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1368~1644)
洪武元年(1368)
朱元璋称帝,建都应天府,国号大明,以应天府、淮安府等为中书省。
注:1.1356年朱元璋率所部红巾军攻克元朝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2.中书省管辖范围,大致是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3地,永乐迁都后称为南直隶;
明廷于淮安府设立淮安卫、大河卫。
注:1.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府治山阳县,领海州、山阳、盐城等8州县;
2.卫是明代军事屯垦组织, 5600人为1卫,军士皆由世袭军户充任;
设立庙湾司巡检,隶属淮安府山阳县。
注:庙湾即今阜城,古名黄浦,宋嘉定年间于射阳河轭湾处建真武庙,得名庙湾;
洪武十八年(1385)
设立庙湾盐场,派大使副使各一人。
江南苏州等地百姓陆续来今益林一带开垦务农,史称洪武赶散。
景泰二年(1451)
明廷正式设漕运总督于淮安府。
注:明清淮安为漕运咽喉之地,黄河运河交会之处,内河商船制造中心;
成化十九年(1483)
核查户口,山阳县人口十五万六千八百。
正德十三年(1518)
《淮安府志》刻成,共十六卷。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巡抚李遂败倭寇於庙湾。
万历二十年(1592)
设庙湾营,置游击一员。
万历二十一年(1593)
设海防同知一员于庙湾。
万历二十三年(1595)
筑庙湾城,防范倭寇。
万历四十一年(1613)
核查户口,山阳县人口十二万六千一百。
清代(1644~1911)
顺治二年(1645)
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大举南下,攻陷南明淮安府、扬州府、应天府。
清廷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
核查户口,山阳县人口十四万七千三百。
康熙四年(1665)
清廷设两江总督于江宁府,坐镇东南,八大总督中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
注:两江总督,从一品,封疆大吏,管辖今上海、江苏、安徽、江西一带;
康熙六年(1667)
清廷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布政司驻苏州,安徽布政司寄驻江宁。
注:习惯上仍然称江苏安徽两省为江南,1760年,安徽布政司回驻安庆,江苏省增设江宁布政司;
康熙七年(1668)
山东郯城、莒县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海州震感强烈。
注:1668年,海州海岸线后退14公里,到1712年,这一带沿海成为了陆地;
康熙十一年(1672)
康熙帝首次南巡来淮安。
康熙十八年(1679)
清廷举行博学鸿词科,山阳县召试六人,皆入选。
注:博学鸿词科,制科之一,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凡是督抚推荐的人都可考,入选便可以任官;
康熙二十五年(1686)
海防同知郎文煌开设观澜书院于庙湾。
康熙二十八年(1689)
益林开设关房征税。
康熙二十九年(1690)
武庠生陈一舜编修《庙湾镇志》。
康熙三十五年(1696)
黄河决口于童家营,马逻全镇毁于大水,山阳、盐城田陇淤沙高丈余。
康熙四十年(1701)
核查户口,山阳县人口十六万。
康熙四十九年(1710)
江南辛卯科场舞弊案发,山阳县令方名等被斩于市。
雍正二年(1724)
海州升为直隶州,统州治和赣榆、沭阳二县。
雍正九年(1731)
阜宁建县,初名埠宁,隶属江苏省淮安府,益林同时设镇。
注:析山阳县东境马逻、羊寨等图,盐城北境仁义、长乐诸里,合海滩新涨之地为阜宁,计5700多平方公里;
乾隆十年(1745)
黄河溃决,淮安知府卫哲治调船数百只救万余人。
乾隆十一年(1746)
知县冯观民编修首本《阜宁县志》。
乾隆十五年(1750)
陶之谦始创益林北货牙行,行号陶恒庆,代销猪、粮油、山果等。
陶益林五世孙陶林九在海州大伊山赶回大批散失猪群,一夜暴富。
乾隆十六年(1751)
乾隆帝首次南巡到淮安。
嘉庆二十年(1815)
益林陶楚华始创世兴油坊,为镇手工榨油作坊之祖。
道光四年(1824)
冬,淮黄分流,黄行淮故道。
道光十二年(1832)
两江总督陶澍来益林、海州一带巡视两淮盐课,由此改盐引制为盐票制。
注:两淮即江苏沿海淮南、淮北产盐区,盐课收入在清廷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光十五年(1835)
大旱蝗灾,海水倒灌入马家荡,始有卤水之患。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东沟镇火灾,延烧数百家。
道光二十八年(1848)
阜宁水灾致饥荒,流民塞道。
道光二十九年(1849)
渠匪梁长保率党劫掠,全县骚动。
咸丰二年(1852)
春,太平军攻陷扬州,县境戒严,始筹团练。
咸丰三年(1853)
海州匪数百人入县境,知县龚舫率民团击退。
咸丰五年(1855)
黄河决口向东北改道山东入海,遂县境有废黄河。
咸丰六年(1856)
大旱饥荒,益林士绅陶晋升,质私产三百余亩,赈济贫民。
咸丰九年(1859)
益林帮猪业兴起,所腌猪片广销江南。
咸丰十一年(1861)
六月,西捻(侉匪)数万人由海州南窜,县境戒严。
同治元年(1862)
正月十六,西捻攻陷县城,盘踞二十余日,射河北岸各乡镇焚掠甚惨。
同治十年(1871)
两江总督曾国藩挑云梯关淮水故道。
光绪十年(1884)
两江总督左宗棠来勘淮水故道。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周恩来诞生于淮安城内驸马巷。
光绪二十七年(1901)
清廷下诏停武科举。
光绪二十九年(1903)
阜宁县城创设小学堂。
益林设民信局于谦泰丰门内。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清廷下诏停文科举。
宣统二年(1910)
知县李绍卿扰累商民,全城罢市。
美国传教士来益林传基督教,设教堂于海宁门。
宣统三年(1911)
军政长徐宝山率兵入城,阜宁县城竖五色旗,县境宣告光复。
注:徐宝山,镇江人,早年为盐枭,官至扬州军政分府都督;
民国(1912~1949)
元年(1912)
江苏省分为五道,实行市乡制,立益林市。
海州改称东海县,隶属徐海道,阜宁县隶属淮扬道。
注:五道指徐海道、淮扬道、金陵道、苏常道和沪海道;
二年(1913)
益林陶慕樵承办估产牙行,从事房地产买卖中介服务。
五年(1916)
国民政府农商部批准成立益林商会,首任会长胡子铭。
九年(1920)
和大公司(英商太古洋行益林分理处)开业,经营五洋百货。
十一年(1922)
益林陈德兴铜器铺自创紫铜火油炉及全套炊具,送上海世博会获奖。
十三年(1924)
淮扬镇守使马玉仁,建阜淮公路。
十六年(1927)
军阀孙传芳五省联军溃兵数十万人过阜境,掳掠百姓。
国民政府阜宁县长冯亦龙划分全县为十六行政区,益林为第四区。
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国民党元老黄郛任上海特别市市长。
十八年(1929)
益林西扒头街发生特大火灾,延烧房屋几千间。
条黄一带发生小刀会党徒骚动,阜宁警察大队痛剿,击毙头目袁道士。
二十年(1931)
苏、皖等八省遭遇特大水灾,灾民达一亿人,民房毁无数,损失甚巨。
阜宁县农会及教育会成立。
二十一年(1932)
国民政府成立水灾救济会,举办工赈,疏浚海陵河。
导淮委员会在阜宁七套行破土典礼。
二十二年(1933)
泗阳二百多名土匪洗劫益林,后被官军追至老巢全歼。
益南、瞻淮、海陵三镇合并为益林镇,实行保甲制,益林分为十七个保。
二十三年(1934)
中国红十字会益林分会成立,对益林贫民施医药。
二十五年(1936)
益林陶月湘开办补习学校于旧育婴堂,收纳失学青年。
二十七年(1938)
阜宁保卫战,国军血战四日,日军伤亡近千人,阜城沦陷。
日军六架飞机轰炸益林,益林商民开始水上经商。
二十八年(1939)
日军扫荡益林,在杨集、角巷沿途枪杀四十多人。
二十九年(1940)
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三支队解放益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三十年(1941)
国军韩德勤部趁日军扫荡占领益林。
析阜宁东北部分地区,建立阜东县(今滨海县)。
三十一年(1942)
新四军三师、盐阜行政公署等重要军政机关进驻益林,益林繁荣一时。
政府整顿私塾二十二所,办益林小学,在校学生七百多人。
析阜宁东南部分地区建射阳县。
三十二年(1943)
新四军三师师部由板湖孙舍迁至南窑、桑树。
秋,东益地区欢送参军,举行灯会,欢送队伍三万余人。
三十三年(1944)
成立县级东益市,市政府驻益林,全市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三十四年(1945)
阜宁县政府在益林召开解放阜城庆祝大会。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阜宁县政府由停翅港迁至益林。
新四军三师奉命撤离益林,进军东北,益林商会慰劳将士。
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桑树村召开万人庆祝大会,阜宁县隶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
三十五年(1946)
中共阜宁县委在大余村召开土改工作会议,全县实行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拉开序幕,县政府在益林召开动员会。
三十六年(1947)
中共华中第五地委,第五行政专员公署迁至大倪村。
国军与还乡团三大队扫荡益林,在益林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三十七年(1948)
益林战役,国共两军激战七天七夜,国军伤亡被俘七千余人。
益林组织担架队、运粮队支持淮海战役。
三十八年(1949)
益林木船社组织船民五十余户,协同解放军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益林各商户张灯结彩庆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