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少年时有两个难忘的冯老师,一个教他国文与辞赋,一个送他赴法勤工俭学 冯资荣
陈毅元帅,原名陈世俊,字仲弘,1901年8曰出生于四川乐至。他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毛主席说他“上马能打仗,下马能赋诗”。虽然戎马倥偬,他却从未放下诗笔,为中国诗苑奉献了无数佳作。 陈毅3岁开始跟着哥哥背诵《三字经》,5岁由父亲课读《千字文》,过着“晨耕夜读,禾熟书香”的生活。他天生聪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老师教的书,只要读上三遍,就会一口气地琅琅背诵下来,因此被老师称赞为“神童”。 他的少年时代,有两个值得尊敬的冯老师,如阳光雨露般滋润他,给他以知识,教育他成长。 第一个冯老师,是成都聚星学堂(后更名“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的校长冯湛恩。 冯湛恩,字泽州,前清举人,光绪十四年参加戊子科乡试,以第21名的成绩中举,授绵州学正。辛亥后回乡设馆授徒。他不但长于教学,而且字俊文美,精通辞赋,是成都有名的“五老七贤”之一。据说有一次,冯湛恩与甲种工业学校国文老师徐子休徐子休在望江楼进行八股作文比赛,题目是《子路宿于石门》。冯湛恩转眼间写了十几篇,徐子休才写了六七篇,还没有冯湛恩的文章精彩。当场就有人给冯湛恩起了个“冯刷版”的外号,比喻他写文章如石印刷子刷制一样快捷清正。 陈毅的国文教员正是冯湛恩,在冯老师的教导下,他的国文水平突飞猛进,系统地读完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集解》以及《西游记》、《封神榜》等典籍。通过阅读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他不仅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从中领悟到其中所包含的治国安邦方略。 由于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陈毅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他的作文极佳,文采飞扬,一气呵成,引人入胜,不仅深受同学们喜欢,老师也很赞赏,因此他写的文章常被作为范文。 有一次,冯老师布置作文题《业精于勤荒于嬉》,陈毅凭着对韩愈《进学解》的理解与领悟,很快就完成作文。冯湛恩认为立意符合题旨,结构清晰,造句遣词通顺得体,比喻贴切,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批改时,警句加密点,佳句加密阂,用旁批、眉批、总批,改到动情处,情不自禁摇头晃脑吟诵起来。后来他在班上要求学生传阅陈毅的作文,并张贴在走廊上作范文,其他班的学生观摩。 又一次命题作文时,不少同学请陈毅代笔。陈毅再三推托不得,答应只帮这一次。当堂两小时内,他一口气帮同学代写了六篇作文之后,然后才写自己的。冯老师从交上来的作文中,发现有几个同学的作文笔迹一样,均出自陈毅的捉刀之笔,又恨又爱。于是把陈毅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他的舞弊行为。见他承认了错误,冯老师怜爱地对他说:“你这个‘陈刷版’比我‘冯刷版’还要厉害哟!” 冯老师的循循善诱,使陈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他每天早上怀揣两个烧饼,步行七里路来到学校,在校园里背诵唐诗宋词。冯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聚星学堂两年,他年年都是学校前三名,因此得到减免学费的奖励。 临近毕业之际,冯老师关爱地问他,是否准备报考师范学校,在文章辞赋上再进一步?陈毅望着冯老师期盼的目光,回答说要报考工业学校,学科学技术,报效国家。他认为此时的中国,工业、科学比文学更为重要。李后主不是号称词中之王,宋徽宗人送书画之冠,不都成了亡国之君吗?。 冯老师有点失望,他知道陈毅的选择没有错。于是在离校之前,作为毕业之礼,他破格为自己的学生书写了杜甫《秋兴》诗八首的屏条,勉励他忧国忧民,奋发图强。 第二个冯老师,是“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冯元勋 1918年3月,陈毅与哥哥陈孟熙一同考入成都“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在此之前,他在成都工业讲习所、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专业。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为吴玉章创办,并兼任名誉校长,一切教务都是冯元勋操持。 冯元勋,字品中,号一披,1904年春,经四川总督锡良举荐,被派往欧洲留学11年。他先后在法国攻读数理化学,后考入比利时列日大学矿冶系,四年后转入蒙斯工学院矿冶系。留学期间曾与孙中山晤面,并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回国后,本想以所学之长振兴民族工业,但军阀混战,民贫国弱,无奈之下改行从事教育工作。 十七岁的陈毅,眼界尚不开阔,思想也未成型。跨进预备学校大门后,他的刻苦学习,得到冯元勋的特别关爱。冯老师时常鼓励他多多阅读课外书籍,介绍他读《孙子》、《川报》、《少年中国》、《新青年》、《人声》等书籍报刊。他还支持陈毅成立了校内的“社会主义读书会”,给他们提供讨论的场所。见陈毅的法语基础较差,他还把陈毅叫到自己家中开小灶,亲自对其进行补习辅导,还时不时吃饭、留宿。 陈毅很珍惜这个机会,他已经铁了心要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冯元勋老师的辅导下,他的法语进步很快。不但能够进行一般的日常对话,还能用法语进行简短的写作了。 一年学习期满,冯元勋对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期150名学生郑重宣布:经四川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批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结业考试即将举行。凡进入前三十名者,由政府发给每人差旅费400元,费费派送出国。 陈毅耽心考试不公,便带着兄长,一同前往冯老师的私宅拜望。 陈毅开门见山:“冯先生,请问结业考试是真考还是假考?倘是真考,就须按真实成绩排列名次,倘是假考,就不必做官样文章了。”冯老师得知陈氏兄弟来意,正色回答:“我办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教育救国,选拔国家栋梁之材,振兴华夏,使列强知我华夏有人,不敢小觑。”他拍着陈毅的肩膀说,“结业考试当然是真考,你看我像个弄虚作假之徒吗?你们放心好啦。” 结业考试果然严肃认真,所有教职员倾巢出动,监考、巡查一丝不苟。陈毅考中十三名,陈孟熙为十四名,兄弟两喜不自禁。 1919年6月2日这天,冯元勋来到锦江码头,为陈毅兄弟等学生送行。船渐行渐远,陈毅站在甲板上,看见冯老师还在那里挥手。他们由重庆出巫峡,经宜昌、南京抵上海。8月14日乘“麦浪”号邮船,于10月10日抵法国,开始了留法勤工俭学生活。 1921年,陈毅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浪淘沙,陈毅逐渐成长为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诗人。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四川大学教授的冯元勋,得知陈毅在江南率军抗击倭寇之消息,激动万分,乃赋诗数首,托时任川西师管区少将副司令的陈孟熙转寄陈毅。 解放后,陈毅多方寻找冯湛恩、冯元勋两位老师。得知他们早已去世,慨然长叹,唏嘘不已。他回忆说:“我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和我在成都遇见的几个精通中国文学的老师,以及成都周围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把我推上了倾心于文学的道路”,“但辛亥革命以后四川连续不断的军阀内战,引起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注意”。 假如没有冯湛恩,就不会引起陈毅对诗词曲赋的兴趣。 假如没有冯元勋,陈毅就不可能赴法勤工俭学。 当然,这只是假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