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763|回复: 1

广东省部分冯姓村庄简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0 2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省部分冯姓村庄简考

冯村(Féngcūn)在花县县城西北12.5公里。属狮岭镇。宋代冯氏 从南雄迁此立村,故名。

    杨屋(Yángwū)在花县县城北6.3公里。属狮岭镇。含17个居民点。 明洪武二年(1369),杨氏从冯村来此建村,故名。

   冯村(Féngcūn)在增城县城西南21公里,南香山东北麓。属宁西镇。宋代冯氏由南雄迁此,故名。

   上九顷(Shàngjiǔqǐng)别名冯马庙。在番禺县城东南27.5 公里。属横沥镇。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村。因村址位于围田上,面积约九顷,故名

   冯马三(Féngmǎsān)在番禺县城东南28公里。属横沥镇。1950年以冯马庙村为中心,设冯马乡。1958年分设三个大队,本大队称冯马三大队,故名。

   芦苞(Lúbāo)在清运县城西北14公里,浸潭圩南侧。属浸潭镇。明嘉 靖年间(1522—1566),冯姓由阳山三婆洞迁来建村。此地小河环绕,河边芦苇丛生,故名。

   冯田(Féngtián)在饶平县城北14.3公里。属新圩镇。因座落于山间盆地,村前成片农田,取“盆”与“冯”谐音而得名。

   高村(Gāocūn)在南海县城东北10.6公里。属盐步镇。相传清初冯氏建村,后多姓聚居。因地势较邻村高,故名。

   坐各(Zuògè)在高明县城西南15公里。属杨梅镇。清初冯姓从南海迁 来。建村时种有皂角二株,并以树名村。后树枯死仅存树头,称皂角根,讹作座阁根,再改成此名。

  牛山圩(Niúshānxū)在台山县城东南28公里。属都斛镇。明弘治年间(1488—1505)冯姓始建。圩南有牛山,其北端形牛尾,故称牛尾山圩,简称今名。

   旧驿(Jiùyì)在恩平县城西1.8公里。属江南镇。原为阳江通肇庆等地途中驿站,元至元年间(1264—1294)冯姓来此定居,故名旧驿。

   雁鹅村(Yàn écūn)在恩平县城北偏东18.6公里。属良西镇。清康熙年 间(1662—1722)冯姓建村,村场酷似雁鹅展翅,故名。

    七堡里(Qībǎolǐ)在恩平县城北偏东21.4公里。属牛江镇。明隆庆四年(1570)冯姓先祖等七户人从本镇梨园村迁此,每户建碉堡式住宅,故名七堡里。

   仕洞(Shìdòng)在恩平县城北偏东22.3公里。属牛江镇。宋代此处已名为仕峒。元泰定至元统年间(1324—1335),冯姓先祖从石潭村迁此,村名渐俗成仕洞。

    莲塘(Liántáng)在恩平县城北偏东22.4公里。属牛江镇。元至正年间(1341—1370)冯姓先祖从仕洞迁此。地形似莲花,又有池塘,故名。

   中东西(Zhōngdōngxī)在鹤山县城东北1.5公里处。属沙坪镇。南宋咸淳二年(1266)冯姓建村。河涌交错,聚落建在土墩上,以方位名村。

    越塘(Yuètáng)在鹤山县城东部。属沙坪镇。南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 )冯、邓、易姓从南雄迁此。聚落间有鱼塘相隔,来往均经塘基,故名越塘。

   里村(Lǐcūn)在鹤山县城南偏西16.5公里。属共和镇。南宋咸淳四年(126 8)冯、谭、郭、李4姓相继自新会迁此开村。三面环山,相对封闭,故名里村。

    水口(Shuǐkǒu)在鹤山县城西南11公里。属龙口镇。南宋咸淳九年(1273 )冯姓从南雄徙此。初称康宁里。后因村在石寮、四堡两溪水汇合处,改名水口。

   粉洞(Fěndòng)在鹤山县城西12公里。属龙口镇。含旧村、新村、村仔等5个居民点。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冯、李等姓开村。处群山环抱之中,进去 如入洞,故称返洞,雅称粉洞。

   福迳(Fǔjìng)在鹤山县城西偏北12公里。属龙口镇。含太平、牛眠、高田等6个自然村。南宋咸淳四年(1268)冯姓由南雄徙此。原名朱六合,后认为封建迷信,改称注福。民国26年(1937)与药径乡(今粉洞)合并,各取后一字成福迳。

    大埠(Dàbù)在鹤山县城西北5.3公里。属古劳镇。南宋咸淳二年(1266)冯姓建村。近村河边设有步级上落,称大埠。别称大步头。

     水口圩(Shuǐkǒuxū)在阳春县城西偏南20公里。属潭水镇。四条小溪于此汇集,故称水口。清光绪年间(1875—1908),李、林、翁、冯姓先后到此经商,渐 成小圩集。

   冯村(Féngcūn)在徐闻县城东北33公里。属前山镇。原为冯姓开村,以姓氏名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陈姓迁入,冯姓迁离,沿用原名。

   官塘(Guāntáng)在珠海市区北10公里。属金鼎镇。南宋末冯、余 、卓3姓到此各辟一小村,其中卓姓村名长塘。后三村渐连成片,卓姓人众,遂以其二世祖官养之“官 ”字改村名,称官塘。

   铜盘(Tóngpán)又名大铜盘。在丰顺县城东南3公里,北河沿岸。 属汤坑镇。旧称童彭村,因多姓杂居,童、彭姓为多得名。后因冯姓人口增长较快,取童彭谐音改称铜 盘。

   东楼(Dōnglóu)在惠阳县城西北29.7公里。属陈江镇。清康熙年 间(1662— 1722),洪、冯、袁3姓在此定居。洪氏祖籍敦煌,分流广东,初村名东流。后谐音东楼。

   黎顺(Líshùn)在河源县城东42.3公里。属康禾镇。明初村民多姓黎,故名。明中叶,冯氏从安徽凤阳迁入,地名沿用。

   埔町(Pùdīng)在海丰县城西南19公里。属马宫镇。明万历十三年(1 585)陈、冯氏迁此。因处荒埔上而得名。

   公坡镇(Gōngpō Zhèn)文昌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偏北。驻地清初形成集市于老市坡,因明代名仕邢宥和邱浚互访时经常在此歇息,得名公坡市。民国31年(1942)又在发山坎建发山圩,建国后合并为公坡圩。建国前属冯凤乡。1958年成立公坡公社,1986年建镇。

   冯坡镇(Féngpō Zhèn)文昌县辖镇。在县境北部沿海。驻地冯 坡圩原为荒草山坡,清代冯祝刚父子于此开店经商渐成圩集,取名冯家坡,简称冯坡。建国前设冯坡乡。 1961年成立冯坡公社,1986年建镇

   香山村(Xiāngshāncūn)在文昌县城北33公里。属冯坡镇。村中多杨桃树,果实芳香,故名。

   红岛乡(Hóngdǎo Xiāng)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辖乡。在县境中部偏东。乡政府驻新市。清末建村,时有冯公保带兵驻此,有15户汉族人开铺形成新集市,故名新市。1952年琼中县人民政府在此成立。1958年又于此成立红岛公社,1986年改设乡。

   南香山(Nánxiāng Shān)又名南樵山、南香山。在增城县城西南22公里。东起路边村,西至七娘坛,南起向南屋,北到冯村。北西走向,面积 22.94平方公里。主峰公明顶海拔433.2米。秦代因南国山绿花香,得名。明、清时与南海县西樵山齐名,曾称南樵山,与罗浮山合誉“三樵”。

    朱六合  现龙口镇福迳各村的别称。南距龙口镇区7千米。人口2200人。约700年前,冯姓人氏从古劳镇连城的钱江村迁至此聚居。以地貌“猪落谭”得村名。不雅,遂以其六个居民点称“六合”,猪落潭与“朱六合”土话谐音相近,遂雅化为朱六合。在民国初年,又改称为“注福”村。1937年与药迳(今粉洞)合并,各取一字称“福迳”,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四坊位于越塘西南面,属沙坪镇越塘村委会辖,是越塘九里十三坊中的四坊,分别为大朗坊、松背坊、大元坊、望楼坊,简称四坊。坊人绝大多数为冯姓,只有少部分为邓姓和黄姓。大朗坊是沙坪地区冯姓祖先定居最早的地方,相传:“先有大朗,后有越塘”之说。南朝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冯姓始祖维公(时属广州某军队统领)及其两个儿子至此定居繁衍,把大朗称作古岗州,后又称湖尾;后来,其父子因战争离开,留下空屋。直至南宋末期(1274),世祖雄州从南雄珠玑巷经海上漂泊至此定居谋生,并繁衍开枝。松背坊,因村后满山松树,故名“松背”。望楼坊,坊前有一红米石古老城楼,与坊相望,故名“望楼”。1951年,松背坊和大元坊合称“松元村”,今称四坊三村(大朗村、松元村、望楼村)。

    和平村现称坪咀。在龙口镇西南角。是湴蓼村民委员会辖村。和平村原分两小村,一称大树坊村,一称坪咀村。1958年后合二为一,更名为和平村。冯氏祖先于元大德四年(1300)从新会积谷边迁雅瑶旋迁此开村。现有568人,90%以上姓冯。华侨及港澳台同胞842人。

      维墩在古劳镇。明洪武廿七年(1394)邑人冯八秀创修“古劳围”,围垦沙田而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维墩原辖坡山、新星、上升,双桥四乡(坡山今划入沙坪镇)人口约一万人,有华侨港澳同胞1.8万人,是鹤山市重要侨乡之一。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3-6-1 00: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盘(Tóngpán)又名大铜盘。在丰顺县城东南3公里,北河沿岸。 属汤坑镇。旧称童彭村,因多姓杂居,童、彭姓为多得名。后因冯姓人口增长较快,取童彭谐音改称铜 盘。
这作者肯定没仔细考查弄清楚!!!铜盘是两个村子,什么叫铜盘(Tóngpán)又名大铜盘?铜盘是有两个村子,一个就上面所说的大铜盘村,还有个新铜村【人称小铜盘】,两个村清一色的都全姓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09:59 , Processed in 0.1093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