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76|回复: 0

收藏家冯建忠与“国庆专题藏品”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16: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藏家冯建忠与“国庆专题藏品”的故事

       身穿十多年前的“的确凉”老式短袖衬衣、手提印有广告文字的环保布袋,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冯建忠,怎么看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60后”。

       可是,当他一一亮出布袋内的宝贝,却令人不由得睁大了眼睛——194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而创刊的《新华月报》创刊号、1959年10月国庆十周年时出版的《上海戏剧》特大创刊号、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亲笔签名的国庆45周年纪念封……数十件国庆主题的重量级藏品,昭示着主人不一般的身份:中国“期刊创刊号收藏大王”、国内唯一一个开过二十多个专项收藏展览的“百科全书”式的收藏家。

定情:1970—1980年代
退伍背回一麻袋“垃圾”

       冯建忠出生于浦东的殷实之家,身为家中独子,爱看书的他却没能碰上好年月:因为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小学中学时光面对知识的“荒漠”,好的杂志小说看不到,能看到的仅有的二十多份报纸也大都是千篇一律的。1979年,19岁的他穿上军装,离家千里来到广东兴宁县某部队担任飞机维修地勤队员。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年,社会上的杂志报纸纷纷复刊,冯建忠立即向家里提出了要求:“生活用品少寄点,把上海的杂志多邮给我!”

       “那个年代,军营里的业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最忙乎的就是给家人朋友写信,然后苦苦等待回信。”冯建忠说,姐姐和母亲每月寄来的精神食粮,成了他和战友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不二选择。

       一天,新兵慕名找到他想讨几本杂志看看,冯建忠第一次认认真真把手头的两百多本书刊整理了一遍。这一理不要紧,竟然发现其中有15本创刊号!看着扉页上“总第一期”和“总第一卷第一期”的字迹,他又惊又喜:创刊号里有名人题词的手迹、有字字珠玑折射着时代变迁印迹的创刊词,文学和史学价值都很高,我何不就盯着创刊号!

       此念一出,冯建忠的身份也从看杂志的读者,变成了搜罗杂志的收藏者。用家乡的糖果、烟酒“诱惑”战友,为的是换取创刊号;把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甚至新毛巾一古脑儿塞进战友的行李中,为的是让对方记得在探亲时找找外地的创刊号;每每进城休假,他也总是三天两头跑小书摊、旧书店,埋头在书刊堆里寻宝。

       一次,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了第一至六期《时代文学》,可一问价格却傻了眼:店主坚持整套一起卖,开价30多元。“当时我的月津贴只有6元,30多元简直是不敢想的天价!”冯建忠只能悻悻而归。可是,回到部队后他却不甘心就此放弃,之后的两个周末他都和战友调了假,并特意穿上了军装,一次次来到旧书店恳求老板。最终,他如愿用4元钱买下了朝思暮想的《时代文学》创刊号。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时代文学》是端木蕻良于1941在香港创立的最大中文文学刊物,当时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巴金、茅盾等在租界避难的文学泰斗都曾为其供稿,历史价值很高。

       到1983年冯建忠退伍复员时,他已搜集了200多本杂志创刊号。为了省下托运行李的钱,他把衣物和日用品全部送人,却把创刊号一本不拉背回了上海。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一听说“解放军叔叔背着大麻袋从广东回来啦!”,便一个个眼巴巴地守在冯家门口,等着分一口广东的“好东西”。麻袋里有香蕉?菠萝?还是水果罐头?等到冯建忠很不好意思地打开了麻袋,孩子们却一哄而散。原来,里面全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杂志,一丁点吃的都没有。

痴迷:1990年代
凌晨四点“鬼市”淘宝

       回沪后,冯建忠在高桥石化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收入不高,对创刊号的痴迷却日益加深,他远离烟酒,甚至连生活衣物也不舍得买,只肯把有限的几十元工资投到收藏上去。

       “1980—1985年是中国杂志复兴最快的鼎盛时期,5年内出现的新杂志超过两三千本。因此,1990年前后搜集创刊号最容易!”冯建忠说,当时收集创刊号的途径主要是自己发现和友人推荐,也借助一些地下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从1986年上海文庙开市后,他每个周六的安排都是固定的:凌晨三时起床,带上足够的现金,在包里放上一瓶白开水,骑上自家的那辆“老坦克”,从家里向浦西的“地市”进发。天亮了,“地市”结束后,他又辗转到文庙和云洲古玩市场继续寻宝,直到有了满意的发现才回家。

       也许是看得多了,冯建忠似乎对创刊号产生了一种难以言明的天生直觉,好多次的发现都源自于“一次偶然”:走在马路上,看到拎着废报纸杂志的老人走得吃力,他主动上前帮忙,却意外发现了《中国现代英语》创刊号;到城隍庙散步,遇到一位老婆婆正用一捆旧印刷品生火,他立即买下旧书,没想到其中竟有《中国青年》创刊号!

       1990年,冯建忠已经收集了1500多种创刊号杂志,并应邀参加了民间收藏展,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之后,冯建忠所在的高桥石化厂专门为他开办了一个个人收藏展,展出了他精心挑选的300本创刊号杂志,这也是他第一次办个人展览。

       此后,冯建忠收藏的门类已不局限于创刊号:周恩来、雷锋、国庆等各种专题分类收藏、电影海报等渐渐进入了他的视野。如今,在他的藏品中,仅“国庆专题”一项就有不少珍品。

       “你看,这本《新华月报》创刊号,诞生于1949年11月15日,扉页上是五星红旗的图案和毛主席在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照,还特别写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冯建忠回忆,这本杂志是从文庙书市一名张姓摊主那里淘来的,第一次摊主开价5元,他犹豫了一下,等到第二次再折回去,价格涨到了7元,虽然这笔钱相当于一周的生活费,最终他还是咬咬牙买了下来。“还好还好,我当时没犯糊涂,否则国庆收藏系列一定缺了大宝贝!”

       而另一本《上海戏剧》创刊号,则是冯建忠至今找到的唯一一本真正“为国庆而创刊”的杂志,当时淘宝的价格是 5角钱,如今市价已涨到上千元。创刊于1959年10月的《上海戏剧》,扉页上画着大红灯笼,里面则是几十部为国庆而创作的各类戏剧的简介、剧本和剧照,话剧《日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在50年前已“初试啼声”。

       除了珍贵的国庆创刊号,冯建忠还收藏着数量极多的国庆报纸和其他国庆纪念品,翻阅这些“十年一大庆”的历史遗存,六十年的沧桑近在眼前。

承诺:2000年代
把收藏做成一项事业

       从1979年“无心插柳”开始收藏,冯建忠的收藏之路已走过了三十个年头,藏品中单是创刊号就超过了两万本。虽然到市场淘宝的老习惯依然保留,冯建忠却日益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变化:交通便利了,他可以随时去外地领行情;媒体丰富了,他能够从数千种报刊杂志学术研究的论文里搜寻线索;有了网络,他能方便地上网搜索相关信息,与藏友们沟通交流。

       虽然藏品队伍日益壮大,甚至还去台北办过展览,可冯建忠的生活状态却依然如故:还是住在浦东南码头“30多岁”的老工房里,两室户的房子大半的空间留给了包得严严实实的收藏品,十多年前的18英寸电视机和一台新电脑,是家里最显眼的电器。每每外出他总是尽量骑自行车,再难走的路,也舍不得打车。四岁半的儿子和没有工作的妻子都需要养活,每月3000多元的花销对2000年已经“买断工龄”的冯建忠来说,“有压力,但还是可以承受的”。

       如今,身为浦东收藏协会会长的冯建忠,麾下已有500多个注册会员,他也从一个收藏者变身为一个兼职的“策展人”:组织策划各级政府需要的“红色”展览,从政府购买服务中为收藏家们提供一定的收入,在服务中产生效益。“以前,收藏只是我的个人爱好;今后,我希望把收藏做成一项事业。”冯建忠说,二十年后,如果自己的文化公司还在经营,自己的藏品还在增加,儿子能够长大继承父业,这将是最美满的人生。

来源:现代收藏网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19:26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