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4日,首届“冯牧文学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冯氏命名的文学大奖。翟泰丰、周巍峙、王蒙、徐怀中等向获奖者颁奖。
由中华文学基金会 冯牧文学专项基金设立的这个全国性文学奖项,是冯牧的生前友好和学生筹集资金专门设立的,是继茅盾、鲁迅、曹禺、巴金、老舍之后的中国十大文学奖项之一。该奖所设青年批评家奖、文学新人奖和 军旅文学奖三个奖项,在我国尚属首次。
冯牧文学奖的评选和颁奖,为刚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界,带来了第一声可喜的春讯,充分预示着一个更加富有活力和成果的文学新纪元的到来。 冯牧,我国著名的文学活动卓越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原名冯先植, 1919年2月24日生于北京。爱好很广,是京剧大师程砚秋弟子,在北京平民中学就读时,曾获得北京市中学生百米仰泳亚军。
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翌年到冀中根据地工作,后入延安抗大及延安鲁艺学习, 毕业后留校在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 后任延安《解放日报》文艺编辑、评介并推出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驻军记者,随军转战华北、中原、华东、中南和西南,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文化部长、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转业后任《新观察》主编、《文艺报》主编,1963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院长,创办《文艺研究》杂志。
1979年起, 任中国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 中国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并在第三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记处常务书记, 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2年,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在第四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上, 继续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 主持创办《中国作家》杂志,并任主编。曾多次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德国、美国、朝鲜、韩国、意大利等国。
1988年, 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5年9月5日, 因病医治无效, 冯牧在北京逝世, 享年76岁。
顾名思义,冯牧文学奖是为纪念冯牧,完成其扶植新人、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之遗愿而设立的,是对富有创见的青年文学批评家、潜质优秀的文学新人和对当代军事文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军内外作家的奖励。
冯牧文学奖原则上每年评选一届,每届每个奖项获奖者均不超过三人。奖项由文学界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无记名投票,评选出文学新人奖、青年批评家奖、军旅文学创作奖。
与获奖名单一起公布的,还有评委会对每一位获奖者及其获奖作品的评语,充分肯定获奖者分别在文学批评、文学潜质和军旅文学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对其不足也有精略而中肯的点醒。
迄今为止,冯牧文学奖一共进行了五届评选与颁奖,有32名作家先后获奖。由于非典、新冠疫情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冯牧文学奖一度中断评选。
期待冯牧文学奖再度辉煌。
冯牧主要作品: 《冲破荆紫关》(散文、报告文学集),1947,华北新华书店。 《新战士时来亮》(报告文学集),1947,华北新华书店。 《四月的战争》(报告文学集),1947,太乐新华书店。 《时来亮》(报告文学集),1950,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 《这里永远是春天》(散文集),1956,云南人民出版社。 《繁花与草叶》(评论集),1959,百花文艺出版社。 《激流小集》(评论集),1962,上海文艺出版社。 《滇云揽胜记》(散文集),1980,百花文艺出版社。 《耕耘文集》(评论集),1981,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时期文学的主流》(评论集),1981,人民文学出版社 《冯牧文学评论选》(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冯牧散文选萃》,1994,解放军出版社。 《我的三个故乡》(散文集),1994,中国华侨出版社。 《但求无愧无悔》(评论集),1995,人民文学出版社。 《冯牧文集》(9卷本),2002,解放军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