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汝简的书法)
关于冯汝简,笔者是探究安徽近代初等教育发端时接触到的,他的名字,和晚清安庆尚志学堂连在一起。据1915年印行的《怀宁县志》,“尚志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邑绅冯汝简赁荣升街民房开办,后迁至藏书楼。”时间、地点以及后来的变迁,交待得清清楚楚。但安徽省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写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则认为尚志学堂“创始人为老孝廉冯翰卿”。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怀宁县志》,也说是“陈独秀创立尚志学堂”。由于手头资料匮乏,因此笔者撰写此文时,只能猜测“邑绅冯汝简”与“老孝廉冯翰卿”可能同为一人,并推断,“既然冠之以‘绅’,且能出资创办尚志学堂,至少有三个条件,一是经济实力雄厚,二是思想开明进步,三是热心公益事业。冯汝简不会是等闲人物。”
文章在《安庆晚报》发表后不久,安徽曙光化工集团副总汪小波打来电话,说要请笔者在一起坐一坐,因为文章中提到冯汝简,是他的曾外公,也就是他母亲的爷爷。汪小波对这“坐一坐”十分看重,地点选在天天渔港罗马厅,冯姓家族的重量级人物,也都一一到场,其中包括他们称之为“小佬”的冯运佳,也就是冯汝简60花甲那年添的小女儿。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一本完全手抄的《冯氏家谱纪略》。就是在这本《冯氏家谱纪略》中,笔者再次走近了冯汝简。
(清末安庆尚志两等小学堂)
(《冯氏家谱纪略》中关于冯汝简的记述)
果然如笔者猜测的一致,“邑绅冯汝简”与“老孝廉冯翰卿”实际同为一人,“汝简”是他的榜名,“汗青”是他的字,说“老孝廉冯翰卿”,可能是依据“汗青”读音揣测而成的,不是他的真名。他还有个谱名,叫“景谷”。冯汝简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尚志学堂时,他已经年近不惑。据《冯氏家谱纪略》记载,冯汝简早年走的是科举之路,先为安庆府学廪生。这个“廪”,多少有官费之意。但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33岁的冯汝简才拔贡中试。3年后,冯汝简顺江而下,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中得第78名举人。
按理冯汝简功成名就,应该专心谋求仕途发展。但恰恰相反,此时的冯汝简,对官场心灰意冷,反而现代教育产生浓厚兴趣。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中小学堂设立现代学科,建立现代学制。冯汝简闻知,兴奋异常,于当年筹资在城北办起尚志学堂。在程小苏《安庆旧影》中,确认安庆私立初等教育,“以尚志学堂为最早,光绪二十八年(1902),冯汝简假荣升街民房开办,旋迁入藏书楼,即近圣街后岗,孝肃路敬敷书院之旧址。”《皖政辑要》也介绍,当时怀宁有“两等小学堂计六所,公立者五。一在北门内藏书楼,名曰尚志,光绪三十年三月绅士冯汝简开办,以抚藩皋月课奖赏,怀宁丁漕提款及师范学堂津贴,士绅捐助田房租息为常年经费,学生八十二名。”《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作者还感汉,“冯不应光绪甲辰年礼部试,而为兴学尽力奔走,亦当时有志之士。”
办学艰难可想而知。这种艰难来自3个方面,缺乏足够的办学经费,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另外也缺乏足够的生源。尤其是后者,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两种观念的大碰撞大抉择的必然结果。一介书生的冯汝简,靠个人的力量打拼,确实有些单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尚志学堂始终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但冯汝简凭着他的热情,凭着他的努力,凭着他的坚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得到官方的认可。《皖政辑要》说尚志学堂“光绪三十年三月绅士冯汝简开办”,《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说“冯不应光绪甲辰年礼部试”,都晚于《怀宁县志》介绍的“光绪二十八年”,个中原因,估计就是在这一年,尚志学堂由“私立”改为“公立”,名正又言顺了。而这个“公立”,正是冯汝简想要得到的结果。
(《冯氏家谱纪略》)
(安庆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彭保友收藏的“尚志小学”老校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