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348|回复: 3

关于冯云山的家庭情况与后裔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18: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周棠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前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个杰出的农民革命宣传家组织家和军事家。他不仅为太平天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而且为太平天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对于他的家庭情况、后裔去向问题,书上记载较少,而且有些材料以讹传讹。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从一九七五年七月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曾经到冯云山的故乡—花县狮岭公社作了多次调查。现将调查材料结合有关文献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史学工作者。
                     

冯云山的家庭情况及其出生地点
    冯云山的家庭出身,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说:冯云山出身于“穷苦塾师。”《玛云山》一书说:他“出身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①其实,“穷苦塾师”,只是他的职业,并非他的家庭成份。“比较富裕”不是阶级概念,且又缺乏具体史实。我们在调查中,冯云山的后代及其亲戚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值得重视的家庭经济状况。花县狮岭公社前进大队贫农罗国华(按:罗为冯山云的外孙女冯社英的儿子)说:冯云山的父亲在禾落地建有九厅十八井的房子,有田一百多亩到二百亩左右,有山林三百亩,还有一间瓦窑。洪秀全开始搞革命没有钱,冯云山就卖田帮助他,后来只剩下六十亩田。”狮岭公社联合大队贫农冯纪生(按:冯纪生为冯云山的第四代孙)说:“我小的时候,我父亲带我到禾落地跟我说,我祖公冯云山有一百多亩田,还有百多亩山地。”这些材料说明,冯云山家里有、一定数量的田地,但据调查得知,从前的山地是按“四水归源”的原则归属的,即山水流在谁的田里,田上面的山地即归谁家所有,有些名为百多亩山地,实际上不过是个小山坡。至于冯云山卖田支援洪秀全进行革命活动是可信的。因为:其一,据《太平天日》论述:“主与南王冯云山、冯瑞高、冯瑞珍,一行四人出游夭下”。由广州到广西赐谷村,路经十余县,沿途所需经费是相当可观的。《太平天国起义记》说他们四人只靠“贩卖笔砚籍获微利以充旅费”,这是值得怀疑的。“贩卖笔砚”可能是事实,但它不过是掩护革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但四人之中有两人是教书先生,如果皆以此为生,是困难的。根据当时冯云山的家庭经济情况与思想状况来看,他捐款进行革命活动是可能的。其二,太平天国初期,革命领导人石达开,韦昌辉以至革命群众,参加太平天国革命时都曾献出家产,而为太平天国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南王冯云山,捐款更是可以想见的。
    另据《夭情道理书》说:冯云山“家道殷实”。又据冯云山的胞弟冯亚戊的供词说:他曾根据冯云山的“口信”,带领全家赴广西“垦种”,并在沿途“歇店”,后中途折回“搭渡回省”。②这说明他不是十分富有之家,否则,全家人都去“垦种”,是不近情理的。同时也说明他不是一般的穷苦人家,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否则,带领全家老少赴广西也是不可能的。再是冯云山全家有十一口人之多,而且“平日以耕种为生”。③冯云山到广西之后,还“拾粪”、"做短工”,④这也说明他有一定的劳动习惯。
    根据以上调查材料和文献论载来看,冯云山家有百亩左右的田地应属事实,但他家庭人口多,又参加劳动,特别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他出租土地的文献与口碑资料因此,我们认为他的家庭出身应属富裕的中农比较符合实际。
    冯云山的名字,各书记载不一。《盾鼻随闻录》说:“冯云山即冯涣。”《太平天国史实日志》、《洪秀全演义》均说:冯云山名“遴”。冯云山故乡现存的老人冯清、冯昌、王锦章都说:“只知道他叫冯云山”,“别的名字没有听说过”。可是据冯亚戊的供词说:他的哥哥名叫冯乙龙(“哥子冯乙龙”)。我认为这条材料十分重要,也比较可靠。因为:第一,冯亚戊是冯云山的胞弟,又是被捕后的供词,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用不着造假;第二,据清政府地方官审讯冯亚戊的“折呈”说:“冯云山即冯乙龙”;⑤第三,符合我国旧时知识分子取名字的习俗,就是说:冯云山,名乙龙,字云山。因此,“冯涣”之说值得研究。“冯逵”之说,简又文认为“毫无根据,不足置信。”⑥这,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8: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云山的祖居和出生地,过去书上讲不清楚,有的还需进一步研究。比如《贼情汇篡》、《金陵癸甲纪事略》等书均说:冯云山是广西得洲府桂平县人,这是明显的错误,毋须赘述。《略论冯云山》一文说,他是“广东花县禾落地人。”⑦一般来说,这无可非议,但作为冯云山的出生地则欠确。《冯云山》一书说:“冯云山,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祖先原籍嘉应州(今梅县)人,迁居禾落地已有好几代了。”这就是说:冯云山的花县始祖是由梅县迁到禾落地的,冯云山也是出生于禾落地。但我们的调查材料与此有出入。
    关于冯云山的花县始祖来自何地问题。在调查中,冯云山故乡冯姓老人众口一词说:“我们姓冯的是从龙川县石灰窑村迁来的,迁来的始祖是贞定公(冯贞定)兄弟二人,他们一来花县就住在狮岭,狮岭墟就是冯姓开创的。贞定公居狮岭之后便与廖氏、王氏结了婚,生下恩连公等六个孩子。除第三、第五个孩子没有后代外,其余后人都分居在附近的双龙、四合、六王等村。恩连公住在狮岭尾,冯云山就是他的后人。”可见,来自梅县之说值得商榷。
    至于冯云山的出生地点。振兴大队冯清老人说:“冯云山的祖辈原来住在狮岭尾,就是冯纪生现在住的这个村,是冯云山的父亲时迁到禾落地的。后来,禾落地被清政府派人烧毁,他的后人又搬回这里来住。”联合大队陈冠娇老人说:“冯云山是我们松生人,他是恩连公生的,他家人多,周围迁走很多人,冯云山也迁往禾落地,他父亲带着他走的。”振兴大队老人冯天华说:云山的父亲“先前住在狮岭尾,后迁禾落地。”根据上述情况,冯云山的出生地,应在狮岭尾(即今狮岭公社联合大队新联生产队)比较适宜。


冯云山的后裔与幼南王问题

关于冯云山的子女情况,是近代史研究工作者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过去书上记载的只有两个儿子,而且他们的名字又各不相同。有的说名叫“应戊”、“应癸”,⑧或“亚茂、亚寿”,⑨也有的说名叫“亚芳,亚?”,⑩或“阿养”@的等等,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冯云山不仅有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而两个儿子的名字与各书记载均有异同。联合大队贫农冯纪生说:“我是冯云山的第四代孙,冯云山是我们太公,他在去广西之前住在禾落地,生下七个子女,但长大的只有三个:一个叫瑞科,是我的祖父;一个叫瑞明,他没有后代,还有一个叫冯僧,是个女的,因她排行第七,所以人家都叫她老七姐。她嫁到马头岭村,这个村庄就在狮岭公社马岭大队。她的孙子王锦章,现在还活着,已七十多岁了。听说我出生后不久,她还来过我们家里”。又说:“我亲祖父瑞科有三个子女,一个叫金玉,是我的亲生父亲;一个叫金文,他没有后代,我是过房给他做仔的;还有一个女的叫冯社英,她是最大的,后来嫁到本公社前进大队。她的儿子叫罗国华是我表兄,经常与我有来往。”冯社英的儿子罗国华告诉我们:“听老人说,冯云山的妻子,一共生了七胎,养活的只有三个。一个叫瑞明,一个叫瑞科,一个叫老七姐。瑞科有三个子女,大的叫社英是我母亲,第二个叫金文,没有后代,第三个叫金玉,他过继给瑞明做儿子,金玉又生下纪生。”“我母亲就是在一九六六年去世的,她已死去十二年了,她如果在世,今年(一九七八年)就九十八岁了”。
    冯云山的女儿冯僧娇的孙子,七十二岁老人王锦章也说:“我阿婆叫冯僧娇,又名老七姐。”据我祖母说:“她父亲是冯云山,是跟洪秀全干革命的,我小时她不要我说她是姓冯的,说了让人知道要问斩的。她还说:她小的时候很苦,清朝派人来烧杀,全家都跑散了。她十几岁就来我家做‘新旧姐’(童养媳),后来做了‘新生婆’(结婚后的称呼),生下一子一女,仔叫金荣,是我的父亲,女的叫什么名字记不得了。“我阿婆死时,我是十二岁,她是八十二岁,如果在世时,今年(一九七六)就一百三十二岁了。”他又说:“听我阿婆讲:金玉金文两兄弟是冯云山的亲后代,我们去探亲就是去他们家里的。我记得金玉叔有个妹妹叫社英,我叫她社姑的。不知道她后来嫁到那里去了。”进兴大队冯火林老人说:“金玉金文是兄弟,记不起是亲兄弟还是叔伯兄弟,他们有个姐姐嫁到前进大队……金玉叔的父亲叫阿瑞,我是叫他瑞叔公的。阿瑞有个妹妹嫁到马头岭(现马岭大队),她的名字叫僧,也叫老七姐,我是喊她僧姑婆的。”冯清老人则说:“听讲冯云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瑞科,一个叫瑞养,但我没有见过他们,金玉金文是兄弟,我是叫他们叔父的。”再据清政府地方官的“折呈”说:冯云山有两个儿子:一是冯亚养,二是冯祭茂。冯亚戊的供词也说:冯云山有三个儿子:一是冯祭芳,二是冯祭茂,三是冯祭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冯云山的女儿,书上没有记载,这是个新的问题,但从现有材料看,情况应当属实,因为:冯云山女儿的孙子王锦章,是个退休工人,今年已七十多岁,不仅幼年受僧娇的抚养,且当地有关老人,众口一词,毫无疑义,从她的出生时间来看,王锦章说:“如果冯僧娇在世时,今年(一九七六年)就一百三十二岁了。”由此可以推算出,冯僧娇一八四四年出世的。据《太平天日》、《太平天国起义记》的可靠记载,冯云山是在一八四四年四月离家去广西的。因此,冯僧娇在这年出生是合情理的;同时,冯纪生与王锦章两家的亲戚关系,虽已中断,但双方记忆犹新,再说冯云山的孙女冯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去业。她的儿子罗国章的口碑资料,虽有讹传之处,但经过我们查对大部分是可取的。二是冯云山第三个儿子的情况。冯亚戊供词说,冯云山有三个儿子,这可能是清朝有关人员录供之误。因为:据《太平天国起义记》,《从军日记》,《乙丙日记》,清朝地方官的“折呈”和冯云山故乡现存老人的口碑,均说冯云山只有两个儿子,从冯亚戊的供词与丁守存的《从军日记》的有关内容对照推算,冯祭华与冯僧娇均为一八四四年出生。而冯祭华在冯云山故乡的族老中一无所知,而冯僧娇在当地老人中,有口皆碑,且至今她仍有后裔。因此,祭华应是僧娇的别名,两者应是一人。
    关于冯云山长子瑞明(祭芳)的情况,据调查资料来看,冯云山的妻及其长子瑞明死于广州。在调查中冯纪生说:“冯云山有两个儿子瑞明、瑞科,不知谁大谁小,总之听讲瑞明死在广州”,“冯云山的妻子死在广州,当时知道的也不敢去认尸。”前进大队罗国华说:云山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军来烧杀,“老七姐(僧娇)及瑞明的老婆一齐走,瑞明迟走一日,在炭步公社坐船去广州,被清军快马追踪,在广州被捉杀。”这些材料和洪仁干口述《太平天国起义记》的记载:金田起义后,“云山之妻匿居于谷岭,竟为一黄姓者告密……云山妇卒被捕解往广州,与云山其他族人并下狱中。”“自谷岭事败之后,云山之长子冯亚芳逃至广州,为铁匠学徒”,后被铁匠出卖“被捕入官”,亚芳与其母“系于厂州,此铁匠与其罪犯均斩首。”⑩虽情节有出入,但其结局与调查材料完全一致。
    其次冯云山次子的情况。有的书上说:“冯云山之次子随其堂兄弟亚树出亡”,到香港后“随罗孝金牧师至上海。”O因赴南京未能如愿,后受到小刀会欢迎,因小刀会被清军镇压,“在捕杀者中,有南王之幼子,但清军究不知其为谁也。’,脚也有书上说:冯云山一个儿子到南京“袭父爵”,⑩当了幼南王。并于一八六四年七月死于南京⑩或湖熟桥镇。⑩特别是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全史》则肯定说:幼南王就是冯云山的次子冯阿养。但我们的调查材料,与以上结论有较大出入。云山之次子冯瑞科(天养),确曾逃亡在外,但后来回到家里,至今仍有后裔。在调查中冯纪生说:金田起义后,冯云山之次子“瑞科跟母亲逃到清远。••…后来,清军到清远抓了冯云山的妻子,剩下瑞科一个人。当时,瑞科年幼无法生活,只好乞食为生,从清远到了香港,又从香港回到罗浮山(属博罗县),最后由罗浮山回到花县狮岭尾。”罗国华则说:瑞科曾经“逃到清远,因那里有姓冯的,是恩连公生的,由花县迁到清远落户,听说他们就住在清远龙塘公社(按:《太平天国起义记》)说:“云山之妻匿居于谷岭”,谷岭属现龙塘公社长冲大队)。瑞科从清远逃到香港,后来由香港偷偷摸摸回来,又偷偷摸摸卖田,东奔西走,最后才回到狮岭尾’,。
    至于冯瑞科回到狮岭尾的情况,进兴大队冯以林老人说:金玉的父亲“瑞叔公是从禾落地迁到狮岭尾的,他迁来时无屋住。但瑞叔公的父亲(按:冯云山),我没有见过。”联合大队九十三岁老人陈冠娇说:“有个阿养,真名叫冯天养,是纪生的太公(应是祖父),我十四岁时嫁到狮岭尾时,他已死了,所以没有见过他。”“我在十五岁时还看见冯纪生的阿婆(瑞科妻),那时她已六、七十岁了。她的名字叫谢秀金,是前进大队谢屋村人。”马岭大队老人王锦章说:“我小的时候跟我祖母(冯僧娇)去狮岭尾探亲,看到金玉叔家里有个老太婆(按:瑞科妻),当时她已六、七十岁了。我只知道她姓谢,都叫她谢婶的,但名字不记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8: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以上材料来看,冯云山之次子冯瑞科又名“天养”,他确实曾经逃亡在外,但后来回到花县老家。因此,《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军纪事》所说的,“逃亡在外”并“随罗孝全牧师至上海”,这可能是事实。但,关于他到南京当了幼南王并死于南京之说值得商讨。我们这个结论,还可以从以下儿点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陈冠娇老人看到瑞科的妻子,从时间上推算是合理的。她是在十五岁看到谢秀金的,而当时谢已六、七十岁了。由此可知:谢秀金当时若是七十岁,她应在一八四三年出生,如果是六十岁或六十五岁,她应在一八四八年或一八五三年出生。据丁守存《从军日记》说:冯云山的次子“应癸”生于“癸卯”年,即道光二十三年,公历一八四三年,则冯瑞科与谢秀金年龄相仿,他们结为夫妇是合适的。即使谢秀金生于一八四八年或一八五三年,女方比男方小几岁而结为夫妇,在农村也是常见的事。
    第二,清朝官书《东华续录》咸丰三年三月上谕说:“冯云山之子冯亚养,在外逃回”广东。这个记载既与洪仁开口述:冯瑞科(亚养)“于一八五二年七月随罗孝全牧师至上海”之说并行不驳,也可以与花县老人冯火林见到瑞科之事实互相印证。
    第三,根据当时地主文人的一些记载,也有说冯云山之子既无到南京,更无“袭父爵”的。《金陵癸甲纪事略》说:冯云山“无子—袭伪职。”《乙丙日记》说:冯云山之子“亚茂、亚寿”(按:应是一子一侄)曾到过上海,未曾到过南京。《贼情汇篡》也没有冯云山之子到南京的记载。以上三本书的作者是谢介鹤、汪土铎、张德坚。他们三人之中,有的是混进革命的,有的是清政府的特务,暗探,当时他们都在南京城内住着。关于这个问题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第四,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同样没有冯云山之子担任幼南王的记载。如天王洪秀全与冯云山是表兄弟,但在他的诏书里,只有“天佑子侄、和甥、福甥”,并无“养侄”。在幼天王洪福的诏书里,也有“佑弟、和表、福表”⑩的称呼,唯独没有“阿养”的记述,根据口碑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来看:关于幼南王就是冯云山之次子冯阿养之说,值得商榷,冯云山之次子死于南京、上海、江苏“湖熟桥镇”的结论,尚须进一步探讨。
                                          一九七八年一月初稿,一九七九年四月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4 01:11 , Processed in 0.1562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