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查寻族谱
为了对子孙后代有个圆满的交待,使冯氏血脉清晰,体现中华文明渊远流长,证明中华文化的先进和优秀,我们对过去已有的族谱进行了大量的查访工作.
自贡地区冯氏有几个祠堂,其中最大的祠堂就是仙市桥墩坝祠堂.该祠堂是清朝葵庚年立祠.原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房屋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祠中供有菩萨,有三个和尚看护.祠中还设有学堂,凡是冯氏子弟均可在此免费读书四年,后来异姓子弟也可在此上学读书.我的祖祖,爷爷,父亲都是有文化的人,字写得好,肯定是沾了冯氏先祖的光了.祠堂有公田,租金用于祠堂的日常开支,每年的清明节,要办清明会,冯氏男性均可到祠堂免费入席.解放后,此祠距党政机关较远,被拆除后,木材石材用于沿滩区机关建设.建祠时,此地是水路运盐的聚散地,祠堂坎下河边已初建了几个么店子,准备在此建仙滩场,请来唱戏的,唱戏的武生累死了,大家认为不吉利,后将仙滩场改建在现在的地方.仙滩现在叫仙市镇,原属富顺县管辖,现在由自贡沿滩区直管.冯氏族人在此居住很久很多.
仙滩桥墩坝祠堂原有族谱,族谱约一尺厚,一尺五寸长,由族长保管.如果找到族谱,我祖祖肯定会在族谱中记下我家人员情况后才会离开的.整个冯氏血脉也就一目了然.就是要写族谱也都具备这个条件了.能找到就大功告成,但如果不能找到呢?冯氏家族史真相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损失就无可挽回了.又有几个冯氏子孙能说清楚嘛.访问中得知,解放后族长将族谱转给几个人保管过,最后转到我一个同辈人手中.我们访问到此人家中时,他告诉我们,族谱是他保管过,但因保管不善已经损毁了.令我们失望而归.对于涉及冯氏家族如此重要的文献文本的灭失,面对弱不经风七十余岁的老者,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在受到如此挫折后,对家族事能否查清,给我们留下了不祥的预感.
四、一位重要的证人 在大量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位重要的证人.在冯氏字辈排行中,高我一辈,我们尊称为八爷.八爷七十开外,较瘦,脸上虽已有纹线,但走路和说话都挺有精神.在冯氏前辈中,八爷了解的情况是比较全面的了.八爷的记忆力超群,往前推冯氏先辈很多人名记得清清楚楚.八爷告诉我们,我们这支冯氏一族人,到四川的第一个始祖叫冯乾良.明朝洪武二年,始祖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现孝感市]入川,与始祖同路的有罗易二人,始祖背个背兜,装有石制的灶王菩萨和一个香炉.到川上报垦荒,管府指定十五华里为业.始祖娶熊氏为妻.得子三人.长子遇舜,次子遇尧,三子遇贵.我们是遇舜的后代.始祖在川创建了宏基伟业后,又返回了湖北.对于八爷提出的人名,对照我们撑握的情况还有不小的距离,有待新的事实来证明.
八爷给我们提供了沟头有智字辈一房人六弟兄的,经我们查证,不是我们要找的在龙门口分家的几位祖祖,我的祖祖是长房,这六弟兄的长房却另有其人,被排除了.八爷还为我们打听到中坝象山有冯氏智字辈曾在龙门口住过.我们即前往象山村进行核实.找到一位冯氏前辈,有八十余岁,按字辈排行,高出我们两辈,我们尊称为九公.九公拿出青单布本看,本上记载到了仁字辈.九公介绍说,他的一个叔爷是在龙门口住过,是因上一辈分家,龙门口有地,没有后人,他的叔爷死时,九公都去了的,是卖了地来安埋的.这个情况显然又与我祖祖的情况不相符合,也被排除了.
五 寻找五位祖祖及后人的下落
八十多年前,我大娘在四岁时就离开龙门口了.要寻找五位祖祖的下落,的确难度不小.我们对几位祖祖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进行查找.先访问到龙门口这个地名后,找到一位七十余岁的大爷,大爷讲,原在龙门口居住的冯氏族人,不知踪迹,他都没听说过.其他人员就更不知情了.我家从龙门口搬出时,曾搬到姚湾住过四年,姚湾这条线索也不能放过,我又到姚湾进行查访.此地尚有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家,但也因年代久远,对于冯氏当年在此居住的情形,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访问中,听一妇女讲,她在给附近冯氏弟兄帮忙建房时,曾经见过其墙壁上挂有一本青单布本[农村道士做道场时制作的有关亲友悼念活动记载,对查明家族情况很有帮助],我随即找到这一家人,是我同辈的一个家门,家门却道明,这个青单布本也已经丢失.这个家门也不是我要找的二祖祖的后人.查访二祖祖后人也没有了线索.三祖祖一家也是迁到自贡去了,其后人也失去了消息.四祖祖是嫁到距仙滩不远的地名是什么湾的杨家,她家有二十亩田.四祖祖曾在长灶房住过几年,因患重病回仙滩,不久病故.四祖祖有儿有孙子.因年代久远,已无法核实.五祖祖嫁到长灶房郑家,先访问到一姓郑人家,经多方核实,不是这一家,再行查找到南瓜井下方住的一郑家,这家人对他们的前辈都闹不明白了,我们怎么核实呢?再查六祖祖一家的情况.六祖祖曾在大安长堰塘住过,我们也到长堰塘去查询过,有几户冯氏人家,但都不是我们要找的六祖祖的后人.此地因经济建设,扬家冲一带变化太大了.我们还到盐厂去查问过,退休名册上无名,也没有任何结果.我们还到自贡档案馆请求协助,档案馆后也回过电话,查无结果.前后查询约一个月的时间,五个祖祖的下落没有任何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