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796|回复: 3

广东惠东白花镇田洋村冯大利四角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0 08: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大利四角楼:三扇大门残留侵略者纵火痕迹

惠东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5752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为止该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

一、建造古围屋花了11年

冯大利四角楼于清代同治年间完工,楼面宽89.17米,进深64.5米,面积5752平方米。该屋属于城堡式客家围龙结构。
“据祖上说,这座围屋一直建了11年才完工。”屋主后人冯志全说,根据《冯氏族谱》记载,建造此屋的人叫冯应贵,原来住在白花镇福田村,发迹后迁居田洋村。冯应贵当时在白花莆田圩开店,主要经营大米、猪肉及杂货,同时还兼营石灰、红砖等建筑材料。冯应贵做生意很讲义气,体恤穷人,当时跟他赊账的穷人很多,“许多穷人没钱过年,除向他赊账外,还向他借钱。”冯应贵还以“善”写对联作为家训:“首先正格言为善最乐,奉古人民训和气致祥”。现在,冯氏后人每年都把这副对联贴在古屋正厅的两根柱子上。

二、日本侵略者围攻围屋三天三夜无济于事

进入冯大利四角楼,整座古屋呈“回”字形,四角有4个对称的角楼(其中一个角楼于1962年被风雨吹塌,后经冯氏后人修复),结构独特。从前面数到后面,整座房子有5列,再加上两侧的两列房子,整座屋呈长方形。
  房子前面有3扇大门,非常牢固,每扇大门由3根大石条组成。在正门,两边的两根大石条各有11个孔,用来架横闩,上面那根大石条则有7个孔,用来放置直闩;进入屋里,还有一根大横木,有7个孔,用来放置7根直闩;大门关上后,这7根直闩直接将门关严,所有门闩均由屋里的机关控制。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大门只剩下横闩,机关也近乎失灵。
每扇大门上面还设有水槽,可以蓄五六立方米的水,以防火灾;大门两侧和每面墙都设有枪眼和炮眼。房子里面有8米宽左右环绕四周的长方形天街,天街将里面的3列房子围起来,构成“回”字状,非常利于防守。
1942年,侵华日军进入田洋村,到处烧杀抢掠,村里人全部躲到古屋内。“当时日寇弄来许多火把,想烧掉大门。村民立即往大门蓄水槽倒满井水,日寇放火时,村民就拉闸放水,鬼子气急败坏毫无办法。”年近八旬的冯氏后人冯海城说,当时鬼子折腾了3天3夜都无济于事,只是把大门烧得黑乎乎的,无奈之下只好把门前池塘里的水放掉,抓了一些鱼走了。至今仍能看到3扇大门被烧过的痕迹。

三、一口水井保证数百人饮用

古围屋内以前每间房子的墙壁、屏风、木梁上都雕龙画凤,还有花草树木、山水云雾、琴棋书画等图案,非常漂亮。“文革”期间,这些图案很多都被毁坏。
古围屋的屋檐均伸出一部分,雨天人们可以不带雨具环绕古围屋四周走一圈而不被雨淋。
古围屋只有一口水井。尽管这口水井只有三米多深,但井水终年喷涌,以前古围屋住着几百人时,各家各户轮着打水都打不完。即使在当地旱情最严重的1963年,井里的水仍够人们取用。

四、鼎盛时曾居住三百多人

据冯氏后人、原田洋村文书冯志聪介绍,冯应贵在这里定居后,繁衍的人口越来越多,目前有900多人,但大部分已外迁,村里在籍的冯氏村民仅200多人,而且大部分住在古围屋外,目前古围屋内仅住着10多人。冯志聪说,上世纪70年代,古围屋内居住的冯氏后人达300多人,那是古围屋的鼎盛时期。近年来,许多人都搬出去了,每逢大年初二才回来团聚。不管在古围屋居住还是迁居他方,冯氏后人都能自觉遵从祖训,和睦相处,和谐生活。由于古围屋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加之年代久远,古围屋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


——摘自袁治平《围屋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8: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大利四角楼有160多间房屋

惠东县白花镇田洋村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客家古围屋,当地人称之为冯大利四角楼。该屋占地面积9557平方米,房屋达160多间,是迄今该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

    为研究惠东客家民居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冯大利四角楼原名原田新居,为长方形围龙屋,通面阔89.1米,通进深64.9米,建筑面积5782.6平方米,除部分横屋用泥砖砌筑外,其余均由三合土夯筑,平面中轴对称。前后及左右横屋均倚附围墙而建,将正屋围拢,之间有天井相隔。平面四角处各设有三层高的角楼,角楼上建镬耳山墙。正面设3个大门,外为拱门,内为方门,中间大门门首镶嵌一块青麻石,阴刻楷书“原田新居”四字,两侧大门门首镶嵌“双凤”,正屋为三进,沿中轴线设上厅、中厅和下厅,上厅为祠堂,供奉冯氏祖先牌,中厅为扩大空间,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梁架,是族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冯大利四角楼属于城堡式客家围龙结构,是目前惠东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为研究惠东客家民居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雨天环绕古围屋走一圈不会被雨淋
    冯大利四角楼呈“回”字形,四角有4个对称的角楼(其中一个角楼于1962年被风雨吹塌,后经冯氏后代修复。),结构独特。从前面到后面,整座房子有5列,再加上两侧的两列房子,整座屋呈长方形。古围屋的屋檐均伸出一部分,雨天人们可以不带雨具环绕古围屋走一圈而不被雨淋。古围屋有一口水井,虽然只有3米多深,但井水终年喷涌,即便在当地旱情最严重的1963年,井里的水仍够人们取用。
    房子前面3扇大门非常牢固,每扇大门由3根大石条组成。正门两边的两根大石条各有11个孔,用来架横闩,上面那根大石条则有7个孔,用来放置直闩;进入屋里,还有一根大横木,有7个孔,用来放置7根直闩。大门关上后,这7根直闩直接将门关严,所有门闩均由屋里的机关控制。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大门只剩下横闩,机关也近乎失灵。
    每扇大门上面还设有水槽,可以蓄五六立方米的水,以防火灾;大门两侧和每面墙都设有枪眼和炮眼。据介绍,1942年,侵华日军进入田洋村时,到处烧杀抢掠,村里人全部躲到古屋内。日寇便弄来许多火把,想烧掉大门。村里人立即往大门蓄水槽倒水,日寇放火时,他们就拉闸放水,鬼子毫无办法,折腾了3天3夜也无济于事,只得把大门烧得黑乎乎的,然后气急败坏撤走。

    古围屋鼎盛时期住过300多人
    冯家祖先冯应贵在冯大利四角楼定居后,繁衍的人口越来越多,目前其后代有900多人,但大部分已外迁,村里在籍的冯氏村民仅200多人,而且大部分住在古围屋外,目前古围屋内住的人不多。上世纪70年代,古围屋内居住的冯氏后人达300多人,是古围屋的鼎盛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2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闪闪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17 1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古围屋历史悠久,结构科学,很有研究价值,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09:11 , Processed in 0.0781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