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80|回复: 0

冯三界与广西三界文化

[复制链接]
mtywbg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0-25 09: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三界庙在清代广西各府中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宁、浔州、郁林、平乐、梧州等五府(州),呈现出一种沿着西江流域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在郁江两岸分布最为密集。清代广西已经初步形成了三界神祭祀圈,而这种祭祀圈的出现与三界神的现实功利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清代;广西;三界庙;地理分布;祭祀圈
  【作者】滕兰花,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学专业2004级博士生。南宁,530006;袁丽红,广西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138-009  
   To Analyze o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anjie Temple and the Belief of Sanjie God of Guangxi in Qing Dynasty   Teng Lanhua,Yuan Lihong   Abstract:Every prefecture of Guangxi had Sanjie temples in Qing Dynasty. The Sanjie temples distributed mainly in five prefectures (states) that Nanning,Xunzhou,Yulin,Pingle,Wuzhou and so on. The distribution presented the law of decreases progressively along the West River basin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Sanjie temples were most crowded both banks of Yu Jiang. It had already formed initially the circle of offer a sacrifice to Sanjie god in Guangxi in Qing Dynasty,but the appearance of this kind of the circle of offer a sacrifice to Sanjie god has inseparable relations with realistic utility colors of Sanjie god.   Key words:Qing Dynasty;Guangxi;Sanjie temple;geographic distribution;the circle of offer a sacrifice to god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当中,民俗地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是研究我国各种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①民间信仰地理研究是其研究内容之一。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其物化的表现就是散布在民间的各种祠庙。赵世瑜先生认为民间祠庙,是指不属佛、道、回等宗教系统的民间信仰的寺庙。研究民间信仰可以从作为文化景观的寺庙入手,去探讨民间崇拜的起源、传播、分布状况。②分布在乡村的各种民间祠庙,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基层的信仰体系,是下层百姓心灵栖息的场所,也是祈福求佑的精神力量,在百姓的生活中,民间祠庙都有着自己重要的位置和特殊的功用。庙宇的空间分布格局、兴衰等都透露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追求,并折射出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所以,本文以清代广西民间祠庙中的三界庙为研究对象。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研究对象。明清时期,广西的民间祠庙有一种庙称为三界庙,它的主祭神是三界。三界神的来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说法。  壮族普遍崇拜三界,即冯三界,名克利,旧志记其为明代贵县人,祖籍浙江山阴,生而有异相,好读书参禅。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王守仁征大藤峡曾参赞军务,后隐迹贵县北山,遇仙人授无缝天衣云游得道,被敕封为“游天得道三界圣爷”,羽化于苍梧。民间传说此神十分灵验,有求必应,但喜欢吃牛肉,各地均建庙祭祀,每逢天灾人祸,备牛肉上庙祭拜,求其消灾降福。③在忻城土司衙署有一座三界庙,据传建于明代。三界公原是贫苦青年,遇仙人指引而修成高明医术,后遭官府迫害,最终战胜皇帝而成为一代名医,后来羽化为仙。④三界公爷是深受毛南族民众信奉的神灵,相传三界公是毛南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鼻祖,又是五谷、人畜的保护神,生前爱吃牛肉,所以毛南人每年的传统大节——分龙节都要杀牛祭三界公。⑤三界公爷据说是来自贵县(今广西贵港)的外神,因为它很灵验,所以毛南族人民把它当成家神来祭祀,其神位写在“天地君亲师”的右边,还给它找了一个配偶——婆王(万岁娘娘、圣母),专管生男育女、保小孩平安。仫佬族也敬畏三界公爷,认为触犯着他,即会生重病,所以要杀牛猪以祀神。⑥   清代广西方志对三界神的生平说法较一致。三界神冯克利是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县人,“冯克利,贵县人,尝往北山采香,遇八仙对奕,分得仙衣一袭,无缝痕。及回,则子孙易世矣。闻之官,赴省勘问,将克得覆洪钟内,绕以薪,焚之。及启,视克得端坐,遂表闻,敕封游天道三界。比回,至苍梧江口,羽化。今土人享祀特盛。”⑦“三界者谓著灵于天地人之内而封锡尊荣之号也。”他因缘际会,化羽为仙,被乡民立祠祭祀。贵县是冯克利的家乡,在县城三界巷有三界祖祠。《古今图书集成》、谢启昆的《广西通志》对三界神的来历也持此种态度。  壮族的三界神的传说与冯三界的故事有着许多的重合之处,忻城三界公的传说,三界公本姓李,后随母改嫁改姓冯,官府迫害他时也都有用铜钟煮的情节,应该与贵县地区的冯克利的故事有关,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所以忻城人民把冯三界当成是神医。在毛南族和仫佬族既说三界公是本民族神灵,又说是外来的神,虽然前后有些矛盾,但是透露出一个信息,也就是说冯三界的影响力在广西地区是潜在的,至少它被各民族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加以改造成为本民族所祀的民间神灵。为此,本文主要讨论的三界,是方志上所载的冯克利为主祭神的冯三界。   三界神在清代广西各地民间祭祀的各式神灵当中是一个极具本地色彩的神灵,它在广西各地广泛分布,虽然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因缘际会而成为一个神通广大的地域神。但相关专论论文极少,据笔者所查的,仅有张小林的论文《神医三界公的传说》从神医的传说角度介绍了三界公的故事。从民间信仰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去研究三界庙在广西广泛分布的原因,学界目前尚无此方面的研究。“要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播过程,要追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只有在对一个民族上、中、下三层文化都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全面把握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⑧为此,本文以清代广西为研究时段,以方志为资料,研究三界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的原因,并探讨三界神祭祀圈的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二、三界庙的空间分布状况 
   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时,广西共设11府2直隶厅、2直隶州,即桂林府、柳州府、庆远府、思恩府、平乐府、梧州府、南宁府、太平府、泗城府、浔州府、镇安府、郁林直隶州、百色直隶厅、上思直隶厅、归顺直隶州。三界庙多有分布。现据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50多种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代至民国广西方志以及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所藏之广西方志的记载,按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广西的政区设置,把三界庙分布状况列为下表。      
   表1所列的清代广西三界庙共有70所。此外,今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紧邻邕江边有始建于1743年的五圣宫,宫里祀五位神灵,其中即有三界神。经笔者调查,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重修的《重建五圣宫庙宇碑记》中就记载:“真武恒处高而听卑位冠玄冥俨居中而驭外,天后之止于慈祥祥布德,龙母之止于孝籍籍流芳,伏波神武勋业纪于南交,三界英灵圣绩存乎东久已。”五圣宫所祀的五位神灵都各有来历,而且影响力在广西来说都较大,三界神是广西本土神灵而受人崇信,并与伏波神并祀,足以说明三界神影响之大。  南宁市在民国时期仍有一些街道以三界为名,如三界坊街,此地在旧桂系时期建有第二国民学校。在水闸门三界庙(今当阳街中段处)也建有第四国民学校。桂平金田村新圩三界庙,在清代多次重修,现保存有《重修宣里新圩三界庙碑记》《安良约碑记》等碑记20多块。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还被太平军用作指挥部,庙址保存至今。⑨   三界神在广东地区也有着一定影响,光绪《横州志》说:“两粤各处建祠祀之。其祠皆有青龙征应。”时属广东省管辖的廉州府合浦县(今属广西)三界庙在府城南门外,离城五里。⑩广州府的三界庙在城西十二铺。三水县三界庙,在城南门外。新安县三界庙在城南门外。[11]可惜在《古今图书集成》广东省各府的祠庙条目中仅有此三处记载,是否广东各地就没有三界庙的分布呢?尚待查明。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清代广西三界庙的地理分布状况,现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广西政区图为底图,绘制成下图。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出,三界庙在清代广西各府中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宁、浔州、郁林、平乐、梧州等五府(州),呈现出一种沿着西江流域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在郁江、左江、北流江、黔江流域分布比较集中,其中以郁江两岸分布最为密集。 

   三、三界神享祀的原因 
   在民间神灵崇拜研究中,以人物为主要祠庙多是为纪念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而建,“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安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12]。
  明清时,政府直接控制原始宗教崇拜偶像,对有助于德行风化的神灵多进行敕封,加以提倡。“至于先圣先贤及忠孝节烈之伦、凡有功德于民列在祀典者,其祠宇亦令有司随时修治,俾皆得所依凭。”[13]三界神作为一个地方的神灵,是在明中后期出现,冯克利“尝采药北山,遇八仙对奕,得仙衣一袭,无线无缝痕,至家则子孙易世矣。有某官以克得与仆冯远覆于洪钟内,架薪焚之,及启视,克得闭目端坐,冯远已化灰烬。其后克利羽化于苍梧江口。表闻敕封三界敷佑伯。今香火遍于岭表,敕封昭显灵感敷佑伯”。[14]在清代得到敕封,其原因也在于它能施于民,能捍大患,御大灾。
  三界神能显灵,化解人间纠纷。它的显灵是通过青蛇来实现的,三界庙又称青蛇庙。明末学者邝露在《赤雅》中说:“三界庙,一名青蛇庙。庙有小蛇,背绿腹赤。穴神衣袖,飨神饮食。或以手接,玩之甚驯。倘有虚誓愆期,家数百里,蛇辄至为其人索愿。其家为蛇挂红,刻日赛之。呼曰‘青蛇使者’”。[15]在此,青蛇,代表了神的化身,得到了民众的崇拜。苍梧三界庙 “常有青蛇在神衣袖间。民有不明事质之,辄蜇其曲者”。[16]清代赵翼在出仕广西镇安府知府的路上,也说:“粤西之梧、浔、南宁三府,有三界庙最灵。……亦曰‘青蛇庙’。人或飨神,则蛇出饮食。倘有许愿不偿者,虽数百里蛇必来索,人呼曰‘青蛇使者’云。今庙在梧州者,气焰尤著。商贾之演戏设祭以申祈报者,殆无虚日。……余友冯尉一?之官南宁,其随行之妻弟高某偶溺于庙侧,是日即病,不数日遂死。余初赴镇安时,长儿廷英以病留南宁月余,几不救矣。内子设祭于庙。时久旱其暑,适是日大雨稍凉,儿病遂霍然。后余自广东赴贵西任,途次三儿廷俊甫周卒,忽患异证,连日昏懵,不乳不哭,医莫能愈也。过浔州,以羊豕祭三界庙,是日五更即能哭出声,数日大愈。此余所亲验者,不得谓鬼神之事渺茫也。”[17]赵翼以其亲身经历用细腻的文笔渲染了三界庙的灵验与神秘。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状况。三界神作为地方神灵,能保风调雨顺、除暴安良、佑百业顺兴,这是百姓最基本的祈求。
  苍梧县三界庙屡次显灵:“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灭任文炳艇匪,奉封昭显二字。十一年克复浔郡荡平艇匪,奉加封灵感二字。……乙未丙申,飞蝗蔽天,祷于神,悉去禾,得保全。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贼陷郡四乡滋扰,蒙获护安。”据忻城的民间传说,三界公是一个医神,三界庙位于城厢中和街南巷的翠屏山下,不仅有神像,还有设坛斋醮、祭祀道场的活动场所,至今保存良好,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民间传说:“广西有三界,药王菩萨不敢入广西。” [18]桂平的三界庙很多,其中以宣里新圩的三界庙为代表,它在清代不断重修,而且都有碑文以记其事,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三界庙信仰的详尽资料。该庙“始于大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铺舍于思明亭之右肩隅,客其地者,奉祀斯亭所事之神,中为敕封游天得道三界冯圣爷爷。”后来由于庙址过于狭小,每逢岁时诞会时出入不方便,于是当地民众及客商迁庙亭到圩上,但由于年久失修,又屡遭兵燹,所以康熙、雍正年间又加以修葺,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始谋更造。通之阖乡绅士,俱极欣然,凑集助金不下五百余两,增买铺地三间,分为上下两座,且肖各尊神像。”[19]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此庙又再次修缮。修缮的碑文说:“癸己、甲午之岁,蝗虫滋生,大众诣庙祝祈,蝗无大害……至乙未后,而连年丰稔,神是以加膺敷佑伯之封,此则救灾保民之功也。……盗害旋兴,劫夺纷纷……丙申正月,众矢于神,将上控以除乡蠹。不数日,两县奉府檄,尽擒诸盗于南渌江中,则除害保民之功昭然。庚子、辛丑,大黄江有斗杀之案,游匪外滋,土匪内迫……本年三月二十八日,匪首聚众数百人,借名炮会进香,提持凶器,耀武圩中,干神震怒,即假强徒之大炮,立毙市内之游人,群贼惊慌,一哄而散。由是众人咸愤,禀官严捕……惩恶保民之威亦然。”[20]除蝗以救灾保民,擒盗以除害保民,捕匪以惩恶保民,三界神的神力在此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它离百姓的生活如此的贴近,而且多次显灵以保民,自然得到了当地乡民的推崇。
  三界神能保出行平安,这对于长期靠水运为生或利用水路经营生意的商人来说,是一个精神寄托。三界庙多数建在河流沿岸,而且特别密集分布于郁江两岸,左右江地区、桂北及桂东南的交通枢纽之地也都有它的身影,相当多的庙宇座落于墟市、渡口附近。这与明清时期广西的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商品贸易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广西河流密布,较适合航行,所以在古代,广西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水运,在清代时,广西地区形成了以西江航道为水运干线的水运交通格局,从广州可沿西江西行,进入梧州,在梧州沿府江北行,可至平乐、桂林;沿郁江西行至桂平、贵港,然后溯江而上,进入南宁,直通左右江流域。西江水系构成一张航运繁忙的网,便捷地沟通起广西各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更快发展,并催生了许多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圩市,如桂平的江口圩,平南的大乌圩,苍梧的戎圩等等,这些圩市多沿江分布,三界庙也多沿江分布,而且都分布在一些较大的圩市上,这表明了它能为以水运谋生的民众保平安,保航运畅通,所以人们建庙祀之。 
   桂平宣里新圩三界庙在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时乡民又捐款重修。“居斯地者咸慨然曰:神之功,物阜家丰,弗可忘。客斯地者咸慨然曰:神之德,财通货殖,弗可忘。于是捐集多金,在昭阳大渊献之冬鸠工改造,为之扩其区。”[21]三界神不仅能“物阜家丰”,还又能“财通货殖”。特别是来此地经商的客商多是广东商人,“桂平邑在粤西浔州,古百粤地。远接桂林,近接藤峡,诚一方之要区,西粤之门户也。是以四方商贾,挟策贸迁者,接迹而来。舟车辐辏,货贿积聚,熙来攘往,指不胜屈,而以我东粤之商旅于桂平永和、大宣两圩者为尤甚。……吾乡之来游西粤者,不但在桂平也;即左右两江,所至辄有乡人。”[22]他们虽然已经有家乡的神灵作为护身神,但是三界庙在当地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所以这些外来客商也入乡随俗,随祀此神。
  苍梧地处西江水路交汇处,水运便利,商船云集,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李廷麟所记的《苍梧三界祠记》当中就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精辟:“梧城西岸有鹤风焉。左绕漓水,右泛浔江,中展平阳里,曰水西。人物繁庶,商船群集,地之灵也,神亦附之。”[23]所以苍梧建有三界庙,商民们信奉三界神以求平安。
  邕宁县的五圣宫就建在邕江边,始建于乾隆年间,抬梁式三开间建筑格局,历代重修,道光、同治年间广东客商屡次集资重修。在道光年间有布疋行、白糖行、油榨行、谷米行等商行各捐银伍拾两,其中的谷米行共有19家商铺认捐,油榨行有5家,白糖行有8家,布疋行有7家。为什么要如此踊跃认捐,五圣宫的门联道出了其中原由:“联赫濯之声灵,、陟降共随天左右;萃神通于简阅,?鉛亘萌粤东西。”
  天河县的三界庙的兴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庙肇自明末椽屋栖止而已。顺治康熙间求神辄应,屡著灵异,邑人德之,建庙三楹,塑像处祀,迄今胖飨无虚日。……此有所谓青龙一二尺,或盘殿壁或绕阶树,时多时少……又有甚者舟滩行危险牵纤断,咸见青龙系纤,两头不坠,人因挽舟以上此。保啻一发系千钧者,非灵显而能若是乎。余嘉庆戊寅于役过昭平之白竹滩,舟破,浪而上邻舟尾后前滔石不得出,及覆者……天晚微雨,人恍见青龙在余舟隐见者。”[24]这个碑文涉及天河和昭平两地的神迹显灵,虽然有迷信的成份在内,但是碑文中的“舟滩行危险牵纤断”者得“青龙系纤”而“不坠,人因挽舟以上此”,却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天河县地处桂北庆远府龙江支流小江边,由于处于桂北与贵州交通线上,所以小江成为了联系两省的天然水路,但由于地形原因,天河境内河道航运险阻,易出事故,一心祈求出行平安的民众也就虔诚供奉着三界神,寄予三界神保航行平安的最朴素愿望。
  在民众看来,神灵是否灵验,是否能照顾到当地民众的切身利益,这是神灵能否享用香火的决定因素。作为一个在贵港形成的本地神灵,在广西各地甚至广东一些地方都有祠庙,这样的外来神明,作为一个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神明,要为某一地域的民众所接受,常常要通过灵验故事和占卜仪式等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25] 冯克利羽化成仙后“其奇异之迹时得于父老传闻,似未可以尽信,然要必生而正直而后精气游魂不销沉于蛮烟瘴雨,能以其功德庇一郡之民,且以庇东西两粤之民,故祠宇遍于粤中。神之威而亦人之力也。夫此乡之土瘠土也,此乡之民劳民也。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是以士者农者工者商者莫不安其业,而职其居。”[26] 三界神具备了占卜、求雨、除匪、惩恶、保水运的无所不能的神,所以清代时,三界庙在广西各地纷纷建立,而且形成了一个自东向西的分布格局。

    四、三界神祭祀圈的形成 
   民间信仰的神灵,可分为官方认同的神灵与民间自发祭祀的神灵,“有列于祀典昭明宇内之神,有锡以位号鉴庇一方之神。如朝廷设官,虽大小尊卑之不同,然皆有功德于民者始祀之”。[27]近年来民间信仰研究界很流行“祭祀圈”的研究。台湾的学者林美容首先提出“祭祀圈”这个名词,认为:“祭祀圈是一种地方性的民间宗教组织,居民因居住地关系有义务参与地方性的共同祭祀,其祭祀对象含盖天地神鬼等多种神灵,但有一个主祭神。”[28]在这里,祭祀圈被定义为一个地方性的民间宗教组织,居民共同祭祀一个主祭神。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认可的神灵而言,这种祭祀圈只具有地方性,而且是居民自发性的信仰。
  清代广西地区是否形成了以三界神为主祭神的祭祀圈呢。三界神冯克利是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县人,因缘际会,化羽为仙,被乡民立祠祭祀。贵县是冯克利的家乡,三界祖祠,“在县城三界巷,一在孝子里。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建。”在县城东门外江滨和在水南里三里墟也都有三界庙,冯三界的祖茔在思笼二里东茔村。广西各地也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祭祀空间,这在表一和图一已经明确展现出来了。而且这种格局是以贵县、桂平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还形成了以冯克利为主祭神,并祀其子其孙的祭祀等级。横州不仅有三界庙,还有与三界神关系密切的四官庙和小庙:“四官庙,在北门外,神三界子名缘仙?衣传钵,故冯代产异人列籍鬼仙外有冯羽冯谷及都长等俱为乡民奉祀。”“小庙,在江南万历四十年重建,以祀冯姓都长之神。神三界侄羽之子,一称五官,娶于横侯氏。天顺中,从沈忝戎征抚五山贼,死有显迹。民因祀之。每四月八日、五月四日、六月六日,乡村祈谷率椎牛祀神。南岸民分大小两班,自十岁至二十余岁,俱在小庙。每四月八日,计丁敛钱,设会奉祀,击牛聚饮,岁仍挨举齿长者数人,推入大庙会。因号庙曰小,以别于大庙云。”[29]在这里,四官庙和小庙成为了三界庙的配庙,冯三界神的子孙们得道后也配祀三界庙两侧,各享乡祀,这表明了在横州形成了一个以三界神为主祭神的信仰。这种信仰符合于林美容对祭祀圈的定义。
  此外,当地乡民还自发成立民间组织来主持重修等庙宇事宜。桂平大宣新圩的永兴会成立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会碑记载:“三界圣爷自圣朝敕封已来,予□生居其土,饮和食德,历有年所,莫不感恩思报。爰于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八日,合力捐资,设立永兴会,圣祀置庙前第三甲瓦铺连地二间,定期递年四月、八月二季收租致敬神诞。”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庙铺颓坏,会众捐资重修瓦铺四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时又重修庙宇。到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时,大宣新圩有永盛会,重修庙碑曰:“吾郡三界庙,道法通于上下,庙貌遍于东西。暮鼓晨钟,处处之凭依如在。春祈秋报,年年之俎豆恒新。大宣圩向立行宫,倚为重镇……香火日盛,民物滋丰。……集同志十有一人,共买铺舍一间,递年收租,以供祀事。”[30]虽然碑文中没有说明永兴会是否为永盛会的前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宣新圩,乡民自发成立的永兴会和永盛会来主持三界庙的修缮和维护,所需的费用多通过捐资或以修庙时所买铺舍作为庙产所收的租金来维持。从桂平的三界庙的庙产及成立民间组织来维持庙产及祭祀活动,这表明了祭祀活动已经初具规模,民众的自觉维护更是促进了三界神信仰的更大范围传播。
  综上所述,清代广西三界庙从桂东地区的梧州到桂西的百色,从桂北的龙胜到桂南的宁明、上思,都有分布,形成了以三界神为主祭神的神明体系,当地民众共同祭祀,敬畏有加。对此种现象,本文暂称之为三界庙祭祀圈。至于三界庙祭祀圈的一些具体问题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①高曾伟.民俗地理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②赵世瑜.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      ③广西通志·民俗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第368页  ④张小林.神医三界公的传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   ⑤广西通志·民俗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第341页  ⑥覃光广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第393页  ⑦谢启昆.广西通志[M].卷一百四十四,建置略十九,坛庙四.   ⑧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9—10页.   ⑨桂平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 页.   ⑩(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64卷,廉州府部祠庙考.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出版,1985.   [11]古今图书集成[M].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6册,卷1309卷,广州府部祠庙考.   [12]罗哲文等编.中国名祠[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2:13.   [13](嘉庆)四川通志[M].卷34.转引自段玉明.中国寺庙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37页  [14](民国)贵县志[M].卷二,第314页.   [15]明邝露著.蓝鸿恩考释.赤雅[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第169页  [16](清)王楝等续纂《苍梧县志》.梧州方志编纂办公室影印同治十三年(1874年)续修补本  [17](清代)赵翼.砃曝杂记[M].卷四.中华书局,1982:第67页.   [18]王鉴林.明清时期忻城土县的宗教文化浅议[A].忻城县文联编.忻城土司文化探究[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19]饶任绅、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448页.重建三界庙第一碑记.   [20][21][26][27]同上书,第450—451页.重修宣里新圩三界庙碑记.   [22]同上书,第433页.创建粤东会馆序.   [23](清)王楝等续纂.苍梧县志[M].梧州方志编纂办公室影印同治十三年(1874年)续修补本.   [24](清)林光棣纂修.天河县志[M].成文出版社1967年据道光元年抄本影印:第99页.   [25]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和乡绅的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8]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7页.   [29]古今图书集成[M].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7册,第1444卷,南宁府部汇考祠庙考.   [30]饶任绅、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455页,重修永兴会碑;第454页,永盛会碑记.

  〔责任编辑:陈家柳〕
   清代广西三界庙地理分布与三界神信仰探析 滕兰花 袁丽红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4 01:05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