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47|回复: 1

冯孟颛故居:不求闻达重书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 2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engmao75 于 2010-9-3 22:29 编辑

冯孟颛故居:不求闻达重书香

冯孟颛故居.jpg

    【生平】
    冯孟颛先生(1886-1962年)名贞群,一字曼孺,号伏跗居士、成化子、妙有子,晚年自署孤独老人。原籍慈溪,随祖父冯溪桥迁居至宁波。
    少年即有读书之志的他,屏弃了先祖经营钱业的遗愿,乃有志于学。17岁即中光绪壬寅科,补宁波府学生员,后来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
    1932年出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从事表彰先贤、保护文物等工作。在职期间,曾主持募捐,重修范氏天一阁,将宁波府学“尊经阁”移至天一阁后院,并搜集宋至清碑碣八十余方建“明州碑林”。
    1936年至1939年,冯孟颛先生历时3年,整理编纂天一阁全部藏书目录《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此外他还重修黄宗羲甬上讲学处白云庄证人书院,参与编辑《四明丛书》。
    1947年任《鄞县通志》编纂,修辑《文献志》人物、艺文两编。
    解放后,冯先生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宁波市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宁波的文化建设。


    【地址】
     位于孝闻街91号。免费对外开放。


走过熟悉的街道,可曾进门叩访.jpg
走过熟悉的街道,可曾进门叩访


庭院深深,树木葱茏.jpg
庭院深深,树木葱茏



二楼的藏书曾经卷帙浩繁.jpg
二楼的藏书曾经卷帙浩繁



树木花草掩映下的防空洞.jpg
树木花草掩映下的防空洞


冯孟颛手稿.jpg
冯孟颛手稿


    一直以为宁波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藏书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宁波的藏书文化被人们知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一阁的存在。然而,就在距离天一阁不远的孝闻街91号,还有一座并不为众人所周知的藏书楼,这里的藏书,曾经卷帙浩繁,内容精湛,价值非凡,这便是伏跗室。

    艰辛的历程

    最近一次造访伏跗室是在一个初冬的午后,气温有点低,不时袭来的寒风吹在脸上有些生疼。不大的院子里,栽着一株橘树、一株桂树和两株芭蕉,叶子还在往下掉,但它们的枝干在坚强地积聚着生命的能量,蕴育着来年的枝繁叶茂。而橘子树果实累累,据称名为“代代橘”,寓意不言而喻。
    对于付跗室,我始终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是我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记得那是1993年5月,我从市文保所调到这里,参与室内庋藏图书碑帖的管理工作。当时伏跗室仅三名工作人员,而书楼因为收藏有冯孟颛先生捐献的11万卷藏书,晚上必得有人值班,我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伏跗室不大,6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是一座坐西朝东、五间两弄三厢的木结构楼房。它的主人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
    而伏跗室作为一座藏书楼的由来,自然经历了一番极为艰巨的历程。浙东自古多藏书楼,天一阁、抱经楼、水北阁、五桂楼、二老阁……但正如一代大儒黄宗羲所言:“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书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藏书不啻是一项常人无法想像的艰苦的接力工程,需要有极其热衷此道并深谙此道的人为之作出牺牲,且每一棒的交接者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否则只能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很多藏书楼的湮灭,便是因为其中的某些环节出了差池。而一生嗜书如命的冯孟颛先生继承了其父“求恒斋”两千册遗书之后,更感藏书之不足,弱冠以后,乃“屏嗜欲,节衣食,搜访坟典”,利用军阀混战“世视故书雅记以为无用”之际,历尽艰辛,辗转绵延,才得以汇集明清以来赵氏种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榖堂、陈氏文则楼等流散之籍,罗列室中,脱误虫伤,即为补治。历30年所蓄之本,遂使伏跗室庋藏充实至十余万卷。
    伏跗室的名称,是由冯孟颛先生从叔冯君木所取,源自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跧伏于跗侧”句义,跧,通蜷;跗,脚背也,意为不求闻达,孜孜不倦,专心攻读,审慎治学,如狡兔一般蜷缩其身。至冯孟颛手中,伏跗室已有善本三百多种,弥足珍贵的有宋杜大圭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刻本十六册,宋许洞撰《虎铃经》明复宋刻本四册,元赵撰《春秋属辞》元刻本一册,清史荣《李长吉诗补注》稿本二本,清全祖望撰《鲒 亭诗集》谢山眉批抄本一册,清姚燮撰《姚复庄诗文稿》稿本三册等等。

    保护与贡献

    由于民国年间战乱频仍,冯先生为保全图书文献,亦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抗战期间,他亲自将天一阁藏书移至浙西丽水、方岩等地,以确保安全。宁波沦陷后,他面对敌伪拉拢利诱不为所动。由于日寇炮火时袭宁波市区,冯先生便在伏跗室内挖了座防空洞,将所有藏书连同他的书斋搬入洞中,誓与藏书共存亡。如今,伏跗室天井内仍保留有这座见证了冯先生**之志的地下防空洞。
    冯孟颛先生对于伏跗室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收藏,他还是一位严谨审慎的学者。在伏跗室藏书初具规模的过程中,他一直专注于校勘、考订,由于他丰富的版本目录学知识,所藏典籍多经手披目览,批校题跋。冯先生尤其注重地方文献的保存和研究,经他整理而收入《四明丛书》的有唐贺知章《贺秘监集》、宋杨简《杨氏易传》、明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清李邺嗣《杲堂文续抄》等十余种。冯先生一生勤奋治学,积文稿十七册,并编著《姜西溟先生年谱》一卷、《鄞城古甓录》一卷、《晏子春秋集注》八卷,编订唐元结集《箧中集》一卷、《别录》一卷、《考证》一卷等。
    1962年,冯孟颛先生不幸病逝,其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遗嘱,将伏跗室全部藏书捐献给政府。当时的宁波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冯老遗愿和家属意见,决定将伏跗室原地辟为藏书楼,并保留原名,以志纪念。
    伏跗室主体建筑分上下两层,藏书全部安置于楼上,为表彰和纪念冯先生的功德,楼下辟《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冯先生的生平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和将藏书献给国家的义举,对冯孟颛先生的一生作了生动翔实的介绍。1995年,为进一步保存并供后人研习整理这些藏书,伏跗室藏书移至天一阁统一保管,《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陈列》仍保留在伏跗室楼下。


    读书好时光

    如今的伏跗室,正面朝孝闻街,马头墙下,两扇黑漆木板大门,各用辅兽铁环装饰,再穿过两道黑漆小门,便进入天井。过天井,便是“冯孟颛先生纪念室”。阶前是一副包柱的楹联,上写“有满屋藏书古为今用,是当代宿儒人以文传”,为冯先生好友、书坛宗师沙孟海先生亲书。过台阶便来到正厅,又有一副楹联“集乡邦遗著充栋汗牛真事业,承庠序余风传知解惑古先生”,为甬上知名学者郑玉浦先生撰写并手书。正厅中堂名“树德堂”,匾下挂冯先生像,左右各一联“邺架十万卷搜罗备古今,学海千仞深坐拥胜百城”,为甬上书家沈元魁先生所题。正厅两侧即为《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厢房之中亦极具书卷气,有姜宸英、米芾、刘墉(已移天一阁)所书楹联,及甬上名家单克伦、丁乙卯、吴昌卿、曹厚德等人字画。
    伏跗室绝对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这里虽地处孝闻街闹市区,但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关上门,室内便一片静寂。加之精巧的古建筑构件,照壁上垂下的丛丛青藤,造型古典的盆景,茂盛的芭蕉,硕大的蕉叶,无不构成良好的读书氛围。1994年底,我因为工作关系调离了伏跗室,但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读书的绝佳去处,又在那里居住了大半年。
    从1993年到1995年,那两年多的时间,我浸淫在冯先生的藏书中,有容无欲,悉心研读,那是我一生中最为快乐、也是最为纯粹的读书时光。现在想起来,它依然是我最值得回味的一段人生。



发表于 2010-9-3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瞻仰先辈。请解释一下“冯孔豫”名字的缘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3:39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