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25|回复: 2

高力士(684—762)唐宦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0 1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力士:善揣时事,平生煊赫无大过
 
  大隋边陲潘州,是以境内潘水而得名,位于今广东高州一带。当地显族冯氏在此地生活己历数代,颇有名望。是当地部族的大首领。到了冯盎之时,因他武略过人,被隋文帝杨坚授为金紫光禄大夫,官拜汉阳太守。隋亡之后,岭南一带地方势力多被冯盎收伏,归于其麾下。时有人向冯盎提出说,大唐初建,尚无力顾及避远的岭南地区,不如自封南越王,独霸一方。这个建议即被冯盎拒绝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冯盎率自己的兵马归附唐朝,唐高祖李渊对冯盎甚为器重,让他仍旧管辖当地事务,并授冯盎上柱国、高罗总管之职,晋封为吴国公,不久改封为越国公。他的两个儿子也分别被授予春州刺史、东合州刺史。冯盎全家此时可谓显赫一时。
  贞观二十年(646),冯盎去世,家道逐渐中落。嗣圣元年(684),冯家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论辈分,她是冯盎的曾孙,母亲麦氏是隋将麦铁杖的曾孙女。不久,冯家族因罪被抄家,麦氏的丈夫被杀,儿子被送到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那里。过了几年,李千里见冯氏之子聪明伶俐,身体强壮,便把他同另一个男孩一起净了身,分别取名力士和金刚,然后送入皇宫当宦官。
  这时的武则天已经66岁了。从她自高宗时实际操纵政柄以来,已有四十余年。在这些年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百般操劳,兼之繁琐的庶政缠身,使她耗尽了精力。政务之余,希望有人能够给她解闷,以解脱烦忧。力士入宫后,很快以其行事聪慧、口齿伶俐博得武则天的喜欢,让他留在身边,给事左右。
  本来这是力士逐步升迁的良好开端,不料因受别人牵连,力士惹恼了女皇则天,一怒之下,被鞭挞后逐出宫城。这时,老宦官高延福收养了他,作为螟蛉之子,从此,力士改姓高。高延福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交情颇厚,常相来往,力士遂得以经常出入武三思家,并得到武三思的好感。当时,武三思凭裙带关系,在朝廷上权势熏天,高力士见有利可图,便竭力投靠。转眼又过了一年多,通过武三思的说项,武则天把高力士重召回皇宫,隶属司宫台。唐代的内待省,设内侍4人,内常侍6人,负责宫内事务。高宗时内侍省改名为内侍监,武则天时改名为司宫台。
  经过这一番挫折,高力士体会到宫廷生活的险恶。此后,他待人处事更加谨严、慎密,遇事三思而后行,果然再没有出什么纰漏,重新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几年过去了,高力士在宫中也逐渐长大成人,体健貌伟,身高六尺五寸,说话办事善解人意,又熟悉宫中所有的规矩礼仪,被提拔为宫闱丞,掌管宫内的法纪制度,出入管钥。
  高力士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时刻观察着政局的变化,决定自己的每步行动。此时步入晚年的武则天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张狐假虎威,横行不法,激起了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众大臣的不满,使武则天本来就不牢固的政治根基更加动摇。高力士隐约感到女皇武则天的政权倾倒在即,于是悄悄地、不露声色地开始寻找新的靠山。
  曾立而即废的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才智过人,仪表非凡,显露出一个英明帝王的出众才华和气度。武则天对这个孙子也是青睐有加。垂珙三年(687)他被封楚王,长寿二年(693)改封临淄郡王,历官右卫郎将、尚辇奉御。高力士看出李隆基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物,于是全力奉迎,倾心附攀。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住在洛阳迎仙宫长生院。后竟卧床不起,不再接见朝臣,连几个宰相也有一个多月未跟这女皇见面了,所有奏章统由其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处理。女皇下什么敕书诏令,则由婕妤上官婉儿代笔。这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当初上官仪替高宗起草废武后的诏书,作了高宗的替罪羊,他被害后,其女眷没入宫为奴。那时婉儿还是一个年幼的女童。她天分好,又用功学习,14岁就会作诗。武则天就封她为女宫,让她代笔草拟敕诏。上官婉儿是个不安分的女人,少不了乘机弄权。这样以来,朝政越发不成样子。大臣们人心惶惶,无所适从。在这种形势下,宰相张柬之跟司刑少卿桓彦范、尚书右丞敬晖和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商量,说服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武卫将军薛思行等,发动了宫廷改变,诛杀了二张兄弟,逼迫重病在床的82岁的女皇武则天退位,迎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时年50岁的中宗复位后,册立韦妃为皇后。韦皇后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她要仿效武则天做女皇,因此千方百计扩大韦氏家族的势力。同时,她和武三思勾搭成好奸,又收罗了一批追随者,形成了以韦后为首的韦、武集团,猖獗一时,诬谄、迫害张东之等有功之臣。他们大肆挥霍民财,兼之各地水旱成灾,边患频频,闹得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景龙四年(710)元月,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在中宗喜爱吃的馅饼中放入毒药,毒死了中宗。16岁舶太子李重茂登基,史称殇帝,韦氏临朝称制。这时的李隆基官居卫尉少卿兼潞州别驾,他对韦氏专制极为不满,遂同姑母太平公主等人密谋策划,策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及其同党,迫使登基不足一个月的殇帝让位,扶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登上皇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李隆基因除韦有功,被立为皇太子。此时唐王室内部纷争不已,身居宫中的高力士,耳闻目睹朝廷发生的一切,认为,在这动乱之秋,要生存下去,必须寻找最有势力、最有前途的靠山,工于心计的高力士最终选择了李隆基。早在李隆基以临淄王出任潞州(今山西长长治)别驾时,高力士便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李隆基立为太子后,立即把高力士提拔到自己身边,高力士也更加死心蹋地为李隆基效劳。
  太平公主因在铲除韦后的事变中立有大功,加上她是李旦惟一的妹妹,所以日渐骄横,交结朋党,朝中大臣多受其控制。她对"英雄神武"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甚感不安,深恐李隆基当政后,会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便想方设法试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可是均告失败。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李旦禅位,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改元"先天"。太平公主更加恐慌,玄宗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极为紧张,各自磨刀霍霍,互不相让。太平公主是个野心勃勃伪女强人,她"沉敏多谋略",个性气质很像母亲武则天。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月,她指使宫人下毒谋害李隆基不成,决定孤注一掷,纠合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军将军事李慈、中书令肖至忠等人发动政变,废黜李隆基。李隆基获悉她的阴谋,遂与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及高力士紧急磋商,决定先发制人,派高力士和王毛仲率三百精兵,诛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常元楷、李慈、肖至忠等人。太平公主闻知后,仓皇出逃,三天后,被高力士和王毛仲捕获,押回宫中,被迫自尽。唐玄宗李隆基消除了身边的隐患,取得了全部权力,喜悦万分,封赏群臣,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元"。唐王朝又开启了黄金时代的帷幕。
  在这次平定内乱的斗争中,高力士参与了谋划,论功授爵,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同正员。开元初,又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以后,高力士倍受玄宗的宠幸,官职不断迁升,天宝初期,晋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晋封渤海郡公;天宝七年,加封骠骑大将军。高力士的地位到了最高点。
  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定下制度,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着黄色服,由官府给以粮食,所干之事仅看守门庭、传递诏命而已。中宗时,宦官受宠,官秩七品以上者有千余人,但能够穿红官服的还很少。唐制规定,文武官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绿,五晶服浅绿。唐玄宗因高力士平息太平公主叛乱有功,破格授予三品官阶。此例一开就无法抑束,"三品官阶授予宦官,逐渐成为常事。以至于到了后来,宫中三千多个宦官中,拥有三品将军称号者极多,能够穿戴紫色和红色官服的竟达千余人。宦官的得势也从此时开始。可以说,唐中后期宦官得以猖獗甚至把持朝纲,同他们受到皇帝太多的信任、拥有太高的官职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件事上,李隆基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发表于 2007-4-25 2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知道 高力士是冯氏后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4 01: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力士是位忠臣

许多人认为,高力士是奸臣,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事实上,高力士是位忠臣,其对玄宗、肃宗的忠心耿耿是不用置疑的。这不单表现在其协助玄宗登基,还表现在其协助肃宗登上太子位;这不单表现在其协助玄宗巩固了政权,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还表现在其协助肃宗巩固了太子位;此外,其忠心还表现在,在安史之乱中,其不因玄宗落难而弃之而去,而是形影不离地跟随玄宗逃难;在安史之乱后,肃宗已登基,玄宗成了无权的太上皇,当身边的人纷纷看风使舵,成为肃宗的大红人时,其依然忠心耿耿地跟随玄宗,宁愿为玄宗而得罪奸臣李辅国而被流放,最后为玄宗、肃宗而恸哭绝食了七天,呕血而死。其具体表现如下:

葛承雍说:“高力士能扶摇直上,跻足政坛,并不是靠拍马溜须,阿谀奉承,关键是他参与了唐玄宗发动的两次政变。”(见其发表在1984年第1期《人文杂志》上的《重评高力士》)这两次政变分别是“六月政变”和“七月三事件”。

在“六月政变”中,其协助玄宗平定韦后之乱,这事《新(旧)唐书·高力士传》《高力士神道碑》均有记载。

在“七月三日事件”中,其协助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保护了玄宗的太子位。这事《新(旧)唐书·高力士传》《资治通鉴》《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旧唐书·玄宗本纪》均有记载。

而在协助肃宗登太子位一事上,其功劳亦颇大。开元二十六年,奸臣李林甫与惠妃内外相应,欲废太子瑛而立惠妃子寿王为太子。高力士却鼓励玄宗立忠王(后来的肃宗)为太子。

可见,高力士对玄宗登基和肃宗登太子位、保太子位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更能体现其忠心的是安史之乱间和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间,许多大官见风使舵,看玄宗失势而投敌,而高力士却忠心耿耿,追随玄宗到四川。《新(旧)唐书·高力士传》的作者为体现高力士的精神可嘉,叙述此事时,特意把他和袁思艺比较。《旧唐书·高力士传》载:“又有华州袁思艺,特承恩顾。然力士巧密,人悦之;思艺骄倨,人士疏惧之。十四载,置内侍省内侍监两员,秩正三品,以力士、思艺对任之。玄宗幸蜀,思艺走投禄山,力士从幸成都,进封齐国公。”袁思艺和高力士都一样曾得到唐玄宗的重任,但安史之乱爆发后,袁思艺却见风使舵,投敌为友了,而高力士却忠心耿耿。《新(旧)唐书》的作者特意拿二人来作比较,其含义是明显的,实是赞高力士的行为可嘉。

更为难得的是,在肃宗登基,玄宗失势成为“退休”的无权的太上皇时,高力士依然对玄宗忠心耿耿,仍然为玄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这事发生在上元元年七月十九日,当时奸臣李辅国矫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挡道,玄宗惊吓,几乎坠马;高力士临危怒斥李辅国,李辅国则斩高力士一位随从者,高力士依然毫无惧色,怒斥李辅国,与李辅国共执抢玄宗的马缰。《新唐书·李辅国传》载:“会帝(指肃宗)属疾,辅国即诈言皇帝请太上皇(指玄宗)按行宫中,至睿武门,射生官五百遮道,太上皇惊,几坠马,问何为者,辅国以甲骑数十驰奏曰:‘陛下以兴庆宫湫陋,奉迎乘舆还宫中。’力士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辅国欲何事?’叱使下马,辅国失辔,骂力士曰:‘翁不解事!’斩一从者。力士呼曰:‘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将士纳刀  虖万岁,皆再拜。力士复曰:‘辅国可御太上皇马!’辅国靴而走,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居甘露殿……太上皇执力士手曰:‘微将军,朕且为兵死鬼。’左右皆流涕。”

高力士自此事后不久,就再也不得留在玄宗身边,直至去世。亦因此事,被奸臣诬陷,流放巫州。但就是在流放地,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依然不减,这体现在其在流放地所作的《咏荠》一诗上。《旧唐书·高力士传》载:“配流黔中道,力士至巫州,地多荠而不食,因感伤而咏之曰:‘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高力士在诗中以荠喻己,说自己在长安、洛阳(即两京)时很高贵,正如荠菜在京城那样贵得以斤来卖,而自己在流放地也如巫州五溪的荠菜那样贵得“无人采”。自己在边远地区(即夷)和在中原玄宗身边(即夏)虽有很大的不同,但自己的忠心和骨气都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这就是高力士的忠心。

宝应元年三月,高力士为玄宗、肃宗而死。恸哭绝食了七天,呕血而死。代宗和士大夫们闻此亦为之流泪,为褒扬其保护玄宗、肃宗之功,恢复其官位,并赠扬州大都督,让其陪葬玄宗。《高力士神道碑》记载了这一过程:“二圣升遐,绝浆七日,毁不能哭,衔哀而绝,……上士闻之,皆为流涕,主上恩深,禄旧泽及漏泉,赠扬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二卷则记曰:“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其忠心和气节令人扼腕。

综观高力士的一生,其伴随玄宗、肃宗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其忠心是难得的。在历史长河中,虽“野花开遍间朱紫”,但他们都“不及巫州荠菜生”。唐代宗评高力士家族“南方右族,历代纯臣”,是有根据的。

为证明以上的观点,说明高力士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奸臣,现摘抄古今几位长者的话来说明: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认为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官无人”,“内侍如高力士者甚少”。

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葛承雍认为:“在唐开元、天宝时期,高力士蜚声宫闱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学术界历来把他定为劣迹昭彰的反面阉贵。我认为这个结论似欠公允……高力士能扶摇直上,跻足政坛,并不是靠拍马溜须,阿谀奉承,关键是他参与了唐玄宗发动的两次政变……在当时,李隆基代表着地主阶级中的改革派,结束了武氏以后的腐败弊政,从而使八年七变的动荡朝政趋于稳定,出现有唐一代的‘全盛’时期。高力士作为玄宗的得力助手之一,其积极作用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在任贤纳崇尚俭朴、调节君臣关系等方面敢于进谏,曾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高力士在当权集团没人敢议政事时,能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确是难能可贵的。安史之乱时,玄宗仓皇逃离长安,于延秋门曾悔恨交集地赞叹高力士的政治预见:‘卿往日之言是今日之事’足证把高力士作为动乱祸根看待是不公平的……在开元、天宝社会由盛转衰时期,前期能否锐意图治和后期如何对待统治集团的腐败及内部矛盾,应是正确评价这个时期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而高力士正是在前期,辅佐唐玄宗下整肃纪纲,振兴遮(应是‘弊’,笔者注)政;在后期,敢于提出针痼除弊的直谏。其积极作用是就肯定的。不能简单的与其他宦官相提并论。”(见1984年第1期《人文杂志》上的《重评高力士》)。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课教研部的王志东认为,“高力士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宦官,是坚定的皇权维护者,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杰出的时代弄潮儿,对于开元、天宝盛世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而受到玄宗以及姚崇、张说等同时代人的敬重。”(见2003年1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高力士在盛唐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山师专政史系的杨永福认为,“高力士以‘六月政变’和‘七月三日事件’的功臣之身份登上唐中期政治舞台的,在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生活中,他的政治表现可圈可点,积极面大于消极面,高力士不是擅权弄政的权臣……”(见1999年11月《文山师专学报》上的《权臣还是忠臣—对高力士的再认识》)

冰星认为,“虽然从民间流传看,高力士其人并不怎么样,但翻开正史看,高力士绝非完全是一个奴颜婢膝,助纣为虐之人……撇开政治上的评价不说,单就他能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来报答玄宗皇帝知遇之恩这一点上说,起码比那些趋炎附势、落井下石、见风使舵、卖主求荣的人强的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愚忠问题其实折射了一个人的人格与品德”。(见《陕西审计》2003年第四期中的《高力士其人其墓》)

洛阳大学东方文化学院的张京华认为:“唐代流传有著名的李白醉酒沉香阁,令高力士脱靴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是真实的,也只能说明李白作为朝廷官员的失态。事实上……他却能一向忠诚谨密,善自约束,不骄横于政,他和唐玄宗的私人感情也很好,士大夫也并不嫉恶他。在李林甫死后,高力士是唯一具有权威的大臣,比如调解边将矛盾一类棘手的事,都由他出面处理。史称‘内侍如高力士者少’。称他为奸臣,将‘安史之乱’归罪于他是没有道理的。”(见《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中的《“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初探》)

当外地的学者研读历史,纷纷为高力士平反之时,与此相反,在高力士的家乡,研究冼夫人及其子孙的冼学虽搞得轰轰烈烈,但对高力士这个冼夫人的子孙,却甚为冷淡。有人反而不客观对待历史,把历史当小说,写些批评高力士的文章。当陕西人正忙于为高力士这位外乡人筹建博物馆的时候,高力士的家乡也忙于筹建冼夫人文化广场,但在关于在此广场上雕塑冼夫人哪位子孙的问题上,高力士的家乡的人,对塑高力士的像有些人却予否定,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高力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5-22 01:22 , Processed in 1.0937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