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95|回复: 0

[政治军事] 冯白驹:“红色娘子军”的创立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0 00: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冯白驹:“红色娘子军”的创立者

引言

          他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创立了琼崖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关于海南战役的指示中说:“海南岛与金门岛不同的地方,一是冯白驹的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周恩来称誉:“冯白驹的贡献在于他在远离党中央的条件下,坚持几十年艰苦的战争,革命红旗始终不倒,很不简单,很了不起。”

          “五指山的红棉树,红军曾在树下点篝火……万泉河的清泉水,红军曾用河水煮野果。”现在的年轻人听到李双江唱的这首歌,可能觉得浪漫和诗意,可能想不到,这浪漫诗意的背后,经历的是怎样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2008 年7月26日,我从深圳飞到海南岛,往海口市东南方向行约30公里,到琼山区云龙镇。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沿着一条绿荫掩映的小路,找到长泰村。长泰村背依山丘,面俯绿野,冯白驹故居就位于村庄最高处。

          这是海南最常见的农村院落。屋后古木成林,屋前庭地宽阔,花圃艳丽,草地如锦。整个故居占地4亩多,分将军故居和陈列馆两大部分。故居前是开放的公园式广场,广场前有一座冯白驹半身铜像,目光炯炯,凝望前方。铜像座基正面刻着邓小平的题字:冯白驹将军。

11.jpg

位于海口琼山的冯白驹将军雕像,座基正面刻着邓小平题字:冯白驹将军。


          在广场的右侧,有三棵见血封喉古树,其中东边一棵树底下有个大洞,可容一人藏身。据陪同参观的村民介绍,有一次敌人追捕时,冯白驹曾在那棵树的树洞里藏了一晚,躲过敌人的搜查。这颗古树经历漫长的烽火岁月,至今仍然苍劲不老,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坚守琼崖

  石匠儿子干革命

          1903年6月7日,冯白驹出生在广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长泰村一个不算富裕的石匠家庭。作为石匠的儿子,冯白驹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却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冯白驹的父亲冯运熙富有正义感,受乡里老少尊重,他的性格对冯白驹影响很深。

          读小学时,冯白驹曾经听过琼山革命先驱、共产党员徐成章的宣传,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与同学组织“同志互相社”,反对封建,革除旧俗。在中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参与抵制日货斗争运动,驱逐八股教师的学生运动,是琼山县青年学生运动的骨干。1925年考取了上海大夏大学。其间,接触了一些思想比较先进的共产党人,同时也阅读了一些新思潮刊物,如《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22.jpg
冯白驹


          在上海只读了半年书,冯白驹便接到家信,说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再接济他继续读书,这件事对他的思想转变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尤其是在读过瞿秋白的《“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后,他认识到,整个国家民族的社会问题不能解决,要寻求个人出路也是白费心机。1926年,冯白驹毅然回到海南,在海口找到了小学时的好友、共产党员李爱春,在其帮助下,他被安排到海口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当主任,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同年11月,冯白驹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我这次海南之行,任务是踏访张云逸、周士第和冯白驹的足迹。在出发前为采访做功课时,我就注意到,这三位海南籍的岭南人杰中,张云逸大将和周士第上将虽然离开海南岛的时间有先后,但他们的革命生涯有一定的相似,有时还有交叉,比如他们都在广州黄埔受过军事训练,接受革命思想,在南昌起义时,他们一暗一明,都紧跟叶挺将军,为武装起义作出了贡献。而冯白驹将军从上海返回直到海南岛解放,就一直坚守在琼崖,这种坚持,同样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

  临危受命

  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琼崖国民党在海口策应,挥起屠刀,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此时,冯白驹的入党介绍人、琼山县委书记李爱春英勇就义。冯白驹入党不满一年,就被指定负责组建琼山县委并任书记。他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而是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并积极组织县委和建立、发展基层党组织,创建琼山县农民革命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来,澄迈县委遭到破坏,他被派前往收拾残局,不辱使命,不到一年就打开了局面。

          1929年7月,中共琼崖特委机关遭敌破坏,特委领导人被捕牺牲。在危急时刻,冯白驹挺身而出,倡议并与王文明(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召开了各县委代表联席会议,重建特委领导机关,主持特委工作。次年1月,王文明病逝,冯白驹继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在危难时期,年轻的冯白驹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

          上任特委书记后,冯白驹先后到香港、上海汇报工作。他在上海期间,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的单独接见。周恩来听了冯白驹的工作汇报后,高度评价琼崖特委在土地革命运动中紧紧抓住发展红军、组织苏维埃政权和建设根据地三项工作的正确性。周恩来鼓励琼崖特委今后要紧紧依靠群众,更高地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坚持长期斗争以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返回海南后,冯白驹主持召开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传达周恩来和省委指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扩大农村根据地、发展党组织、扩建红军等项决议,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从此琼崖革命掀起新高潮。他领导琼崖党组织、红军和各族人民,在母瑞山、六连岭等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33.jpg
当年的红色娘子军女战士


          1931年,冯白驹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即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女子连队,为海南革命和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也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创举。要说明的是,真正的女子特务连里可没有样板戏里的男党代表“洪常青”这个人物,连队里是清一色的女兵。

          1932年7 月,国民党警卫旅长陈汉光率部对琼崖苏区大围剿。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琼崖红军1800多人英勇地抗击敌人。从8月1日到1933年1月,历时5个多月,红军先后在羊山、儒万山、乐(会)万(宁)、琼东四区、母瑞山等根据地抗击来犯之敌。因敌我力量悬殊,反围剿失败。冯白驹在与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失掉联系的情况下,率领一部分党政军干部和警卫连在母瑞山吃野菜、穿树叶,坚持了八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最后仅幸存25人突围回琼山革命老区,建立红军游击队司令部,边恢复发展各县党组织,边坚持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上半年才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2003年6月冯白驹将军诞辰100周年前,原北京军区政委刘振华上将在《海南日报》发表《缅怀冯白驹同志》,追忆了解放初在冯白驹家乡做客时的情景。在那次会面时,冯白驹提起了这一段艰难岁月。当时,有人曾劝他到南洋去暂避一时,待形势好转了再回岛,但他没有这么做,而始终没离开党,没离开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战友和人民。他说:“我们的意志就像五指山一样,坚不可摧,硬是坚持了下来,到海南解放时琼纵又发展到两万余人,并在全岛燃起了人民战争的烈火,越烧越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保卫琼崖

  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6年下半年,冯白驹从海外侨胞带回的一张报纸上,第一次看到了中共中央公布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他如获至宝,迅速召集特委成员和各县委书记、红军游击队骨干学习讨论“八一”宣言。于是,大家一面安排力量到各县传达贯彻“八一”宣言精神,一面以琼崖特委的名义向国民党琼崖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停止进攻红军、实现全琼团结抗日的主张。

          在此期间,中共琼崖特委先后组织出版了《救亡呼声》、《党团生活》、《救亡旬报》等刊物,宣传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其中的不少文章都是冯白驹亲自撰写的。他在《国光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对琼崖时局的我见》时,群众争相购买,从而使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岛。

          1937 年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冯白驹受命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进行抗日谈判,因国民党背信弃义,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海南各界人民的抗议以及党中央、周恩来直接向蒋介石进行交涉,12月,冯白驹获释。他作为中共琼崖特委的全权代表继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终于在1938年10 月22日达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协议:琼崖红军取消番号,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独立队)。独立队为一个大队建制,下辖三个中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

          同年12月5日,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率领的琼崖游击队,在琼山县云龙墟召开了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面对成千上万前来庆贺的海南百姓,冯白驹代表琼崖独立队表示决不辜负全琼同胞和海内外关心琼崖抗日的各界爱国人士的希望和重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抗日、保卫琼崖!这就是琼崖抗日斗争史上著名的“云龙改编”。

          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略军进犯海南岛,冯白驹立即指挥琼崖抗日独立队开赴前线,在潭口阻击战中打响了海南抗日第一枪。那天清晨7点,冯白驹带着独立队全体队员正在云龙乡驻地做早操,忽闻一阵炮声传来。原来,日军数千人已于当日凌晨在琼山县天尾港登陆,并将国民党守军击退。冯白驹召集独立队的领导骨干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日军占领海口、府城后,在潭口渡江东进的可能性相当大,于是决定派一中队前去阻击。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是海口至文昌、嘉积的必经之地。

          琼崖独立队一中队队长黄大猷立即率领全队 80多人,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急行10公里,于上午9点到达潭口,占据潭口东岸的小土坡,居高临下控制了江面。不久,日军果然到达对岸。日军的轰炸机对我方阵地疯狂扫射,接连投下炸弹,但第一中队始终严守阵地,不作丝毫退让。号称“不可战胜”的日军惧怕了,始终不敢强渡南渡江。独立队队员们与远远多于自己的敌军隔江对峙,激战一天,阻止了敌军东进,掩护了群众撤退,战斗坚持到黄昏队伍才奉命撤退。

          潭口阻击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岛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潭口阻击战后仅一个月,在冯白驹的主持下,独立队正式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中队,冯白驹任总队长,人数从抗战前的 300多人激增到1400多人。扩军后,冯白驹率领独立总队的指战员,组织爱国民众,挖断公路,拆毁桥梁,掐断电话线,抓住一切战机狠狠打击日军。

          在海南岛6年多的抗日斗争中,冯白驹率领海南抗日武装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海南人民的信任,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4年秋,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扩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委。琼崖纵队从当年改编时的300人发展到7700余人,在6年多的艰苦斗争中,共作战 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3500余人,坚持到抗战胜利,完成了保岛卫民的历史使命。

  三大攻势

  壮大琼崖解放区

          抗战胜利后,上级要求琼崖纵队“北撤山东”或“南撤越南”。冯白驹从实际出发,既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又结合实际灵活执行上级指示,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正确处理“北撤”、“南撤”问题,使琼崖根据地这一重要战略支点和重要的人民革命武装得以保存下来,保持了南北呼应的有利态势,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策应了全国解放区战场,加速了琼崖解放的到来。

          1946年12月中旬,中共琼崖特委决定建立以白沙、保亭、乐东三县为中心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坚持琼岛斗争的巩固后方和战略基地。1947年1月,琼崖特委和独立纵队领导机关重返白沙,机关进驻白沙县红毛乡,着手开辟白、保、乐革命根据地。初步打开局面后,从同年冬起,集中5个支队的兵力,分三路向保亭、乐东地区进军,全面开展建立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工作。1948年1月解放保亭全境,6月解放乐东全境。至此,白、保、乐连成一片,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47年10月20 日至11月30日,琼崖独立纵队首次代表大会在白沙县红毛乡召开。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琼崖独立纵队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1948年秋至1949年夏,根据全国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琼崖纵队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秋、春、夏三大攻势。从9月17日开始向敌军发起秋季攻势,至11月 23日围攻乐会县中原墟取得胜利,先后攻克兴隆、石壁等18个墟镇。

          1949年2月,中共琼崖区委和琼崖纵队司令部调集6个团的兵力发起春季攻势。从3月4日拔除澄迈县里万、好保敌军据点开始,后挥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等县,到直捣崖县九所镇(今属乐东县),历时3个月,解放了新州、昌化、感恩3个县城和石碌矿山、广坝电站等20个乡镇。6月,中共琼崖区委和琼崖纵队集中9个团的兵力,发起夏季攻势。由于国民党大批军队败退海南岛,形势发生变化,夏季攻势停止。

          三大攻势共歼灭国民党反动派4500多人,攻占了23个城镇,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琼崖解放区。攻势作战的巨大胜利,使琼崖纵队军威大振,各地优秀青年纷纷踊跃参军,琼崖纵队迅速发展至1.6万余人。

  岛上接应

  配合解放海南岛

          1949年下半年,华南大陆全部解放。国民党军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把败退海南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总兵力10万余人重组,构筑成“伯陵防线”,企图固守海南。

          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第四十军、第四十三军及炮兵、工兵等共组成10万余人渡海作战兵团,由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指挥,进驻雷州半岛。当时,毛泽东在苏联访问,还一直关注着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1950年1月10日,他在苏联又致电第四野战军首长,提出“争取于春夏两季解决海南岛问题”。同时又分析了海南岛作战与金门作战的区别,着重提到 “有冯白驹的配合”——这是对冯白驹的极高的肯定。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面对岛上国民党十几万陆海空军组成的立体防线,琼崖区党委、琼纵的同志们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的条件下,大军渡海作战是十分困难的,必须采取一些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良策。所以在战前冯白驹就派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带着两条建议,秘密潜渡到广州,参加华南分局和十五兵团二月作战会议,研究海南战役的作战方案。这两条建议:一是乘敌人防线不甚严密,先偷渡一批兵力,加强琼纵接应力量;二是若第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派一批军事干部和技术人员把**运过海,以充实琼纵的武器装备。

          1950 年2月初,第四野战军采纳冯白驹的意见,确定分批偷渡与最后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3月,琼崖纵队派出第一总队、第三总队和独立团等部队,接应和配合渡海作战兵团的4个先锋部队、分两批4次胜利潜渡,加强了岛上接应力量。

          4月16日晚渡海作战兵团主力2个梯队(共25668 人),分乘380多只帆船从雷州半岛出发,以土炮艇群打退了国民党现代化装备的舰队,在琼崖纵队和先遣登陆部队有力接应下,从临高角至澄迈县玉包港一带突破敌军的防线,成功登陆。琼崖纵队配合野战军在黄竹、美亭地区与敌军主力决战,歼灭其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立体防线”,23日解放海口市。随后,琼崖纵队与野战军兵分东、中、西三路追击南逃的敌军。5月1日,全岛解放。

           1950年5月以后,冯白驹担任一系列重要领导职务。十年动乱中,受到迫害。

          1973年7月19日,冯白驹在北京逝世。据《党史博览》发表的钱跃一文《冯白驹二十六年的蒙冤岁月》记载,当时由于悼词的初稿过于简单,对冯白驹的评价缺少材料,周恩来很生气,指示浙江省委派人再次带冯白驹的材料上北京。材料整理打印完毕送至中央时,已是午夜1点,中央政治局立即开会讨论对冯白驹的悼词和追悼规格。周恩来和叶剑英对一些主要问题问得很细,周恩来还亲自念了冯白驹的有关档案材料。最后,周恩来说,冯白驹的贡献在于他在远离党中央的条件下,坚持几十年艰苦的战争,革命红旗始终不倒,很不简单,很了不起。追悼会一定要在八宝山举行,《人民日报》要刊登在第一版。

           1983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为冯白驹、古大存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冯白驹大事年表

  冯白驹(1903—1973),1903年6月7日,出生在广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长泰村。

  ●1925年:考取上海大夏大学。

  ●1926年:回到海南,开始革命生涯。同年11月,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0年:1月,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从此琼崖革命掀起新高潮。

  ●1931年: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即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

  ●1938年:10月22日,达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协议:琼崖红军取消番号,改编为琼崖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

  ●1939年:2月10日,指挥琼崖抗日独立队打响了海南抗日第一枪。

  ●1944年秋: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扩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3月至5月,琼崖纵队接应和配合渡海作战,解放全岛。5月,任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6月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书记(后称第一书记),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月上旬与叶剑英进京汇报工作,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接见。

  ●1952年:及其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省副省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广东“反地方主义”时被错误撤销广东省委书记、常委职务。

  ●1973年:7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我们的意志就像五指山一样,坚不可摧,硬是坚持了下来,到海南解放时琼纵又发展到两万余人,并在全岛燃起了人民战争的烈火,越烧越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冯白驹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6-6 04:18 , Processed in 0.1250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