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04|回复: 0

阳江剪刀与越国公冯盎八十二角鹅眉大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7 22: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冯峻锋 于 2009-6-17 22:28 编辑

    
  自1998年以来,阳江一口气摘取了“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这4块份量最重的刀剪业牌匾。最新数据表明,目前阳江市拥有14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4%,出口量占全国的83%。自2002年以来连续举办3届国际性刀剪博览盛会后,阳江日益成为我国日用五金刀剪生产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展览中心和配送基地,成为我国刀剪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现在的“中国第一刀”,已经非阳江莫属。与此相伴相生的是,阳江刀剪文化,已成为广东众多地域特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阳江的刀剪生产有意识地融入了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千年相沿的刀剪文化在阳江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阳江建设“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646年,冯盎去世前嘱咐儿子把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葬在身边,现在阳江的刀剪业者就把1400多年前的这件事作为阳江刀剪的起源。
  古代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丈夫冯宝是阳江人,其孙子冯盎在隋朝当过宋康县(今阳西一带)县令。史书上说他“少有武略将才”,隋炀帝伐辽东时,他是左武卫大将军。唐初,冯盎曾任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封越国公、耿国公。公元646年他病死,葬于阳江城内北山脚下。清《冯氏族谱》记载:“……冯大将军之墓将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纳于冢中”。
  这把大刀据传是公元612年冯盎随隋炀帝伐辽时,委托在阳江北甘山下打铁造刀的工匠麦可信和他的儿子麦崇喜赶制的。两名工匠经过82次试验,偶然悟出了淬火秘技,终于造出了一把软硬适中、削铁如泥又不卷刃的大刀。为了铭记这82次试验,父子俩在这把108斤重的大刀上锉上82道波浪形饰纹,并修饰成鹅鼻状,装上酸枝木柄,辗转交到了冯盎手上。此后冯盎就手持这把大刀南征北战,伴随终生,所向披靡。去世前,他嘱咐儿子把这柄心爱的大刀葬在身边,即现在的阳江市区北山脚下。而现在阳江的刀剪业者,则把1400年前的这段佳话作为阳江刀剪的起源。
本文转自 http://news.qq.com/a/20051010/000869.htm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18:55 , Processed in 0.0625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