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冯一一 于 2010-12-30 19:24 编辑
冯村的传统经济、宗族与民俗文化 黄 来 生 绩溪县长安镇冯村,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为长安镇浩寨村民委员会所辖,其地处于徽岭之北,大会山之东。其境“屏障山如画,笙簧鸟自喧”。一条奔流不息的槐溪自西而东贯穿全村,两岸民居形成天然的水街。冯村,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所留连忘返的水墨山村。 一 冯村的自然环境与宗族情况 冯村的地理位置在绩溪县徽(翚)岭之北,大会山之东麓。东与浩寨村相连,西南与梧川村接壤,西依大会山,北与村前村、杨滩村田地相界。东南距长安镇约7公里,距绩溪县城32公里,西北距旌德县城15公里。现有土地总面积5410亩,山、水、田、林、路紧紧围绕或环抱村庄,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部丘陵起伏,山岗田畴海拔350米左右;北境由云山折东伸延,自七磡岭头,起伏跌宕,岗梁峡谷,连绵重叠,呈“多”字形绵延至南山与古塘村之“狮子摇铃”胜峰相对峙。境内南部多丘陵,山降位于田畈两侧,逶迤伸展成丘陵地带;北部多山坑,海拔均在350米以上。山降嶙峋,起伏跌宕,沟壑峡谷,甘泉冷冽,间有山田错落其间。村口南侧狮子峰俯视,北侧象形傲立,狭长山势延伸至南门桥边,狮子峰形似一只扑卧待跃的狮子,狮子峰面对的象麓,则狭长而徐徐倾斜,活象一头巨象之鼻,故谓之“狮象把水口”;村尾龟墩凸如龟背,栖于槐水河畔,头入河中,形同金龟戏水;与之相对又有山峦,曲折婉蜒似蛇状,故称“蛇形”,是谓“龟蛇锁尾”;在杨关坑水库之南侧,有一小山臀高胸低,有如兔,离头部十多米处有一口圆形水塘,塘水明净如月,两景组合而称“兔儿望月”;杨关坑水库北侧,四周岗峦屏列,中有一丘,高十余米,长约百米,活象一只老鼠困于谷仓之内,故谓“老鼠困仓”;大谷岭上有一山丘,形似美女头部,前有一口椭圆形水塘,水明如镜,遂称“美女照镜”。站在冯村后面的云山顶上,俯瞰古村全境,犹如待放异彩的剖面花蕊,南北山脉象含苞欲绽的花瓣,中间是一坞自西向东的倾斜平川,山峦叠翠,丘陵起伏,平川田畈,青山苍木,俨然一幅天然水墨国画。 冯村全境岗峦围列,沟壑纵横,有1河15溪,即槐水河与药库、石磡头、板木塘、塘坑、七磡岭下、七磡山、叶富坑、百叶坑、塘冲、田冲、大谷岭、饭罗岱、杨关坑、降头、黄胜坑等15条小溪。其地土壤为红壤性中层精骨淋石土,属黄砂土,可耕地均在300-350米之间,山林均在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519.3mm,无霜期约235天,海拔高度适中,水源充沛,植被达95%。林木主要有松、杉、竹、板栗及枫小叶栎等。农业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豆类、薯类为主。丘陵坡地以植桑、茶、苎麻、竹类为主,村舍四周多种蔬菜、水果等,水街路旁均栽风景树龙爪槐和樟树,房前屋后,多栽燕竹与雷竹等,因此,全村掩映在青山绿水,翠竹林荫之中。 冯村建村于唐代,并以姓名村,至北宋时,始分三派,进而外拓,及至智派十八世时,人口猛增,并立六厅。至清代,人口鼎盛,不断迁徙,或在周边多建小村定居。汪姓自明代中叶迁入后,人丁亦旺,后发一支于七磡山,至清代男丁达百余人,也建了支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4-1864),太平军与清军不断鏖战,因而死于战乱和流离失所以至举家外迁的不计其数,人口锐减。至民国时期,为避壮丁、杂税、投亲入赘,流动择寓冯村的有汪、潘、曹、吕、王、胡、杨、余、李、张、唐、魏、程等14姓。至建国前,冯村共117户453人,其中冯姓335人,汪姓52人,其他姓氏66人。 据胡适先生题写谱名的《冯氏宗谱》记载:冯氏系出姬姓,自后稷生于神质,以功受尧封于邰、遂家焉。别姓姬氏,即今西安府乾州武功县是也。生子不窟,入传至亚圉子公叔祖。公叔祖子古公亶甫,立季子季历以传昌,是为西伯昌,即周姓也。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毕,以国为姓。其后裔曰毕万,仕晋卫右军,有功封于魏,为大夫。支孙文孙,于周襄王十七年丙戌,封大夫,食采冯城,以地为姓,此冯氏得姓之始也。生子理,理生泰,为太学博士。泰生完,完生永佑,为司徒。永佑生节,节生和用。和用生超,任翰林侍讲。超生能问。能问生光弼,封光禄大夫。光弼生遐龄,遐龄生文亮,文亮生简夫,官至御史中丞。简夫生立,立生嘉猷,嘉猷生茂,茂生变,变生甫吉,甫吉生郡伯,任河南太守。郡伯生佐乙,佐乙生绍,绍生恢,恢生衍,衍生扶,扶生敬益,敬益生奉世,家上党,汉元帝朝,拜执金吾,赐爵关内候。有子九人,而四子通四经;第六子克,封宜卿候。克生懿,懿生异,佐汉光武中兴,拜征西将军,谥节侯。异生彰,封东缗侯,又封平乡侯。彰生普,普生晨,复袭平侯。晨生启,任广陵郡丞。启生伦,伦生忠奉,任监察御史。忠奉生仪,东晋康帝时,任山东青州别驾,终于官。子元本,奉终而就居焉,厥后派衍青州。元本生三子:枢、纲、旺。纲作谏议大夫。纲生畴,畴生让德,让德生芝庆,芝庆生敏,敏生端拱,任咸阳令。端拱生贤,任京兆尹。贤生齐政,任零陵令,擢御史。齐政生顺德,任广陵郡丞。顺德生炳文,炳文生若义,若义生永言,世居青州。永言生三子:茂、蘩、英。蘩字子华,唐德宗时任歙尹,考终于宦,葬歙南三十四都,地名鹰窠墓。生三子:长曰宿,任西蜀普州,居于普;次曰宽,还居青州;三曰定,庐父墓,居于歙。定生二子:长曰延普,字可道,卜居于绩北之白沙街。厥后族益繁衍,名曰冯村。次曰延韶,字迪道,仍居歙南吴辉。冯氏派衍于绩歙者,自定公始也。 现将冯村六厅排行、冯氏六厅通用排行列表于后
| 厅别
| 世序
| 男 排 行
| 女 排 行
| 一
| 东 厅 (礼)
| 二十一 至 四十
| 永道克留敏 时大绍以光 朝端承景运 柏世定娄芳
| 娥枝音莲体 徽妍英玉第 贞纹昌能义
| 二
| 刺 史 第 (乐)
| 二十一 至 四十
| 永道遐文仲 时兆秉以光 原敦成庆集 家宅定贞祥
| 原敦成庆集 徽柔和正静 兰惠普坤仪
| 三
| 尚 厅 (射)
| 二十一 至 四十
| 永道尚文德 宗示绍以光 朝端承景运 百嗣定联芳
|
| 四
| 前 厅 (御)
| 二十一 至 四十
| 永道汝希可 时恩芝以光 朝端承景运 百嗣定联芳
| 音云清伦容 枝兰英容贞 润妍英和庄 晚清易家祥
| 五
| 后 厅 (书)
| 二十一 至 四十
| 永道汝应正(月) 师(有)守修以光 朝端承景运 百世定留芳
| 音云娥伦容 枝兰英娇贞 润妍英和庄 婉静起嘉祥
| 六
| 老 上 厅 (数)
| 二十一 至 四十
| 永道尚文世 延泰绍以光 朝端承璟启 百安定家芳
|
|
: 一、冯姓六厅排行 二、冯氏六厅通用排行表 同时,并将冯氏祖训亦抄录于后: 家祝:不有祖考 谁余鞠育 报之维何 善述善续 恪守恒产 衣食自足 笃叙天伦 自求多福 圣经贤传 讲诵惟熟 有文润身 有泽及物 光我祖考 显我氏族 子子孙孙 服膺是祝 家戒:百行奚先?曰忠与孝。五伦熟重?曰君与亲。纲常须正,伦理 世 数
| 男 排 行
| 女 排 行
| 四十一世 至 六十世
| 治平基孝友 积善必兴昌 统宗绵世泽 木本水源长
| 金菊妙芬芳 玉莲雅丽香 勤俭端柔顺 坤德颂贤良
|
在明。奈何子孙蕃衍,消长不均,毋以强而凌弱,毋以富而欺贫。服族虽远,名分犹存,毋以亲为途人,毋以疏而逾亲。宜患难而相救,勿相讥以反唇。增光辉于祖考,期无愧于平生。致家和而族睦,使俗厚而风淳。庶斯谱之不虚作,而爱范之有成。愿尔子孙之绳绳,毋忽吾言之谆谆。 家规:《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无非勉人为善而戒人为恶也。然不监此者,恣行私利,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祀,可胜叹哉。且吾宗自冯大夫得姓至五十世祖子华公,大唐时任歙尹,而家于歙,厥孙延普公始迁绩北居焉,迨今二十余世,子孙蕃衍,继志述事,代不乏人。其先茔丘垅松楸之密,每岁清明拜扫,举族相集,敦尚礼仪,此非祖宗善积厥躬,泽流后裔,又乌能有今日之盛耶。每含报本之礼,既不可废,遵祖之义,尤不可缺。因而知慎终之道,前人固尽之矣。厥后追远之责,岂不系在我等子孙乎。吁,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其《家训》有云:“余见名门巨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远惰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范文正公有云:“吾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规之则均是子孙,因无亲疏也。”余深有感于斯,而家庭之事,不敢妄议,愿与尔等究《易》、《书》之旨,恭柳、范之言,斟酌家规,俾吾族子孙,遵而行之,庶几流余庆衍百祥,睦宗族而无负圣贤之格言也,是宜条列于后云。 --为子者,必孝以奉亲;为父者,必慈以教子;为兄弟者,必友爱以尽手足之情;为夫妇者,为敬让以尽宾友之礼。毋徇私情以乘大义。毋含懒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侈以干宪章。毋信妇言以间和气。毋惹是非以扰门庭。毋耽曲孽以乱厥性。有一于兹,既亏尔德,复隳尔品。念兹祖训,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各宜谨省。 --家之盛衰,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恤人之孤,周人之急,居家以孝悌,处事以忠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欺凌孤寡,阴毒阳善,巧施奸侫,暗弄聪明,恃己之势以自强,夺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爱子孙者,遗之以善,不爱子孙者遗之以恶。《诗》曰:“毋忝尔祖,聿修厥德,天网恢恢,各宜修勉。” --家之隆替,关乎妇之贤否。何谓贤?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如此之类是也。何谓不贤?淫狎妒忌,恃强凌弱,摇鼓是非,纵意徇私,如此之类是也。呜呼,人同一心,事出多门,善福淫祸,天道昭昭,为妇人者各宜慎戒。 --读书尚礼,轻财尚义,毋骄而自鄙致玷家声。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贪慕豪富致辱宗亲。 --周贫恤苦,济物利人,毋悭吝弗与致乘大义。 --婚姻丧祭,称家有无,毋袭俗奢浮致违俭约。 --房屋整洁,服装朴实,毋邪侈繁华致遭非议。 二 冯村的传统经济 冯村耆老冯志坚、冯耀章告诉我们,冯村旧时(专指建国以前,后文同)的传统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其它各业有蚕桑、林牧副渔和工商业。农业一直沿袭古老的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高梁、油料和豆类等,午秋交茬轮种,可谓“千年一贯制”。农田施肥有石灰、人畜粪或沤制绿肥。亩产一般在三、四百斤左右,边远山坞的冷水田只有200多斤,人均占有粮食为300来斤。据2002年的统计,冯村土地总面积5410亩,其中山场3266亩,水田582亩,水面43亩,旱地63亩,桑园285亩。水田有畈田、梯田、,旱地有坡地、山地,分布于村庄四周。东有冯村干,南有饭罗岱、大谷岭、古塘源、田冲纹,北有降头、茶纹和南山上,西有塘川和七磡山,皆为梯田,分布村庄四周。水田以冯村干、北山和大柏三片为最优。计有300多亩,一马平川,水利条件较好。其它小冲小坞,水利皆可,一般旱灾年景,尚能保收。最远的水田是降头和黄胜坑,距冯村约有四、五华里羊肠小道,日照短,田块小,有的甚至一头牛都容不下,只能人工挖。尽管土地还算不差,但耕作不便,农本甚高,效益不好,只能半荒半种。 建国以前,土地皆为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宗祠有祠田,寺庙有寺田,凭借田租作修缮祠庙、上坟祭祖,进行族事、庙事活动的费用。明万历十六年(1858)“五都清隐寺,有田304亩,地28亩”。冯村一祠六厅皆有农田,亩数不清。民国26年(1937)建造冯祠中进竣工时有记载:“共计支出银元2547.70元,其中两年租谷余款840元”。民国36年(1947)冯祠修谱时议定:“工作人员一律领膳不支薪,工酬待谱成进行叙功补赏,每人每月给食米45斤,菜金15.00元(国民政府纸币)”。这说明冯祠收取的租谷数量不在少数。 冯村有史以来迄至民国,除少数一些做手艺者之外,其余劳力均守待着几分薄田和古老的农耕制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两熟,午季油菜小麦,秋季水稻苞萝(玉米),传统老旧的种植方式,沿袭千年而不变。肥料不足,品种单调,耕制古老,产量很低那是自不待言的了。 冯村的农作物品种与绩溪境内他乡各村的也差不多,主要是水稻、小麦、油菜、苞萝(玉米)、薯类、豆类、花生、荞麦等,其中荞麦种植现已不见。此外,还有芝麻、高梁(绩溪人称糯稷)、葵花籽、甘蔗、烟草、棉花和菜蔬等,均系自种自食,很少上市销售。 水稻,冯村人种植的传统水稻品种有花谷、金棵银、铁杆籼、白谷等,糯稻有毛糯(圆糯)、长糯、草鞋糯(稻草编制草鞋,糯米酿酒极佳,但产量很低)。历史上曾经也从旌德更换一些“三溪旱”之类品种来当地种植过。 小麦,传统的老品种有白头麦、红头麦和芒尖头麦几种,这种老品种耐瘠、抗病、稳产,但杆高易倒,亩产在100-150斤左右。 油菜,历来植白菜型和芥菜型的地方土种。其特点是耐寒、耐瘠、早熟、但易发病、产量低,通常亩产只有六七十斤。 玉米,俗称苞萝。据绩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由安庆人携种入境在大鄣山,开‘火子山’种植,后传遍县境。”冯村何时引进无考。历来皆有种植,数量不多。如遇干旱年景,水稻已临节气不能落种,即改种玉米。品种有黄、白二种,生长期80至140天,多在旱地或“火子山”种植,刀耕火种,缺乏肥料,产量很低,一般只有百把斤。 薯类,即山芋,俗称藩芋。历来皆有种植。马铃薯,俗称洋芋头,建国后引种。毛芋头,有水芋和旱芋两种,水芋种于田角边,旱芋种于潮湿的旱地。 豆类,豆类品种繁多,有夏冬两节之分。夏播品种有黄豆、绿豆、赤豆、黑豆,作为菜食用的有豇豆、刀豆,兼有药用的白扁豆等。秋种越冬豆类有蚕豆和豌豆。 花生,历来多有种植。 荞麦,一直种到上个世纪中期、九十年代后逐渐减少种植,现已不见再种。 冯村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均犁锄耖耙、刀斧萝筐、畚箕扁担等,数百年来,均无较大改进。耕作方式也是人挑肩扛,牛背马驮,原始落后,田少人多,产量又低,故而“十不赡一”,生活较为困苦。 据《绩溪县志》载,清代冯村出现大、小买田制度。即客民垦植荒田,有永佃权,称“小买”。原业主收较少的租谷并纳税,称“大买”。或农户遭难需钱,将田权卖出一部分,保留佃权,或工商户的粮油酱坊,为保证农产原料,只买大部分田权,收取租谷(油菜籽)不买佃权。或旅外工商者,只买田权,不需经营,坐收租谷,赡养家中妇幼。某些宗祠亦如是。民国时期,县内形成大小买的土地所有制。小买主向大买主交较少的租谷,大买主纳税,双方只能转让自有部分权利,小买佃户3年不交租,大买主即营业,没收小买田权。 建国以前,养殖业一直是冯村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良好补充,每家每户都重视家畜家禽的饲养。主要有养牛、养猪、鸡鸭和鱼类。冯村农民对养牛十分精心,对牛的毛色、圈、蹄、齿、舌生得不正,视为不兆,宁可不养。且大多养黄牛,水牛少见,大都饲养浙江兰溪购进的羯牯牛。因此草口好、膘肥、体大力壮而深受冯村人喜爱。养猪则习惯圈养,建有猪栏,铺垫稻草、青草或秸杆,每头猪每年可积肥1500-2000公斤。饲料则多为瓜菜、粗糠和杂粮剩饭涮锅水等,不够再扯些野菜添补。一般每年出栏2头,出售1头,春节宰杀1头,腌制腊肉,以备全年食用。冯村境内水源较为丰富,11条小溪流入槐溪河,河内鱼游虾戏。星罗棋布的山塘有40余口,均兼灌溉和养鱼功能。一般春养冬捕,种类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胖头)、扁鱼和鲫鱼等。河中野鱼还有石斑、白条、大头鲂、鳗鱼以及鳝鱼、泥鳅等。 在养殖业中,蚕桑是冯村人很重要的行当。冯村养蚕业起于何时,无考。据《绩溪县志》载:“清末岭北地区初成生产规模”。栽桑养蚕已有悠久历史。冯氏谱史记载:“民国十几年间,冯景江户植桑2万余株,产叶百余担,时称桑叶大王”。当时农民十分重视养蚕。但那时生产技术落后,年养一季(次),产量不高,价格不稳,蚕农效益不大,至建国前,已经奄奄一息了。 冯村旧时的工商业,本埠的一是以粮食加工的水碓历史为最久,全村保持了3-4座水碓;二是建筑方面的烧石灰和烧砖瓦为主,商业方面只有三五户做豆腐兼营针线、旱烟、火纸之类的小商店,抗战期间均相继歇业,抗战胜利后,村人冯志泽开设“泽记生活铺”,经营各类豆制品。但旅外工商业则颇有名堂。有名有姓规模较大的有嘉禾内衣厂、沪汉袜厂、福泰钱庄、上海帽店、冯日新商店。 嘉禾内衣厂:民国十四年(1825),19岁的冯焕嘉独自赴上海学做生意,后积攒一些本钱,便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嘉禾袜厂,因管理有方,袜品质量好,生意颇盛,不几年,又以积累扩大生产,开设嘉禾内衣厂。冯氏善于经营,重视产品质量,产业日趋兴旺,雇佣职工达50多人。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厂遭劫掠,无法经营,只得关闭回乡。两年后返沪,又艰难开展业务,直至上海解放。1955年,由5家同行业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时称“五和内衣厂”。 沪汉袜厂:民国初年,20岁的冯村青年冯惠昌在上庄糕点坊学徒出师,由亲戚带往上海某糕点坊帮工做糕点,后不幸厂房失火,财物被焚殆尽。冯惠昌平素生活十分节俭,自己以工薪所蓄作本钱,自开徽州糕点店,并自制木质刻版标记印刷于红色包装纸上,称“小小红纸色,徽州麻酥糖”。由于糕点货真价实,特色浓郁,销路大开。嗣后与一袜厂女工陶惠英结婚,陶聪明能干,14岁便能收徒教习,冯见袜厂营业很好,于是改糕点坊为沪汉袜厂,厂址在上海市城隍庙,抗日战争前职工已达30多人。日寇入侵,上海沦陷,惠昌带着十几台织袜机回乡避难。1958年,将织袜机卖给歙县袜厂。 福泰钱庄:清末期间,冯百亮经商于江西吴城,后开设“福泰钱庄”,传其子冯嗣林、媳江带娣。钱庄兴旺发达,在冯村家中正堂竖有一块宣扬敦厚诚信之义的“厚诚堂”匾额。嗣林中年早逝,店事家事皆由**独力支撑。**秉性慈祥,守节抚子,遵“厚诚堂”意旨,乐善好施,疏财仗义,出巨资创办云庄小学,出重资修筑安仁桥,出资建大柏亭、北山亭。资助修桥补路,济困救灾不计其数,深受父老乡亲敬仰。日本侵华时钱庄倒闭。 上海帽店:武汉上海帽店由冯授薪创办。冯授薪行名冯定传,乳名冯惠根。民国四年(1915),授薪15岁时赴汉口“马敦和”号习业,以服务勤恳、工作干练见称东家。民国十五年(1926)即被委任该店新、老二店总经理,长达20载。期间,自设“东南百货商店”,资本殊称发展,且献身社会,历来济众保安、惠民。后辞出“马敦和”,创办“中和冰气水公司”。民国二十五年(1936)开设上海帽店。日本侵华将店迁至俄租界,运筹帷幄,经营有方,沟通多方货源,在战乱中争取市场,并不断创制新品种,效益倍增,誉满武汉。 冯日新商店:“冯日新商店”是冯村人冯朝基开设于浙江临安县横板镇的商店。冯朝基于清末去浙江,先在一家商店当学徒,后自行创业,并让其子冯端懋共同从商。由于经营得法,讲究信誉,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有京广布匹、南北杂货、山村特产,还经营酿酒、屠宰、木器、豆腐制品等。尤以豆制香干,品味上乘,闻名遐尔,外销苏州、上海、杭州及水上客户,当地群众十分喜爱品尝。因此,该品牌被载入《临安县志》。其旺盛时拥有店、栈6幢40余间,店员30余人。其孙冯承钰(百和)参与经营管理,继承先业,营发时献身社会,对家乡公益慷慨解囊。日寇入侵,横板屡遭轰炸和扫荡,资产损失惨重,一时无法复兴,缩减经营范围,仅以南北杂货营生。 上项仅举其要者,还有冯百州(红举)在武汉开设胭脂花粉店;冯继兴在旌德庙首开设中药店;冯文楚在浩寨开设中药店等。 三 冯村的宗教与民俗文化 徽州的宗教信仰并不如其它地方那样浓厚,倒是带有点宗教神道意念的民俗文化活动颇为丰富,大都为祭祀型的。冯村历史上,并无重大宗教活动,村民亦无特别的佛道及宗教信仰,偶有一些类似活动,也是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神道、祭祀场面。如“叫魂”、“作十保”、“揣夜饭”等,因为是迷信陋习,现今基本绝迹。寺庙有清隐寺、观音阁、五猖庙、社屋庙、文昌阁等。其中清隐寺据新版《绩溪县志》记载:“五都清隐寺,有寺田304亩,地28亩”。该寺位于冯村田冲南侧山坞,没有寺物,亦无痕迹,土名叫“清隐寺”,现为梧川村民旱地。据冯村冯百川记述,“当时香火甚盛,后因和尚多而傲横,甚至赤身骑驴过村市,蛮霸无理,被东厅仪宾某公等控奏朝廷,并穿火铁靴证实其事。有旨将该寺烧毁。又传,旨内有误,将所有寺烧毁一语,竟累他寺,亦被误烧数处。”清隐寺从此消失。观音阁位于龙门桥南侧,相传由田冲清隐寺一烧饭和尚背观音像迁来。倒圮时代不明。遗址现为菜地。遗有铁钟一只,上有“重八十一斤,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月,冯道俊、道谦、道中、尚满、伯孝、天柏等造……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常转”四句。民国三十二年(1943),此钟被移至阶级岭头作云校警钟之用。1958年大炼钢铁中被碎毁熔铁。五猖庙位于村后龟、蛇二形山脚之中,占地25平方米,“供奉风、芧、狂、野、伤五神。”建造时间无考。清光绪壬午年(1882)正心堂等重修。1969年建冯村小学时被拆除。社屋庙位于北山桥北侧,正名“厚儒社”,传系从杨关坑迁来,始建时间无考。清至民国时期经常修理,占地182平方米。民国三十八年(1949)冯百川记述:“堂内正座供奉后稷公,俗称‘社公社母’。东供汪公大帝及五谷神,右供温元帅等菩萨。又西边殿供观音娘娘等神像,连香火堂共三间房屋。”1969年建冯村小学被拆除。庙前左侧原有水塘一口,沙淤土积皆为旱地。文昌阁座落在龙门桥面之上,建筑面积32平方米,西向楼上装有龛窗,楼下安有栏杆美人靠。清末,冯益三等重建为“文昌阁”,内供文昌、观音和田、崔、柳三天花娘娘画像。1969年建冯村小学时被拆除,阁址为桥面。虽然冯村历史上连寺庙带桥亭楼阁有几处,但在历史上并无大的影响,冯村人也没有茹素吃斋信佛乃至出家的记载和传说。但是冯村历史上带有神佛色彩的民俗文化却是不少。祭祖之俗有二。一是年祭,二是清明祭。年祭从腊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起,堂中悬挂祖容,没有祖容的,用红纸写一祭位“×氏历代祖宗之位”,贴在正堂,以示思念。多数人家挂至正月初三日,收下祖容。亦有少数户家挂到正月十八日,意思是让祖宗在家过 世×× 先 妣 考 奉× ×上 祀× ×奉 谨 子 孺朝 备 × 安 人奉府 冥 × 人 ××君 钱 孙 氏公 一 × 角 × 曾 孙 受 × 纳 × 百 拜
|
元宵,观龙灯,年年如此,周而复始。清明节是祭祀祖宗的大节,各家各户均较隆重。每家都要写若干“纸角”烧祭列祖列宗,其格式大体如下: 正 面 反 面 然后带着供品前往祭祀地点,清除祖墓杂物杂草,在墓脑上堆上新土;在坟上悬挂彩钱纸或插好花圈;焚烧纸角、纸钱,燃香祭拜并敬酒、放鞭炮。 做会:冯村做庙会有二种,一是保安会,即六月会或船会;二是太子会。六月会为纪念唐朝保卫江淮大将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而举行的庙会,这种庙会在绩溪乡村较为普遍,一般在大年即闰年春夏间举行。由当斋的家庭许愿者为会首。会前半月,全村开始吃素,严禁杀牲,每日由会首随四个小道士逐家查看,并洒净水,俗称“打醮”,以示虔诚。请手艺高超的纸扎师傅在一个月前进祠堂,精制龙舟一艘,长约2丈许,宽约七八尺,固定在牢固的木架上,船头有身高八尺,全副武装,富丽堂皇,威武绝伦的南霁云,称“大王菩萨”,船尾有雷万春,称“小王菩萨”,均手持武器,瞪目远视;舟中有厅堂,张巡、许远相对而坐,运筹帷幄。两侧有许多水手,各执一浆。自起会之日起,每日上午由村民撑旗伞,锣鼓喧天,炮声震耳开道,由数十名壮汉扛抬龙舟随队在村内游行,每到宽敞空地,壮汉们分成数队轮流扛舟旋转,俗称“摔龙舟”。观众有的放鞭炮,有的撒“花钿”(用方二寸许的粗质纸剪成)并高声呐喊,以助威势;有时则由壮汉分扛“大王”、“小王”,其他壮汉分成两组护随大小王蹑穿于人群中前进,或沿户交替跳跃,直至“花钿”撒光,鞭炮放尽,积地成堆,始转阵地继续游行,俗称“跳大王”。下午,龙舟停放在会堂即祠堂内,供游人膜拜。神位前供着各家挂制的各色各样的“琼碗”,造型各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称“琼碗宴”。保安会结束后,于深夜中偷偷将龙舟抬往徽水河滩焚毁,宁声息鼓地返回,以示送神。 太子会则由五都各村轮朋,时间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此会源于祭祀唐越国公汪华的长子和三子。相传汪华逝世以后,其子九人,长子、三子封太子,四、五、六子封诸侯,七、八、九子封相公。徽州民众旧时为纪念汪华公保境安民之功德,普遍举行太子会进行祭祀。五都太子会由各村轮流值朋。每年七月二十二日由值朋村民众以旗、伞、锣,儿童扮地戏,抬着太子菩萨,少有数百人,多则上千人,鸣锣开道,鸣铳助威,五彩缤纷,浩浩荡荡满地巡游五都各村,请有名徽班唱戏数日,看热闹的朋友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冯村是徽州古文化的核心区之一,村民聚族而居,历来攻读有院,奉先有祠,宗祏有谱,祭祀有墓。族人弘扬的是“忠、孝、悌、仁、义”等道德精髓和传统理念,并以多种形式维系着家族精神和文化联系。其地民风淳朴,崇文重教,风俗优美。无论婚丧喜庆或四时八节,祭神礼佛,均循因一定规矩,且绵延百代而不衰。冯村有“嫁鸡跟鸡走,嫁狗跟狗走”的说法。其族规规定:“凡夫故自愿改迁者,听之。若招夫养子,既玷其夫复辱其子,或养外甥为子者,均违背成例而紊乱宗支,滋生事故,务宜严禁。”因此,冯村冯、汪二姓皆恪守着“同姓不同婚”的规矩。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有童养媳并亲婚、冲喜婚、抢亲婚和娃娃婚、“冥配”等多种形式。童养媳并亲婚是指女方幼小即入男方门槛,初视养女,待勉强成婚年龄即上头并亲。冲喜婚多为未婚夫有病,借结婚冲喜去邪,若夫猝亡,妻则终身守寡节孝。如此范例,冯氏谱牒上记载颇多。还有棺材头上并亲,即父或母亡故,丧期结婚拜灵堂。抢亲婚,是指婚前有约,男方有故或经济贫穷,而产生抢亲谋略,冯村被抢婚配妇女健在者尚有3例。娃娃婚,多以“十三岁当爹,十四岁当姨”。冥配,即亡男亡女阴灵进行婚配并入祠,传宗接代,祧继产业而为之。旧时婚配的婚龄一般为男18虚岁,女16虚岁,早婚者有“十三爹,十四姨,十五十六不稀奇”之谚。冯村人以大家庭人多势众,数代同堂为荣。清代,冯光烛之妻曹氏,年逾百岁,人丁数十,五世同堂,受皇恩钦赐“恩荣百岁坊”,昭穆后世。 冯村的婚嫁礼仪和丧葬风俗与绩溪岭北各村大体相当,其婚嫁礼仪程序有“下定、过门、拼亲、讨亲、接亲、拜天地、行推(走梯子)、挂灯吹唱、回门”等。 下定:下定前有一番三来四往,主要以媒人从中说合。先取女方生辰八字到男方配合,请算命先生测试,如能合,即男方秘密去女方家中看人,相中后,由媒人携带糕点和干礼数元到女宅下“小定”。后由双方商定吉日,由媒人和一位亲戚长辈带上男方的鞋样和礼品,到女方家中下“大定”,又称“揣鞋样”,算是儿女亲事已经敲定。再由女方开出礼单(分干礼、水礼,干礼为喜洋即银元,水礼有鱼、肉、烟、酒、糖、炮、红烛、鸡鸭蛋、油豆腐等)。时隔数日,男方择定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称“日子书”,由媒人带上礼品,送至女方家中,取得认定后即是吉日,各自筹办。 过门:下定后,经男女双方家庭商量同意,将姑娘接入男家,谓之“过门”。过门必须当日以“四色礼”送回家,但也有不回的。 讨亲:即抬嫁妆。正日前一天,由男方派出以娘舅、姑父为主体的队伍去女方家抬嫁妆,上午出发,下午抬回。贫者两三担,富者七八担,更富者十几担之上,包括女方一辈子的生活用品,“全副銮驾”者还有一对朱漆描金的寿材,可谓无所不包。嫁妆进门,鸣炮奏乐,亲友们围抢篓里的瓜子、花生、红枣、板栗、桂元等吉祥物,称“抢发”。 接亲:即迎新人,也叫接新人。待嫁妆进门后由媒人带领迎亲队伍大约下午4时出发,富有家庭迎亲队伍宏大,有4人抬的珍珠大红花轿,在鼓乐声中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此时,女家大门紧闭,讨“开门包”,新接彩礼,给媒人一番周旋,待一切都满意了,迎亲队伍“三吹三打”(鼓乐吹3次,炮竹放3次)方可开门,将大红轿抬至正堂,放在蚕筐内,女方对迎亲队伍给以吉席招待。新人经洗头、洗脚、开面,从里到外换着新装,精心梳妆打扮后,向灶神、父母和长辈拜辞,谓之“拜香火”。屋内正堂、厢房、楼上楼下均点上红烛,谓之“满堂红”。新人穿上“夜鞋”(专为出嫁时穿的薄底鞋),由亲兄弟背上轿,父母、姐妹放声大哭,称“哭发”,然后放炮,奏乐启程,谓之“发轿”。迎亲队伍沿原路喜乐回归。 拜天地:新人迎至男方后,由理事(司仪)开轿门,新人由童男少女搀扶下轿,进入偏房,换上大红衫、大红裙,戴上凤冠霞珮,盖上方红巾;新郎穿上长袍马挂,戴上礼帽。正堂已摆好案桌,挂上大红绣花桌围,案桌上摆好香炉、烛台,点上一对1斤以上的大红蜡烛。一切就绪后,新郎新娘由童男童女搀扶,双双来到正堂桌前。此时鼓乐鞭炮齐鸣,理事人高喊先拜天地,新郎新娘双双对天四跪拜,又喊再拜高堂,新郎新娘对祖宗父母跪拜,在夫妻对拜后被送入洞房。新郎新娘走在由两只青布袋铺垫的地面上,当走上第二只袋时,理事人拿起走过的袋子往前抛,口中喊“一代高一代”,接袋人应声“代代高”,意为代代发达高升。正日上午,新郎站在大门边,新娘坐在房间门里,恭迎来吃喜酒的宾客。中午,新人受贵宾礼遇,坐正堂贵宾桌首席,由新郎舅母和陪新人的姑娘们相陪,进酒。下午,由长辈带领,陪新人的姑娘陪同,在鼓乐声中沿街缓慢行走,先进宗祠祭祖,后上坟拜祖。 行推(走梯子):新郎新娘上祠祭祖动身后,好热闹的青年在回来的必经路上用长凳和梯子架起一座长长的梯子桥,待新郎新娘回来时,小伙子们簇拥而上,让新娘抱着用长枕头做的“婴儿”,新郎拿着彩色马鞭,双双走上梯桥,如赶马状开始行梯,俏皮青年故意制造惊险,让新娘新郎出“洋相”,引得众人开怀大笑。走过的梯子和凳很快被人送往前面相接,可让梯桥接二连三,长达百米,中途要“过山”,即用两短梯竖起来相靠,让新娘新郎爬过“山头”继续走,直至入家门才结束。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嬉笑热闹。 挂灯吹唱:富裕家庭办婚事一般都“挂灯吹唱”,即在正堂天井楼栏周围、下堂等处以玻璃彩灯悬挂,灯内点蜡烛,使整个厅堂明亮焕彩,请稍有名气的徽班在厢房唱戏,中晚宴时吹打唱戏助兴,东家和宾客可以点唱,并给彩包。 回门:正日后的第三天,备好礼品,新郎新娘坐一双人轿回娘家省亲,叫“回门”。早上出发,当晚返回。亲家午宴待新娘、晚宴待女婿。黄昏时,男方要派能渴酒的俩青年小伙,提着灯笼到亲家接亲,晚宴时与女婿同桌,保护女婿饮酒适量,必要时代喝,俗称“酒代”。宴至半夜,放炮催行,放三次炮后才告散席。新娘、女婿向亲人告别,以“果子”(方言,糕点)认亲,收礼长辈回赠喜蛋。此时,接亲者点亮灯笼,仍乘轿回程。 抢亲:穷人接婚时,有的家庭彩礼、彩银拿不出,就以抢亲习俗完婚。抢亲由几位青年壮汉代办,商定计谋,由一能说会道的人作刺探,先进门亲热招呼,假说路过或找牛,待探定女方在家后寒喧告别,将探情转告大家后开始行动。一旦瞄准新娘,窜上背着就跑,放炮人立即放三个爆竹,家中人正要上前阻拦时,3个爆竹已响,谁也不能再进行阻拦。这是一条不成规矩的民俗。此种家庭,一般都简单完婚。另一种抢亲是男方家庭突发变故,如丧父或丧母,家境陷入困境,也用抢亲完婚,俗称“棺材头上成亲”。按照习俗,抢亲必须在“下定”后方可进行,不然就不成规矩,破坏了风俗,女方会找麻烦。 冯村的丧葬习俗与岭北他村大体相似,一直沿用土葬。旧时贫富家庭殡葬仪式差别很大,富人死后,做道场七天七夜。穷人有“生得起,死不起”之说。 合寿具(“合”方言读“鸽”) 即做棺材。大多数家庭长者年过不惑就要准备后事,选购深山老林中的百年杉木,取其粗头一段,约六尺长,锯成又厚又宽的杉木板,12或14块为“一付”,岭北人称“契板”。待阴干后,请木工名师择日开工合寿具,经济条件愈好,做工愈讲究,取上三、下三、边二共十块做成的最好,称“十合”。做好后均朱漆描金,放置一处,不可随便挪动。完工时多以厚宴待匠,近亲亲戚以送长寿面、鸡蛋贺之。 做寿衣 富者绫罗绸缎,里三套,外三套,上七层,下八层,绸缎垫,绫罗被,员外帽,白底靴,备有上九华拜佛且盖有佛印的香袋。制成后用布包之,存放隐蔽处。 结椁 即做坟墓。富有者坟墓选址非常讲究,要请风水先生踏龙选址。在冯姓古坟中有如“九龙戏珠”、“美女摊花”等典故墓地。 坟址确定后,请名师择日动土兴建。坟身用青砖砌成上圆下方的坟桶。富者建坟不惜代价,坟面都用雕刻花纹的花岗岩砌成,造型宏大壮观。 入殓 人死后治丧有一定的传统规矩,贫富家庭差别很大。 长者死后,子女跪在床前大哭,以三六表(俗称火纸)盖其面,以金银或茶叶米纳其口中。子女边哭边焚烧锡箔元宝。在治丧理事人的安排下,父死由长子净身,即将死者原衣裤脱光后全身擦洗干净,母死由长女净身。穿衣前将寿衣由长子(女)试穿后再替死者穿上,一般6层,穷者3层,富有者有13层,绫布合用,首富者用全绫。到择定时间,由长子扶头,次子扶脚抬入棺内。灵柩头朝外,放在灵堂正中,谓“望家”。青壮年夭折而无后代者,灵柩头朝里。由理尸者整理遗容,用石灰包将遗体四周垫实,不让移动,在死者口中纳上含口钱,左手纳上金元宝,右手纳上银元宝,古代还在胸前戴上青铜镜,再虚盖上棺盖。 启灵、发讣告 人死后,启灵、发讣告同时进行。灵堂设在正屋厅堂,正堂挂一大“奠”字,两侧和东西两厢挂挽联、挽幛,四周挂上白幔、白花球,近代都在奠字上摆上死者遗像,整个灵堂在一片“白云”包围之中,显得肃穆哀婉。在灵柩东侧置日夜不息的长明灯,点上引路香,灵柩前摆上香案桌,上摆供品、香炉、蜡烛台,点上白蜡烛,中间摆上死者木主,上写“先考(先妣)某某朝奉(孺人)冯公(×氏)之位”,案桌用白纸做桌围,上写“日落西山常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联句,横幅为“一片白云”。高龄、子女齐全者写“福寿全归”。案桌前置有坐垫,不时有亲戚、本家、近邻、故友前来送奠香,先要点香拜祭,亲子弟跪于案桌旁陪祭。 同时,请村中学究写好讣告,印制并发给多方绅士、达官、显贵和亲朋好友。 祭奠 家庭长者死后请道士摇钟念经,叫道士祭。男丧多做斋十五祭,又叫破“地狱”祭,女丧称破“血湖”祭,都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进行,祭时全家孝子贤孙均跪灵堂旁大哭。 出殡 择日出殡,贫者隔日,富者数日,更富者有隔49日,谓“七七”,即“七尽”。 是日凌晨,将灵柩偷抬出门放在空场中,谓“偷丧”。 出殡前子女及近亲晚辈,依次在灵前敬酒,然后点燃火拐绕灵柩3周,谓“清丧”。然后火把、纸钱引路,大铜锣鸣锣喝道,大人扛着“摇钱树”,小孩撑着纸竿(用火纸裁成连环长串,扎在竹竿上),两对唢呐吹着哀乐,低沉漫步行进,八人抬着巨大灵柩(头在前,脚在后),龙扛上盖着大红毡,扎着一只大红公鸡,亲子穿着孝服,戴着孝帽(麻布做成),帽沿挂着白花,腰系草绳,手持孝棍,走在灵柩头两侧护驾。灵柩后为送丧的亲人、亲戚、好友,男戴白帽,腰系白带,女穿白衣裤,头戴白披风,悲哀啼哭,缓缓行进。走在最后的是锣鼓队,以当、当、锵的低调敲打着。送至墓地,众人拜辞,原路返回。 拦路祭 送灵队伍行至中途较宽敞的路上,停止前进,由女儿、女婿请道士念经超度,烧纸敬酒,称“拦路祭”。一切费用均由女儿负担。现今道教无迹,“拦路祭”风俗仍存,由女儿、女婿跪祭,烧纸敬酒,并发给抬灵柩和持火把引路者毛巾、香烟等微薄礼品。 赶杀门 出殡的当天下午,请道士在家中念经,以铁器敲击,遍及正堂、厢屋、厨房,以驱赶邪气,谓之“赶杀门”(“杀门”读“杀”)。 上堂 出殡日下午,子孙穿吉服,捧着木主(牌位)由众亲人和鼓乐队相陪到宗祠安位,谓“上堂”。 节庆风俗,绩溪岭南岭北(以徽岭为界)亦大同小异,岭北各村基本一样。 接天地、过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天未亮,由长者首起,带领子孙沐洗后,陈香案,置果盒、鸡蛋、清茶等供品,然后挑开除夕晚上封在大门中间的“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封门贴,打开大门,焚香纸,放炮竹,带领子孙朝天四拜(古时跪拜),谓“接天地”。进屋后,拜遍大门、小门、谷仓、猪牛栏、鸡舍诸神;再向正堂祖宗跪拜,谓之向列祖拜年;向厨房龛前跪拜,谓之“接龛”。天明后,下厨备3套茶。以清茶品尝瓜籽、花生、各色糕点,意为清清吉吉,加子加孙;吃甜茶(岭北俗称枣栗汤),讲究者加桂花糖,意为早早得力,日子年年香甜;吃五香蛋,至少两个,意为元宝滚滚来,称鸡子茶。3套茶后,新装焕彩的子孙们由长辈带领,先到宗祠跪拜列祖列宗,再到同族本家向长辈拜年。先对其祖宗四跪拜,再向长者跪拜,口中连诵向××公(娘)拜年,恭喜发财……等祝福吉语,间有长辈送给晚辈新年喜包。 正月初一到初三,冯村“一祠”、“六厅”开大门,让男女老少在祠内尽情喜乐玩耍,看舞狮,看小戏,捉迷藏,玩铜钱,踢毽子,放鞭炮。童男少女们均身穿新衣裤,佩戴银首饰,颈套银箍,手戴银镯,胸前挂着“长命富贵”金银如意锁,在祠内各显神手,尽情嬉耍,叮当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至极。 初三开始,三亲六眷你来我往,晚辈开始向近亲长辈拜年,女婿向岳父母拜年,外甥向外公外婆、娘舅拜年,侄男、侄女向姑父、姑母拜年。初三过后,平辈、朋友互相贺年,吃年酒,交流一年之中成功之举,过失之因,畅谈本年打算。 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年元宵节,冯姓在舞火龙的同时还嬉灯,正月十五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龙灯同阵,锣鼓喧天,炮竹齐鸣,游人窜动,好不热闹。后期改为五都各村轮朋。小村两条龙,大村四、五条龙,一丁(男性)一拐灯,有南瓜灯、兔子灯、走马灯、猴子舞棍灯等,都用留枝的燕竹悬挂,还有在地上滚动的车灯、船灯,各具特色,花样繁多,目不暇接。十五日,值朋村要在白沙庙内请出太子菩萨,与龙灯同阵,抬游各村。 土地神生日 农历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生日,家家裹粽子,要裹一把(10个)特大的粽子,叫土地粽。二月二日一早,供上土地粽,放炮烧纸,对天四拜,谓之接土地神,祈求土地保佑五谷丰登。 观音生日 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生日,朝拜的妇女一早就梳妆打扮,几十个银装素裹的妇女在一德高望重的“香头”带领下,默默行进,到达观音庙依次排列,每人点上一柱香,“香头”一边烧纸钱,一边号令,先对观音菩萨站立四拜,再跪下四拜,然后拜遍庙中所有菩萨,向观音菩萨默默祈祷后结队回家。 清明节 清明节前一日(习惯称小清明),冯氏宗祠男性子孙上坟祭祖,用木架抬着宰杀好的整猪、整羊,鸣锣开道,数以千计男丁,浩浩荡荡,奔向始祖陵墓,由司仪发号,清扫祖坟,摆好供品,朗读祭文,放炮奏乐,焚烧纸角纸钱,子孙在号令下三拜始祖。在返程较狭窄的路口,由管祠人分发每人1份肉票,半斤或一斤由当年宗祠收益而定,以示祖宗对子孙后代的回报。 清明日,各家各户上坟祭祖,除带供品外,还带做好的纸角、用五色纸剪成的挂钱纸。近年来,有用花圈扫墓,较过去讲究。 立夏节 立夏节各家都要做米粉馃,传称“立夏不吃馃,盖絮中下火”,还要吃酸梅,并对小孩称体重,测定小孩的成长状况。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各家要炒雄黄豆,喝雄黄酒,并在午时用雄黄酒洒遍家里家外庭院四角,口中念着:“五月五时节,蜈蚣、蛇蝎都请出,喝了雄黄酒,进洞不敢出”。意为热天已到,各家都要搞好庭院卫生。中午全家共吃团圆饭。有外甥的长辈,在端午节前要做新衣裤、端午锦给外甥,谓之“揣揣午”。这天儿童多穿新衣过节。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已是大热中伏天,常将狗投入水中,俗称“六月六,狗洗浴”。各家都做发酵面粉包。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一年中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午,各家都蒸包做馃,晚饭,全家团圆,吃岭北特色“一品锅”,先敬祖宗后团坐吃团圆饭。晚餐后,青少年自发组织扎“草龙”,全村老少都走出家门观看舞草龙,热闹过后,各家大小围坐门前观月,吃月饼,老人讲传统民间故事,让好传统世代相传。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做包馃的,有登高望远做乐的。新中国定为“老年节”,号召全社会尊重老年人。 冬至节 冬至节,古人极为重视,叫做“亚岁”,又叫过小年。此节起源于周代“迎长日”之礼,又以冬至日祭天神人鬼。冯村在这天开祠作祀,极其隆重、森严。管祠人先备丰厚的供品、香纸,写好祀文。参加作祀的必须是具有秀才资格以上者,清末有公学,后改为小学毕业,并在结婚时请过毕业酒,方有资格。祀时由一具有一定威望者作司仪,秩序井然,一丝不苟。祀毕,全部礼生跪诵祀文、族谱,一时朗诵声四起,全场肃穆。结束后,按在族中辈位分领“祭肉”、“祭钱”。入晚,礼生欢饮,称“吃冬至酒”。 冬至这天天气阴晴也有谚语,谓“干净(晴)冬至邋遢(雨)年”。冬至这天是“九九”开始,民间传诵:“一九二九相逢缩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探亲访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可见农民极关注季节变化,“及时行乐,勿误农时”。正如杜子美《始曰》“天时人事日相摧,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到了,春天也不远了。 春分节也开祠作祀,但不及冬至隆重。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传是从宋代开始,起源于佛教。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所谓佛腊之辰,故有十二月初八日诸僧寺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施主,谓之“腊八粥”,除了邀佛保佑外,还有驱邪辟寒之功,后逐渐转寺院赠送为各户自办。到了清代,品味逐渐提高,以猪肉、杂果、米、菜煮之。但贫富有别,穷人仅放些白菜、萝卜、芋头、黄豆、乌角豆、山芋等加米煮之;富人即放入香菇、金针菇、木耳、红枣、开洋(虾仁)、火腿、蔬菜和米等,应有尽有,五味俱全,香稠可口。这一天,各家都要大扫除,除屋尘,扎洗锅、碗等炊具。象征已近过年。 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俗称送神日,又称过小年。早起,将先人容像挂定中堂。自本日起早上香,晚点烛,到来年元宵节结束,于十八朝一早焚香放炮后,方将祖容收藏。有外出谋生的家人,都要回到家中,全家团圆。晚饭要比端午、中秋内容丰富。九、十点钟后,各家送灶神。据传,这一天,民间大小诸神均上天谒拜玉皇大帝,把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作一次总报告,上帝据此来赏善罚恶,所以民间无不敬畏。 除夕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月小即二十九日),有吃守岁酒的习俗,称“吃年夜饭”。自小年后,家家都忙着做冻米糖,蒸发糕,做包馃,杀鸡鸭,宰猪羊,精制各色荤素菜,合家团圆的年夜饭除“一品锅”外,还有整鸡、整鱼,美酒佳肴,欢聚一堂。饭后全家大小坐在一处,称“守岁”,待到深夜,长辈把早就准备好的红纸包分送给晚辈,称“压岁钱”。 本文提供资料及被采访人 姓 名
| 性别
| 职 业
| 年龄
| 冯志坚
| 男
| 退休教师
| 74岁
| 冯耀章
| 男
| 退休干部
| 78岁
| 冯 晶
| 男
| 企业法人代表
| 42岁
| 《冯村志》编委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