴年七十以后所作书画印》

《建吴》

《老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建吴艺术轨迹  


冯建吴,字大虞,字游。1910年生于四川省仁县松林湾一书香世家。从他刻的一方印章里,知道他有一位“有万卷藏书,十亩花园之父”。幼时随族叔学诗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就读于四川美专。三年后乘舟东下,到上海考入由吴昌硕后人创办的昌明艺专。在昌明艺专他师秉王一亭、潘天寿、诸乐二等诸家称为吴门再传弟子。



他与友人在成都创办东方美专,曾聘黄宾虹先生入川讲学。小他十岁的胞弟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冯雅珩)受它影响,就读该校,走上了学画之路,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的命运和画艺总和石鲁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感到如果没有冯建吴,石鲁不可能成为画家,而没有石鲁,冯建吴也许将在传统中终其一生。



抗战时期冯建吴在办学期间曾以买画办学,浪迹巴蜀。有诗所云:“蹄迹纷纷四寨途,万人海里寂藏驱。绸僇怀单酣哀乐,摩荡江山润画图。却辅金魂尊几榻,风摇尘梦舞氍毹。侵胸冷暖多伤体,一舸闲思泛五湖”表现了他当时的行迹与心迹。解放前的时光,除在家习诗学文外,是“学画十年,买画十年”他用20年时光学习传统,探寻艺术真谛。他上朔殷商,下至明清,学习研究马远、夏圭、李思训、赵干、王维、董源、巨然的技法特点,在诗书画印的长河里探源索流。



建国后,他即成为成都美协会员,有作品《青山魂》《奔腾》参加成都第一届美展,1954年他的工笔画《蔬菜丰收》参加全国第一届美展。此画后来为外文秀收购送日本展出。1956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聘他任教,看重的正是他深厚的传统学识功力。



在校他担任山水、诗词、书法、篆刻四门课程的教学。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很强,他即能讲的生动,有是师范作画的老师,自然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艺术发展,每时每刻都在“逆水行舟”之中,他在进入传统之后,并没有固守传统的城池,而是努力寻求新的突破。50年代至60年代初,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石鲁在西安带领大批热心中国画改革的老中青画家,为探索中国画的推陈出新“创造合乎新内容的新形式”,进行着勤奋的实践,开长安画派之先河。1960年——1961年冯建吴利用寒假到西安,与胞弟石鲁切磋画艺,共商创新大计。同时沿秦岭经三峡到武汉转桂林、云南等地写生,每月作画十余幅。既对景写生,又不拘于对景的绝对真实。冯建吴还把这种写生法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驾驭描写对象的自由。



他在1963年举办了“冯建吴书画展”在四川、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巡展反映俱佳,名噪画坛。他终于冲破一家一派之藩篱,以写生为依据,自拓堂庑,个人风格初见端倪。一两年间画风突变,换了一个人似的。实则学识积聚、修养提高的结果。正如火山爆发,早已蕴蓄多年,一旦时机成熟,自然喷薄而出。



石鲁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思路,探索着表现新生活的新绘画语言,为表现黄土高原地貌,石鲁创造了那拖泥带水、似皴似染,连皴带染的黄土高原歌。冯建吴数次上西安推崇石鲁“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的主张。



冯建吴始终奔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原则。他反对为变而变,他视那种笔墨游戏似的所谓“心”为“野狐禅”,认为那都是“无根”之作,不会有生命力。



文革结束,他抱病登黄山、九华山,遍游富春江、新安江等地。驾山走白云,江海翻巨浪……我行拼老命,回来才舒畅。的题画诗,真实地反映了他,丹青不知老将至的精神状态和创作热情。



19892月去世的前十年里,他忍受了“后我生,先我死,哀哉季子”失去胞弟石鲁的悲痛。全身心的融进了他的艺术之中,多次应邀赴北京作画,曾为联合国大厅创作了宽四米、高两米的巨幅山水画,《蛾眉天下秀》、为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中国国画院等作画百余幅。他的画还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礼品,赠送给外国朋友,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四川省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都有他的作品收藏。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日出而作,日没不息。作画、写字、作诗、刻印,除整理冯建吴诗词稿、篆刻稿、书法稿、谈艺录、谈诗等著作外,还出版冯建吴画选、山水画技法基础等书。



冯建吴先生深厚的传统动力,以融化进纤巧的神韵之中,作品《黄山猴子观海》《月涌大江流》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书画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的创作灵感泉涌,为当代中国画坛留下了一大批杰作。



生虽有涯,艺无止境,为纪念冯建吴先生逝世十六周年,重读他的艺术发展轨迹,更使我们得到启示教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3 00:21 , Processed in 0.0937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