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10|回复: 0

冯敏昌:清代壮族文学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8 2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敏昌(1747~1806年)字伯求,号鱼山,壮族,生于广西钦州(清时属广东)大寺镇马岗村人。他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四库全书》,有清一代广西参与此盛事者,仅他一人而已。  冯敏昌喜金石,诗书画俱佳,与广东顺德张锦芳、胡亦常并称“岭南三子”。他是古代壮族著述最丰的大家之一,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任过会试同考官,还先后主讲过河南河阳和广东端溪、粤华、粤秀等多家著名书院。后人评价他“诚五岭之鸿儒,非只一乡善士也”。

  出身书香门第
  冯敏昌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太学生、增广生(秀才的一种,又称增生),祖父也是太学生、增广生,父亲冯达文是岁贡生,任过训导,三代人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知识分子。受家庭的影响,冯敏昌自幼诗才横溢,9岁便以一首《登文笔峰》出名:
  长江泻万里,砥柱挽文峰。
  上眺三台近,遥观百雉空。
  凭虚发长啸,临远豁孤衷。
  极海扬眉处,云帆波浪中。

冯敏昌书法.jpg


  稚童冯敏昌第一次随父亲登上钦州的文笔峰,便即兴做了这首诗,博得文人雅士一致称赞,被称为“神童”。
  冯敏昌15岁时参加例考,学使以“月中桂树赋”为题,冯敏昌在答卷上写下“宇宙唯此一株,古今曾无两月”的佳句,得了第一名。19岁时,他再应科试,学使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后与冯敏昌发展成师友关系)披阅他的诗文,惊赞为“此南海明珠也”;后又在为冯敏昌撰写的墓表中写道:“予历掌文衡,所得英俊匪一,而以天才独擅,屈指君为最先。”

  遍游五岳名山
  《清史稿·文苑传》说冯敏昌:“平生足迹半天下,尝登岱,题名绝壁;游庐阜,观瀑布;抵华岳,攀铁纤,跻峒峡。在河阳时,亲历王屋、太行诸山。又以北岳去孟县不千里,骑骏马直造曲阳飞石之巅,穷雁门、长城而返。最后宿南岳庙,升祝融峰,观云海。其悱恻之情,旷逸之抱,一寓于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目标,冯敏昌是个典型的奉守儒家操守的知识分子。在做官的同时,已至中年的冯敏昌用六年(1786~1791年)时间,出游名山大川,探寻古代仁人志士的足迹。他每游览一个地方,不仅欣赏风景,还追忆往昔贤哲,并且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和怀古诗,或颂其壮美,或借景抒情。在《重登岳阳楼》里,他如此描写洞庭湖气象:“楼瞻三楚阔,人感十年忙。雪浪群山涌,云帆众叶狂。”
  游五岳的那段时间,是冯敏昌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其间,他游历不断,作诗不断,他在《游嵩岳出洛阳城写望作》写道:
  洛城日出软尘红,挥手南行问碧嵩。
  清洛一川映馀雪,平原千里受和风。
  闲身敢拟巢由并,放眼还看天地中。
  险绝山崤函先过,坦然怀抱幸教同。
  这时的冯敏昌,远离官场,远离是非之地,心中多了一份坦然,少了一丝愁绪,他把全身心都交给了自然景色。半隐居的身份使他的想法单纯,诗风清新宜人。这个时期也是冯敏昌精神上最自由的时候。虽然他一生基本在奔波中度过,但儒家根基使他超凡而不脱俗,他执著挺拔,宽容仁厚,内含正直。

  诗文造诣高深
  冯敏昌是古代壮族先贤留下诗文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一生诗作2000余首,文200多篇,主要收录进《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岭南感旧录》、《笃志堂文抄》、《师友渊源集》、《华山小志》、《河阳金石录》等著作。
  冯敏昌12岁时,写下一首《合浦采珠歌》:
  铁作珠耙三百斤,蚌螺开甲肉如银。
  云头一霎风雷起,依旧连筐献海人。
  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过一舟呼。
  舟舟过去何舟得,得得珠来泪已枯。
  这首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同情。同样是在12岁,冯敏昌参加府试时,直书“贪官污吏”“剥削民之脂膏”的字句,显示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冯敏昌的诗歌风格日益成熟,他遵循儒家传统诗教,追求质朴与淡泊。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在抒写心灵,不在一枝一节上争高下。
  后人概括冯敏昌及其诗歌有几个特征:第一,诗歌以人品为先导,人品决定诗品;第二,善于学习,不光从历史典籍中学,还能转益多师,也方能自具特色;第三,其诗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所谓“包孕万象”,有阔大之气;第四,其诗诸体擅熟,而以七言古诗为尤。第五,其诗歌有“正以大”、“苍以劲”的特点,这种特色也是在继承着岭南诗歌特有的“雄深雅健”传统。

  书院讲学终老
  冯敏昌做官清正廉明,同情劳动人民,极力反对贪官污吏。正是因为如此,他在京城的时候,经常遭到和珅的排斥。因为怀才不遇,他后来到书院任教直至终老。他在河阳、端溪、粤秀和越华书院主讲的10年间,言传身教,从严治学,管理有方,校风井然。《端溪书院学规》16条,就充分体现了冯敏昌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法,以及管理措施、惩奖制度等教学观念。
  冯敏昌还通过著编志书、作画、创作书法来为社会作贡献,他编修的《孟县志》史料翔实,构图实用,为修建黄河防洪堤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他通过考证,得出了韩愈的出生地在河阳的结论。冯敏昌题写的“韩愈墓”碑至今仍字迹清晰,与墓同存。《孟县志》的体例甚佳,被《中国方志大辞典》视为“世称善本”,清代方志学家蒋藩称之为“一代之宏载,千秋之杰作”。
  书法方面,冯敏昌独创了“鱼山执笔法”,执笔方式独特。翁方纲评他的书法时称“仙风道骨我不如”。

  守孝持义爱乡
  冯敏昌品行秉正,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一生尊孔礼、读经书,用儒道规范言行。父母去世后,他守墓3年,戒荤食素。他尊敬老师,热情待友,好朋友钱载、张锦芳去世,他哭得吐血。
  他热爱国家,酷爱家乡,用纸笔歌颂家乡钦州的美好风光,如描写钦州临海风光的《龙门》:
  惊浪到龙门,连山大海吞。
  楼船称日裂,火器迸天昏。
  已见南交宅,真同砥柱尊。
  鲸鲵还可憾,行胜数东藩。
  在57岁时,冯敏昌曾总结人生十一耻:“行迹鄙秽”、“学殖旁落”、“功名蹭蹬”、“家事削弱”、“子弟失教”、“受恩莫报”、“省运不振”、“效忠无术”、“正世无才”、“没世无称”、“总成不孝”。以“丹心苦言”从品行、学性、持家、教化、报国、孝悌等为人、为学、为家、为国的十一个方面,告诫儿孙应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他的一生也以此自勉,追求人格的完美和为学的深邃,最终成为饮誉大江南北的模范士大夫、热心文教的社会活动家和喜好交游的学者型文人。
  清人刘彬华在《岭南群雅》中对冯敏昌诗及其在岭南诗歌发展中的地位给予很高评价:“鱼山先生性笃孝友,学务力行,道德粹然,为人伦模范。非特以诗传,而诗笔雄深雅健,实足笼罩一切,巍然为岭南一大宗。”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2 04:45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