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05|回复: 2

[理工科技]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冯纪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0 18: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冯麒 于 2010-10-10 19:09 编辑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冯纪忠

冯纪忠.jpg

      冯纪忠(1915—2009.12.11 )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得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简介

  冯纪忠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冯汝骙是清代翰林,历任浙江、江西两地巡抚,父亲毕业于政法大学,有着深厚的中文根底。冯先生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34年冯纪忠先生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当时同班同学有贝聿铭、胡其达等,这是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1936年冯纪忠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41年毕业,是当时两个最优等的毕业生之一,与此同时获得了就读博士期间的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6年历尽艰辛返回祖国。1949年起在同济大学任教。
  回国后冯纪忠先后参加了当时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 “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上世纪60年代初冯纪忠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实施。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冯纪忠规划设计了松江方塔园。1986年方塔园的何陋轩落成,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了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着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冯纪忠虽已94岁高龄,仍在进行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设计的探索。 2009年12月11日,冯纪忠先生因肺炎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享年95岁。

著作及成就

  1955年翻译[建筑声学入门]。与傅信祁合写[工业化施工与建筑创作],与杨公侠合译[建筑设计方法论],校译[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校[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 等。
  1999年,作品[武汉同济医院],[东湖客舍],[方塔园]入选中国建筑学会,评为[建国五十年优秀建筑]。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 方塔园 ]荣获50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
  2004年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008年12月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 杰出成就奖。

  主要论著: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等;

  主要建筑创作:
上海松江方塔园、武汉同济医学院大楼等。

  撰有论文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原理)》,论文集[建筑弦柱],及[建筑人生---冯纪忠访谈录]等。

相关链接:

1、光绪九年进士、江西巡抚:冯汝骙

2、冯汝骙像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冯麒 的帖子


   
详细经历
  
显赫出身 从小耳濡目染国学精华

  1915年,冯纪忠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世家。祖父冯汝骙曾任浙江巡抚,因反对辛亥革命吞金自杀,清帝赠给他“忠”号,冯纪忠的名字由此而来。冯父曾出任徐世昌秘书,3岁到11岁时的冯纪忠在北京外交部小学读书,也至此讲得一口京腔。
  那个年代的望族,像《红楼梦》里的家族一样互相联姻,冯家与徐世昌、梁启超、林则徐等人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思的是,虽然后来冯纪忠和梁思成二人分别成为一北一南建筑学派先驱,但现在有冯纪忠的学生对历史追根究底,竟然发现,当时冯家和梁家都住在东堂子胡同一个院落。也就是说,当时已上中学的梁思成很可能曾经和襁褓中的冯纪忠住在同一屋檐下。“现在想想,这真是很有可能的。”冯纪忠笑眯眯地说。
  出生在书香门第,冯纪忠自小受到国学的熏陶,父亲和叔叔都是古文功底极好而入世的士官,祖父家里还专门请了老秀才教授国学,哪怕是他念书的北京外交部小学、上海南阳模范小学、圣约翰高中,都专有国文老师教课。看过冯纪忠后来写的《何陋轩答客问》的人,无不为这位建筑师扎实的古文底子惊讶,了解他背景的人则都知道这都是自小耳濡目染积淀的国学底子。
  直至80年代,退休后的冯纪忠在美国居住十余载,无聊之余,竟然开始潜心研究屈原《楚辞》,翻译古诗。而冯纪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骨髓的了解,最终在他的代表作方塔园中得到了完美发挥。
  在圣约翰高中和大学就读期间,冯纪忠兴趣更加广泛,喜画画、爱话剧、勤书法、还很欣赏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京剧。高中和大学好友中,有着贝聿铭、胡其达等名字,贝、胡二人后来赴美求学,冯纪忠则去了欧洲。

亲历二战 飞机扫射中保住一条命

  1936年,冯纪忠随姨母坐船到了维也纳。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居多,而冯纪忠念书的维也纳技术大学,反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其时,纳粹当道,奥地利被德国侵占,留洋十年,冯纪忠恰好身处欧洲战场深处。因战争缘故,班里失去了不少的同学。有人被德军征兵而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回来发了疯,也有人大战中加入共产党抵抗德军。幸存的这些同学,互相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战争后期,维也纳被轰炸得一塌糊涂。冯纪忠后来向女儿冯叶传授求生技能:飞机迎面来的时候,如果对着你扫射,你就贴着墙站!“我们听着都好像很好玩的,讲得好像上课一样,谁会遇到这种事?”冯叶笑着说,但当时,冯纪忠就是贴在墙上才保住了一条命,事后一看,身边的墙上都是洞。战争期间生活艰难,冯纪忠吃长了虫的豆子,回来后就得了胃病。
  受影响的还有学业。虽然学校停课之时,冯纪忠已经毕业,但是,他原先准备做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维也纳的一个老建筑,都已经测量好了,却竟然在战争中被炸毁了,博士论文也不了了之。所以冯纪忠后来总是不爱提自己其实是念过博士的。
  1946年大批留洋学生回国,这批人中后来很多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如和冯纪忠同船回来的,就有中国外科医学界两大先驱傅培彬和裘法祖、国际民法学科带头人郑兆璜、画家沙耆等。而在瑞士5个月的等船时期,冯纪忠和季羡林、黄正等人还借住在同一个修道院。这一整年,冯纪忠说都是在“奔走、苦候和行旅中度过”,整整84天的旅行后,留洋十年的冯纪忠终于回到家乡,跨进家门第一件事,他就趴在地上给母亲磕头,回河南老家,他也给哺育自己的干妈磕头。“尊敬人嘛,还是要按中国的规矩。”

建筑设计 方塔园成中西结合典范

  冯纪忠和贝聿铭,两个家庭背景相似的高中好友,却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贝聿铭在美国出名,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冯纪忠无穷的创造想法,却因国内的特殊现实而不断折腰。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冯纪忠在南京规划委员会工作了两年,1948年赴上海,先后在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开始任教,并在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参与了上海规划。他提出的“有机疏散”观念将上海按功能分区,中间用绿化带隔开,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冯纪忠有过一个小的创造高峰。令他比较骄傲的作品是武汉同济医院和东湖客舍。前者结构清晰,想法新颖,它的建筑模式被后来很多医院模仿。东湖客舍则是毛泽东在武汉的驻地,很得毛泽东的欢喜,可惜后来被人胡乱修改拆迁,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此后的几十年中,冯纪忠的创作不断地受到中国特殊政治环境的打击。因为各种非建筑的原因,他的很多方案最终或被否决,或被与其他方案“综合”,比如同济大学中心大楼方案、北京人民大会堂方案、莫斯科西南区规划方案、国宾馆设计方案、北京图书馆方案等。
  “五十年代事务所不许开了,我们就弄了个设计院,从成立设计院,到设计越来越少,到不能再做设计,我基本上还想做设计。没设计很难过,有设计就开心了。”冯纪忠回忆。
  改革开放后,冯纪忠终于又能在自己喜爱的设计上施展些手脚,很快,他一生的建筑理念精华在方塔园上得到了实现,这座露天博物馆被公认为是世界级的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园原址是一个宋代的古塔,明代的影壁,并不在一条轴线上,而冯纪忠则将古建筑用现代园林的组合方式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此外,他还用简朴的材料如竹子、茅草等搭建了一个供市民休憩的“何陋轩”,成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棚子的形态是受了当地民居的启发,但它的曲线又恰恰是西方巴洛克式的,东方传统和西方古典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何陋轩虽然不大,但开启了新的空间概念,是和包豪斯典范,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一样重要的建筑。”武汉大学城市建筑学院首任院长赵冰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也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建筑结构,“他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一步步地做出这么精彩的世界名作,非常不容易。”方塔园给冯纪忠赢得了国际声誉,1986年下半年,美国建筑协会授予冯先生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称号,贝聿铭发来贺电。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冯纪忠在此后依旧没法展开更多的建筑实践,之后,他赴美居住十年之久。
  现在建筑学界很多人认为,建筑现代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发展出了两条线,一条是后来在美国得到迅速壮大的包豪斯,但包豪斯普遍忽视历史,此后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而另一条现代主义,即冯纪忠的母校维也纳技术大学为主的学派则在今日越来越被重新提及。这一派别的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现代和历史的融合,建筑与规划的结合。这一现代建筑理念,最早地被冯纪忠引入到了中国,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建筑规划的全貌。
  1952年,冯纪忠在同济创办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1956年正式批准,这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专业,即使在当时的全世界,也仅仅只有三四家建筑学院有此专业,而二十多年后,中国的其他学院才开始设立此专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革开放城市化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同济出来的大批学生在各个部门担当城市规划的重任。
  上世纪70年代末,冯纪忠又带着学生开始进行上海旧城改造的探索,他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尊重人的本质上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受到了学界一致的公认。
  文革中,林风眠入狱四年,冯家一直在给他递送棉被食物等物品。两家是生死相交,冯叶是林风眠的关门弟子,她说,他父亲常常与林风眠聊艺术,聊历史,有时在厨房煮着饭就聊,两人之间产生了挚友的信任,并互相促成各自的艺术观念。而在外界看来,中国艺术和建筑界,北有徐悲鸿、梁思成,南则有林风眠、冯纪忠,两人分别代表了与北方不同的人文底气和现代精神。
  几十年前的系主任,是类似于艺术学院院长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个学派的掌门人,而从1955到 1986年,冯纪忠做了三十年的系主任,可是,高处不胜寒,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他也几乎次次被整,文革中,他设计的杭州花港观鱼受批判,一个大学系主任,竟然被责令到花港观鱼当服务生给人泡茶。冯叶还记得小时候,见到瘦弱的父亲“身上撕得一条条的,泼的红墨水,给人打得特别厉害”地回家。
  冯纪忠执教了60年,带出了一代代的建筑界人才,他的学生恐怕都可能已步入老年了,他说,自己这辈子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带出了这么多的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冯麒 的帖子

   
  冯纪忠自述
  
  同学贝聿铭
  
  我和贝聿铭高中大学一起上的,一直很要好的。圣约翰大学上测量课时,贝聿铭、胡其达、我和潘泰德四人分在一个小组,两人拿杆子,两人看。他们两个人老是一本正经的,很用功。我就不一样了,也不是马马虎虎,但就是很调皮,结果别的组都做完交卷了,就是我们这个组老是弄不完。
  贝聿铭他家里非常好,但他父亲没把他养成娇公子,胡其达也是这样,他们用功啊,都是自己不放纵自己的类型,因为这个原因我很看重他们两个人。

  回国
  
  那时回国很困难,连中国大使馆都阻碍。真的是各种各样的阻碍。走到中国一共花了84天。我在法国等了三个月终于等到船了,还是运货船改装的,地中海里有水雷,白天还可以扫扫雷,到了晚上反而得停船,走走停停,真是慢得不得了。到了阿尔及利亚呆了两三天,再走苏伊士运河。
  到了印度洋,倒是很平安,可是时间长得让人简直没办法。船上都吃羊肉,蔬菜基本上没有,哎呀难过死了!航行这么长时间,真的是非常无聊。一个青田商人被无聊逼疯了,竟然拿剪刀捅自己的肚子,把肠子捅破了。幸好裘法祖、傅培彬两个人一起给他开刀。你想设备也很差,船上怎会想到开刀呢?过了两天,裘法祖出来了说:好啦,放屁啦!原来是开完肠子,一定要放个屁才是通了。这才给救活了。

  修旧如故
  
  梁思成说“修旧如旧”我觉得也不是完全不对,但是不够全面。有些东西应该是修旧如故。比如说我比较反对西湖的雷峰塔,从我小时候,甚至我母亲小时候,看到的西湖雷峰塔都是屋檐全部都没有了的样子。这个“故”就像故人,老朋友,你一看这西湖雷峰塔,就知道到了西湖,你一定要修成谁也没看到过的样子,就没意思了。
  故怎么体现?雷峰塔的“故”很难弄,它是废墟,但又不是废墟。80年代我倒是有个建议,我讲已经塌下来了,就不要恢复了,是假的一看就不对,我认为要用虚的办法来实现。现在不是手段很多嘛,我不用建筑,用激光打上去它大概的轮廓,比如到晚上几点钟,就重现一个雷峰塔的样子,这个很有意思,但可能没人接受。

  旧城改造
  
  我不赞成只是拆房子,梁思成也不赞成北京现在的做法,拆了这么些城墙,现在又想盖起来,真是莫名其妙。我也不是绝对反对拆,但拆了以后不能改变城市和居民的性质。旧城改造,主要是不要把这个城市最主要的生活全都重新再来过。像上海中心区,基本上等于整个改掉了,里面的人也完全变掉了,这个我是不赞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19:42 , Processed in 0.1250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