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31|回复: 0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 知识分子有责任

[复制链接]
fengq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28 19: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
  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
  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我自近日起就要各处乱跑去考察民间文化,无法坐在家里,所以只好暂且关上我的博客的门。对不住了,后会有期。”自今年2月16日冯骥才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告示以来,他的行踪便成了谜。冯骥才也总说,每次走在天津街头,熟人相遇总会打招呼,“大冯,忙嘛呢?”日前,记者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抓”住了这位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代言人,冯骥才的回答就从“忙嘛呢”开始……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通过论坛研究古村落不同的保护方式,并与当地政府配合,把保护方案一个一个确定下来。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
  “干嘛这么忙?”
  “因为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经过去年大半年的下乡调查,跑了7个省份,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危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甚至不惜放弃了悠远缠绵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说。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4 16:43 , Processed in 0.0781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