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89|回复: 0

冯志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0 15: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冯泽君   
      冯志祥(1904—1987),曾用名冯锡梅,浙江义乌神坛村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1945年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授大校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军事法院副院长、广西军区副政委(正军级)。

(一)
      1904年8月1日,冯志祥出生在义乌南部距县城约25公里的赤岸镇神坛村,与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同村。
      冯志祥的父亲冯德海,曾在兰溪开过柴行,一生勤劳善良,平时爱好读书,练有一手好书法。
      冯志祥小时与冯雪峰一起在邻近的八石村上学,后又到兰溪读过书,还在书店里做过学徒。15岁回神坛村当长工。平时经常看书练字,春节前总是书写一些新春联,拿到赤岸镇上换回几个铜钱。冯志祥青少年时代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积极从事进步活动。他17岁时,父亲不幸病逝。继父贾小弟入赘到冯志祥家,对此,他对母亲王风球有看法,其母则百般虐待冯志祥。冯志祥忍无可忍,于1922年离家出走,参加了国民党部队,曾任连长职务。1931年,他在江西毅然投诚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由于冯志祥作战勇敢,很快从战士提拔为排长、连长、营长。后又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冯志祥除了行军、打仗,还要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排、印制红军小报。他和战士们一起,常常把这套工具扛在肩上,每到一地,首先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敌我双方的战斗情况、行军路线、当地风土人情等印在报纸上,然后一份份地分发到红军指战员的手里。红军战土得到报纸,如获至宝,在行军和战斗间隙一字一句地琢磨。这份红军报就是解放后广州军区报的前身。
      抗战期间,冯志祥任团政委,参加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多次聆听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的谆谆教诲。1945年,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冯志祥能文善武。参加革命后,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参加过数十次战役和战斗,身上留下了13处伤疤。在著名的平型关大战中,战斗异常激烈,虽然我军占据有利地形,但由于日寇武器精良,兵员充足,双方兵力悬殊,造成我方大幅减员,消耗很大,有些班、排的指战员全部牺牲。在这次大战中,冯志祥中弹负伤,右手食指、中指永远失去功能,造成终生残疾。伤好后、冯志祥一直苦练用右手无名指扣板机。直到逝世前,他的儿女们才看到他珍藏的“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荣誉证。

(二)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冯志祥是一名战功卓著的老红军,是一位不可多见的“大官”,但他却很实在,很普通。正如他的长子冯鲁延于1996年在义乌召开的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回忆说:“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个实在的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实在得不能再实在。”冯志祥矮墩墩的个子,身体长得很结实,黝黑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看上去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
      冯志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时身着普通军装,上下班不用车接送。有一次,中央军委领导来广西,通知他去汇报工作。原来安排小车接他,可是他却徒步提前赶到,结果被门卫挡住。他也不吭一声,站在大门旁等候了将近半个小时,直至小车驾驶员来到才进去。
      冯志祥一生真诚对待民众。无论是在职还是退居二线都是如此。在职时他对部下、对地方民兵、对故乡亲人,走到哪里都能打成一片。一次,冯志祥下到灵川县武装部民兵训练场视察,在吃饭时,就与大家蹲在地上同锅用餐,急得部长、政委都来拉,他也没有离开。他去世后多年,干休所里的服务员见到冯志祥的子女还说:“冯政委真是个好老头,这么大的官,一点架子都没有,那么平易近人,根本看不出他是大官。”
      冯志祥的妻子钱毅因多年征战,加之抚养5个子女,积劳成疾,长期卧病在床。肺结核、糖尿病、胃溃疡、重度贫血折磨得她心情烦、脾气躁。冯志祥退下来之后,一直细心地服侍妻子。一次次无微不至的关爱,几十年的体贴照料,直到妻子1979年去世。冯志祥的子女们为妈妈的离去而悲伤的同时,却从爸爸身上学到了高尚的品质。
      在桂林休养所门外,有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陈婆婆,住在只有4平方米的小木阁中。冯志祥知道后,经常叫儿女们送米、送菜、送钱给她。有一次刮风下大雨,冯志祥想到老婆婆的房子破旧,叫上警卫员一起去看她,结果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回来发烧了好几天。儿女们埋怨他,他却笑呵呵地说:“老婆婆一个人过日子不容易,我们要帮帮她。让她感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温暖。”冯志祥关怀陈婆婆,直到她去世。
      冯志祥一生严于律己,从不以功臣自居,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他的5个子女都没有显赫的官位,也不是什么富翁,除了老大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当过总经理,其余的分别在北京、桂林、柳州等地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几十年忠于职守,默默无闻。
      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冯志祥有5个子女加上岳母,生活已不富裕。加上老家的表姐和小姨都带着小孩一起住到了他家,这日子就更紧巴了。住房拥挤,吃不好,睡不好,儿女们难免对政府口出怨言。冯志祥总是耐心地与儿女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国家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要多为国家分忧。他主动带头提出要求减薪。冯志祥常常说:“比起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是强百倍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们今天已是十分幸福了。”冯志祥的这些话,引导着儿女们无论处在什么样困难的环境里,都能坚持笑对人生。
      冯志祥常年累月一身戎装,汗衫破得尽是补丁仍不丢弃。他还养成了自己动手的习惯,常见他戴着老花镜补衣裳、钉扣子,警卫员要帮忙,他却风趣地说:“我这手艺是从延安学来的,你不如我。”
      冯志祥在职时,家中有警卫员、保姆、司机等勤务人员,冯志祥善待每一位下属。有一次,军区送来一箱水果,老大拿了就想吃,冯志祥却说:“等叔叔、阿姨们来了一起吃。”他从点滴小事人手,培养子女们先人后己的作风。

(三)
      冯志祥自1922年离开家乡后,曾两次回到义乌。
      第一次是1950年,他回到赤岸镇,给广大党员干部和武装民兵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内外形势教育课。他对大家说:“我们虽然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但今后土地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国家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有能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通过大家的努力,也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他的这些话,许多老同志至今记忆犹新。
      第二次是1966年,冯志祥回到神坛村,先是踏着泥泞的小道,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流坞坑水库。他说:“水利是保证农业丰收的关键,施工中要确保质量,保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绝对安全。”
      回到衬里后,冯志祥与衬里人促膝谈心长达两个半小时,先向村党支部书记朱金钱了解村里的概况,然后谈形势,谈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谈了家乡该怎样搞好建设,还不时地向坐在一起的老农问寒问暖。冯志祥说话抑扬顿挫,妙趣横生。乡亲们时而侧耳聆听,时而哄堂大笑。
这天,冯志祥还十分留意村里的一桩婚事,村里有一姑娘嫁到八石村,在起程前燃放了一些鞭炮,送行的人也比较多。冯志祥看后,向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今后婚事要提倡新办,要移风易俗,不可大操大办。后来,冯志祥还给这对新婚夫妇寄来书信和一些进步书刊。
      乡亲们真诚地留冯志祥在故乡多住几天,但他却说:“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前线战事吃紧,我还要赶回广西,为尽快取得抗美援越斗争的胜利做些工作。”他来到赤岸公社,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冯泽喜留他吃顿便餐,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大鱼大肉,而他亲自点了家乡的两菜一汤,边吃边说:“家乡的菜几十年没吃过了,吃起来真香啊!”
      回部队两个月后,冯志祥写给村党支部书记朱金钱和民兵连长冯沾正各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是:我即将奔赴越南前线,也许要和你们永别了。
      谁能相信,冯志祥那次故地重游,竟真的是最后一别。1987年,冯志祥同志在北京逝世。他的子女们没给家乡拍电报,后来乡亲们从《解放军报》上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

主要参考资料:
《义乌文史资料》第8辑,义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6年12月
冯志祥子女及神坛村干部、群众提供的资料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10:13 , Processed in 0.0937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