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45|回复: 0

“政治完人”冯道的领导艺术

[复制链接]
xyfyfq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8-7 14: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唐织辉
  作为中国政治史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冯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者要适应主、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巧妙地运用领导方式和方法。
  冯道,生于唐朝末年,卒于五代后期,一生中共辅佐了11位君主。
最为特别的是,每一次政权更替后,冯道总能稳居高位,屹然不倒,最终全身而退。在中国政治史上,他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被后世称为“政治完人”。
  冯道能够在天下纷扰,朝代频繁更替的晚唐、五代政坛上长期位列三公,身居宰相之位而一生显贵,离不开其出众的为官艺术和领导艺术。那么,这位自号“长乐老”的奇人又是如何在政坛实现“长乐”的呢?
  外圆内方,张弛有度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冯道生在一个“争于气力”的动乱时代,他所辅佐的君王大都是崇尚武力的“马上天子”,情况更是凶险。不过,冯道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还经常劝谏皇帝实行仁政。据学者统计,《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所载冯道具有谏诤性质的材料共有12条,《册府元龟》所记载冯道谏诤之事迹也有7处。在此之中,冯道张弛有度的批评艺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列举几个凡例:
  [案例1]: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进谏明宗居安思危,以天下苍生为念。他说:“我以前追随先帝(李存勖)的时候曾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从马上跌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他还向明宗推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听后很受启发,让人将其诗抄下来经常颂读,并对冯道更加器重。冯道这种“说故事”和 “讲诗句”的方式让人感觉不到他是在进谏,既让明宗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保住了皇帝的脸面,不失为一举两得。
  [案例2]:后汉皇帝刘知远为了收集牛皮,制作甲胄,曾颁布了一道“牛皮法”。规定民间如果死了牛,牛皮必须交公。有一次,上党地区有20多人违犯了“牛皮法”,当地的判官张璨认为这项法令不合理,反对执行死刑,还大胆地上书给刘知远。刘知远大怒,下令犯人和张璨一块处死。大臣中惟有冯道一人极力劝阻,对刘知远说:“有关牛皮的禁令,确实不太合情理。老百姓都是你的子民,你枉杀了他们,难道就一点也不可惜吗?张璨只是区区判官,不怕自己丢脑袋,敢于据理直言,可赏不可杀。我是朝廷重臣,对牛皮禁令未能早日提出纠正意见,以致险些枉害人命,我是有罪的,请你也将我一同治罪。”冯道“责人先责已”,把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皇帝也会有时间进行反思,改正错误。最终,在冯道的据理力争之下,刘知远释放了与该案件有所牵连的所有人。张璨不仅没有被杀,还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点评]批评既是一门工作艺术,也是一门领导艺术。在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充分顾及对象的感情和思想,采用适当的批评方式,避免产生怨恨和敌对情绪。习惯上,人们总把原则比喻为“方”,把灵活比喻为“圆”,并用“方”与“圆”不同的结合形态来衡量一个人的领导才能。如果内外都“圆”,就是政治投机者;内外都“方”,就是政治低能儿;内“圆”外“方”则是伪君子,只有内“方”外“圆”才是领导艺术的体现。冯道正是深谙此道,其仕途才能一帆风顺。
  以退为进不失胆略
  晚唐、五代时期,政治动荡,各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尖锐,官居高位的冯道自然经常身处风口浪尖。不过,无论形势多么严峻,冯道都处变不惊、以退为进,最终得以化险为夷。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他与契丹周旋。
  [案例3]:石敬塘在契丹的帮助下建立后晋。当时,虽然大局已定,但双方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谈判,所以石敬塘就派冯道出使契丹。契丹皇帝久仰冯道大名,在他为父服孝期间就曾派人武力相“邀”,幸得乡民的帮助,冯道才逃过一劫。所以,冯道一到契丹,契丹皇帝便立刻劝他留下,并派人对其严密监视。这时的冯道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不愿为契丹所用,背负“叛徒”的罪名,另一方面也不愿引火烧身,陷入苏武的窘境,因此他千方百计地骗取契丹人的信任。他先将契丹皇帝赐给他的全部钱财购买房产和过冬取暖用的柴炭,摆出一幅长期停留的架势。当契丹皇帝准许他回归时,他又上表三次恳请留下,被拒后还滞留了一月余才上路。一路上,他走走停停,磨磨蹭蹭,折腾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境。身边的人问他:“出使契丹仍能活着回来,犹如漏网之鱼,要是别人,只恨没长两只翅膀,走得越快越好。你怎么却这样慢慢腾腾的呢?”冯道解释说:“你走得再快,他们若真要将你追回去,你终归是逃脱不掉的。还不如走得慢点,他们反而不会来追了。”最终,冯道奇迹般地回归后晋。
  不久,后晋与契丹关系破裂。辽太宗耶律德光率领军队灭亡后晋,但辽兵到处杀戮抢劫,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于是,耶律德光任命冯道为太傅,并请教他说:“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诙谐委婉地回答:“此时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后来辽军的行为果然收敛了。当时很多人认为冯道的话起了关键作用,连极力贬抑冯道的欧阳修都说:“人皆谓契丹不灭中国人者,赖道言之善也。”
  [点评]冯道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既没有冲动莽撞、勉强行事,也没有坐以待毙、消极遁世,而是以退为进,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危机。他先是利用契丹皇帝“惜才”的心理成功脱身,接着巧妙地指出辽兵暴虐是导致中原动荡的症结所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领导者,任何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种危机或挑战,而领导艺术则证明了领导者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熟悉程度与熟练水平。作为中国政治史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冯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者要适应主、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巧妙地运用领导方式和方法。
  位高而不失清廉
  冯道年少时家境贫寒,深知百姓艰辛,所以虽然日后发达,但他在生活上始终非常俭朴。外出打仗的时候,冯道就在军中搭一茅庵,里面不设床席,只铺草而眠;发薪俸的时候,冯道就去买东西,与左右下属一同加餐。冯道的父亲去世时,已经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的他立刻解职回乡;“守孝”期间,他住在一间茅草屋里,除了自己种地、砍柴,还经常悄悄地为劳动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禄尚有剩余,也全部拿来救济受灾的乡邻;当地官员知道他回来后,想馈赠礼物巴结他,一律被婉言谢绝;有一次,皇帝听说他生活清苦,想送他一笔钱作为生日礼物,冯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记生日,坚让不受。”所以,晚年冯道曾无愧于心地宣称:“在孝于家,在忠于国,日无小道之言,门无小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希望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即可。对此,即便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正史”也承认他居官“能自刻苦为俭约”。“在相位二十余年,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
  冯道虽然“清廉”,但并不因此而“清高”。他处处与人为善,获得了同僚的尊重。
  [案例4]:五代时期,门第观念非常严重。冯道当上宰相之后,一些官员认为他出身贫寒,看不起他。有一次退朝的时候,工部侍郎任赞走在冯道的后面,对身旁的同事嘲笑他说:“冯道如果走得急了,准要从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兔园册》是当时流行于乡村教授儿童的启蒙课本,几乎每家都有一本。任赞说这话的意思,显然是在讥讽冯道的学识浅薄。不过,冯道听后并没有动怒,而是随后召见任赞,告诉他说:“许多人都瞧不起《兔园册》。其实,那本书是由著名学者编撰的,内容丰富,并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知欣赏科举文场的俏丽词句,用以窃取功名利禄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浅薄呢!”任赞听后,在惭愧之余也对冯道钦佩有加。
  [点评] 领导艺术并非弄权之术,它指的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实现领导职能而灵活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和方法,是对领导科学的合理利用。同领导科学的其他部分一样,领导艺术的核心之一是“律己”。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领导者除了要与普通人一样承受各种紧张与压力外,还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冯道之所以能够得到11位帝王的信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保持着“清廉”本色。正是以甘于清廉应对熙熙攘攘的矛盾冲突,以与人为善应对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冯道才能在纷纷乱世中获得善终。对此,冯道曾赋诗一首:“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来源:http://news.sohu.com/20080506/n256691598.shtml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09:46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