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小传 冯上梧 祖谟公,宗明公幼子,字视生,曾用名屋水得。民国丁卯年(公元一九二七年)九月初五巳时生于南峰下芦家园村。公四岁丧母,但继母待之如己出,其对继母亦极尽孝道。丁亥年(公元一九四七年)娶妻余氏,名年凤,生于民国己巳年(公元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六子时。妻子的贤达让他一生受益无穷,实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育子有三:长松次梧幼产。长在家执教书之业,次徙德安,幼顶职入粮油系统,后于景市发展;育女二:长三娥次五娥。长女适大沙沈门,次女适徐埠刘家。
公一生为人豪侠,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少年时入景德镇市静山中学,所学英语虽至暮年然倒背如流,堪为后辈楷模。求学后期,因不甘同乡同学遭受欺辱,潜心修炼武术,而后将地痞痛打一顿,弃学返乡。回乡后随其三叔经商,在前往南昌进货途中于鄱阳湖上遭遇土匪,相持一夜,毫无惧色。
四九年解放,公受邀入公职,历任乡农会文书、乡工委干部、小学教员,身兼数职,日夜操劳,并参加各种游行纪念活动,尽显文艺天赋。五四年入南峰粮库,与粮油系统结缘,历经南峰、双桥、万户三家粮油所,终其一生,任劳任怨,在都昌粮油系统留下不朽口碑。其间于五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凸显其思想之先进性。而公将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传统的民族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其有限的人生中彰显了它们无限的生命力。
然而天妒英才,因为时代的捉弄,十年文革公饱受批斗之苦,并同家庭遭受牛棚之辱,由此将强健乐观的中年汉子过早拖入到僝弱者的行列。而公在那种非常年代,收藏自己无限的苦痛,无师自通,教授当地一班青年习练戏剧,巡回演出,以至以“冯师傅”的特定称呼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文革结束,公然以病残之躯忙于公事,多有褒奖,深得敬重。七九年因病退休,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亦积极谋划:做屋、打船、炸豆参,成就家族的神话。至于其下笔龙飞凤舞、出口妙语联珠和悦耳动听的琴音歌声,则已成为启迪后辈追思缅怀的经典绝响!
时代的变迁造成的家道中落,是无法追及的历史的嬗变,而家族情义的绵厚,则分明在其后世的子孙心中树立伟岸的丰碑。公可谓是毕其一生无私奉献,致死无悔!尤其是孝敬长辈、尊敬兄长、爱护稚儿、为邻里家族操劳时的笑貌音容,每每忆及,于亲切中肃然起敬。联想到公在接连面对前面五个子女不幸夭折而痛不欲生的情形时,印证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男子汉形象。
可惜天不假年,囊中之锥不能尽情展示它应有的锋芒和光华,疾病的折磨加上身心的憔悴,使公不得不撇下其挚爱的一切,于共和未已年(公元一九八九年)冬月初一寅时极不情愿的合上双眼,驾鹤西归,享年六十三岁。其伟大的人格力量,为后辈所深深浸染,追思缅怀,久久不忘。以至逝后近二十载,然不能相信这一惨痛的现实,无限的思念渐次化为墨写的文字,进而成就《家传》一书。尽管这只言片语只能表达后辈感情于万一,但却可以作为家族情义传延的佐证,既释心怀,亦供旌表。
公殁后葬曹家垄菜地里南端,与承夏公比邻。莫非这便是世道的巧合:承夏公在公出生时构筑新老两屋开创家族盛况,而公则以毕生的努力践行人性的伟大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延续和光大家族道德的精义。他们都是家族中的优秀代表,并称英豪,让后辈子孙铭记在心,代代相传。
这正是: 一代辛苦一代忙,辛苦忙碌寸心量。 公生乱世家学好,又逢盛世历灾荒。 身怀六艺称才俊,励心沥血堪忧伤。 盛世才俊成千古,《家传》永续庆辉煌。 二00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