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64|回复: 0

冯楫的仕宦生涯和崇佛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8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楫的仕宦生涯和崇佛活动

胡昭曦
        在“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庆市大足石刻中,有一座建造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多宝塔,属全国重点文物。塔内第四级的两龛造像及6件铭文与宋朝官员冯楫有关(1)。冯楫为何许人? 为何又称“冯大学”? 长期以来学界对此少有论述。鉴于冯楫是宋朝的一位高级官员和著名佛教居士,又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等历史文物中留有故迹和铭文,弄清其情况将有助于宋史、佛教史、 巴蜀文化和地方史的研究,笔者曾撰写了《大足多宝塔石刻与宋人冯楫》(以下简称《大足冯楫》一文(2),大致勾勒了冯楫的生平简况及他与大足石刻的关系。此文再对冯楫的仕宦生涯和崇佛活动作些新的补充和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论 。
一、关于“冯大学 ” 
        冯楫,字济川(1O75-l152年),遂宁府小溪(今四川遂宁)人 ,自号不动居士。宋徽宗政和八年 (1118年)进土。大足石刻中有关冯楫的6件铭文中,有12处与冯楫姓氏有关,其中有2处只称其姓而讳其名,有3处只称其官职 ,其余7处均称“冯大学”。对此,学界未有确说。笔者认为,“大学” 之称“与佛教信仰关系密切”,曾在《大足冯楫》一文中,列举《大正藏》所载以证。此后,又在其他史籍中见到如下记载 : 
(一)称誉才气高学问大或佛学修养高深的人。
        《抱朴子》写道:“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3)。”
        在佛教界亦有类此称誉,如“大士”、“大法眼”、“大修行人”等,史载:“枣柏大士、清凉国师皆弘大,经造疏诒,宗于天下”。“明日(端禅师)登座日:‘昔日大法眼禅师有偈曰………。“有僧谓予日:‘如 古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日曰‘不落’,或答曰:不昧 ’。”(4) 也有称为“大学”的,“如《僧祗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迦尸。时有弗卢醢大学婆罗门为国王师,常教学五百弟子。” (5)
(二) 宋人著作中称时人为“大学”。
        释德洪《重修龙王寺记》载 :衡岳之北龙山西禅寺,“太平兴国改赐今额。宗教下衰,师法大坏……宜和四年夏 ,潭帅大学曾公尽礼致前住道林云禅师来领院事”。又在《僧宝传序》写道:“宣和五年正月八日,伏 遇判府安抚大学降贵令辰缮写呈献……余观安抚大学其牧民临政皆得佛法之至要 。”(6) 
(三 ) 宋代僧人著述中称冯楫为“大学”。
        释居简在《密印寺记?湖州》一文中写道:“密印,昭明所造… …寺僧行昭范铜为万二千斤之钟所由铸,大学冯公楫为之铭,宏伟典瞻。”又于《江东延庆院经藏集》中说:“教有丰满,藏无大小,般若宝积,华严涅柴,合八百四十一卷 ,自五千四十八卷出。近世蜀之昌州不动居土大学冯公,以无量寿愿施五千四十八卷 ,凡四十八藏 、八百四十卷,亦满其数。”(7)
 
        在拙文《大足冯楫》中 ,笔者据《大正藏》所载而提出:“可 以认为大学是尊称佛教信徒中那些在佛教义 解、修行方面造诣精深者。” 
        “在多处铭文中于其(冯楫)官职之后尊称‘冯大学’,这是‘建塔化首’任亮等人对冯楫的褒扬和尊敬。” 从本文上面所举三个方面,与《大正藏》 中所云相一致,又为笔者所论提供出一些新的史料佐证。 
二 、仕宦生涯 
        在《大足冯楫》一文中,笔者仅对冯楫的籍贯、生卒年、中进士第作了考订,并对其生平简历和他与张浚、秦桧的关系作了些梳理。下面再做些补充和重点考述。 
(一) 冯楫曾任教授、学官。 
        《诸臣奏议》载有冯楫《论沿边纳土三害疏》一文,并于文尾注云:“宣和三年四月上,(冯楫)时为蜀州(今 四川崇州)教授。”(8) 冯楫于政和八年(1118年)三月中进士,很大可能是中进土后即授此差遣。史籍又载:靖 康元年(1126年)五月三日,“圣旨:学官冯楫、雷观并与外任,宫观差遣”。(9) “冯楫济川、雷观公达,靖康中俱为学官于京师皆蜀士也。”(10) 则此前一段时间,冯楫已奉调入京,在太学为学官。 
(二)“苗刘之变” 时的冯楫。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初五,武将苗傅、刘正彦等在临安发动兵变,挟持隆祜太后,并逼迫宋高宗传位于幼子赵募。十一日,改元“明受”。张浚、 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等起兵勤王,加以平定。 四月初 一,高宗复帝位; 初三,复纪年“建炎”(11) 当时任官秘书省正字的冯楫,要求苗、刘停止兵变,恢复宋高宗的帝位。冯楫曾与直龙图阁黄概、军器监叶宗谔“密议,欲说二贼,令自请复辟”,拟由叶宗谔准备小舟 ,同驻军于平江(今江苏苏州) 的张浚相联系,但没有找到机会出杭州城。直秘阁范仲熊过去同王钧甫、马柔 吉(皆苗、刘心腹佐将)相好,冯楫向他数次打听可否先说王、马二将 ,再劝苗、刘自请复辟。 
        三月二十五日,冯楫又准备去平江联络张浚,未得到右仆射朱胜非的同意。 于是,冯楫迳直到“军中” 去 见苗傅,又致书苗傅、刘正彦,写道:“今张枢密(浚)握兵在平江,遣冯郎中来请上为大元帅,意在复辟而 后已也。……实权既归睿圣皇帝(宋高宗)①,然后下反正之令,太尉(指苗、刘)能违之乎? 如不可违,是使 
他人有复辟之功而自处以废君之罪。如或违之,近则张枢密,远则杜充、王庶、张深……之徒咸起问罪之师 ……唯太尉自请反正而得皇帝亲赐誓书铁券则无后患矣。” 苗、傅二人见此信后“唯唯”相应。(12) 
        据冯楫《临安录》云:“楫说二贼,颇有见从之意,遂往都堂要以此事禀宰执。” 朱胜非在当晚召见冯楫,“楫禀宰执云:‘早来公面说苗、刘自请皇帝复辟,二贼已听从”。 (13) 可见,冯楫在弥定苗、刘之变中,起 到积极作用。冯楫也因此得以升迁官职。据载,建炎三年六月戊辰,“承议郎、新知富顺监冯楫特转一官, 以楫尝贻书苗傅论复辟事故也。……以楫为尚书司勋员外郎。”(l4)此事《宋史 哲宗孟皇后传》亦载:“承议郎冯楫尝贻书苗傅劝复辟,上未知之,太后白其事,楫得迁秩。”(15)
-----------------------------
① <宋史>卷25<高宗纪>载,建炎三年三月“癸未,(苗)傅、(刘)正彦等叛……迫帝逊位于皇子魏国公,请隆桔太后同听政。是夕,帝移显宁寺。甲申,尊帝为睿圣仁寿皇帝,以显宁寺为睿圣宫。” 
----------------------------
(三)冯楫与抗金 
        宋金关系是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关乎宋王朝存亡的头等大事,当时朝野围绕抗金与和金有许多不同主张,宋朝官员中出现主战、主和两个派别。冯楫身处此时,也有不少表现。 
1.主张抗金备战。
        建炎二年 (1128年) 五月,时任秘书省正字的冯楫献书于左仆射黄潜善,主张从实际出发,加强战备,并于建康置兵驻守。(16)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军南攻,他致书江东宣抚使刘光世,希望刘“出兵掩敌”, “自将而来洪州等处援救 ,开一路令归,伏兵于前而掩杀之,可使匹马不还”(17)。对于冯楫的建议,“光世不能用”。
        建炎四年九曰月,李成叛宋,并遣部将“自黄州渡江”, 占领兴国军。 当时,冯楫由司勋员外郎降任承议 郎知巴州,正滞留在岳阳,岳阳守臣袁植“令 (冯) 楫草书遗 (李)成 ,说以忠义,成不听”。(18) 引以上三事 ,反映出冯楫是主张备战抗金的。
        绍兴元年(1131年)七月,张浚被命为川陕宣抚使,镇守抗金前线,又把新任为知巴州尚滞留在岳阳的冯楫辟 为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留为属官,直到绍兴三年五月张浚罢宣抚使职,冯楫才随张浚离开抗金前线。 
        张浚是抗金名将,冯楫能为张浚在抗金前线重用,其最起码的标准当是在抗金上是一致的。 
2.担任国信计议副使 。
        绍兴八年(1138年)的宋金和议是宋金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绍兴七年,金朝废掉伪齐刘豫,金左副元帅完颜昌(挞懒)遣宋使王伦南归,许宋议和。 十二月,达成和议 。绍兴九年,金完颜宗弼(兀术)发动政变,杀完颜昌。 上述和议内容除原居汴梁的宗室得南归外,其余都 未执行。这次和议的交涉,宋方由宰相秦桧主持,其下具体负责的有国信计议使和副使。先是,宋廷于绍兴 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任命王伦为国信计议使,苏符为副使。但是,苏符“称疾不受”①。实际上,苏符并非因病,而是不赞成宋高宗对金屈己议和。从这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苏符与晏敦复等“同班人对”,奏言不可屈己求和可见”。(19) 于是,宋高宗乃于绍兴八年十二月初三改命冯楫为国信计议副使,“与王伦偕见使人议事”)(20) 。冯楫任国信计议副使之事,很少为研治宋金史者道及。 
-----------------------
① 苏符是苏轼孙苏迈的儿子。1983年文物普查中,在四川眉山发现的<苏符行状碑>说,苏符“拜中书舍人,进兼翊善,国信计议使”。此说不确,实为国信计议副使,而且苏符未受。该碑文载高文等编:<四川历代碑刻>第184—185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还可参见张忠全:<宋苏符行状碑及墓砖铭文>,<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 
----------------------
        本来,绍兴八年正月,冯楫因受张浚罢相的牵连, 由宗正少卿(从五品) 降为直秘阁知剑州,给予左朝奉大 夫(从六品)主管洪州玉隆观的闲职,留在镇江,这时朝廷突然将其召回,任命为守宗正少卿 (从五品)假徽猷 阁待制国信计议副使(卷124)。(21) 为什么冯楫在仕宦途中会有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这与他当时对待与金和议的态 度有关。 
        当时,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张对金屈己议和。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赵鼎因反对秦桧力劝宋高宗“屈己议和”被罢相, 自此秦桧独相。秦桧“主议和,力赞屈己之说”,并促使宋高宗推进同金议和的步伐。对金议 和,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纷纷上书讽谏,著名者如韩世忠、王庶等,形成了“群说横起”的局面,甚至枢 密院编修胡铨上书主张断斩宰相秦桧、副相孙近和议和使王伦三人之头”,(22) 均先后受到宋高宗和秦桧的压制 或严厉打击 。然而就在这时,被罢官尚滞留在镇江的冯楫于绍兴八年十二月初三被召返临安并进朝入对。冯 楫在奏疏中写道:“金人无还地归梓官之意,固不敢自屈以奉彼;如或有之,是陛下之屈乃为父母、兄弟、宗庙、陵庙、祖宗、 境土、族属、 臣民而屈耳。 为父母、兄弟、宗庙,是屈而行孝弟也;为祖宗、境土 、族属、臣民,是屈而施仁慈也。……然所谓屈者,岂真我辱哉,循斯须之权耳,乃伸之阶也o ……臣愿陛下谕使笃于讲和,敕将帅严于修备,责效于使人,归功于将帅,降礼以成和议,严备以固和好。” 宋高宗 “览疏,即日除楫故官”,任命冯楫为国信计议副使。(23) 看得出来,这是在苏符“称疾不受” 国信计议副使 之后,宋廷采取的紧急措施。之所以选中冯楫,就是因为他主张“屈己议和”,符合了宋高宗和秦桧的要求 。冯楫任国信计议副使约一月,其间宋金达成了和议。 自此以后,冯楫得到宋高宗赏识,也同秦桧的关系愈 益密切。绍兴九年正月初五 ,朝廷授冯楫为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从三品),“以国信计议之劳也”。 (24)
3. 关于起用张浚的建议。
        绍兴十年,金朝完颜宗弼(兀术)废和议,出兵攻宋,宋金又处于战争状态,此时的秦桧很紧张,担心自己的仕途。“金人背盟,秦桧以其言不雠,甚惧”, 据 载:一日, (秦桧)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 (按指正遭贬逐的抗金名将张浚) 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 明 日,楫入见曰:“金人长驱南下,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 上正色曰:“宁至覆国用此人 !” (按《挥麈录?后录》作“宁至覆国不用此人”) 桧闻之喜曰:“适观天意,楫必被逐。” 于是,冯楫由给事中兼侍讲贬为徽猷阁待制(从四品)提举毫州明道宫的闲职。(25) 这段记叙,据自《要录》,其载与王明清《挥麈录?后录》 卷11所记基本相同,后者更详一些。此外,还见到另一种说法:“赵牲之《遗史》云:金 人叛盟,楫见秦桧曰:‘金人欲举兵南下,公疏于兵,宜早召张浚以督诸将。’桧曰:‘善!公当来早上殿 荐之。’ 次日,楫上殿奏曰:‘金人南来,朝廷未有应之之策,惟疾召张浚都督诸将耳。’上久知张浚败 事,乃曰:‘朕虽亡国,不复见(见《三朝北盟会编》写作用) 张浚 。’楫大沮,乃乞宫祠,遂罢去。”。(26) 《三朝北盟会编》所记与《遗史》基本相同。 (27)
        两种说法,于关节处有很大不同,一云秦桧要冯楫去皇帝处探听有无起用张浚之意,一云冯楫因秦桧“疏于 用兵” 而主动建议起用张浚。 对此,宋人李心传的看法是: “按(冯)楫素附和议,以其去春所上书观之 ,恐不能然。今从王明清《挥麈录 后录》。”(28)  秦桧达到了用冯楫探听皇帝旨意的目的,而冯楫却在仕途 上栽了一个大跟斗。但是,由于秦桧还在相位,两年半后,冯楫被任用为知邛州,数月后,即绍兴十三年九月,又被命为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二月,升为敷文阁直学土(从三品 ),恢复到原任最高官职礼部侍郎的同等官品,仍任原职,直到去世。在这里,可以窥见秦桧对冯楫的报答和庇护。 因此,笔者认为王明清、李心传的记载更符合历史实际。 
        从上面可见,冯楫曾经主张备战抗金,但时间不长,很少实际效果。而在较长时间内附和宋金和议,作用明显,影响较大。 自绍兴十年六月罢官、外任,至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去世,尚未见到冯楫在宋金关系上有些 什么重要言行。 
(四 )在知泸州任上的冯楫。 
        冯楫任知泸州共八年多(绍兴十三年九月至绍兴二十二年六月),累官为敷文阁直学土、左中奉大史、潼川府 路兵马都钤辖、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文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 金鱼袋①。他在泸州政务,有数事较为突出。 
1. 组织加筑泸州城。
        宋徽宗政和年间,泸州始筑城,在石堤上筑土为城,但“江水暴至,犹有啮城之害。” 绍兴十五年 (1145年 ) 冯楫再行修筑,将临江的580丈城墙“悉以石土”,即在石堤上再筑石壁,中实以土, “以避水患”,又将“围城之基” 从6里38步扩充为9里18步,还“改建楼台,鼎新雉堞”(29)
2. 奏请免除推行经界法。
        自绍兴十二年李椿年上疏乞行以丈量田地、重定税额为主要内容的“经界法” 以来,诸路州县大都次第推 行。 
        绍兴二十年二月,“诏海外四军州昨令与免经界,缘土产瘠薄,应税租仰并依旧额施行。 时泸南沿边安抚 使冯楫亦抗疏论其不便于朝,于是泸、叙州、 长宁军皆得免。” (30)
3.赈灾救荒。
        绍兴二十一年,泸州一带农业歉收,冯楫出粮救荒,并赋《劝谕赈济诗》记其事。在宋人董娟撰修的《救荒 活民书》中录有此诗,序言说:“《冯楫劝谕赈济诗》。绍兴辛未 (二十一年、 1151年),岁歉米贵,泸帅 出俸钱买米,减价粜卖,赈济灾民,赋诗示干事人。” 其诗云:
        “我昔未第日,乡间逢岁饥,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②。 … …今年又少歉 ,我适帅泸水,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每石减 十钱,庶几无涌贵。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余, 但愍民不易 ” (31)
-----------
② 《宋会要辑稿 食货》57之19载:绍兴七年,四川一些州县遭灾,家在遂宁府的冯楫 “出米四百硕以助赈济”,因而这年的十月朝廷诏 “前吏部郎中冯楫”转一官。 
-------------
三 、崇佛活动 
        冯楫是宋代官员中一位著名的佛教虔诚居士,被誉为在佛教义解、修行方面精深高超的“大学”,且跻身于 佛教禅宗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 床眠。”(32)足见他一边当官务政,一边念佛修行。冯楫当是参与了许多崇佛活动,但现存有关资料很少 。据笔者所见,分列于后。 
(一) 印施佛经。 
        宋僧释居简记载了冯楫向江东延庆院捐施佛经的情况,写道:“教有半满,藏无小大,般若宝积,华严涅檠 合八百四十一卷, 自五千四十八卷出。近世蜀之昌州不动居士大学冯公,以无量寿愿,施五千四十八卷,凡 四十八藏、八百四十卷,亦满其数。”(33)释普济撰的《五灯会元》载:“建炎后,名山巨刹教藏多不存,公(冯楫)累以己俸印施,凡一百二十八藏,用祝君寿,以康兆民。(34) 明人吴之鲸也写道:“宋给事中知泸州冯 楫悟心法于大慧杲禅师,号不动居士。南渡后,所有寺院佛经残失,楫印绝施补之,足五千余卷,凡四十八 藏,又四大部者亦如之。”(35) 《庐山莲宗宝鉴》上载有冯楫《施经发净土愿文》。其略曰:“予之施 经,一事而具二施,何故? 以财赎经,是谓财施;以经传法,是谓法施。按佛所说,财施,后世当得天上人 间福德之报;法施, 当得世智辩聪盖世之报。 当知此二报者。皆是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回此二报,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脱质其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人菩 萨位。还来十方界内五浊世中,普见其身,而作佛寺。 以今日财、法二施之因,如观世音菩萨具大慈悲,游历五道,随类化形,说诸妙法,开发未悟,永离苦道,令得智慧,普与众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经之愿也 。 ” (36) 祈祷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入菩萨位”; 以经文“开发未悟”,使众生“悉得成佛”,这 就是冯楫印施佛经乃至全部佛事活动的祈愿,可见他这位宋朝高级官员对佛教的虔诚。 
(二)为僧人 寺庙撰写铭记。 
        冯楫既是高官,又是著名佛教居士,因此有不少僧人、寺庙请他撰写铭记。冯楫在这些文字中,不仅记人叙事,还阐述自己的佛教修养。 
1.《中兴永安桥记》。
        此记是冯楫为临安府北修缮永安桥而作,记中写道:“府北十余里号北关镇……旧有 三石桥,行者赖以获济,居北面最大者曰永安,建中靖国 (1101年)初,僧舜钦募缘成之。积有年岁,日就隳 损” 镇民陈德诚等及僧梵海“结约募缘,自绍兴丁巳七年(1137年) 仲春 至今年戊子(按应为戊午,即绍兴八年)初春告成,号 曰‘中兴永安桥’云。”(37) 
        绍兴八年三月至十一月,冯楫已被罢黜,居主管洪州玉隆观闲职,此《记》 很有可能是这段期间撰写的。 
2.《净严和尚塔记》。
        此《记》录载于《(民国)湖北通志》,(38) 该志描述了《塔记》上石后的形制,题额为《大洪山遂禅师塔铭》,署款为:“敷文阁直口口口口(学士左中奉)大夫潼川府路兵马都钤辖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使)文安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口口口口(赐紫金鱼)袋冯楫撰;右朝请大夫知复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 劝农营田事(使)赐紫金鱼袋吴口并题额。”① 冯楫此《记》共约2300字(内铭文约420字),他详述了净严和 尚生平。绍兴十七年净严和尚圆寂后,寺僧宗善到泸州请冯楫撰写塔铭。 在《记》中,他盛赞净严和尚是“夙植德本而道力深厚” 的高僧,并提出了“高僧” 的标准,写道:“守今世之所谓高僧者,莫大乎阐物教典,传授祖灯,护戒精严,存心慈忍,禅定不乱,精勤匪懈,身不衣帛,囊无积财,力兴丛林,善荷徒众 ,长斋不昧,坐脱立亡。” 
---------------------
① 文中缺字,吴口的口应是原刻空格,其他缺字,据 〈大足石刘铭丈录>补。其中“敷文阁直口口口口大夫”缺字似应为五字,即“学士左中奉”,此为四字,或是所录有脱;或是原文如此,为“学士中奉”四字。待查考。
-------------------------
3. 《密印寺钟楼记》。
        密印寺,在浙江嘉兴县北。(39) 冯楫撰写此《记》时已在知泸州任上。 该《记》5字一句,共84句 (加落款为 85句),实为铭文。其文以钟扬佛,文体特别。 
4.《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
        宋时,成都府有圣寿寺,在成都县西南。 明时,称石犀寺,一名石牛寺。(40) 冯楫此《记》撰于绍兴二十二年 三月七日之后至其六月逝世之间。冯楫较详地叙述了建造情况”。(41) 冯楫在《记》中铨叙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之 妙用,阐扬佛法。 他写道:“夫大士救众生之苦,一身之中必取手眼之多者,何也?盖观众生苦援而置之安 乐之地,惟手眼可以致力。倘于世人仅有两手两目,畴能普见受苦众生而拔其苦哉 ! …大士千目之多,同时照瞩而照无不察;大士千手之多,同时运用而用无不当。奚为而能是耶?究其所分,在有心无心之间耳。凡人 以有心逐物,逐此则忘彼,逐彼则忘此,大士则以无心而应一切,故能现无尽之手眼以赴众生之求,故求则 应之,而应无不宜也。”
 
5. 以金彩妆饰潼南大佛并撰《南禅寺记》。 
        南禅寺,座落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宋时为遂宁府境) 城关西北约三华里的定明山,内凿有释迦牟尼佛坐像一 尊,通高约l8.43米,(42) 佛像全身穿金,背山面江(涪江),有木阁覆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 5月笔者去该处考察时,见此像此阁维护完好,冯楫此记刻于庙内石壁上,其文字大部完好,地方志有录载。(43)
        南禅寺内这尊大佛始凿于何时,冯楫只说“古来有石镌大佛,自顶至鼻,不知何代开凿”。 《蜀中名胜记 》 于遂宁县载:“ 《志》又云:大佛寺在县南一百里……唐咸通中建,前依岩。宋治平间赐额定明,其崖 上有石佛首(卷30)(44)照此说,定明院寺庙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 即已有之,但此时是否在寺山上已镌佛首,未明确记述。 至迟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 1067年) “其崖上已有佛首”。据 《四川省志文物志》 云,“佛首可能开凿于唐咸通末年(公元874年),成于广明元年(公元880年 )”。(45) 按照冯楫此《记》所述,大佛像身于靖康元年开凿,直到绍兴二十二年像与阁完成,共历26年之久。冯楫还用了不少文字以阐扬佛法,他说南禅寺大佛“倚山面江,在市之南,据路之旁,实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 …… 使人人睹像生 善… …令瞻睹而发一善心者,究竟成菩提而后已”。并在《记》尾更撰赞诗。 
        上述5篇铭记,是笔者近来搜集所得今存冯楫有关崇佛活动的较长文字。这些铭记,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 资料,也显示出冯楫的文字功底,更表明冯楫在佛学修养上的水平。 
(三) 捐修泸州报恩塔 。 
        此塔位于今泸州市区商业二街原开福寺(古治平寺)内,为冯楫在知泸州任上修建的,传说是他为报母恩而建 ,至今保存较好,是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冯楫与报恩塔,笔者另有《冯楫与泸州报恩塔》一文,此不赘述 。 
(四)组织“净土会”,率僧俗念佛修行。 
        冯楫所处的时代,正是儒、道、佛三家相汇相融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佛教来说,其发展呈现出中国化、大 众化的明显变化。 以儒释佛、援儒人佛,是宋代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这一过程也促进宋代理学的发展 。“居士佛教” 的盛行,则是宋代佛教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官员、儒 士信奉佛教,成为了僧人将佛教传向民间民众的重要桥梁。在宋代,佛教中理论简单、法门简易,更适合在民众中传播的净土宗广泛流行,一些官员、 儒士(其中有的自称“居 士 ”)更仿效东晋庐山慧远和尚结“白莲杜”之风。与僧人和佛 教信众聚会结社,推进了佛 教大众化的发展。所以有学者认为,宋朝佛教的重点之一是“居士佛教、庶民佛 教与念佛结社的盛行”,并指出,“有宋一代的居士佛教比唐朝要来得兴盛,如:杨亿 ……冯楫 …… 等大 居士的出现,构成宋朝佛教的一大特色。” (46)
        冯楫就是一位在其所至之处组织“净土会”、倡率僧俗念佛修 行的“大居土”。据载,“ (冯楫)所至于贤土大夫、 高僧、逸民续庐山莲社遗风,每月建系念净土会”。(47) 这一活动,在他知泸州时尤盛。《佛祖统纪 ?往生公卿传》载:“冯楫 ……初访道禅林,晚年专祟净业 (引者 按即 净土 宗),作西方礼文弥陀忏仪,归乡郡作‘净 土会 ”。 ……后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48) 冯楫组织“净土会” 和“率道俗作系念会” 的细节尚不清楚 ,但作为一方的军政长官和著名的佛教居土,他在泸州倡率组织的净土会 ,当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活动能量,团聚僧俗人众 每个月进行 集体念佛活动,促进了佛教大众化的发展,也使冯楫这位佛教居士的名声广为传扬而被誉为“大学”。元人 修《宋史》,仓促而成,在“列传” 中遗漏了一些重要人物,冯楫就是其中之一。这就需要广泛搜集和深 入发掘有关资料,仔细考订,认真研究。这样,将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宋代历史,也可为研治宋朝断代史或日后有志重修《宋史》的学者提供一些资料。
------------------------------
[参考文献]
(1)李代才.大足石刻精品:第093号 [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大足石刻铭文录:第445—446页[M].重庆出版社,1999
(2)胡昭曦.大足多宝塔石刻与宋人冯楫 (J)。中国历史文物,20O2,(1).53—63. 
(3)抱朴子内篇卷 l2(M).四部丛刊本. 
(4)释惠洪.林间集卷上 [M].四库全书本. 
(5)释道世.法苑珠林卷 67[M].四库全书本. 
(6)释德洪.石门文字禅卷21,卷23 [M].四部丛刊本. 
(7)释居简.北硐集卷4 [M].四库全书本. 
(8)(33)赵汝愚编.诸臣奏议卷143 [M].四库全书本. 
(9)靖康要录卷 5[M].四库全书本. 
(10)王明清.挥麈后录卷 3[M].中华书局 ,1962. 
(11)汪应辰.文定集 书朱丞相渡江遭变录 [M].四库全书本;宋史卷 25 (M】.中华书局 ,1977. 
[12][13][14][16][17][18][2O][21][22][24][25][26][28][3O]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四库全书本. 
[19]宋史全文卷20上 [M].四库全书本. 
(15) (22)胡铨.澹庵集 上高宗封事 [M].四库全书本. 
(2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 20O[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29]明初修.泸州志卷 1[M].缪荃孙辑 自永乐大典民国成都铅印本. 
[31]董娟.救荒活民书卷下(M).四库全书本. 
[32][34]释普济.五灯会元卷 20[M].四库全书本. 
(35)(47)吴之鲸.武林梵志卷 8[M].四库全书本. 
[36]普度.庐山莲宗宝鉴 念佛正愿卷 7[M].续藏经第 108册. 
[37]傅王露等.西湖志卷 8[M]. 
[38](民国)湖北通志卷 103[M]. 
[39]徐硕.至元嘉禾志 [M].四库全书本. 
[40] [44]曹学俭.蜀中名胜记 [M].重庆出版社,1984;(雍正)四川通志卷 28[M].四库全书本. 
[41]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40[M]四库全书本;傅增湘辑.宋代蜀文辑存卷38[M]香港龙门书店,1971. 
(42) (45)四川省志 文物志 上册,第229页 [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3](光绪)遂宁县志卷 4 [M];(民国)潼南县志卷2 [M]. 
[46]释印谦.白莲宗析论 [J].圆光佛学学报.台湾:20O2。(5)l 57. 
[48]志磐.佛祖统纪卷 28[M],大正藏第49卷.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19:45 , Processed in 0.0781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