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宜主: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忘,感予心兮多慨慷。 天陨霜兮狂飙扬,欲仙去兮飞云乡,威予以兮留玉掌。
这是汉朝时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者冯宜主,她最终没有成为诗人,却成为红极一时的舞蹈艺术家。《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舞蹈艺术概论》以及各类艺术大辞典都尊称她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冯宜主(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一说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善行气术。其父冯万金为宫廷乐师,很有音乐才华,创制的乐曲悠扬动听,被称为“凡靡之乐”。她家有一本祖传的“彭祖分脉”的书,是传播“气术”的,即今谓之的“气功”。她气功练得很出色,常常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露天,闭眼运气,全身热气直冒,别人看了都很惊奇。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掌握了不少乐舞知识。
父母去世以后,姐妹两人流落长安街头,过着贫寒的生活。幸被咸阳侯赵临收养,因此易姓为“赵”。赵临把她们介绍到阳阿公主家作贴身侍女,同时兼习歌舞。宜主学得很勤奋,常常连饭也顾不上吃。加上她学过气功,知道如何控制呼吸,所以水平提高很快。因她婀娜多姿,“丰若有余,柔若无骨”,“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人们都忘记了她的本名,叫她艺名“赵飞燕”。从此,她就以“赵飞燕”闻名于世。
有一天,汉成帝刘骜微服到阳阿公主家饮酒作乐,看到赵飞燕容貌美丽,舞技超群,色迷心窍。不久便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成为宫廷中地位很高的女官。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汉成帝废了许皇后,29岁的赵飞燕被正式立为皇后,格外受到宠幸。汉成帝专门为她在建章宫北边的太液池瀛洲山上,筑一座高40丈的平台,平台上建有金碧辉煌的水榭亭阁。特为观赏赵飞燕表演歌舞之用。他还命工匠打造了一只精巧的水晶盘,让她在盘上跳《归风送远曲》舞。
表演的那天,瀛洲山上的歌台舞榭热闹非凡。汉成帝面南而坐,只见冯宜主穿着薄如蝉翼的云英紫裙,身披轻柔的碧琼薄纱,迈着细小而轻快的“踽步”,轻盈自如地踏上四个宫女轻轻托起的水晶盘。汉成帝手执犀牛骨做成的击杖,敲打精美的玉缶。赵飞燕在直径不足一尺的水晶盘上翩翩起舞,悠游飘逸。
汉成帝看得惊喜忘情,如痴如醉。舞兴正浓时,突然一阵大风刮过,赵飞燕的舞袖、衣裙随风飞扬,先是披纱飘飞而去,接着赵飞燕轻盈的身躯也好似要乘风飞去。情急之下,成帝急令内宫侍官冯元方拉住赵飞燕。冯元方扔下笙,伸出双手抓住赵飞燕的双脚。尽管遭此突变,赵飞燕仍歌舞不断。她凭借着风势继续曼舞蹁跹,泰然自若。冯元方乘势张开双掌,将她稳稳托在手心之中。
风停舞罢,赵飞燕这才发现舞裙上已被乐官抓出了许多折皱。汉成帝看了,笑吟吟地说:“幸亏有了这条裙子,才留住了你这位仙子。此裙就叫留仙裙吧!”
从此,宫廷中流行开了一种折叠有皱的留仙裙(这种裙装,一直流传到今天)。汉成帝把赵飞燕视为掌上明珠,担心有一天大风真把她给吹跑了,于是又特地在瀛洲山上建造了一座“七定避风台”,专供赵飞燕居住和排演舞蹈专用。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哀帝刘欣即位,赵飞燕被封为皇太后。元封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仙逝,平帝刘衍继位。朝中许多大臣群起攻击赵飞燕,指责她“有失妇道”,没有生育,断了皇室香火。于是,赵飞燕被贬为孝成皇后,未几又贬为庶民,贫困潦倒之下,被迫自杀身死。
舞蹈艺术在封建社会是供统治阶级享乐用的。作为一代貌美而技艺卓群的舞蹈艺术家,赵飞燕从一个地位卑贱的女乐一跃成为皇后、皇太后,贵倾后宫,但最终成为封建朝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她的《双凤离鸾曲》、《归风送远操》、《掌上舞》为后世津津乐道,她精湛绝伦的舞蹈艺术永远载入史册,2000多年来传诵至今。
梁简文帝《大垂手》诗云:“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罗衣恣风引,轻带任情摇。”
《赵飞燕别传》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引,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
李白有《清平调词三首》赞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杜牧有《遣怀》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徐凝《汉宫曲》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萧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辽朝 萧观音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西京杂记》云“汉赵飞燕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古贤、列女之象,亦善为《归风送远》之操。”
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揣摩出赵飞燕的舞姿飘逸,婀娜婆娑,轻柔绝伦,叹为观止。
赵飞燕的舞蹈艺术,开启了中国数千年轻盈舞风的审美观。赵飞燕与后来的杨玉环“燕瘦环肥”的对比,开启了中国男人对女人体貌的审美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