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93|回复: 3

明 . 冯梦龙著《三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1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 . 冯梦龙著《三言》

三言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又和“二拍”合称“三言二拍”。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一、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冯梦龙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道德信条为基础的国家统治机器迅速显出它的脆弱性。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在这种供广大听众消闲取乐的世俗小说由宋元时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江湖河海,由口头的说唱文学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宋明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准确的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想适应的封建伦常的总称。二程说:"上下之分,尊卑义也,理之当也",①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理学禁锢下的人的感性的枷锁的时候,个体感性的高扬就成为必然。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先秦儒学就成为他高扬个体感性的一种方式。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仁"学,"仁"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本主义的人学,认所谓"爱人"、"爱众"为指归。而"爱人"、"爱众"就是尊重人的感性存在。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③子曰:"……泛爱众,而亲仁"④这也就是《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仁者爱人",以及《礼记??中庸》说的"仁者,人也"孔子之所以重视"仁学"就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礼制,不然"人而不仁,如礼何"⑤这与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冯梦龙就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学的创作让死气沉沉的晚明儒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方式来实现其"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具体到冯梦龙的"三言",其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及整个儒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总原则,在儒学体系中"仁"是总体的道德内容,"礼"是总体的道德规范,二者构成了儒学的总纲。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⑦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⑧
  "中庸之道" 在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已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集体无意识。在明朝中晚期社会背景涵盖下的冯梦龙,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和之美"的熏陶,在"三言"这个白话短篇小说领域中垦拓出一片"中和之美"的艺术天地。我们不难看出,他编辑、整理"三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喻世"、"警世"、"醒世"唤醒世人改变世风。即如:"六经国史之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所以继《明言》、《通言》而作也。" ⑨冯梦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进步文人,尽管其思想受到了市民意识的深刻影响,但基本方面还是站在回归先秦儒学精神的立场上。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中和的调适。因此,总的来说,他仍要求小说的内容"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以求"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警世通言序》)
  另外,冯梦龙特别重视小说中描写的"男女之情",他在《情史叙》中提出"情始于男女","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只要加以正确导引,可使它"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以达到"情教"的目的,产生像《六经》一样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理论上反对在小说中描写色彩内容。《醒世恒言序》云:"若夫淫谭亵语,取快一时,贻秽百世"。冯梦龙在当时淫风特盛的晚明文坛发表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结果。这一立场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凌蒙初在《拍案惊奇序》中就指出:"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我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衊世界,广摭污造,非荒诞不足法,则亵秽不忍闻,得罪名教,种业来世,莫此为甚。而且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有识者为世道忧之,以功令历禁,宜其然也。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着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三言"的情感形式
  
  "三言"在总体的情感形式上呈现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形式,在"三言"中我们看不到纯粹意义上的悲剧或喜剧。情感表达上通过悲喜交织,让悲喜趋向中和。通过这种情感形式使人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使人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刺激。这主要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⑩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姑且借用"悲剧"、"喜剧"的概念来对"三言"中的一些作品作个简单的界定。
  《杨思温燕山逢故夫》是个悲剧。爱情的离合悲欢被嵌入国破家亡的大框架中。杨思温只是陪衬人物,他因靖康事变,流落燕山,而对燕山元宵灯市,"情绪索然"初露悲剧倪端。遇见嫂子郑义娘,后者的遭遇加深了悲剧性。韩思厚出使金国,在秦楼题写吊妻词。杨韩晤面义娘丈夫韩思厚叙说与义娘生死离别境况,追寻义娘遗骨,得遇义娘鬼魂。义娘说:"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愈见悲凉,但夫妇(人鬼)相见,相约决不辜负对方。悲中透出几分喜气。义娘虽死,而鬼魂时隐时现。以"喜"淡化悲剧性。韩背叛义娘,娶妻刘氏,义娘遭遇更令人同情,悲剧性得到强化。但紧接着魂附刘氏,揪骂韩思厚,在悲剧中掺入喜剧因素。最后义娘鬼魂把韩郑二人拽入水中,则稍快人心。无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还是小说中的悲剧气氛,都未达到惨痛的地步,读者的心理也趋于平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都是爱情悲剧,前者写李甲与杜十娘的相爱过程,颇具喜剧色彩,直到高潮李甲才露嫌弃之心,且将她卖给孙富,杜十娘怒斥孙、李,抱匣沉江而死,悲剧始得完成,整篇小说悲愤而不低沉,女主人公虽沉江身亡,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李甲郁成狂疾,孙富奄奄而终,反面人物得到应有下场。悲剧性得到缓解中和。后者写王娇鸾与周廷章相爱,诗词酬答,全无一点悲剧痕迹。近结尾处,周廷章变心,王娇鸾自缢,悲剧仿佛在刹那间形成,由原初的郎情妾意突变为负心他求。但最终一顿乱棒打死周廷章,正义战胜了邪恶,悲剧性又得以缓解。
  喜剧中的"中和之美"的情感形式,在"三言"中亦十分突出,"中和之美"在喜剧的本质上,表现为"乐而不淫",即要求喜剧性不应过度,而要恰当。讽刺喜剧较之幽默喜剧,其讽刺,嘲弄的程度更为强烈,其主人公多为作者批判的对象,揭示其虚伪可笑的本质,撕破其毫无价值却伪装有价值的假面,用笑声去否定和鞭挞丑恶的人和事。而幽默喜剧对喜剧人物虽作某种讽刺,但程度较轻微,作者对喜剧人物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喜剧人物未必是坏人,只不过性格,行为具有某种弱点、缺陷,这是种轻松的喜剧。儒家的"中和之美"制约"三言"的喜剧艺术,造成讽刺喜剧少,幽默喜剧多的情况。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唐解元一笑姻缘》都属于幽默喜剧。讽刺喜剧仅《桂员外途穷忏悔》,《滕大尹鬼断家私》等二、三篇,但冷嘲热讽十分尖刻,桂富恩将仇报,作者对之予以严惩,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变犬,其女为妾,报答施金的喜剧情节。小说对桂家落难得施济时的感激涕零,掘得园中埋银别置产业时的虚伪狡诈,发迹后的倨傲负义,最终荡尽家产时的嗟伤忏悔,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也讽刺得淋漓尽致。更兼以夸张虚幻之笔,画出"变犬"结局,对假丑恶的鞭挞毫不留情。滕大尹始以正剧人物的面目出现,直至最后,他装神弄鬼,攫取千两黄金,把一坛黄金抬回衙内受用,才露出喜剧角色的真相。对此,作者嘲讽的态度十分严峻。
  "三言"中的喜剧作品,大多把幽默戏剧与讽刺喜剧融与一篇之中,而以幽默喜剧为主导,将正剧因素注入喜剧,使喜剧性不至于过分浓烈,甚至悲喜交揉,以悲淡化喜,形成"谑而不戏"、"婉而多讽"的格调。《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喜剧性在于"有老婆的翻没了老婆,没老婆的翻得了老婆"故事情节朝喜剧主人公愿望的对立面转化,构成诙谐有趣的情节。喜剧主人公梁尚宾乃冯梦龙鞭挞的对象,他与鲁学曾为表兄弟,鲁向其借衣,他因贪心,冒名顶替去会孟夫人,孟夫人不知,赠金银首饰,此一错也;梁向阿秀求欢,阿秀屈从,此二错也;滑稽的底蕴包含着悲剧性。梁走后,鲁求见,阿秀因已失身,赠金钗二股,叫鲁"别选良缘",此三错也;阿秀自缢,此四错也。小说掺进了悲剧性。梁回家,无意中泄露了冒充之事,夫妻感情破裂,田氏与其离婚,此一正也。顾佥事告状,鲁屈打成招,此五错也。陈御史细审此案,微服出访,掌握物证,此二正也。梁尚宾不知陈御史身份、底细,把孟夫人所赠金银首饰换成银子,一味蒙在鼓里空欢喜,运用了喜剧"嘲弄"的手法,此三正也。阿秀附魂田氏,孟夫人认田氏为义女,把她嫁给鲁学曾,结局出人意料,真喜剧也。一篇之中,一错再错,而至五错。错者,误会或失误也。其中多属喜剧性。又有三正。正者,正剧因素也。阿秀的失身,亡身,则带有悲剧性。喜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一篇之中,梁尚宾是讽刺喜剧中的恶棍歹人形象,鲁诚实善良,是无辜受害者的形象,陈御史乃正剧中的人物,阿秀却是悲剧人物。无论人物,情节,总是喜剧性,悲剧性交织,主要倾向是喜剧性。把喜剧、悲剧这些矛盾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使得小说不至于"过"喜,也不至于"不及"喜,而达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
  "三言"的此种情感形式,与当时的市民文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民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所谓常人,是指那些天真朴素,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与理论,却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以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艺创作家(11)往往虽看不起他们,但他自己的作品之能传布与保存还靠这无名的大众。"而"常人犹爱以'人性'附与万物,诗人,小孩,初民,这些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语','西风在树林里叹息'"。(12)也就是说冯梦龙为了更好的达到"情教"的目的,必须尊重广大市民(常人)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儒雅与情俗的内在调适在冯梦龙那里成为必然。

  三、中和--"三言"的叙事结构形式

  "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来冲淡缓解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与三巧儿天作之合,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但由于蒋兴哥出门逾期未归,三巧儿寂寞难耐,又加以薛婆和陈商的引诱、挑逗,终于背叛与蒋的誓言与陈发生奸情,并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之宝珍珠衫赠与陈商。后被蒋兴哥发觉,一纸休书将三巧儿送回娘家。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三巧儿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三巧儿被迫无奈嫁与吴杰进士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最终三巧儿与蒋兴哥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当吴杰县主看出他们不是兄弟,而是夫妻时,让三巧儿重回蒋兴哥的身边。整个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平和的迹 象。
  《陈可常端阳仙化》吴七郡王的婢女新荷与人私通怀孕,受吴唆使,新荷诬陷和尚陈可常与她有染。陈可常被押至府衙,屈打成招,后真相大白。按照生活逻辑,必有一番抗挣,辩诬风波。但在"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制约下,作品安排陈可常不作任何的辩解,反而赋词说:"前生欠他债负",坐化圆寂,以妥协求得和谐、宁静。《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恩将仇报,中举后将金玉奴推入江中欲淹死之,金玉奴被官员许德厚救起,认作女儿,入赘莫稽。"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在此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构思,对如此负心险恶之人竟然只安排了一顿篱竹细棒的痛打和"千薄幸,万薄幸"的一顿臭骂,便和好"比前加倍"。冲突的调和,使一出正剧或悲剧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还有一种形式,即悲剧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结局,二者矛盾统一,中和平衡。《玉堂春落难遇夫》中玉堂春与王景隆有段欢乐光阴,不久离散,玉堂春被鸨儿骗卖,身陷囹圄,几乎惨死,但结局为两人团聚。《乐小官团圆破毡笠》,《范鳅儿双镜重圆》等篇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团圆。痛苦、灾难,悲剧性的遭遇,在叙事结构上用喜剧性的结尾来冲淡。作品遵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典型地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
  "三言"的"中和之美"的艺术形式是冯梦龙在晚明对当时文坛的一种匡正与革新,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注释:

  ①:《伊川易传》
  ②《朱熹文集》卷七《读大纪》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八佾》
  ⑥《论语·雍也》
  ⑦《论语·学而》
  ⑧《礼记·中庸》
  ⑨《中国小说史略》第13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⑩ 宗白华《中国艺术与社会》 《宗白华全集》第410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1)(12) 宗白华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宗白华全集》第313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① 游国恩等着《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② 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③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④ 王运熙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⑤ 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 齐鲁书社 1987年版
  ⑥ 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⑦ 成复旺 《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⑧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⑨ 钱穆 《国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⑩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⑾《中国古典文学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⑿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⒀ 冯梦龙 《喻世明言》
  ⒁ 冯梦龙 《警世通言》
  ⒂ 冯梦龙 《醒世恒言》

  名词解释。三言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明代冯梦龙。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与修订,也有作者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2: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 冯梦龙著《三言》

《喻世明言》

CIMG7201.jpg


  喻世明言

  第一卷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第二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第三卷 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第四卷 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第五卷 穷马周遭际卖追媪
  第六卷 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第七卷 羊角哀舍命全交
  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第九卷 裴晋公义还原配
  第十卷 滕大尹鬼断家私
  第十一卷 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第十二卷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第十三卷 张道陵七试赵升
  第十四卷 陈希夷四辞朝命
  第十五卷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第十七卷 单符郎全州佳偶
  第十八卷 杨八老越国奇逢
  第十九卷 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第二十卷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
  第二十一卷 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第二十二卷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第二十三卷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第二十四卷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第二十五卷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第二十六卷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第二十七卷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第二十八卷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第二十九卷 月明和尚度柳翠
  第三十卷 明悟禅师赶五戒
  第三十一卷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第三十二卷 游鄷都胡母迪吟诗
  第三十三卷 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第三十四卷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第三十五卷 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第三十六卷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第三十七卷 梁武帝累修归极乐
  第三十八卷 任孝子烈性为神
  第三十九卷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第四十卷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 冯梦龙著《三言》

《警世通言》

CIMG7202.jpg

第01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02卷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第03卷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第04卷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第05卷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第06卷 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第07卷 陈可常端阳仙化
第08卷 崔待诏生死冤家
第09卷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第10卷 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第11卷 苏知县罗衫再合
第12卷 范鳅儿双镜重圆
第13卷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第14卷 一窟鬼癞道人除怪
第15卷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第16卷 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第17卷 秀才一朝交泰
第18卷 老门生三世报恩
第19卷 崔衙内白鹞招妖
第20卷 计押番金鳗产祸
第21卷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22卷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第23卷 乐小舍弃生觅偶
第24卷 玉堂春落难逢夫
第25卷 桂员外途穷忏悔
第26卷 唐解元一笑姻缘
第27卷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
第28卷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第29卷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第30卷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
第31卷 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第32卷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33卷 乔彦杰一妾破家
第34卷 王娇鸾百年长恨
第35卷 况太守断死孩儿
第36卷 皂角林大王假形
第37卷 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第38卷 蒋淑真刎颈鸳鸯会
第39卷 福禄寿三星度世
第40卷 旌阳宫铁树镇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2: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 . 冯梦龙著《三言》

    《醒世恒言》
CIMG7200.jpg

  《醒世恒言》

第01卷 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第02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第03卷 卖油郎独占花魁
第04卷 灌园叟晚逢仙女
第05卷 大树坡义虎送亲
第06卷 小水湾天狐诒书
第07卷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第08卷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第09卷 陈多寿生死夫妻
第10卷 刘小官雌雄兄弟
第11卷 苏小妹三难新郎
第12卷 佛印师四调琴娘
第13卷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第14卷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第15卷 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第16卷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
第17卷 张孝基陈留认舅
第18卷 施润泽滩阙遇友
第19卷 白玉娘忍苦成夫
第20卷 张廷秀逃生救父
第21卷 张淑儿巧智脱杨生
第22卷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第23卷 金海陵纵欲亡身
第24卷 隋炀帝逸游召谴
第25卷 独孤生归途闹梦
第26卷 薛录事鱼服证仙
第27卷 李玉英狱中讼冤
第28卷 吴衙内邻舟赴约
第29卷 卢太学诗酒傲公侯
第30卷 李浧公穷邸遇侠客
第31卷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第32卷 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第33卷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第34卷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第35卷 徐老仆义愤成家
第36卷 蔡瑞虹忍辱报仇
第37卷 杜子春三入长安
第38卷 李道人独步云门
第39卷 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第40卷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5-1-5 11:29 , Processed in 0.1093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