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90|回复: 4

百年"冯家老宅"风雨飘摇 凤桥徽式老建筑期待保护

[复制链接]
fengq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17 21: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石佛寺附近有一处老宅,听老人说是100多年前一户有钱人家造的,主人姓冯,我小时候常去玩,里面很气派,不过现在已经倒了很多,如果再没人管,过几年就看不到这样的房子了。”近日,一位读者致电本报党报热线说。
  20日,记者前往凤桥石佛寺一探究竟。走过一片厂房,远远就看到一座占地两三亩的清末徽式建筑,坐北朝南,临水而建。高高屹立的马头墙、泛旧斑驳的灰墙壁、层层叠叠的青砖黛瓦似乎都在向世人述说它的百年风雨。周围居民告诉记者,这就是“冯家老宅”,曾一度作为镇里的粮仓使用。
  82岁的冯志祥是这座老宅的看门人,也是冯家在嘉兴唯一的后人。听说记者要采访,冯志祥用有些颤抖的双手掏出钥匙,打开围墙大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锁。跟随着他,记者穿过一条半身高杂草掩映着的石板小路,来到老宅面前。“作孽啊,以前这条路边一大片都是房子,现在倒塌了2/3都不止。”冯老一边叹息着,一边缓缓打开已许久未触碰的木门,一座古香古色的徽式宅院立即映入眼帘。
  门厅上方是两米来高的砖雕,虽然上面到处是人为砸毁的痕迹,但从残留的流畅的云纹、丰满的花瓣依旧可以看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往前走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天井,里面杂草丛生,地上落满了碎砖和断瓦,让人无从下脚。正厅因为年久失修,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气,泛旧起皮的墙壁上偶露斑驳的苔藓,让人很自然想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天井周围是两层楼的厢房,一律是精雕细刻的木窗,蛛网、虫斑……木头上清晰可见百年风雨的印记。记者本想上楼看看,结果却遗憾地发现一边唯一的木制楼梯已完全坍塌了。而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楼上墙壁石灰剥落处,露出了蓝色的精致花纹,还有屋顶高高飞起的檐角,似乎都在无声地述说着曾经的辉煌。
  站在天井里,冯志祥对记者的介绍时断时停,浑浊的眼中不时露出或喜悦、或惆怅的神情。“这个宅子是光绪二十八年,我的曾祖父冯嗽六建的。当时曾祖父与朋友叶文辉在嘉善合伙开‘永正油坊’,攒了不少钱,就建了这个宅子。以前我们冯家也算是凤桥的大户,冯氏近房在这里建了二三十间房子,还有远房建的20多间,当时凤桥谁不知道我们冯家。”然而,到了冯志祥父亲这一代,冯家渐渐衰败了,但冯志祥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家里祭祀时隆重的场面:“正厅里会披红挂绿,那些雕梁画栋会整整新,很多金贵的摆设也都会摆出来。”
  到了解放后,冯志祥一家把老宅捐给了政府,一直被凤桥粮管所作粮仓用,冯志祥自己则被安排进了粮管所做临时工。“2002年,粮管所解体,镇里本来有意接手老宅,但可能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就耽搁下来,房子没人管了。”看着断壁残垣,他叹息地说,“因为靠近河浜,地基开始松了,再加上这些年没有维修,路过的船只要一撞河基,房子就会坍塌,现在只剩下这几间了。”
  镇文化站站长范敏萍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凤桥镇史料,在其中的《故宅名人》一章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载:“石佛寺附近古建筑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者,当属西南之冯宅。冯家故宅与石佛寺仅一河之隔,原为镇中一大望族,延至清末已趋衰微。冯宅初建时雕梁画栋,气势宏大,有楼凡五进,共计百余间,确呈一时之盛……”
  周围部分居民对老宅也有着深刻的记忆。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我小时候这宅子就是粮仓了,那时一个人不敢进房子里面,因为给人阴沉肃穆的感觉,就是夏天,里面也凉飕飕的,我经常和小伙伴在里面避暑、捉迷藏。老人们说,当时造房所需的木料都是用木排运过来的,排了三里多长。”
  “一幢老建筑记录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处历史文脉。”市政协委员王天松说,“嘉兴这个地方徽式建筑少之又少,能保存下来不容易,通过‘冯家大院’,我们可以研究当时嘉兴地区人口的迁移、建筑文化等,应该说它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王天松还说,乌镇和西塘之所以闻名遐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建筑风格显著,保存完好,让人流连,他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
发表于 2011-11-18 09: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见证!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22 01:17 , Processed in 0.2500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