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76|回复: 0

冯冼家族的忠孝子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12: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郁琴

《礼记·祭仪》:“曾子曰:‘居处不在,非孝也;事君(国)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据此,是居家、处国、供职、交友、卫国都离不开孝。而礼(庄)、忠、尽职(敬)、信、勇都是孝了。由是,发扬孝道,不但家庭可以温暖,政治可以清明,上下可以团结,社会可以无欺,国家藩篱也可以得固了。冯冼家族后代的孝道事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冼夫人与冯宝结婚之后,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她的家公罗州刺史冯融是汉族小国北燕昭武帝冯弘的后裔,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士大夫,饱读诗书,谙熟儒家经典著作。历代都是州郡的长官,十分注意宣扬封建的忠孝思想,推行封建文化。冯冼联婚后,冯宝仿效古代“赘婚”制的习俗,自新会落籍高州良德,繁衍子孙后代。冯宝也像他父亲一样,是个儒雅的地方官。冯宝的思想传承了正统的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学说不但深入到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社会心理的凝聚都有巨大影响。冼夫人同深谙儒学的冯宝结合后,自然而然地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在冯家学到了更多更具体的汉族传统文化。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尽忠尽孝,冼夫人每逢年节大典都把梁、陈、隋三代王朝封赐物品陈列出来,训示子孙:“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冼夫人的忠君爱国之情,到了晚年还不改不移。她的爱国精神,激励着子孙后代。
冼夫人的后裔甚众,据《新唐诗·冯盎传》,其孙冯盎即有“子三十人”,惜其名不载。据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之“附录二”“冼夫人夫家——冯氏世系表”,冼夫人以下凡19人,其中子、孙、曾孙共10人,均任州刺史以上官职,而以冯盎、冯智戴、高力士(冯元一)为著名。

冯 盎
冯盎,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字明达。冯宝和冼夫人贤孙。兄弟有三,长冯暄,次冯魂,他排第三,故称冯三公。冯盎生于陈朝太建五年(573)。他一生坚决执行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路线,功勋卓著,在隋末唐初开创了岭南的新局面,受到人们的敬仰。这是他一生中熠熠生辉的一页。
冯盎生长在俚区,接受较多的俚文化,时人及宋司马光等均目之为“蛮夷、酋长”。《旧唐书·冯盎传》云,潮、成五州僚反,盎驰至京师请讨。隋文帝敕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叙述同一事件时,称“高州酋长冯盎驰诣京师”。可见,冯盎已成为俚人一员,似可称为“俚帅”。他是继冼夫人之后俚人又一位在岭南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其专传。冼夫人时代,他即崭露头角。平王仲宣之役,显示其军事才能,立下大功,官拜高州刺史。仁寿初,平定五州僚,再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郡太守。大业七年(611),他随隋炀帝伐辽东,升左武卫大将军。值得称赞的是,他与冼夫人一样,反对分裂割据,拥护国家统一。在隋亡唐立之际,冯盎拥有番州(今广州)、苍梧(今梧州)、朱崖(今海南岛)等二十州领地数千里,有人纵恿他据地称王,说:“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但冯盎不忘祖训,坚决不肯。他说:“吾居今南越,于兹五世矣,本州牧伯(入朝为牧,九州之长为伯)唯我一姓。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所希矣。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之号,非所闻也”。
贞观初年,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酋帅冯盎、谈殿护兵反叛。李世民下诏命将军蔺慕征发江南道、岭南道等十州军队前往征讨。秘书监魏征进谏说:“国中刚刚平定,创伤尚未修复,岭南一带瘴气丛生,山川阻隔幽深,军队远征难以接济,如果发生疾病传染,稍不留意,将后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反叛,就必须乘国中未安定之际,勾结远方之人,分兵隔断险隘之处,攻打劫掠各州各县,设置官署,任命官员。为什么已经告发了几年,其兵仍然没有出其高州辖境?这是造反的态势并未最终形成,无须动众。陛下因为没有派臣到其地视察,他们即使来朝廷拜谒,恐怕也难以辨明心迹。今天如果派遣使臣,分别明确告谕,不需要动用军队,就能让他们自动来朝请罪。”
李世民感觉魏征说得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了一个使者到岭南施行安抚。武德五年(622)冯盎以地归唐,析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等八州。高祖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仍管其地。善为治,得民心。
贞观二十年(646),冯盎卒、赠左骑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其任恩州(今阳江市)刺史之子冯式,请堪舆学大师选择了风水宝地,将冯盎葬于阳江市江城东山。
冯智戴
冯智戴,字无锡,号辅元,是冯盎的长子,冼夫人的曾孙。生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卒于冯家村居内,终年70岁。冯盎有子三十,而冯智戴最知名,勇而有谋,能抚众得士死力,酋帅皆乐属之。
贞观初年,有一次,冯盎带着他一同进朝拜见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耳闻这个年轻人很擅兵法,于是在跟冯盎一阵寒暄之后,他突然心生一智,决定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考验一下冯智戴。他就试探着以山间的白云来问冯智戴说:“白云下面有且戒寇,今天可不可以进行攻打?”这一问确实是别出心裁,换上一般人,也许肯定会立时语塞了,谁知冯智戴却镇定自若,他看了看白云,从容不迫而又颇有信心地答道:“可以攻打。”李世民亦颇觉诧异,就问他:“为什么可以攻打?”冯智戴则成竹在胸,向李世民解释以阴阳五行之道说:“白云形状像树,日展在于金,金能克木,所以攻打敌人必定能够胜利。”李世民见他对答如流,应变自若,且用兵之法颇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于是对他极为赞赏,立即将他任命为武卫将军。
贞观七年十二月,唐太宗从太上皇李渊置酒故汉未央宫。太上皇命突厥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即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殿上皆呼万岁。
从上所述,表现了冯智戴聪明勇决,识量过人的才智。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本姓冯,名元一,唐潘州良德(今广东省高州市)人。冼夫人第六代孙。曾祖父冯盎是唐太宗时大将,曾任高州总管,为主管南方的封疆大吏。外曾祖父是隋朝名将麦铁杖。父亲在潘州刺史任职,因监察御史万国俊到广州诬告岭南流人谋反,被抄家。不久父亲病死母亲流离,10岁的高力士也不知何故被阉。就他的出身无论如何是不致被阉的,个中谜恐永难解开。13岁时,又不知什么原因被当时的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发现并献给武则天。李千里为皇室人员。高力士因此得以进入最高权力机构的生活圈子。由此他又有幸结识了宦官高延福,并由之与武三思发生关系。再后来,他结识了后来成为玄宗的李隆基。玄宗之于高力士,不仅仅是主子与奴仆的关系,更有乐伯与千里马之关系,甚至还有战友关系、同志关系。从此高力士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在开元盛世演出自己有声有色的活剧。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宦官与君主之间有如此遭际者唯高力士一人而已。从辉煌到沉沦,从出生到死亡,高力士一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
高力士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古代宦官史上是一个奇迹,而且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从对唐代社会繁荣发展的推动作用看,高力士作为盛世奇宦主要在如下方面令人称奇:
首先,见识奇。高力士能够突破群体束缚,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塑造自我,从而将自己置身于时代英雄的行列。圣历元年(698),入宫为武则天宦官,与武三思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玄宗)。景龙四年(710),积极参与李隆基发起的“诛韦”风暴,恢复睿宗帝位,立下殊勋,高力士被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之职。开元初,从玄宗杀太平公主,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受三品将军,权势益大。太子称之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之为阿翁,驸马辈称之为爷,玄宗亦常称之为将军。高力士经常留在禁中,凡表奏文书,必先呈之而后进。玄宗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文臣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皆厚结之。资产丰厚,王侯莫及。累加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常在玄宗侧,亦时乘间进谏。开元二十五年(737)太子李瑛被废,李林甫等谋立武惠妃子寿王李瑁,他劝玄宗推长而立,遂立忠王李玙(肃宗)为太子,挫败了李林甫等人的阴谋。天宝十三载(754),边将立功,玄宗甚得意。高力士却谓边将拥兵太盛,恐祸成不可救,隐指安禄山。同年秋,大雨成灾,玄宗征询之。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由此可见,高力士预感到祸乱要爆发,多次提醒过唐玄宗,表现出一定的远见与卓识。武惠妃死后,玄宗见后宫粉色如土,心情烦躁,不能正常上朝。高力士立即建议将寿王李瑁之妻杨玉环纳入后宫。果然,杨玉环立即获宠,“三千宠爱在一身”,从而保证了玄宗精力充沛地处理朝政。后来,安史之乱起,走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发动兵变,先诛杀了奸相杨国忠后,进一步要求诛杀杨贵妃。高力士说服玄宗,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避免了一场大祸的发生。在高力士看来,杨贵妃无论是荣还是亡,都必须服从于大唐王朝的巩固这一原则。在这里没有丝毫个人感情和私利,更遑论其他!
其次,能力奇。玄宗时,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后宫人数多达4万以上。作为后宫首领,高力士统驭有条不紊,表现出高超的管理能力。据说,他曾跑马射箭三中红心,说明他武艺高强。因此,在天宝十一年禁军士兵刑宰等人的叛乱中,他突率400飞龙健儿于僵持中帮助京兆府一举平定叛乱。在当时,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先后向朝廷推荐过宇文融、韦坚、杨慎矜、李适之、王珙、高仙芝、盖加运、安思顺等人,这些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出将入相叱咤风云,为开元盛世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玄宗重用曾被贬为地方官的姚崇,后又撤销对张说的审查,高力士都起到极大的作用。姚崇和张说都曾是首席宰相,身为百官之长,在他们与玄宗的关系中朝廷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在地位、影响等方面相匹配的第三者可以从中斡旋和调协。高力士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充当了这一角色,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协调才能,从而受到姚崇、张说以及朝廷百官的敬重。
天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高力士从玄宗入蜀。后还京师,上元元年(760)八月,为宦官李辅国所诬,流巫州。代宗宝应元年(762)二月赦还,途中闻玄宗死,呕血而亡,终年七十九岁。
由于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耿耿,毕生谨慎无大过,唐人对他的评价还是好的,代宗以他保护先朝勋劳卓著,赐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玄宗墓)。其故乡人民也在高州市曹江镇冷水铺岭修建了高力士衣冠墓,被列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量的史实表明,像高力士这样独具个性、忠诚专一的宦官,蜚声唐皇宫闱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历史上确实罕见。其目的只为了忠君,为了保国,这一点是无愧他的先祖冼夫人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这位曾多次激烈抨击宦官专权的传统的反叛者,却在其《史纲评要·唐纪》中说:“内侍如高力士者甚少……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作为掌握重权的宦官,在史籍中被归为“真忠臣”之列,是绝无仅有的。为了彰显这位历史名人,国家邮政部也发行了“高力士”纪念邮票。


参考书目:
1、《中华孝道文化》,万本根等主编,巴蜀书社2001年版
2、《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3、《高力士大传》,王志东,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4 01:16 , Processed in 0.1093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