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冯海涛主编

冯氏科技人才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20: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喇叭》
作者:        冯报本 冯炜然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58-10
印刷时间:        1963-09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118页
八品¥48.00
挂号印刷品:¥6.00
快递:¥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2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2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祖荀】(1880---)
          出生于浙江杭县,即如今的杭州市。
          冯祖荀先生,字汉叔,是中国现代数学研究与教育的先驱,在中国的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开历史之先河,破纪录创造“ 第一”:他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的大学中第一个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创办人与系主任;还是中国第一份科技译刊的创办人……
  在北大之外,冯先生还兼任过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以及东北大学数学系主任,为中国这三所大学数学系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
         冯先生道德文章,高山景行,称得上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开山鼻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1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言安(1899~1963)
        来安县人。早年就读于安庆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赴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主攻生物学,后转入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民国23 年(1934 年)回国后,致力于农业、园艺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曾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劳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云南大学教授。1949 年后,任安徽大学园艺系教授。曾对云南、山东、东北、浙江、河北、江西及江淮地区的果树、蔬菜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为国家园艺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安徽省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0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用高等数学
作者:        陈水林、冯影影、黄静 编著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
装帧: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188页
九品¥6.60
快递:¥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1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秉铨】(1910~1980)
          中国电子学家、教育家。1910年10月20日生于河北省安新县。卒于1980年3月6日。193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任岭南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2年入燕京大学深造,193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岭南大学任讲师,后任副教授、物理系代主任。194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43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讲师、研究员。1946年回国后,任岭南大学物理系、电机系教授、系主任、理工学院院务主任。1948年任岭南大学教务长,1951年兼物理系主任。1952年任华南工学院筹委会委员、教授。1955年任华南工学院第一任教务长。1962年和1979年先后两度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冯秉铨在广播发送技术、电声、水声等学科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发表的重要论文有20余篇。如《强力振荡器的板极效率》、《强力振荡器的相角补偿》、《测定强力管静态特性的一个新方法》、《互感耦合双回路振荡器的一些特性》等。他的专著《电声学基础》、《无线电发送设备》(上、下册)被用作全国通用教材。1965年,编写出重要著作《振荡理论》。他于1975年编写的《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近年来的发展》一书,曾获1983年世界通信年全国优秀通信科技图书一等奖。冯秉铨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线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电子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广东省物理学会理事长等。冯秉铨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7: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修吉】(约1914--)
      壮族。水泥化学及水泥热工专家。广西天等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1年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台南工学院电化系主任兼教授。建国后,历任华新水泥厂主任工程师、建材部建材科学研究院水泥热工室主任、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教授、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十年代创建的回转窑热工标定方法和应用反光显微镜鉴定水泥熟料岩相等研究成果,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和推广。八十年代致力于硅酸盐水泥熟料岩相的研究,提出了微量离子对B--GS稳定的新理论。撰写的《应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掺杂硅酸二钙的晶体缺陷》,填补了我国水泥科研领域的一项空白。撰有《利用人造矾土制造高铝水泥》、《微量离子对B--GS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等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21: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植物学史图鉴(精)
冯广平敬赠
作者:        冯广平 等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04
版次:        1
印刷时间:        2011-04
印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16开
页数:        179页
字数:        353千字
九品¥45.00
快递:¥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2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超声学研究——冯若教授七秩华诞纪念文集
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 编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87页
八五品¥8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21: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汇——元素与秩序
作者:        冯峰[等]编著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版次:        1
印刷时间:        2009-10
印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8开
页数:        203页
九品¥15.00
快递:¥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5: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新德】(1915,10,12--)
       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1933年他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清华园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时,"七七"事变爆发,北方各大学南迁,他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昆明。1938—1939年执教于云南大学,1940年转到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任教,1941年12月到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先做该系系主任李寿恒教授的研究生,后当讲师教有机化学。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1946年入美国印地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C.C.普赖斯(Price)指导下,完成了“氯代乙烯基萘的合成、聚合与共聚合”博士论文,1948年8月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橡胶公司奖学金。
学成后,他接受清华大学聘请于1948年9月回到上海,新婚不久即偕同夫人叶学洁乘船北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回到清华园。从芦沟桥的炮声中离开清华园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经历了十一个春秋,他回到母校,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春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3年春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安排他去上海调查塑料工业。三周后写出《上海塑料工业调查》报告。1954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委派黄耀曾研究员来京筹建化学研究所,冯新德也被聘为筹备委员会委员,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被聘兼任研究员。1955年起他还受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委员会委员,在王葆仁主任委员的主持下,参加了有关高分子化学的各项规划工作。1977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即院士。1983年以来受聘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198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到日本讲学。1988年以来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冯新德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报>和《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即英文版《中国高分子科学》)的主编,该刊的前身是1957年创刊的<高分子通讯>,他一直任该刊中英文副主编直至1986年。他还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重大、重点项目,计有“七五”期间的“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和“八五”期间的“烯类聚合反应与产物精细化的研究”、“生物材料研究”。他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并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上册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尚未出版。冯新德为发展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高分子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级奖励6项。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于194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烯类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共聚、非共轭烯的环化聚合、烯类光敏引发聚合、开环聚合、嵌段共聚合等;70年代开始研究功能高分子,特别是高分子生物材料和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等,对发展我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1 1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元桢】(1919年-)
          生物工程学家、生物力学家,生物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称为“生物工程之父”。江苏武进人。
1937年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航空系,1941年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同时攻读研究生,194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即赴美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加州大學華裔學者協會理事會創會理事兼顾问团主席 。
      他在生物力学、航空工程、连续介质力学等领域有重要成就。曾出任世界生物力学组织主席、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等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美国“百年大奖”、美国国家工程院“奠基者奖”等多个奖项。在中国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2000年获美国科学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生物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160;冯玉麟(1920.8-1990.7)  
       黑龙江巴彦县人。1940年毕业于长春农村技术养成所,开始甜菜育种、栽培的研究工作。东北解放后,先后担任巴彦县苗圃主任、松江省立试验场股长、黑龙江省特产试验站站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在呼兰成立后,冯即参加了研究所的建设和领导工作。1976年6月,任省甜菜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任农业部甜菜专家顾问组组长,1987年离休,职称研究员。冯参加了甜菜3号、4号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的全国甜菜种植区划研究,获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冯主持编写了《甜菜栽培》和《中国甜菜栽培学》等著作,成为我国甜菜科学史上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科学专著。1990年7月,冯率专家组到我国西北进行甜菜生产考察,不幸中途发病,在北京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6: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江华获评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

2019年3月26日,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公布了第十四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冯江华获评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

冯江华从事电气传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研究工作30载,一直致力于列车牵引系统集成和平台产品工程化研究,主持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央商用空调永磁高速直驱系统,参与建立了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高速、重载牵引控制技术、标准和产品体系,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进步,并将核心成果拓展到商用空调、冶金轧机、矿山电动轮车等高端装备领域,是我国电气传动领域杰出领军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2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之榴】(1921,04--)
             女,浙江海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美国罗威尔纺织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多次参加国际和双边学术交流会议;曾多次荣获省“科技战线先进工作者”、省市“劳动模范”、全国、市“三八红旗手”、市侨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吉林省和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中科院开放实验室“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曾任吉林省第三届侨联主席,现为名誉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叔瑜(1924.6.20- )
      爆破工程专家。四川省邻水县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50年代最早将苏联大爆破技术引用到我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建设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协助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的研究。提出的大爆破药包布置理论和计算参数、参与国家科委三峡工程水利大组爆破小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定向爆破筑坝的设计理论和坝体堆积计算方法等已被国内工程普遍采用。通过铁路路堑大爆破工点的大量调查,为建立爆破工程地质学奠定了基础。参与和指导国家科研项目“七七工程安全防护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我国爆破安全、大爆破、城市拆除爆破三部法规的编写和制定工作;积极推动创建了我国工程爆破协会,担任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对促进我国爆破工程作业的安全、可靠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与交通部广州黄埔港航道炸礁工程,解决了万吨轮通航问题,推动和组织铁道部石方深孔爆破机械化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力推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在路堑边坡和隧道开挖中应用。提出建筑物拆除爆破理论,在工程实践得到广泛应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海涛   冯文化研究会会长; 冯文化丛书编委主任;中华冯氏史料馆 馆长。     微信号 fht 196409;  电话 1393940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2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俊凯论文选集
作者:        冯俊凯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九品¥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2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五-九五中国内燃机配附件系列型谱
作者:        冯愈 编辑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时间:        1993-05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九品¥36.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20: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船用襟翼舵 (89年1版1印480册)
作者:        冯崇谦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9-09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九品¥15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1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纯伯(1928,04,16---)
       自动控制学家。1928年4月16日生于江苏金坛。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58年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电机系,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4年为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系统建模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方面,根据对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方法,提出一种消除最小二乘辨识中的偏差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建模新方法,可用于开环及闭环动态系统辨识、降阶建模、集元辨识、频率特性辨识等。以泛函分析为工具,深入地研究了并联、串联、反馈等复合动态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给出其无源度的计算,因此扩展了已有的无源性定理、V.M.POPOV的绝对稳定性判据等。这些都是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工具。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采用智能型的逻辑切换消除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当存在未建模动态时产生的失稳现象,提出采用智能切换实现仅用输出反馈即可实现的滑动模态控制。&#160;
(冯海涛 冯文化研究会会长;冯文化丛书编委主任;冯氏史料馆馆长。微信号 fht 196409;电话 1393940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22: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国良,40岁,中共党员,2001年参加录井工作,目前担任录井公司地质研究中心勘探组组长。
  主要事迹:
  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致密油藏及古潜山油藏,带领团队分别在雷家致密油藏、曙光及齐家潜山内幕油藏开展技术攻关,提出储油一体、潜山立体勘探等新观点,成为开启辽河油区致密油藏及潜山油藏高效开发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近年来,他们中心上报预测储量5118万吨,控制储量732万吨,探明储量121万吨,中心党支部多次被评为“长城钻探先进基层党支部”、“最佳创造力党支部”,他本人也被评为“录井公司首席技术专家”,2014年度“长城钻探劳动模范”,2016年度“长城钻探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他曾经获得长城钻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是他的人生格言。
  “雷88井、曙古169井、杜古89井......”冯国良对这些经他手上“诞生”的油井如数家珍。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每一口高产井都是他精心雕琢、匠心打造出来的。16年一线历练,他凭借一双肉眼练就“火眼金睛”。他带领团队瞄准辽河油田“致密油藏”和“潜山内幕油藏”两块难啃的硬骨头,创新思维,攻克难关,为辽河油田部署14口预探井,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创造了把边角余料打造成金山银山的传奇。
  2017年,长城钻探典型选树投票活动如一股强劲的旋风,迅速在网络上掀起学习“工匠精神”,为“长城工匠”点赞的热潮。“勘探先锋”冯国良的名字也在朋友圈一次次的转发和点赞中走入更多人的视野:7天内获得点赞32650次,占13名选手总票数的22%,居于排行榜第二位,让人们一下记住了这位勘探先锋,录井人的优秀代表。
                                                               搜集整理 鲁彬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7: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钟越】(1931,12,31---)
       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 1982年10月逝世。祖籍河南省唐河县。在新型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祖父冯台异是清朝进士,在湖北崇阳当过知县。
      父亲冯友兰曾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学者。母亲任载坤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前辈任芝铭的女儿。冯钟越先后在昆明、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在大学读书时他就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的积极分子,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冯钟越开始参加工作走向生活的时候,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起步,航空工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建设。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放弃了留校和去昆明工作的愿望,毅然报名服从组织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加入了建设航空工业的行列。
  当时,航空正业按照中央确定的由修理到制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发展方针,在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转变以后,从1955年开始筹建航空科研机构,开展研究设计工作。1956年,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了,从此冯钟越开始了飞机结构强度的研究工作。
  在冯钟越从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25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机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飞机结构布局形式不断改变,因而在强度计算方面,传统的理论方法有的已不再适用。所以,开辟新领域、研究新技术、实现新突破,以满足研制新型飞机的需要,就成为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主要课题。加之,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研究亦成为强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冯钟越知难而进,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而推动了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不断进步,为发展祖国的航空科研事业作出面贡献。
  冯钟越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能把握本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科研工作的主我方向,规划科研铝攻关课题,一旦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亲自组织实施,带头攻关。他既有战略思想,又有战术目标;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科研管理工作上,他胸怀全局,指挥若定,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他对科技人员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在审查报告时,他对其中的数学公式都要逐一验算,甚至连标点符号、错别字也不放过。
  冯钟越在科技工作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带出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科技工作的实干家。对科技人员压担子、上课题,既大胆放手,又及时给予指导,使他们在科技工作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他很关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外语水平的提高,给予他们学习进修的机会。他特别注意技术尖子的发现和培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技专家刘夏石就是冯钟越当时重点培养的技术尖子之一。
   由于在科技工作中的建树,他成长为祖国第一代飞机结构强度专家,先后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委员,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冯海涛 冯文化研究会会长;冯文化丛书编委主任;冯氏史料馆馆长。微信号 fht 196409;电话 1393940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2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宗炜(1932.9.13- )
         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开拓我国酸雨生态影响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领域。阐明了我国酸雨的生态影响机制,建立了生态监测与试验方法,首次定量提出了南方11省(市)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筛选出一批抗酸树种,研究成功受酸雨危害的马尾松林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率先研究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退化机理和生态恢复技术,经长期定位实验筛选出杉木、火力楠等混交林,并阐明了其改善林地生态环境的机理。是最早公开提出保护东北红松天然林,改大面积皆伐为择伐理论依据的学者之一。主持中国科学院(1986-2000)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该领域研究战略目标、方向任务和生态网络建设提供了蓝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奖励。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海涛 冯文化研究会会长;冯文化丛书编委主任;冯氏史料馆馆长。微信号 fht 196409;电话 1393940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1: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肇华(1935~)
       来安县新安镇人。吉林工业大学教授。1956 年8 月从长春拖拉机学院毕业后,到吉林工业大学任教,1981 年2 月至1983 年3 月为美国威斯康辛—— 麦迪逊大学访问学者。曾获得省及部颁发的科技奖,并获吉林省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称号。发表著作及论文20 余篇(部)。
(冯海涛 冯文化研究会会长;冯文化丛书编委主任;冯氏史料馆馆长。微信号 fht 196409;电话 1393940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09: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科技人物志】:
冯士筰(1937,03,08---)
       物理海洋和环境海洋学家 ,生于天津。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与合作者提出了超浅海风暴潮理论和数值预报模型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风暴潮专题,为我国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输运方程。与合作者提出的新型长期输运方程式已用于美国Chesapeake湾时均盐度场以及富营养化问题和渤海营养盐、初级生产问题等的模拟和预测建立的斜压浅海环流方程组应用于渤海、黄海、东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和机制研究。代表作有《风暴潮导论》和《浅海环流物理和数值模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1:48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