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石泉县中池乡东沙河军民村两件遗留下来的冯氏家族文物,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得到有效保护。这两件文物一是冯氏家族列祖神主碑,碑高2.2米,宽1.97米,是光绪15年设立在该村冯氏祠堂的主祭碑。碑上竖刻铭文15行600多字,详细记载了湖广冯氏一支,于乾隆32年由楚迁秦(石泉、汉阴)的时间,以及道光12年族议清明会置产、设置有关助学、扶弱,主持公道的族规等。详细铭文如下: 盖开 国以忠为首,家以孝为先,此朝廷之首重,国家之先务也。今我族等祖籍系湖南长沙府宁乡县,于乾皇三年居祖篡修族谱一册,迨至乾皇三十二年由楚迁秦,适兴安道石汉两邑乐业家焉。况我族楚南原有宗祠。而秦境非无祖,坟无祭,墓多坟广,祭祀寒淡。族大人稠,挂扫未齐,支居各殊,林立不一。族等悬念难堪,于道光十二年圆宗聚族商榷,捐积清明尝会,以宗族寒淡之忧,永享子孙丰隆之祀,延至咸丰九年,置明石邑中池东沙河地名中路湾易姓产业,前后四契据约四张,其界东齐寺沟老鼠嘴寺沟口直出大沙河心,南齐大沙河心直下,西齐张姓地畔,北齐牛姓地畔子梁直下曲转横向,东抵李姓地畔干沟直下寺沟心抄手为界。当买价钱四百五十九串文整,实载夏秋粮四钱整。盖祖宗之蒂,造贻谋于后人,而子孙之克绳岂易如斯哉?茨当会成业就俾,世世子孙有钦承也!如是则上有承乎?宗祖者在是下有启乎?云福者亦在是,而子孙之孝未尽,况昭穆之界岂忍遗忘,子兹则功裕后世,志光前人,焉不美哉!今恐人心不古,特立碑记,傅先启后,以为是序。 一议族内有子孙入学者,会内帮出钱贰拾肆串文整。若应试未入者。于会内丝毫之事, 凡我族人勿得异言。 一议族内清明尝业,不准族人佃耕。如有逆嗣持强耕居,鸣于家法逐出。 一议族长会首务宜大彰公道,整顿户族,教训嗣孙,不得私吞公项,受贿偏向持强。当管听族公报,若有再蹈前辙,许众族攻一,永不准管会事。 一议族内有不守其份者,被人拿获送与族长会首,在祠家法处死,未送者不究。 一议族内鳏寡孤独身故无葬费者,会内帮葬费钱六串文整。永不准葬入会地之内,若有持强逆嗣墓葬者,查出起攒,另葬别处,永以为戒。 祖籍支派云:应汝正长念,常隆万世宣,尚德承宗秉,绳明圣祖廉。 大清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季春月上己谷旦仝阁族立尝业公碑 据了解,石泉县中池乡是明清以来湖广移民的集聚地,其中有广东移来的“欧氏”家族;湖南移来的“冯氏”、“陈氏”、“周氏”等家族;有江南移来的“叶氏”家族;还有从全国各地移来的“郭氏”、“王氏”、“沈氏”、“易氏”“宋氏”、“万氏”等诸多家族,至今这里还保持着湖南、江南、黄州等地方言。因此中池乡被称为湖广移民乡。 全国各地移民到这里以后,人口繁衍较多并逐渐富裕的家族成为这里的大户,并建起了祠堂,成立了氏族清明会。其中以“汪姓”花瓦屋、“叶氏祠堂”、“陈氏祠堂”、“冯氏祠堂”最为华丽壮观。遗憾地是,经历次政治运动,这些都被夷为平地,碑刻被砸,族谱被烧,侥幸保留下来的“花瓦屋”也破烂不堪,岌岌可危,幸喜2010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斥资保护。而唯一遗留下来的冯氏神主碑就弥足珍贵,对研究明清湖广移民和我国早期西部开发之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8年,原石泉县县长明平英)曾就中池乡湖广移民旅游开发,指示秘书到该乡作过调研考察,后她因调任铜川市委任组织部长,此事搁浅。 第二件文物是中池乡东沙河村晚清时期雕刻精湛的冯氏香火堂神龛。此神龛高约3米,宽约1.8米,其规模之大在陕南少见。特别是神龛上的木雕图案,据冯氏家族老人说,当年这个神龛金碧辉煌,不失为研究陕南木刻和民俗文化少有的实物之一。 由于人们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列为“四旧”和“封建残余”,属被砸之物,加上族“公物”,保护不周,这两件文物,除石碑碑座不知去向外,碑文尚清晰可见,但神龛烟熏火燎,屋破雨漏,严重腐朽,如不在采取保护措施,恐怕很难见到这类文物了。因此,经于冯氏家族商讨,由村委会腾出一件空房,将其妥善保护下来,神龛修复由冯氏家族出资解决。
神龛移出保护仪式由冯氏家族长辈、原黄埔军校学员、 年已88岁的冯世珠(左)主持
记载冯氏家族由楚迁秦历史的冯氏列祖神主碑存放在岌岌可危的危房中
乾隆修编的《始平堂冯氏族谱》记载的家族列祖及迁徙源流
冯氏家族神龛木刻
搬移石碑到它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