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76|回复: 2

绍兴王坛镇:百年稀世冯氏宗谱重现南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0 14: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所谓“正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过是帝王的“家谱”,那么,民间宗谱就是“山寨版”的“正史”。
  一部氏族宗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流变史。其间,有荣光,更有屈辱;有梦想,更有血泪。它更是一种大历史的生动折射。因此,自有其独特价值。
  绍兴冯氏宗谱,历百年而不绝,并重现于世,已属不易。更因其家族人事,与当年的“流亡政府”——南宋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就间接地记录一段南宋历史,折射了“一个王朝的背影”。
——————————————————————————————————————————
           绍兴日报     ●记者  梁易辉  实习生  史莎  文  记者  许文豹  摄
—————————————————————————————————————————————
      原文网址   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html/2009-01/22/content_207933.htm
绍兴冯氏百年宗谱重现南岸
 
     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山清水秀,溪流穿村而过,两边粉墙黛瓦,分外整齐。南岸是个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古称王顾,现在南岸还有自然村沿用这一村名。传说宋高宗避金时路过此地,见山水之佳,忽一回眸,故有此名。
  冯华君,一个王坛镇南岸村的村民,从小就听祖辈讲过,冯氏家族是修过宗谱的。但是几十年间,他没有亲眼见过这套宗谱。能不能找到原谱,将后世冯氏子孙给续上去?去年上半年,他萌生了续谱的念头。
  冯华君开始了寻找原谱、搜索资料的工作。在绍兴本土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王顾冯氏名人的记载,却几乎没有提到冯氏宗谱一事。去年5月,冯华君到浙江图书馆检索信息,惊喜从天而降——该图书馆信息显示,冯华君要找的原谱确实存在。但冯华君的心马上又凉了半截,因为这条信息只提到,宗谱收藏于日本和美国,再没有其他细节。要在万里之外的两个国家找一套中文文献,无异于大海捞针。
  然而,冯华君真的开始了大海捞针。他托旅美的冯氏亲戚四处打听宗谱下落。几个月后,好消息传来。那位亲戚还真在美国犹他州图书馆找到了《会稽王顾冯氏宗谱》的拷贝原件。据图书馆备案信息看,宗谱的纸本原件收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原件本属于冯氏一位清末当知州的先人所有,辗转流落海外。
  紧接着,冯华君与日本东洋文库取得联系。去年10月份,通过东洋文库授权,犹他州图书馆用电子邮件给他发来两页拷贝文献。冯华君确认这部文献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南岸冯氏宗谱。
  接下来的工作又受阻了。冯华君再次与东洋文库联系,希望对方授权从犹他州图书馆拷贝整部文献。日本人以他们固有的礼貌拒绝:可以拷贝,但只能拷贝一小部分。没有办法,冯华君只好又一次麻烦在美国的亲戚,反复去犹他州图书馆,每次只拷贝一小部分。如此几次,总共花了3万多元钱,才拷到较为完整的宗谱,邮寄回国。
  有了原谱,冯氏家族续谱的底气就足了。为慎重起见,将拷贝到的图片文件印制成册后,冯华君等一干人开始在南岸村挨家挨户普查,希望继续补充原始资料。普查中,村民冯香花说,祖上还真留下过什么东西。她走到自己床前,从床底下搬出一个樟木盒子。众人打开一看,里面是6册蓝色封面的线装书籍,封面四个柳体大字:冯氏宗谱。翻阅这6册宗谱,冯华君他们乐坏了:这宗谱和他们花了3万多元钱拷贝到的文献一模一样。原来这踏破铁鞋才找到的东西,就静静地在村里守候了一百多年,等待后人的开启。

  千年家族悲壮迁徙

  据这6册宗谱记载,冯氏鼻祖为冯元(970~1037),福建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及第,从福建迁居到河南汴梁为官。宋真宗殿试进士时,命冯元在大殿讲授《易经》。因冯元谈吐得体兼有趣味,皇上大喜,赐五品朝服,封“直龙图阁预内朝”。据考证,这个官衔就是从冯元开始的。冯氏这位鼻祖也有忠厚之臣的美称。宗谱“祖赞词”中记载,真宗皇帝对冯元掏过心窝子,说他有高风亮节,是同僚中的翘楚。
  宋王朝南渡之前,冯氏家族已在汴梁繁衍生息7代。朝廷南渡,冯氏家族也跟着迁徙到了浙江。南岸冯氏南迁的始祖叫冯时可,南渡后在杭州“中央政府”当翰林。此后《绍兴县志》也有了记载。冯时可的孙子冯宗仁“为山阴县令”,“遂家于绍”。 冯宗仁的下一代,也就是冯元的十世孙,分为正、直、忠、良四派,分别居住在绍兴、余姚、诸暨、上虞等地,其中绍兴市域范围内分布最广。对此,宗谱上有评论,说冯氏家族“南渡于杭,而发祥于绍”。
  居于绍兴的冯氏为正派后人,散居在当时的会稽一都、四都、廿七都,其中就有南岸冯氏家族的先人。冯氏先人定居南岸(王顾),则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南宋末年,正派后裔冯骥做了都统制,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带领部队协助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张濡镇守独松关(临安西北关隘)。独松关是南宋王朝“国境线”上的重要门户,堪比明朝的山海关,在首都西北护卫着这个岌岌可危的朝廷,一旦关破,元兵可长驱直入到首都临安。宋、元两个政权在独松关多有摩擦,元兵吃过不少亏。为拿下临安,1275年,元将阿剌罕举兵攻关,破关后守将张濡“夜遁邻郡”, 文天祥援兵未至,冯骥就留下来拼死抵抗。为了坚定丈夫的意志,冯骥的妻子谢氏在短兵相接之前即自杀,冯骥也在随后的巷战中以身殉国。
  冯骥育有二子。大儿子冯鹤,尚武,随父亲在独松关守关,关破之前,他负伤在亲戚家疗养,因而躲过劫难。小儿子冯鹄,长于文学,年轻时在他舅舅、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谢枋得门下求学。谢枋得评价他是难得的读书种子,却生不逢时,遇到外族入侵,烽火四起,大好河山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便劝他趁乱隐居。父母殉国之后,兄弟俩冒着危险,偷偷赶赴独松关,将父母的骸骨背回绍兴,葬在王顾岭的南坡,结庐守墓10年。结束守墓生活后,冯鹤带着家人远走他乡,冯鹄娶了当地女子蒋氏,在王顾定居下来,以耕读传家,留下冯氏一脉。
  仅四五代,南岸冯氏子孙即达到二百余人。南岸属于山区地形,山多地少,人口一旦过盛,口粮成为问题。受此限制,从冯鹄之后第八代开始,就有子孙陆续外迁,迁移到平水、王坛、柯桥、前坞等地。冯氏每隔数十年就续修宗谱,因而外迁子孙及其后代,宗谱上也都有记载,且十分详尽。民国之后的百十年间,交通越发便利,人类自身发展越发迅捷,南岸出现了人口大流动。但由于二十世纪初年之后冯氏就没再续修宗谱,这些后代具体搬迁到哪里,并没有资料记载。宗谱重现后,冯华君等人发起成立南岸冯氏宗谱编委会,广泛征集后代资料,来人来电认祖归宗的后代分布于全国各地,近如市区、稽东、柯桥、临安、安吉、余杭,远到北京、西安、南昌等地,有一位旅居美国的冯姓绍籍人士,也不远万里来电,打听自己的身世。

  重新续谱箭在弦上

  “绍兴出现的家谱不少,而且先祖都能追溯到非常久远,像陆游家族的家谱,始祖可以追溯到黄帝以前,王导、王羲之们的王氏家谱,也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但在我的印象中,绍兴冯氏家谱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绍兴文理学院古代文学教授邹志方说,上世纪40年代后的宗谱在国内已不多见,绍兴目前出现的宗谱最晚是于1936年修编的。而冯氏宗谱修编于光绪年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宗谱有某个宗族集体修编的,也有同姓宗族分家修编的。邹志方教授说,像南岸冯氏这样定居于一个地方,延续700多年,其宗谱的谱牒学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宗谱中关于世系、家族、家规、辈分等等详实的文字记录,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南岸乃至南部山区风俗习惯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对于冯氏子孙来说,重要的不是宗谱的文史意义,而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为完整的资料,续写宗谱为后代保存下一份珍贵的家族遗产。“这项工作已经很迫切了。像我们这些40多岁的人,还能通过父辈的记忆,在宗谱上找到曾祖父的名讳,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如果再隔个二三十年,记忆断裂,怕是花再大的精力,也没办法展开。宗谱百年未续。事实上,目前有些外迁子孙的信息已经无法全然获取,我们只能力求完整、详尽。”
  从犹他州图书馆拷贝到宗谱的电子文档之后,南岸冯氏就成立了一个以退休教师为主体的宗谱编委会,首先获得了本村300来户、1000余个冯氏子孙的身份资料,然后开始广泛征集外迁子孙的信息资料。编委会成立后,编委会成员多方联系冯氏子孙,许多冯氏子孙也前来咨询,或向编委会提供资料等。有一位旅居新加坡的嵊州商人,祖上是从南岸外迁的冯氏后人,他一向对自己的身世很感兴趣。听说南岸冯氏宗谱重现,后人打算续编宗谱后,他托在国内的堂兄赶来南岸,打听相关事宜。
  冯华君介绍,编委会还在收集资料阶段,这项工作将于今年四五月收尾。之后,他们将邀请文史专家,开始宗谱编辑工作。除了纸质宗谱,他们还将编辑出版电子文本。新宗谱也将注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在电子文本中加入直观的影像、图片等资料。冯氏家族的女性后代也将在新宗谱中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278012325567653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581812325567654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5-1-5 14:46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