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448|回复: 88

《冯氏名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31 10: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氏家族在历史发展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如:冯太后陵墓,高力士墓,冯焕阙,冯仲云故居,冯其庸学术馆等,以及各地冯氏宗祠等。本书将荟萃这些冯氏名胜,图文并茂,为各位宗亲寻根、旅游提供一个指南。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19: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祠堂 飞鹅岭上的一段凄美传说
据老一辈鹤山人回忆,鹤山民间曾有这一说法:冯家祠堂,李家山,叶家田。可见当年这三大姓的地位,其中“冯家祠堂”说的即是坐落在越塘的三世祖祠堂。

  如今的越塘是鹤山城区一个工厂众多的区域。记者此番要探寻的便是三世祖祠堂。从人民路转入越塘村委会,直上一个斜坡,穿过林立的现代建筑后,抬头仰望,视线便被一幢现代建筑挡住。据说冯氏祠堂一度“身居高位”,其他民居一律不得高过它,而如今,它却湮没在各种现代建筑里,除了本家族的老一辈人还心怀崇敬瞻仰它外,其他人已经将它渐渐淡忘。

  历史追思

  飞鹅岭上建起三世祖祠堂

  据越塘族谱记载:始祖山西冯氏,为避战乱于宋咸淳年间,携4子南下雄州(今南雄)各地,四子朝纲居越塘,经历代繁衍,又传了三世(代)。到清雍正年间,越塘已是人烟稠密、富庶的大乡,共有13坊9里。

  时有坊里歌云:一望楼台大朗然,南山北社隔山连。护龙隐出山腰侧,磁石浮沉水部边。双石云铺松背出,大园花绕村心悬。余庆人歌太平曲,共迓西里乐管弦。

  此歌内嵌13坊里地名,寓意深邃,道尽越塘繁华景象。明末清初,续后乡亲议决在北社坊飞鹅岭上建三世祖祠堂,以怀念祖宗恩泽,祈求庇护子孙后代,这就是祠堂始建的由来。

  据说,当年祖祠落成后制定了一条乡规:凡越塘大乡的村屋,其高度不能超过三世祖祠堂。其实,祖祠建在飞鹅岭顶,民居高度是无法比拟的。村里一位冯姓老人回忆说,在他10多岁的时候,适逢天气晴好,彩虹之后,天空清晰,他在5公里以外的玉桥村,曾亲眼看到这座祠堂以及祠堂后面的大雁山。

  记者探访 祠堂极具岭南建筑风格

  三世祖祠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是沙坪现时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即使经过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的破坏,祠堂也没有完全被毁掉,里面只是不见了一些肖像蓬和牌匾,实为幸事。

  来到祠堂,可见两扇逾吨重、高达3米、厚约10厘米的东京格木黑漆大门,门上雕镂一对门神,闪闪发光,气势恢宏。祠内砖木、石、灰雕随处可见,造型别致,多用古戏曲的故事人物雕刻,栩栩如生。门前石抱台上一对高大的石鼓分立两边,左右对称,起拱卫作用。

  祠堂最让记者惊叹的是屋脊的砖雕,虽经百年风雨,但其花纹、着色依稀可辨。站在大门口,按下相机快门,却发现收获的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屋脊和门檐刚好成了“画卷”的边,天空为底色背景,而屋脊上的砖雕和屋后山上古树顶端相映成趣,成为“画卷”的内容。

  当然,祠堂最醒目的当数头门那副保存完好的对联,铿锵有力,发人深省。对联字迹清晰:座枕鹅头数点远峰横笔架,源开越水万支流派孕珠玑。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其中上联之“横笔架”,看似是承载毛笔的笔架,其实是暗示雄踞境内的笔架山;下联的“孕珠玑”,不仅昭示越塘源于珠玑巷,更有字字珠玑之意。关于这副对联,据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越塘人到海外创业,但是在外拼搏的华侨们回来后,都会去祠堂观瞻祭拜,如果谁能够准确地读出门前的对子,则意味着他依然心系宗族,不忘自己的身份,村委会则会设免费宴招待他。

  祠堂建成后,越塘曾在清雍正时出过举人进士,而直到现代,一些人依然相信祠堂祖先在保佑着后人。据村民介绍,2001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当时一名在纽约世贸大厦上班的华侨由于迟到了一分钟而幸免遇难,这位幸运的华侨对待这件事情感慨颇多,不管内心是否真正相信,他回乡后,还是在越塘三世祖祠拜祭祖先,感激祖先保佑。

  据说当年祠内有面1米多直径的大鼓,每天早上5时,便有人专门敲鼓108点,“咚咚”鼓声数里可闻,而越塘人不过冬至节气也与此有关。

  冯定华老人今年已是84岁高龄,他是冯氏第二十四代子孙。关于冯姓三世祖祠堂以及这个祠堂衍生出来的很多故事,他都非常了解。

  传说明末清初,越塘山顶坊有村民冯虾,厨艺甚佳。某年,他在地主恶霸邓某处打工,邓是外姓人,为人尖酸刻薄,凶恶无比。某年冬至,常言道“冬大过年”,当日邓某叫冯虾炒个好菜过冬,特别吩咐要煎条带鳞的金银鲮鱼应节,如果煎不出来就不要活命。冯虾受命到街市买了两条生猛鲮鱼和其他菜肴回来,但如何煎成金银鱼呢?正犯愁时,妻子教他,将鱼一侧慢火烤,另一侧猛火烤便可,他如法炮制,果真把鲮鱼煎得金银剔透,香味四溢,鱼鳞也没有脱落。眼看大功将要告成,悲剧却发生了。他捧着鲮鱼上台时,不小心被门坊绊倒,鲮鱼掉在地上。邓某见状,大为光火,顺手拿起一根木棒,照冯虾头上猛击过去,几个亲信也跑过来帮着打,将冯虾活活打死,并弃尸观音堂(土名,今山顶美食附近)。

  其时三世祖祠已建成,为报复大恶霸邓某,乡亲们决定在祠堂内头门设一面大鼓,每天鼓声“咚咚”,数里之外可闻其声,因鼓声与方言“邓”同音,此举既将冯虾冤情昭示于世,也有把邓某敲死之意。据说邓某不久暴病而死,子孙四散而去。从此村民每天仍敲鼓不息,世代相传,后来改在每年冬至那天才敲鼓,而且从不过冬节,以示怀念冯虾。上世纪90年代初,越塘商人冯先生,慷慨出资数万,在山虾咀重修冯虾坟墓,村民每年清明、重阳都前往拜祭,以寄托哀思。

  时代在发展,古祠堂风貌依然。时至今日,受村民敬仰的三世祖祠仍雄峙飞鹅山上,昔日风貌依稀可辨,而门前那棵百年老榕枝干挺拔,绿叶婆娑,见证当年沧桑,可惜祠内大鼓已不在,“咚咚”鼓声只留在人们的回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18: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道立故居,位于江苏东台市时埝镇北堂巷2号。这是一幢清乾隆年间建造的民居。砖木结构,大门朝南,正厅为三开间,格扇门窗,古朴典雅,占地面积624平方米,建筑面积19.9平方米,为冯氏出生地和长期生活之处。1993年、1995年东台市人民政府两次拨专款修复。


故居简介

故居内陈列《冯道立生平业绩展》,介绍了冯道立毕生为民治水的事迹,还有冯道立当年的一些手稿以及当年读书用的方桌、书箧、著作刻板和诰命箱等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冯道立先生后使裔冯华和他的母亲邰昌玲女士历经艰辛保存下来的。此外,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冯道立倡建的"务本堂水龙会所"的三架水龙亦陈列在室内。故居内市甬尽头的砖屏上,刻有冯道立先生的画像,画像两侧,为清代大思想家魏源当年访问冯道立先生时题的一副对联。联曰:绘郏檀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嚣。

冯道立故居高清大图
冯道立故居高清大图
故居的东南角有一块空地,这里曾建有一座砖砌的天文台,冯道立夜夜都在这里观察天象。冯道立使用过的长圆筒状的望远镜、大罗盘等仪器,60年代尚存世,这在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冯道立故居
冯道立故居

冯道立墓在时堰镇建筑公司西侧的一片空地上,四周都砌了砖墙,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墓在"文革"中也险遭厄运,由于当地农民的保护,才使这位为人民兴修水利的专家未曝尸田野,199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冯道立故居(包括务本堂水龙会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简介
冯道立,字务堂,号西园,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卒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终年78岁。淮扬一带系冲积平原,每逢淮水泛滥,河湖四溢,一片汪洋。水乡人民饱受水患之苦的惨烈情景,给少年时代的冯道立留下极深的烙印。他从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胸怀大志,要做李冰、郭守敬那样的水利家,服务桑梓,为国效力。他阅读了很多有关水利方面的著作,研究了前贤在水利事业上的成败得失 。如明代治黄(河)水利家潘季训的专著《河防一览》等,作过认真研究分析,并指出其中的精见与不足。时埝这地方,地势特低。洪水骤至。田庐尽没,人民深受水患之害。因此,冯道立在青年时代,便绝意仕途,发愤专攻水利,立志为桑梓造福。他虚心学习前人的水利专著,同时又讲究实际,多次雇船至长江、淮河、废黄河、白马湖、高宝湖、洪泽湖以及范公堤东广大海滨地区进行实地勘察,访问当地的农夫、渔民,查阅有关水利、水文资料,描绘下数以百计的水利图。有一次,他去勘察水系三年未归。老百姓赞扬他有"大禹之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2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史料馆
    冯氏史料馆是冯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资料馆,是冯氏历史文化丛书编写的资料库。
    冯氏史料馆原是一个家庭收藏馆,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县城金海花苑,由冯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冯海涛创办,著名书法家冯彪题写馆名,书法家冯才权治印一枚。
    冯氏史料馆原名冯文化收藏馆,始建于2002年,得到了国内外名家大师的大力支持。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书记、《中国音乐集成》总编撰冯光钰、《经济日报》总编冯并、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理达将军、著名作家冯育楠、冯沛祖、书法家冯大彪、画家冯兆平、书画家冯裕根、全国人大代表冯玉忠、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著名太极传人冯志强、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军旅作家冯富贵等纷纷惠赠作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冯艳等惠赠了剪纸等。贵州冯氏联谊会会长冯定恒惠赠了冯氏宗亲酒等。
       原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冯姓委第一届会长冯长才、现任第三届会长冯建军、广东冯氏联谊会会长、阳江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冯峥,原新乡冯氏联谊会会长冯邦、副会长冯同举,现任安阳冯氏文化联谊会会长、著名记者冯湘平,副会长冯道增,原中华冯氏网管委会主任冯思源,北京书画家冯春生,北京作家冯卫东,冯氏谱牒研究者冯启珍老师,原西华冯氏宗亲会会长冯忠焕、现任会长冯彪,周口市旅游局局长司元亨等亲临史料馆参观、指导。
收藏室收藏有冯氏族谱三十多种,世界上第一幅火柴梗画,冯氏人物名片四百多枚,名家书画三百多幅,冯氏连环画二百多册,冯氏文学作品一千多册,报刊上万份。还有冯氏宗亲酒,冯氏扇,冯氏人物传记一百多册等。另有冯氏宗亲组织会议的代表证、出席证、邀请函等。
2004年,史料馆精选冯氏族谱十几套参加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族谱展,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奖。
2012年,冯长才会长到史料馆,商议将史料馆迁到荥阳,部分藏品迁到了玉林木业。后因种种原因,史料馆任然留在了扶沟。部分藏品现在仍在荥阳。
本群里,有冯锦屏、冯飞龙、冯彪、冯国新、冯才权等书法家、画家向史料馆赠送了墨宝。有冯资荣、冯庆祺、冯建栓、冯飞等作家向史料馆赠送大作。
有冯启剑、冯义银、冯启珍、冯飞等赠送了当地冯氏文史资料。
为了使丛书更加完备,尽量减少遗珠之憾,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为了丛书内容更丰富、更可信,就要广泛发掘史料,收集史料,管理史料,所以就要加大史料馆的建设。所以希望各位积极向史料馆提供各类史料、实物包括日记、笔记、书信等。如需转让,敬请出示最低价。
    联系人:冯海涛 13939401121
              微信  fht196409
            QQ:916043880@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0: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林余巷冯氏宗祠位于常州东门外常锡交界处,横林镇余巷村东街27号,座北朝南,占地约300平方米,它小巧玲珑,有浓郁的江南风味,在常武地区极为少见。被誉为常州东门外名门望族古祠之一。2008年2月28日被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余巷“伦正堂”名为十世祖冯祖望和冯生三所题。余巷冯氏八世祖冯秩编辑宗谱,但未能完成,也未正式刊印。九世祖冯文岩公首次续修,并且重辑世表。但很可能两次所修宗谱,都仅存手稿家藏,所以族人并未见到他们修缮的家谱。到了十世祖冯祖望和冯生三主事时,他俩觉得冯氏家族没有家谱,是一件遗憾事,便首议修家谱之事,准备编著一部族谱。同时,始建宗祠(大宗祠),这座宗祠大约在明天启年间至崇祯四年(约1631年)建成,距今已有377年。堂名“伦正堂”意为世代以伦理道德为正。伦正堂修得气势恢弘,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现在的余巷冯氏宗祠原名为“追远堂”, 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2年),为余巷冯氏五房长房建造在东巷门外的“冯氏分祠”。咸丰战乱时遭破坏,战后重修。
      余巷冯氏原有祠堂三处:一是族人共有的“冯氏宗祠”即“伦正堂”,坐落在余巷的中央,“文革”期间,“伦正堂”被彻底拆除,原址建起了新楼。一是五房长房建造在东巷门外的的“冯氏分祠”即“追远堂”,另有“愿学堂”即“竹坡公祠”,在原余巷小学(现余巷村委)北侧。紧临小学的“愿学堂”曾是学校附设的幼儿园,后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2004年路面拓宽时被拆除。“追远堂” 建国初期改建成蚁蚕共育室,做过生产队仓库,开过小工厂。饱受蹂躏,所幸“鸡肋”尚存, 2006年冯氏族人及有识之士在积极修撰家谱的同时,力求修缮宗祠。并且以追远堂为基础,三祠合一,更名为冯氏宗祠。冯氏宗祠的修缮,是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以恢复原貌为宗旨,以节约经济为重点,以达到要求为目的,尽量保留利用原有构筑物件,妥然保存历史遗迹,由于冯氏全体族人的积极支持,工匠们的团结奋战,于2007年仲夏,历时半年一座“原汁原味”的古祠如期抢修竣工。修复好的冯氏宗祠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族人赞许,参观者络绎不绝,现在宗祠是余巷冯氏子孙清明冬至追念先祖,祭典活动的主要场所
      余巷冯氏宗祠为三间三进,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颇具江南特色。门口石雕、砖雕齐全,门楣上木雕还清晰看出“三国演义”的场景。头进大门上方悬挂“冯氏宗祠”匾额。冯氏宗祠的大门极具特色。头进大门前有一木栅圆门(附门),附门与大门之间相隔一米多的距离,置一对抱鼓石,均为祠堂旧物。抱鼓石中心刻有首尾呼应的三只半圆雕时务(时务为中国传说中的吉祥兽)。附门与大门之间的西侧墙上嵌一黑色石碑上,刻有冯氏宗祠重修碑记。头进中间一间的墙上嵌两块修祠续谱功德碑。左右两侧现在是护祠人员居室。二进为宽敞明亮的正厅,高悬三块匾额,最中间一块为“伦正堂”(原冯氏总祠)它白底黑字,庄严肃穆。东侧一块为“追远堂”(五房长房分祠),西侧一块为“愿学堂”(五房次房分祠),这两块匾额均是红底金字,喜气洋洋。正厅匾额悬挂一幅楹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常沐思,敬恭明袖则笃其庆共缅怀。另正厅柱子上挂另一楹联:树发千枝根共本世代其昌,江水万派源同流恭振祖德。大厅两边还挂有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贺字。冯氏宗祠最具特色的是二进与三进之间的穿廊式联结方式。这也是冯氏宗祠所特有。穿廊两边分别挂了近百年来做出杰出贡献的四位冯氏名人,冯仲云、冯铉、冯元桢、冯雲章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另有县团以上高级职称百余名单,用镜框悬挂穿廊两边。
      三进庄严肃穆,正面供奉祖先牌位。两侧墙上则挂有12位先祖画像及他们的生平简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不管是“伦理道德为正”还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冯氏宗祠取名为“伦正堂”“追远堂” “愿学堂”都是有深刻含义的。
      武进余巷冯氏一族被誉为五牧儒林雅望。始迁祖冯范尼,有郡东宿学老儒之称,“南山先生”之名,举“贤良方正”,赐三品章服。他在元至正(1341—1368)初年,举家迁居“五牧十里堡”,(余巷《冯氏宗谱》载之地名为五牧十堡里)即今天的余巷村。冯氏后裔自此开始世居余巷,并在其后的明、清两朝中出进士6名、举人3名、庠生52名,并先后有数十人入仕为官。其中载入地方史志、典籍的有,明隆庆(1567-1572)年间建宁知府冯秩;明万历三年(1575)甲申科进士、“明经高第”冯子学;明万历三十一年(1607)戊子科进士、光禄少卿、“典尊国老”冯可文;明嘉靖(1522-1566)年间兵部散官冯瑗(与唐荆川少年同学,唐荆川在江浙平倭时向朝廷举荐);明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七省督饷道、户部主事冯祖望;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教谕迁新兴知县冯梦龙;五品里士、敕赐章服冯富一;陕西守府冯直生;翰林院四驿馆丞冯廷枢等。更有冯朝纶,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南巡,他八旬跪接,特赐银牌顶带荣身。冯琦,民国时期历任江西省专员,兼任浮梁县(现景德镇市)县长之职。余巷冯氏一族,儒学正脉,先后有一百余人著书立说,所著经籍有《四书要旨》、《经史评论》、《诗经讲义》、《图书籍谱》等共达200多部。
      近百年来余巷冯氏更是人才辈出。著名的有抗联名将冯仲云(后为水电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冯铉;生物动力学之父,“五院院士”被称为华人科学史上奇迹的冯元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利冯家大院与李自成宝藏
冯家大院是一座兼容荆州、长沙建筑风格的晚清建筑,与临澧县蒋家大院一样,均仿照荆州古城格式。它坐落在澧州地区的慈利县六都康家坪,即现在的高峰土家族乡北面的大山南麓。大院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东朝西,大院周围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当地有“180架木排扇,88道隔火墙,48口天井”之说。大院外布有三道城防,第一道是“木城”,由密密麻麻一人合抱的柳树构成,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足一米;第二道是“水城”,一条宽9余米、深5余米的壕沟终年清水盈盈,环绕大院,水里养有鱼虾。“水城”上按四门架有4座吊桥,后改建成石拱桥;第三道是“石城”,城墙高近4米,宽1米左右。从防守意义上讲,说冯家大院固若金汤毫不为过。现在的冯家大院,除了一些残墙断壁之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
      康家坪为高山盆地,冯家的豪宅大院在深山老林中突然兴起,这件事就令人神秘莫测。修建豪宅大院的钱财从何而来?有的说是冯家养牛发家,有的说是冯家主人冯凯成随王子豳打荆州发了横财,而冯家人则说是先人在山上开荒种荞挖到了金银财宝,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一夜暴发
      顺治年间(1658年),自称湖北人氏的冯希甫之子冯述举家来到康家坪,随后定居下来,置了些许田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若干年后,方生一子,而后连续几代单传。这户冯姓人家与茅庵庙里的佛缘甚深,他们从定居之日起,就常年到茅庵庙敬香拜佛,年年月月从未间断。冯氏单传直到冯师炳出生后,人丁才兴旺起来。冯师炳是慈利境内冯氏家族已成共认的启祖,他生有德修、德铣、德翠3子。师炳似乎一夜暴发,将木屋改为砖木结构的深宅大院。令长子德修往康家坪置业定居,次子往三溪村廖家塔,三子留守老屋。
      冯德修来到康家坪后,先与本土有“九十六副拳头,四十八个打手”的黄氏联姻。站稳脚跟后,广置田产。原康家坪本土人“易、张、黄、沙、刘、皮”6大姓氏几辈人结成的联盟关系土崩瓦解,悉数倒在冯氏门下,有的成为冯氏佃户,有的外迁他乡。德修又生3子,为甲开、甲寅、甲润;甲开生7子,甲寅生凯成等5子,甲润有女无男,共有男丁12人,于是康家坪的冯氏家族空前兴盛起来。特别是甲寅幼子冯凯成取得功名后,随王子豳到宝宁、赵州、开化等地担任副手,后官至常澧10营镇守副统领,冯氏家族走向极盛时期。冯氏家族置田产3万余亩,山林不计其数。冯家人从康家坪到慈利县城,不踏他人田地。以冯凯成为代表的 12弟兄,人称“十二嗲”(嗲是土家人对富人的尊称,是爷的意思),凯成排行“十一嗲”。19世纪末,冯氏家族开始分家。12兄弟先后在康家坪北面依次建了12座大院,以冯凯成大院为最,别具一格,始称“冯家大院”。
      冯氏家产到底从何而来?据冯德修第5代玄孙冯志能介绍的情况,比较合乎情理。冯氏先人原是闯王李自成部下,在军需大臣蒋光业手下任职。后来,李自成到永定区天罗山寺出家,闯王部将李过(即野拂和尚)到茅庵为僧,部将冯述到慈利康家坪居住,奔走于天罗山寺和茅庵之间,主要为野拂和尚服务,提供生活保障。当年冯氏上山时挑的箩筐、背的背篓都是夹层,里面尽藏金条、元宝等。冯氏连续几代单传,之所以均未讨妾,都是根据野拂的意思,以防家内妻妾生变,财富分属,难以保全。至于冯氏财产是先人开荒种荞挖到金银财宝之说,只是掩人耳目罢了。
      冯氏的确曾经显赫一时,当时有人作了一首顺口溜:“站在七垭子山打一望,冯氏家族好家当:大嗲忠厚修堰塘,二嗲船队跑单帮,三嗲汉口开金行,四嗲守个烂屋场,五嗲长疮烂老壳,六嗲开个道理行,七嗲斯文写文章,八嗲是个搞事匠(即惹祸),九嗲收稞换洋枪,十嗲外面开铁矿,十一嗲当官修洋房,十二嗲无事开榨坊。”与12兄弟同辈的冯二姑,嫁与本县东岳观大户人家莫康民,出嫁那天光抬陪嫁的队伍有几里路长,除了常规嫁妆,连碾米的石碾都有。世人叹息,只有棺材没有陪嫁了。冯家兴盛,由上可见一斑。
      冯凯成生于1790年,与澧州镇守使、本县人王子豳(又名正雅)同庚。其父冯甲寅曾将独女冯三姑许配王子豳。三姑一表人才,高挑长辫,深得子豳喜爱。不幸三姑17岁夭折,冯、王遂结为干亲。此后,冯氏又有女嫁与王子豳后人,成为世代儿女亲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王两家由于联姻感情愈深,关系愈固。冯凯成官至王子豳的副统领,王的许多机密大事都是交他办理,又让他分管后勤肥缺,自成康家坪冯氏家族的旗帜和支柱。
      凯成破例
      先后娶了4房,可人丁不旺。先娶陈氏、符氏为妻,两人均未孕。后娶长沙女子张湘竹也未生育,只有满人胡氏为其生一子,取名子礼。
      张湘竹,1884年出生于长沙一书香世家。张湘竹才貌双全,颇受凯成宠幸,先前随夫辗转南北,后定居康家坪,冯家大院就是在她的指挥下建成的,人们尊称她为“冯一妈”。冯家大院建筑格调独特,水平极高,足见冯一妈的眼光和学识。不仅如此,冯凯成常年在军营,无暇顾及家事。冯一妈则是冯凯成在家族中的实际代表人物,执掌代管家族大权。
      家道中落
      冯氏家族在权力的庇护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鼎盛时期。然而,1920年7月30日,王子豳在慈利苗儿峪被部下所害。凯成为此忧虑成疾,加上常年劳累,同年底病死军中。冯凯成倒下了,冯家大院乃至冯氏家族的基业也随之出现了危机。
      “十二嗲”分家时,由于甲润无后,按冯氏家规,应过继大房长子为后,可甲润之妻嫌其不够灵敏,要过继老五。既打破了家规,甲寅也提出过继一子给甲润,以占财产份额,从此埋下了家族反目的种子。直到冯凯成死后,在生的“十二嗲”们不听召唤,各行其是、横行乡里,埋下祸根。八嗲冯管申扩修大院,占了两座半坟墓,其中一座半是何氏之墓。其长工何志儿,人称“何癞子”。八嗲告诉他平的坟是他的祖坟。何癞子不禁哼了一声。冯对何说,“哼什么?不服气是吧,我赌你告状去。”何说没有钱告什么状。冯当即吩咐家人给何一担制钱和一些银子。何挑上钱到慈利县衙和澧州府衙告状,因冯家层层有要人,告状没有结果。何又回到八嗲家里做长工。八嗲取笑何,量他无奈,又给他钱让他继续上告。何到澧州后受人指点拦官轿,不想拦到了从长沙来的何巡抚。何巡抚问清案由,表示不能直接办案,但帮他写了状子,要他告御状。
      何以“冯八嗲强毁何氏一座半坟墓修屋”为由,买了猴子告京状(古以带猴子告御状取孙悟空西天取经找玉帝诉冤之意)。八嗲得到消息,派人追杀不成,就在各个渡口许以重金欲将牵猴之人沉潭。何又得人指点,将猴子用迷魂香熏倒,装在背篓中,逃过了重重劫难。何在本家巡抚暗中相助下,在京城一状告响,朝廷派钦差大臣到康家坪实地问案。八嗲闻报,连夜组织300多个劳力,将大院新扩部分全部拆得不见踪影,可未拆墙脚,留下破绽。钦差大人不见房屋,但何癞子在墙脚下挖出了一堆人骨。八嗲由此获罪,家庭全被株连,一个显赫的家族便开始衰败了。
      祸不单行。十嗲赈寿酒时,来了3个朱姓叫花子,家丁恶意给他们食物逼吃,使之肚胀口渴。叫花子到山塘喝水不慎,全部淹死。冯家无人过问。不想此事被九都著名讼师朱基介得知,朱将其认作族人,状告冯氏“三人头”命案,闹得澧州上下沸沸扬扬,后以冯氏赔钱安葬、坐牢告终。
      冯凯成死后,王子豳之子王育英有心帮助冯家,由于其子冯子礼年幼,就让其侄冯凡到军中充任团长。可冯凡嫖赌恶习不改,被王遣回。自此冯家彻底脱离了权力庇护。解放前夕,冯子礼在县政府任电台台长。解放后,县委领导郭春荣给他机会,让他继续从事无线电台工作。他不应允,后死于狱中。冯子礼有一子,就是冯庚康。
      冯家大院内部也岌岌可危。冯一妈的族权被削弱,自家院内也渐失控制。长工符六是随符氏来到冯家的,后来成了30多个长工、佣人的实际把头。他因先前在冯家受了气,冯家失势后,他就经常领着长工、佣人以幽默的手法与东家作对,成了远近闻名的风趣人物。
      原来,冯一妈在家产日渐减少的情况下,降低了长工、佣人的伙食标准,有时甚至只给盐菜吃。吃盐菜时,符六叫他们大口大口地吃。冯一妈看到后,感到有些奇怪,就问符六,符六告诉他,不管吃什么,长工一口都要吃那么多油盐。冯一妈只好恢复先前的生活水平。冯一妈不给长工肉吃,符六趁冯一妈要他送肥猪到岩泊渡集市换取细软时,便叫长工在路途将肥猪打死抬回家,然后骗冯一妈说,“猪在山坡上吃草时摔死了”。冯一妈经常让长工吃剩菜剩饭,符六就让长工过门槛时蹦着过去。冯一妈不解,符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9: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冯一妈在家产日渐减少的情况下,降低了长工、佣人的伙食标准,有时甚至只给盐菜吃。吃盐菜时,符六叫他们大口大口地吃。冯一妈看到后,感到有些奇怪,就问符六,符六告诉他,不管吃什么,长工一口都要吃那么多油盐。冯一妈只好恢复先前的生活水平。冯一妈不给长工肉吃,符六趁冯一妈要他送肥猪到岩泊渡集市换取细软时,便叫长工在路途将肥猪打死抬回家,然后骗冯一妈说,“猪在山坡上吃草时摔死了”。冯一妈经常让长工吃剩菜剩饭,符六就让长工过门槛时蹦着过去。冯一妈不解,符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9: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良236皇家小镇
项目位于106国道305公里处立交桥下、393省道南侧、冀州城区东偏南1.5公里处的岳良村。2016年7月,项目在冀州区发改局立项,项目规划占地930亩,概算投资1.6亿元。该村历史上高官辈出,皇家气息浓厚,涌现出了“两帝”(北燕皇帝冯跋、冯弘)、“三后”(文明太后、孝文帝废皇后、幽皇后)、“六相”(冯素弗、冯熙、冯诞、冯修、冯子琮、冯元常)、“六十位”五品以上官员,同时与“冯太后文化、宗亲文化、后稷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岳良村独特的“四个文化”。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确定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旅游的思路,按照特色小镇的标准打造。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村内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和村外岳良生态文化公园工程,村内与村外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形成生活区、文化区、休闲体验区的功能格局。同时与东部新区的党校、新冀中、冀州一中相呼应,将文化区打造为“三个基地”,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充分展示冀州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冀州城市文化交流厅,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优势,通过科学运营,可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村内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已全部完成,形成了一馆(岳良展览馆)、一里(文明里)、一中心(村民活动中心)、一巷(体物巷)、一苑(岳良戏苑)中心轴线,同时按照“一街一故事、一街一特色”的思路,围绕中心轴线向全村辐射,使全村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村外岳良生态文化公园工程正在深化建设规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17: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 冯湾
冯湾位于郑州市区西隅的城乡结合部,贾鲁河两岸,河东称东冯湾,河西称西冯湾。属中原区航海西路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行政村。
据冯湾书记冯丙和讲述,冯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冯氏始祖三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新郑老观寨定居,子孙繁衍,逐渐形成冯氏大家族。为垦荒方便,冯氏七世八世祖携一支从老观寨迁到郑州贾鲁河西湾处挖窑洞定居,取村名为冯湾。由于河西湾地域狭窄,于清末部分搬迁到河东湾定居,从此称东、西冯湾。
相传贾鲁河有青、白、黑三条龙执事,故民间在  此建有青龙王庙(冯湾)、白龙王庙(郑湾)、黑龙王庙(小京水),供奉青、白、黑龙王爷享受人间香火,祈求护佑贾鲁河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群众俗称贾鲁河畔建庙处为龙湾。清咸丰年间,贾鲁河发大水冲塌了青龙王庙,后民众集资在原址复建青龙王庙,规模小于原庙。在“文化大革命”中,青龙王庙被拆除。
相传,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与明大将洪承畴、左良玉在郑州一带大战数年,于明崇祯十五年( 1642年)五月初四攻占郑州,农民军伤亡惨重,粮草短缺,李自成在郑州西选址屯兵休养。当李自成率众走到贾鲁河畔时,只见贾鲁河如盘龙环绕,碧蓝河水中鱼虾跳跃,温泉喷涌,云雾缭绕,两岸丛木葱郁,奇花异草遍野争艳,阵阵果香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仙境。霎时,一缕金光穿林而出,紫气腾空酷似一条巨龙领首相望。闯王心中一阵大喜,连呼“上天赐我福地也”,于是下令在龙湾安营扎寨,屯兵休养生息,经过数月休整,义军恢复元气。李自成率义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直至北京登基。至今此地还留有闯王军中大旗的旗杆和点将台遗址。
冯湾村抓住依岭傍水的地理资源优势,依靠党的招商优惠政策,投资兴建生态植物观光园、冯湾山庄和三处垂钓休闲观光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9: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皇泥沟冯氏的故事
        赞皇县泥沟村,原名永乐庄。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路经此地,临时作为行宫,故名永乐庄;另有一种说法,永乐皇帝的行宫在此驻扎时,有一妃子喜施胭脂粉黛,永乐爱之,故永乐庄又名胭粉庄。至于永乐庄何时更名泥沟村,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村里老一辈人的口传,当时的永乐庄是一个树木茂盛,雨水充沛的好地方。后来又有一位皇帝南巡从此路过,因道路泥泞,马陷泥潭,无从动弹,皇帝仰天一声龙言:此处泥水沟沟的,就叫“泥沟”吧。泥沟村因此得名。
        泥沟村冯氏先祖自宁晋县迁来。宁晋县地处低洼地带,古时常遭受洪涝灾害。大约公元1758年左右,冯氏第十三世的两位长辈冯士佐、冯士伾兄弟为逃饥荒,不得不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一路乞讨,来到当时的永乐庄。来此以后,冯氏两位先祖始终恪守勤俭持家、忠厚待人的祖训,在长久的的相处中,村人渐渐被两位冯氏先祖质朴而高尚的品德所感动,在村人的帮助下,两位先祖在此定居下来,建屋置地、生儿育女,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事不得不提,其实泥沟村的冯氏是从宁晋县南关那带逃难过来的,后来南关在19世的时候后世无人了来泥沟村要20世的娃娃,以接续香火繁衍后代,因为族规规定不是本族后代不得录入家谱和(去世)进入祠堂,泥沟家族经过考虑后没人下去,后来宁晋南关长辈回去,去小王庄要了娃娃,为什么去小王庄要后代,其实在13世的时候是四位兄弟(长辈)分别离开家乡的,因为门最近才来泥沟村和小王庄要后代。目前泥沟村冯氏一族已有男丁110人,可谓是祖先庇佑,人丁兴旺。
         冯氏先祖在泥沟村辛勤耕耘,生活光景日渐好转,先辈们没有忘记故土的亲人,与宁晋县赵平邱的族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此之后,数次续家谱也从未间断,即使在条件最艰苦的年代,也尽最大的努力捐款。因为当时连自行车也没有,续谱时都是带上吃的凭两条腿走上两天赶回老家,很好的维护了冯氏家族谱系传承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在泥沟村冯氏与宁晋赵平邱族人的联络往来中,流传着许多相互帮扶的感人事例,据老辈人的口头传授和当代族人的记忆,兹枚举数例,以示族人。
        据村里老人回忆,1958年左右,有一宁晋县赵平邱族人,因灾荒来赞皇县乞讨,无奈之下投奔泥沟村冯氏族人,在当时人们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我村族众像对待亲人一样,将这一并不相识的族人接到家中居住,待生活好转后才送其离去。1960年左右,宁晋县赵平邱一族人自山西省太原回乡时,路过赞皇县,因意外丢失随身所带物品与钱财,来到了泥沟村冯氏本族,经族长商议后,每家每户凑了五角钱,小住几日后,故人带上凑的路费,才安全离开。
          泥沟村冯氏族人对故乡族人的帮助,故乡人会铭记于心。1988年在续冯氏族谱时,宁晋冯氏族人了解到泥沟村(当年大旱)生活条件不好,族委会特意将续谱的集资款全部退还,还筹集了数千斤小麦,准备给予生活困难的泥沟村族人以物资帮助,后被我村族人婉言谢绝,宁晋族人还表示,如果谁愿意重返赵平邱故乡定居,族人可以帮助建房分地,解决所有生活所需。1991年,泥沟村冯贵宝(21世)有一位做煤炭生意的朋友在宁晋县发生纠纷,冯贵宝在陪同朋友前去宁晋解决的过程中,意外得知宁晋县煤炭公司经理是赵平邱的冯氏族人,介绍后对方不但在饭店热情款待,还帮助冯贵宝二人圆满解决了纠纷。之后,时过境迁,2009年正月,续家谱的时候冯贵宝到了赵平邱打问族人,有此人,但在县城居住,今年4月30日,应赵平邱冯氏族委会邀请去商量再续家谱一事期间,贵宝又打听此人,方知现已退休。因为当时没有留下好的联系方式,阴差阳错,无缘相见,想表达谢意的机会就这样两次都错过了,甚为遗憾。
         2012年正月初五,宁晋县赵平邱的冯栓虎、冯学勤(21世)和冯强(22世)来泥沟看望本村族人,同时表示,可以为泥沟村的冯氏族人提供去宁晋县工作的机会。晚上冯胜利(22世)出资,在县城设宴答谢宁晋族人,并邀请本村的家族长辈同辈和宁晋族人欢聚一堂,共叙亲情,这是泥沟村和赵平邱的族人为数不多的一次家宴。用过晚饭后,由冯强开车安全离开,走后好大一阵子村里族人还念念不忘此事,至今记忆犹新。以上一件件的亲情往事,体现了我族鱼水般的血脉深情,也是前辈耐心教诲与后辈用心传承的结果。
        盛世修史,族兴修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冯氏宗族成立了家族委员会,邀请迁徙各地的族人将各自的迁徙经历和人文轶事编辑成文,以期传承后世,教化子孙。在此我非常感谢我的家族,自豪我是冯氏的后人。本人文化有限,拙笔记录了老辈人的口传与真实情况。
        冯氏第22世孙冯胜利整理记录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寺渡地杰人灵,人才辈出。1995年9月在村西冯姓祖坟遗址出土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封两渡寺人冯显为“明远将军”石碑一通,该碑书法精美、俊秀。
清道光年间村人冯昆任四川按察使时给成都武侯祠写下沉稳、厚重的“伊周经济”大匾一面。现存武侯祠大殿内。
清代有冯志学、冯峻、冯峨、冯宗均考中武举或武举甲科,到了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村中书法、武术高手不断,有冯建勋、冯加民、冯秉玥等人。
两寺渡也是刀客侠士聚集的地方,清末有名的刀客“黄牛”被清府捉拿斩首时高吼秦腔,徒弟、村人摆酒数里,据说喝了100碗都没醉,大气凛然赴向刑场,彰显典型的关中楞娃性格。
提起两寺渡也被称为“拳呱呱村”,最有名的是红拳和牛拉鼓。解放前十大关中刀客,两寺渡竟有2人之多。两寺渡村冯建勋于1953年11月在天津举办民间民族形式运动比赛及表演大会上全国比赛夺魁,后来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咸阳两寺渡村人冯昆官至清四川按察使,他的后裔冯西海长篇小说《爱恨无奈》去年出版后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10: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丰顺冯氏宗亲总会馆
落成典礼有感
                                                 冯德迈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8年1月13日,我们冯氏宗亲在丰顺县汤坑镇铜盘冯氏宗亲总会馆欢聚一堂,举行丰顺冯氏宗亲总会馆建设落成庆典。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有来自广州、深圳、惠州、东莞、潮汕、普宁、平远、五华等广东省内的冯氏宗亲和来自贵州、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海南、河南等省外的冯氏宗亲,以及泰国等地的海外冯氏宗亲,共计千余人。海南澄迈五名宗亲代表也有幸参加了此次庆典活动。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惊讶于丰顺冯氏宗亲总会馆的辉煌靓丽,佩服于丰顺冯氏宗亲会及会馆筹建委领导的魄力,更感动于热心宗亲的慷慨捐助。筹建委领导、热心人士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任劳任怨,不辞劳苦,日夜奔忙,为会馆建成功不可抹。他们积极倡导,积极奉献,亲力亲为;他们深明大义,仗义疏财,慷慨解囊,才有会馆的竣工落成。从2014年冬启动筹资,到2017年落成,历时4年,共筹资1200多万,其中,冯世纪、冯永超、冯小华3名宗亲各捐200万,为彰显他们的功德,会馆大礼堂——“纪超华大礼堂”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侨亲17人共捐273.9万元;捐万元以上者120多人;捐千元以上者500多人。并采取捐资与人头出资相结合,进行筹资。真乃集腋成裘,汇涓成流;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切,都深深地反映了我们冯氏宗亲的相知相守、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也充分展示了我们冯氏人才辈出、事业兴旺的无限风采!
我有机会回到老祖宗开基之地参加宗亲总会馆建设落成庆典,通过参加庆典、走访参观、接触交流等,既真切地体会到祖源宏远、祖脉深厚、祖阴庇远、族声远扬;也深切地感受到众志成城的能量和合族团结的力量。同时,还感受到现在有了一个方便联谊、凝聚力量、启励后人、开启未来的平台是多么的重要。
  我想,我们在为丰顺冯氏宗亲总会馆建设落成庆贺的同时,也希望把宗亲总会馆建设成为我们效法先贤、崇尚礼义、遵纪守法、承先启后、光大门庭、光宗耀祖的场所;成为敦亲睦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场所;成为教化子弟、熏陶菁英的文化场所。使冯氏族人融合到社会大家庭中,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致力于增强族人凝聚力,为建设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1月15日写于丰顺县汤坑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20: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生态庄园
2018-11-04   
  冯氏生态庄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花坪镇原十六冶知青农场,当时有400多名知识青年在这里开垦,创造了历史开垦记录,这里热闹非凡。距市区30公里,近临著名的丹霞山仅15公里,拥有4500亩的天然森林群山环抱,含800亩种养殖场地,生态环境优美,是一个集“三高”农业、科研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庄园。
  冯氏生态庄园于2007年开始投资建设,现已开发出“土猪、土鸡、塘鱼、水果、树木、蔬菜”6系列大示范园区。庄园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物种丰富,让客人来到庄园,暂离喧嚣的都市生活,过一种全新的“天人合一”生态型的休闲农庄生活。
  冯氏生态庄园,以“自然、绿色、生态、环保”为主题,为您提供生态娱乐,动植物观赏,品尝自种自养的有机绿色农家菜肴及各种名优水果。这里四季瓜果飘香,各种生态休闲设施应有尽有,提供优雅舒适的住宿及餐饮服务;这里远离都市烦嚣,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迷人,自然地貌蔚为壮观,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是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家庭亲朋好友活动聚会、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冯氏生态庄园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保护建设,以更高、更远的奋斗目标,向世人展示一个全新生态休闲度假的庄园新形象、新典范。
  冯氏生态庄园生态基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无污染源,道路畅通,出行及吃住方便;现共开发了“土猪、土鸡、塘鱼、水果、树木、蔬菜”6大系列示范园区,拥有大量专业技术员、管理人才和种养殖人才,全程跟进,构建一个严谨科学的新时代生态种养殖基地。
  土猪系列养殖区:建设规范化养殖猪舍,分怀孕室、分娩室、保育室、生长室、育成室五大舍区,专职技术人员驻场管理监控;此外,养殖区人员进出设立严格的预防消毒清洁室,防止区外人员携带有害细菌进入区园,确保猪舍养殖的安全,防止疫病发生。绿色猪食饲料加工仓库,将麦麸、玉米、大豆等有机绿色食物进行搅碎搭配,100%的有机饲料,不含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土鸡系列养殖区:土鸡全部在园区山林果树间进行放养,以谷子、玉米、山林间的虫、草等有机食物为主食,统一规范化的鸡舍,科学严谨的产蛋、孵化、保育流程措施,保证了冯氏庄园出产的每一只土鸡和鸡蛋都最是优质、最具营养价值的。
  塘鱼养殖区:天然山河间,庄园鱼塘连绵环绕,绿水波光粼粼,映衬着排排整齐鱼舍;养殖的塘鱼种类丰富,包括草鱼、扁鱼、雄鱼、花莲鱼、叉尾鱼、罗非鱼、鲶鱼等品种,并开
  发可供游客划艇垂钓等休闲项目。水果系列种植区:主打种植冯氏特有品种柚子500亩;此外还开辟大量杨梅、金秋梨、枇杷等水果品种。树木、蔬菜系列种植区:主要种植香樟树、桃花树、桂花树等名贵品种树木;油菜、韭菜、蒜毫、菠菜等土家蔬菜。
  冯氏生态庄园基地构建“循环生态生物链”种养殖方式,充分展示了高科技成果的特色,现代农业的风采,突出科技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广大居民、游人提供了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学习、体验乡情农趣,回归大自然的良好场所:
  冯氏生态庄园生态基地建成一个集生产示范、观光采摘、民俗餐饮、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生产示范区。一年四季花繁叶茂,珍奇瓜果,硕果累累,使人目不暇接,既增加了游客的亲绿空间,又可观赏采摘。冯氏生态庄园将开展“农事体验”活动,使久居都市的人们重新体验田园生活,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享受自耕自收的乐趣。
  冯氏生态庄园生态基地正以全新的庄园理念,使游客在旅游悠闲的同时,找到回归自然感觉,亲身感受到农村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蕴涵的深厚,使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公司:韶关市冯氏生态庄园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韶关市花坪镇奎塘村
  联系人:程小姐/冯先生
  联系电话:18719137066/139278299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2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宗祠位于翠亨村东部,是孙中山幼年读书处。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东,占地118平方米,砖木结构。冯氏宗祠是翠亨村冯姓人家的祠堂。清代后期曾作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农家子弟学习四书五经,进行启蒙教育。清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并对塾师只要求学生背书而不给学生讲解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同学结为好友。冯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次对该祠堂进行保护性维修。冯氏宗祠,为硬山式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抬梁为瓜柱形穿斗。二进四间并辟有厨房建筑布局,二进前置有天井。
  2000年11月29日,市人民政府把冯氏宗祠确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2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祠堂位于陆川县良田镇冯杏村冯村,每年祠堂都有一个盛大的,村民们在每年的年初二至初五集中于祠堂朝拜神像,为全村人祈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21: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捐藏馆”
2018年12月3日,“冯氏捐藏馆”正式在武汉大学开馆。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与其兄长冯天琪、冯天瑾将一大批冯氏珍藏文物及艺术品捐赠给武汉大学。90多件珍贵藏品现场对外展出。
展览展品主要包括冯氏两代学人所收集的珍藏文物及艺术品,既有张大千先生的山水画作,也有欧阳中石先生的珍贵墨迹,还有冯氏父子与唐醉石等名士往来信札以及古钱币,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13: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冯氏钢琴艺术博物馆始建于2012年12月,坐落于青岛市崂山区香港东路397号,石老人高尔夫球场对面东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2: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首部共享农庄主题电影《没有冬天的村庄》,以浓郁的海南特色,彰显的共享农庄特点,展现着新农村建设,于2019年2月23日在海口冯塘绿园开机,这也是春节后在海南开机的第一部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咸宁(北宋时期地名为江夏永丰驿)是冯京公出生地、而且当前在咸宁有关冯京的历史遗迹和景点多于新密,各京公后裔宗亲多前往咸宁市文笔路、青龙山公园的京公像祭拜(大石像约八米高),举行秋季京公祭拜大典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家店史回忆
作者:         冯乐进
出版社:         冯家店史
印刷时间:         1990-07
出版时间:         1990-07
装帧:         平装
好地方书店  山西省临汾市 大印象
九品¥180.00
挂号印刷品: ¥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桥村志(精装)
作者:         《冯桥村志》编写组编
出版社:         上海市奉贤区《冯桥村志》编写组
出版时间:         2008
装帧:         精装
小伍书屋  上海市徐汇区 小蒂
九品¥60.00
快递: ¥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1: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燕冯素弗墓
作者:         辽宁省博物馆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8
装帧:         精装
槐轩书斋  北京市朝阳区 玩儿家
全新¥265.00
快递: ¥5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2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三镇
       在贵州省开阳县中部偏北、长岭岗东麓。面积352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乌江村,人口 3510。以原冯公、三合两地各取一字命名。1932年设冯公镇,寻废。1992年合并马江、毛栗、瓮昭、毛坪四乡设冯三镇。矿产有煤、磷、硫。产玉米、小麦、稻、烟草、油菜籽等。开南公路经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20: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家
      集镇名。在山东省乳山市东北部。冯家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5470。明洪武年间,冯姓从云南迁此定居,即名冯家。民国曾设冯家镇,后废。民国《牟平县志·政治志》:“冯家集,实为县南第一大市场,市内商号林立,应有尽有,每逢集期,百货云集。山茧、桑茧均为输出大宗。”1950年后历为第七区、冯家区、冯家乡、冯家公社机关驻地。有工艺品、建筑、农具等厂。牟浪公路经此。
     村名。在海南省万宁市西南部。属礼纪镇。人口 2160,为汉族。传说先有冯姓人到此定居,故名冯家村。是礼纪镇第一大村。产稻、甘薯、槟榔、胡椒、橡胶、益智等。有公路通礼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2:17 , Processed in 0.1250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