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56|回复: 1

汉水流域客籍家族族谱述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2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汉水流域客籍家族族谱述略

     ◎ 陈良学


  明、清两代,汉水中上游地区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焦点,几代人为之漂泊的移民运动猛烈冲击着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闽粤、荆楚、中原、吴越等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与古老的秦巴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使之呈现出一种交相辉映,多元化特色的奇异文化现象。客籍宗族谱牒文化则是共生于这些地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一、汉水流域客籍家族形成的原因

  明洪武时期,为了抚治元末明初的战乱,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果断采取移民垦荒和屯田的办法调剂农业生产人力之不足,诏令“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湖广、山西及江南苏、松、杭、嘉、湖一带的户族被大批迁徙到河北、安微、河南、鄂西、陕南、四川等荒芜之地。这些家族从此以后虽不敢再公开回到原籍,却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到处流浪,其中相当一部分也辗转来到汉水流域的川陕鄂边区。成化十三年(1477),明宪宗委派都御史原杰出抚,“遍历山溪,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安置流民,清理户籍,调整行政区划,得户十一万三千,口四十三万八千有奇”。为此,于三省边界地区新置白河、山阳、竹溪、郧西、南召、桐柏、伊阳七县,并新置郧阳府及湖广行都司,兴兵设戌,悉心抚治。使大批流民得以安居乐业,从而使汉水流域人口迅速增长。此后,流民源源不断进入汉水流域,到正德末,各地流民进入汉水流域落户入籍形成高潮,使汉水流域各府、州、县的人口不断得到充实。明代移民奠定了汉水流域人口的基础地位,它是历经战乱灾荒后汉水流域人口的主体,也是后来汉水流域所谓的“老民”。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汉水流域社会经济再次遭受到严重破坏。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从顺治颁布《垦荒令》开始,到康熙采取强制措施推行“移垦”政策,经过雍政、乾隆、嘉庆几个朝代的努力,历经一百余年,终使这一场涉及全国十几个省的大规模移民得以实现,这一战略性的移民,在秦巴山地、汉水流域开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嘉庆朝以后,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以太平天国为主线的国内革命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场遍及东南和中西部地区各省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军事较量,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大动荡,进而引起清代第二次大移民。这次以苏、皖、鄂地区为主体的大移民,给汉水流域带来又一次巨大的冲击。
  明、清两代的几次大移民,促使秦巴山地、汉水流域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闭关自守的汉水流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移民宗族谱牒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人口迁徙的信息,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宗族社会提供了丰富资料。

  二、客籍谱谍的历史渊源

  20多年来,笔者有幸收集到汉水流域现存的各类客家谱牒三百余部(件),纵观各部家谱,可以清楚地发现,客籍宗族谱牒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一个家族的兴盛而兴起,也随着一个家族的没落而衰亡。其中一个重要规律就是“盛世修谱”。每当一个朝代出现中兴景象,民间的修谱活动就自然形成高潮;而每当社会动乱,不仅修谱活动中断,就连世存谱牒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早在秦汉时期,一些世家望族就有了修谱活动。笔者手头所能检索到的最早的谱牒资料为秦王政十一年乙丑(前236),太公尚第二十五世孙,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撰写的《吕氏世谱序》称:“太公为圣王师亨屯拯溺,所以惠天下,后世渥巳享有营邱,传世二十为诸侯,二十有九,历年七百四十有四,非甚盛德畴克,若兹田氏不道,肆灭天常,始则窃我政柄,因植其奸;终则移我社稷,遂奸其位。公之后东迁海上,吕氏之存者寡矣。公子进几而作亡命奔韩。今距公子进五世尔,然谱牒不存,几无所据……于是参考载籍,本乎炎帝伯夷,而以太公为始祖,下至于今,凡二十五世,作《吕氏世谱》,以贻后人。”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编修宗族谱谍之风更为盛行。如:东晋咸康二年(336)三月,成帝司马衍诏索天下诸大家宗谱,詹事舍人方孚上扬州遂安县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脉谱表。成帝敕令:“付尚书省佐著作郎、知谱事柳柏华、王勘一校,韩金辉二校,都曹令刘宏三校,孙瑜四校。”柳柏华勘校后上疏奏称:“方氏神农之后,榆冈之子,方雷封方山,谥命赐姓,经传子史,实是不虚。方相、方叔、方瑗,名宦著于三代,方伟、方望、方紘、方储、方侪、方俨,祖孙父子兄弟继作汉朝,显著风烈。”成帝御书批云:“果实不虚具,真是名家盛典,汝方孚世世藏传,永久勿失。”〔1〕
  唐贞观六年四月初一,唐内阁中书温彦博曾为《林氏宗谱》撰写了一千三百字的《林氏源流总序》,称“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唐贞观六年十月吉日,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2〕;唐贞观十二年,诏令高士廉、韦挺、芩文本、令狐德,棻编赍天下谱牒,质诸史籍,先宗室,后外戚,右膏梁,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氏族志》。一时,士大夫得所考据,始各立其家乘焉。”
  北宋建立以后,随着社会日趋稳定,经济日渐繁荣,所谓“盛世修谱”就摆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门阀士族的家世格外受到重视。笔者在大巴山深处发现三种版本《秘书堂夏氏宗谱》残本,其中收录了咸平二年正月十一日宋真宗赵恒向文武群臣下达的修谱诏令,诏令说:〔3〕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者因生赐姓,故有姓氏之书;别生分类,故有司姓氏之官;其有关于世教之大者,莫非谱牒……汉起沛中,本陶唐至玉牒;唐发陇右,实皋陶之金枝;若我朝源于伯益,振于涿郡。太祖皇帝肇开区夏,应天生圣人之祷;太宗皇帝克绍前烈,符太平天子之歌;仙源积庆,天派分祥;膺前代禅受之宜,接上世统传之正。尔在朝文武百官,亦莫各有原委,允当修述乃祖之本末,以进俾朕得观览。以知我朝人物之盛也。于戏源之深者流必长,膏腴之沃者叶必茂。秩秩昭穆,则知祖宗之有;绳绳世系,实衍谱牒于无穷。故宣昭示,咸使以闻。
  到宋仁宗后期,社会稳定,政治上的科举制和经济上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已经确立,与宋王朝几乎同时成长起来的几代士大夫,进入了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时期,他们不约而同的肩负起复兴宗族制度的历史使命,这使得宗族制度进入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阶段。
  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在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设置了义庄,并拟订章程曰:“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流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宋皇祐三年(1051),他又亲自为范氏家谱作序〔4〕,使范氏族谱的编修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与此同时,皇祐、至和年间,欧阳修、苏洵也先后编写了本家族的新族谱,为以后中国民间族谱的纂修树立了典范。受范仲淹、欧阳修和苏洵的影响,南宋修纂族谱的家族逐渐多起来,保存在南宋士大夫文集中的谱序、谱跋约有数十篇之多,记载了当时族谱的体例。乾道九年仲冬之吉,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进知左丞相兼枢密院事王旦为安徽桐城撰写的《皖桐吕氏宗谱叙》说:“粤稽吕氏之先始,出自虞夏之际。封姜姓于吕,之后至周失国,子孙因氏焉。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不可纪极。传至唐太宗,奏天下谱牒作氏族志。而吕氏与首称焉。”一些士大夫甚至超越欧阳修、苏洵的观点,把修纂族谱作为医世治俗的收族手段,强调不仅要尽收五服以内的族人入谱,而且还要将出了服的族人收在一起。
  元代族谱的修纂,有其一定的叙述法则,当时称为书法。其分类大体上约定为派别、命名、生平介绍、继承、族人迁徙、劝戒等基本内容,表现出一定的伦理和宗法要求,但远没有后世一些族谱那样严格讲究,也不似一些后世族谱那样突出“修谱收族以佐治,培养族人为顺民”的指导思想,视修谱为忠君报国之举,将修谱纳入以孝道治天下的范畴。可以说,元代族谱是元朝政权荒于文治、士大夫在异族统治下自我保护、强化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反映。
  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奉理学为官方正统思想,族谱的修纂更加频繁,渐渐形成了数十年一修的传统。尤其是到了清代,客籍人更加重视敬宗收族,时人认为三十年为一代,故大的宗族一般主张三十年一修。频繁的修谱活动使得族谱体例更加完善。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以睿智的眼光看到,千家万户的族谱的修纂,族规家法的推行,为稳定基层社会秩序能起到国家机器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因此,他颁布圣谕“圣谕六言”24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全生理,勿作非为。”
  明政府在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广为宣传,要求人民遵守。明代一些族谱将“圣谕六言”载入宗规家训,以约束族人。清朝建国之初,清廷借鉴明朝治国的经验,于顺治九年向八旗及各省颁布了“圣谕六言”,故清代的一些族谱也载此六言。到康熙九年,清廷又向全国颁布了本朝的教民纲领———《上谕十六条》,将“圣谕六言”进一步具体化。其内容是:〔5〕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   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   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匿逃以免株连   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弥盗贼   解忿仇以重身命
    雍正皇帝又对其进行逐条解释,形成洋洋万言的《圣谕广训》,于雍正二年颁行天下,成为人民思想与行动必须奉行的圭臬。清代汉水流域族谱宗规家训中收录《圣谕十六条》或据此制定宗规家训者为数甚多,有的甚至不惜工本将《圣谕广训》收入族谱,刊于卷首。如安徽迁陕西《琅玡王氏宗谱》在卷首用八页套红边框十方醒目地刊刻了《圣谕十六条》〔6〕;福建上杭迁居紫阳之赖氏在乾隆十八年以后的几此修纂族谱中,将《圣谕十六条》及雍正的解释作为《家规谨遵》全文收录。
  有的族谱则依据《圣谕六言》或《圣谕广训》基本内容又修订或制定十分详细的规则。定居于汉阴、石泉一带的“始平堂”湘乡冯氏几次修纂族谱都不惜以大量篇幅贯彻和拓展《圣谕》的原则,四德堂刊《冯氏族谱》残本所载家诫、家训达数十条之多。如:一要周恤贫苦,二要和睦邻里,三要御下以宽,四戒忤逆不孝,五戒贪谋风水,六戒崇信释道……等;而乾隆三年续修的《始平堂冯氏族谱》〔7〕又增录了本族于康熙五十一年制定的“训家十则”、“诫家十条”、“勉家十箴”以及“十事勿听”、“十般不齿”“十必惩逐”、“十当恤爱”、“十不可信”等,洋洋达八十条之多。

  三、汉水流域客籍族谱的分类

  汉水流域迄今所发现的各类客家族谱尽管相对存世不多,但经过深入挖掘,仍能获得相当数量的珍本。其版本繁多,体例不一,编修的时间、地址、编纂人的学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谱书的学术价值也大相径庭。从目前笔者所收集到的谱牒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1)客籍家族迁徙时从原籍带来的老谱。
这些谱牒多为明代中后期至清顺治、康熙年所修纂,其体例已趋成熟。和明代前期以及元代以前的族谱相比,明代族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宗规家训、祠产等宗族制度的重要方面,反映出宗族制度在明代发展了。就体裁而言,明代族谱增加了“志”的内容,这是族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的成果,而使体例完备的体现。
  紫阳县东七元河福建上杭移民赖氏,其家族历来十分重视修纂家谱,且重视名家作序。早在唐代,赖氏编修族谱时,都御史、真定武邑人苏安恒就为其撰写了《赖氏族谱序》;宋咸淳九年二月初三日,赖氏重修族谱,文天祥为其撰写了《赖氏重修族谱序》;明万历四年、天启七年迁福建赖氏又两次修谱,吏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福建莆田人方鼎为其撰写了《赖氏宗谱序》及《赖氏原始纪略》等文;至清代,赖氏先后于康熙五十五年、乾隆十八年、道光元年、咸丰四年、同治十年、光绪二年六次重修族谱。在这前后十次的修纂族谱中,有五个版本(唐及宋咸淳、明万历四年、天启七年、清康熙五十五年)是原籍编修;有四个版本(乾隆十八年、道光元年、咸丰四年、同治十年)是迁陕支系与原籍合修,均收入了迁陕赖氏支派;只有一个版本(光绪二年)是迁陕后独立完成的。
  迁自广东长乐和江西丰城的范仲淹家族后裔,所携带的《范氏大成宗谱》收录了宋绍兴元年(1139)、绍定二年(1229)、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明景泰元年(1450)、正德八年(1506)、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二十三年(1758)等年代修纂的《序》或版本;
   (2)定居汉水流域之后,应原籍宗族家门之邀而回籍参与共同修纂之谱。
  此类族谱多为乾隆末至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所修,在现存谱牒中占较大比例。例如:汉阴县旋涡堰坪乡吴氏家族所珍藏的《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8〕就是典型的例证。该谱于咸丰十年由渤海堂刊印,吴氏迁陕第三代孙,位至候铨知县的吴敦品专程由陕西回湖南,为其家谱撰写了诸如《先德录》《祀田篇》等不少篇章。吴敦品不仅记述了其先祖从湖南移垦汉水流域汉阴之功绩,而且在该谱的卷二十一《祀田篇》中,还记述了他回祖籍湖南探亲修谱的史实,对吴氏族人于咸丰年间的修谱活动记载也颇为详细。据称,为编印族谱,吴氏专门组织人力、财力于湖南长沙建立了谱局,从采访、编纂、撰写一直到制版、勘校、印刷、装定乃至分发,谱局都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其工程浩大,组织严谨。该谱刊印共二十一卷,其中迁秦世系支谱则占六卷之多。谱成之后,汉阴吴氏五大房派人专程回湖南领取,由各房长子世代相传。笔者在汉阴堰坪所见编号为“阙”字号谱本,其卷谍浩繁,以一大木箱盛之。据说,吴氏族人当时赴长沙领谱因无印章而延误数日,最后在长沙托保临时刻制印章,方得以办理领谱手续。此印章与吴氏族谱现仍收藏于堰坪吴氏长门裔孙家中。〔9〕
  定居于白河茅坪的柴氏家族,曾八修宗谱,其中,除一修宗谱于宋元时在江西贵溪完成之外,其余七次续修均系清代以后所为,且皆由湖北浠水老庄编修,白河柴氏作为支派入谱并协助编修。二修宗谱于康熙三十八年完成,浠水知县许柞远作序;第三修从乾隆十九年(1755)开始,至乾隆四十七年(1783)完成,二修至三修时隔83年;第四修于道光五年(1826)完成,三修至四修时隔43年,道光六年湖北老庄首次送谱入陕;第五修于咸丰十年(1860)完成,此前咸丰七年(1857)白河柴氏裔孙柴后禄始修墨谱一卷寄至湖北老庄,咸丰十年总修时,白河柴后禄任谱务助理兼编修,四修至五修时隔34年;第六修始于光绪六年(1880),浠水老庄派员来白河开丁,光绪十二年(1887)编成,白河柴氏支派柴世显(光绪丙子科举人、候铨知县)、柴世德(恩贡生分授礼泉县教谕)参与编修,五修至六修时隔27年;第七修于宣统元年(1909)完成,白河支派柴守愚(候补直隶州州判、河南灵宝知县)、柴守身(候补四川省直隶州州判)、柴守先(白河庠生)参与编修,距六修22年;第八修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始,浠水老庄派员来白河采访,民国二十六年完成,白河柴兴祚、柴兴宪参与编修。因抗日战争交通阻塞,至民国三十六年老庄方送谱至白河,白河柴氏举行了盛大的迎谱大典,与会各房三百余人。八修距七修28年。由此可见,柴氏由浠水迁至汉水流域200余年,仍未能割断与原籍的宗族联系,其维系这种联系的重要纽带乃是族谱。〔10〕
  紫阳县高桥乡金氏所珍藏的匈奴后裔《义门金氏重修宗谱》,编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记载了金氏原为汉匈奴王太子金日蝉(音midi)的后裔,乾隆十五年(1750)从“世居湖广通山县雨山源”的金氏总派中析出,迁居于陕西紫阳遂落籍于斯。该谱亦为移民回原籍修谱之例。
  石泉县迎风镇庙梁村发现的编修于嘉庆二十一年的《余氏支谱》,就是皖南鄂东余氏在迁居汉水流域几十年后参与原籍家族编修的。余氏第十九代孙余允魁在《支谱序》中充分表述了移民客居他乡对纂修家谱的渴望之情:
  (余氏子孙)星罗棋布,不有谱以收之,则涣者何以使之聚,离者何以使之归?兹今忝列宫墙,而于谱事久切志之。奈身居秦域,不能与故里诸君相为纂辑,徒郁郁于怀,耿耿于心,每叹吾祖于寤寐之间,念吾宗于风雨之际。亦仅诵之在口,铭之在心焉。今何幸籍之有人,欣然同志共议纂修,非所谓敬宗睦族之意乎!是举也,远宗近祖籍以开其先,孝子贤孙得以启其后,正名定分,千古之纲常不坠……〔11〕
  (3)客籍宗族新编族谱。
  各地移民在汉水流域定居繁衍数代而大有发展者,于汉水流域居住地新修家谱,多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乃至民国年间所修。例如:汉阴县涧池铺张氏自福建漳州迁陕后,先后于嘉庆七年、同治六年、光绪十一年三次修纂家谱。其中尤以光绪十一年修谱最为隆重,“合族共举议数人总其事,分查者十余人,按丁大小派资”,投入此事者有思、真、成、全四代共五十人,从光绪十年秋开始,至光绪十一年腊月告竣,历时年余,共木刻刊印《清河堂张氏族谱》九十部,每部六本,以千字文编列序号,按思字派有后嗣者发放,共分发八十部,由每房长者掌管。余十部连同梓版共存永宁堡。这十部封存的族谱和数量庞大的木雕版应该说是十分珍贵的,它的去向何在?至今无可寻觅。〔12〕
  前文所述紫阳县东七元河福建上杭移民赖氏,尽管其子孙分居各地,但其宗脉的联系始终未能中断,二百余年来,迁陕赖氏子孙不仅同福建上杭的老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同江西赣州、宁都、义宁州、会昌、瑞金以及广东揭阳、潮州等地保持着联系。光绪二年迁陕赖氏在赖清键的主持下独立编修了自己的家谱。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赖氏迁陕及其定居汉水流域后各支派的繁衍情况。
  陕鄂边地竹山县得胜铺移民大冶陈氏,从嘉庆十五年(1810)白莲教平定之后开始谋修宗谱,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总共六十六年,直至光绪二年(1876)方得以完工,修纂成《真良家陈氏宗谱》十卷。它不仅全面记载了大冶陈氏西迁后的繁衍生聚情况,而且对江西进贤庄所属各支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宗谱印制精美,包装华贵,是不可多得的谱谍珍品。
  福建龙岩迁陕谢氏也非常重视族谱的修纂,曾于咸丰三年(1853)、光绪元年(1875)、宣统三年(1911)、民国九年(1920)、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五次编修族谱。其中,咸丰三年、宣统三年、民国九年三次仅修成墨稿而未刊印,光绪元年和民国二十二年则印发各房。
  定居在汉阴、石泉等地的湘乡冯氏迄今保存的《始平堂冯氏族谱》,已经过几次续修。从目前保存的版本来看,一是“四德堂”藏版残本,“后贤继修”;二是乾隆三年由冯淑据“四德堂”藏版续修镌刻的,内有“始平堂”冯氏第十九代孙冯汝馆所撰《冯氏族谱语录》及二十代孙冯正缃、冯正续撰文、二十一代孙冯长琏书丹的《家谱序》。此次修纂族谱从康熙四十七年(1709)开始,至乾隆三年(1738),历时30 年,成谱于湖南;三是道光十一年(1831)由始平堂冯氏第二十二代孙冯念书在石泉县中池乡冯家湾编纂的手抄本。此后冯氏于光绪十五年在宗祠内刊立了工艺考究的《始平堂冯氏历代列祖列宗考妣神主碑》,却无新的修谱之举。
  定居在陕西安康市的蕲水缪氏,历来十分重视睦宗联族和族谱的编修,该族早期从江西迁居湖北时,虽无家谱承传,但其先祖手录历代世系字派,为后世编修族谱提供了依据。迁陕缪氏贵荣公之子、十八世缪显烈因赡养一孤寡族人而得其所赠老谱稿,如获至宝。遂捐资鸠工,据此谱续编陕谱,尽录合族大小丁口,核其始终,续编成谍。同治九年,二十世孙缪扬辉受族长显烈公之命,致书原籍,得蕲水宗祠经理族长缪锺瀛手书回函,秦楚两地族人始得通音信。同治十一年春月,原籍蕲水家谱告成;同治十二年,缪名大、名政、名福、名文等受族长显烈公之托,携安康缪氏草谍回蕲水,方得知蕲水族谱已经告竣,只得存稿于宗祠。名福、名文二公将原籍小长冲山地房屋一分捐给太一公宗祠,永作祭祀费用。族长兼督修缪显名付给族谱一套,陕西缪氏自此得有族谱。〔13〕
  光绪十三年,迁陕二十世孙缪扬辉、缪扬修据蕲水谱续修迁陕支谱,手抄二部,并送蕲水原籍谱稿一部;光绪二十一年缪扬忠、扬声、扬炳、安继等,重修迁陕支谱稿三部,名大、名政、名礼三房各存一部;蕲水老谱依陕西清明会之例轮流接奉。至宣统二年仲春月,蕲水缪氏重修族谱,迁陕支系始收录其中。迁陕二十世孙缪扬辉为此而撰《坚分迁陕续谱序》。
                          (未完待续)  
(本文系出席2007华侨华人暨两岸三地寻根文化研讨会专题论文,已入录《丁亥文存》)
                    (作者单位:安康日报社)  
  注释:
  〔1〕壮猷堂《河南方氏族谱》卷一·方孚《方氏谱表》。《河南方氏族谱》,共十卷。三修于光绪四年。源流:湖北通山、崇阳等地,迁居陕西紫阳。
  〔2〕见冀州渤海郡重合县都寿乡仁贵里欧阳胤《欧阳氏历代旧谱序》。
  〔3〕《秘书堂夏氏宗谱》,秘书堂修,残本,现存卷二、卷十五、卷十九部分残页。现存紫阳县民间。
  〔4〕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范翼有等修纂,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刊印,原本九卷,今仅存残本八卷于旬阳县蜀河镇民间。范仲淹《续家谱序》,又见《范文正集续编》卷一。
  〔5〕武威堂《石氏四修族谱》共十九册。清光绪十七年修纂,光绪二十一年湖南恭俭堂刊印,木刻本。现存陕西安康民间。
  〔6〕安徽《琅玡王氏宗谱》一本堂刊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岁(1895)修镌,六十六卷,现存七卷。该族祖籍江南省安庆府黔山县。现存安康民间。
  〔7〕始平堂《冯氏族谱》(残本)。康熙四十七年冯汝涫修纂于湖南(手抄本一卷);乾隆三年修镌(“始平后裔嗣淑编撰”木刻本,存三卷);道光十一年冯念书续修于汉阴县(手抄本一卷)。现存石泉县民间。
  〔8〕渤海堂《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咸丰十年刊印,此书现存汉阴县民间。
  〔9〕1989年7月笔者于汉阴县堰坪乡金凤村的田野调查。
  〔10〕见《浠水柴氏宗谱》八修本,以及1997年5月笔者对白河县茅坪镇的田野调查笔记。《浠水柴氏宗谱》八修本,全一卷,现存白河县民间。
  〔11〕见嘉庆《敦伦堂余氏支谱》卷首。《敦伦堂余氏支谱》线装,五卷,嘉庆二十一年修,江西豫章锺陵同文堂刊印。源流:安庆、太湖、大冶、英山等地迁居陕西汉阴、汉中等地。现存石泉县民间。
  〔12〕见汉阴《清河堂张氏族谱》五卷本。张誉熙、张质缄主修,嘉庆十年修纂,光绪十一年木刻本。现存汉阴县蒲溪镇民间。
  〔13〕(蕲水)《缪氏宗谱》十卷(含卷末),同治十一年春月创修,湖北缪氏十九世孙、诰封奉直大夫缪名毓督修,十八世孙缪显名序;宣统二年仲春月重镌,迁陕二十世孙缪扬辉撰《坚分迁陕续谱序》,鲁奎文堂梓,共刊印十部,保存完好。另有安康缪氏二十世孙缪扬辉编修手抄本一册。现藏安康市汉滨区民间。

     陈良学:安康汉阴人,主任记者,《安康日报》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长期从事行政、文化和新闻工作。1970年后有散文、诗歌、论文、新闻等各类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电台。1984年后,致力于明清移民与陕南开发课题研究,1996年出版专著《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同年出版新闻作品集《秦巴走笔》,2000年出版《汉江放歌》。现继续从事移民和牒谱研究,是中国客家文化研究会理事,2007年被安康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冯汝山

(接上贴)

    汉水流域客籍家族族谱述略(二)
                       ◎ 陈良学

    四、客家族谱的体例及内容

        汉水流域客家族谱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纂,品类繁多,良莠不一。印制考究者有纸质精美、卷首套色,卷帙浩轶者有数十卷之多,体例完备者仿效苏欧。也有印制低劣、抄本无章、世系杂乱者。大多体例变化不大,基本上是明代族谱体例的延续。其基本结构有:
        1、谱名。根据编修家谱的不同规模,分别称之为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房谱、统谱、支谱等,名前常冠有本家族的郡望堂号、先祖官职、朝廷赐名、门系及修谱版本序号等,反映出家族的居地、修谱历史和本谱状况。如:聚星堂《义门陈氏大成宗谱》、《蕲水缪氏宗谱》、湖南《桃源刘氏族谱》、《但氏六续家乘》、绍义堂《重修真良宗谱》、《粤东邱氏家谱》、皖籍《敦伦堂余氏支谱》、湘籍《西平堂李氏家乘》等,名目不一。
        2、题辞。多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权贵与名人,以及在本族内有声望的同宗题写。如《苏氏族谱》中,司马光的题辞为:“辕轩肇迹,昆吾启祥;司寇脉衍,平陵功敫;弁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奕世荣昌。”岳飞的题辞为:“眉山苏氏,世传至宝。”苏轼的题辞为:“之帙”;笔者手头所收藏的皖籍《琅玡王氏宗谱》在卷首就以每页二字的篇幅镌刻了范纯仁、黄山谷(庭坚)、文天祥等人的题词,字迹苍劲,印刷精美,堪为书法精品。范纯仁的题词:“王氏家乘”;黄庭坚的题词:“琅玡后裔,晋代名贤”;文天祥的题词较长,此不作援引。
        3、凡例。凡例是一部家谱编纂体例的说明书,也是家谱内容以外的补充和诠注,如南阳堂《鄂东乐氏宗谱》卷首所载凡例十四款,对谱牒的修纂叙述较为详备,具有普遍意义:〔14〕
    ①谱式五世一提,本宋欧阳氏,备五服之义也。其世数更换,及支派分叙,则于篇首横标,某公派下仍于每篇旁注小字,俾源流清晰,观者明如指掌。
    ②谱为家乘,先人善行,自宜编载,以昭垂裕。或于本名下综核行诣,浑举大概;或另立传赞,胪列生平,刻诸谱首。然事求徵实,语归切当,毋取乎繁文缛语,涂希观瞻。
    ③先人坟墓有公山私祖,私山公祖,且山归异姓,坟墓有存者,易起纷争。谱内详载葬所,分厘坐向,公私山地,管业既各有专属,互相证据,庶得杜以山没坟,以坟占山之弊。
    ④祖遗坟山,后嗣子孙未能私制葬地者,听于公山扦葬,然竟无限制,则侵削祖茔,凌犯昭穆,势所不免。故或有因山地窄小,议禁添葬;或有山地宽阔,惟祖茔之上下左右不许窃近附葬;且亦有山地虽宽,本山从不许再葬者,原各立有禁约,兹复载入谱,永为成例。
    ⑤现在子孙,其器识才干拔类超群者,应予褒奖,以示激劝第人。众则考核难详,易起窃附之端,且善期有终,容俟后人之论定,故第书名、书字,不妄附一赞语,以寓厚期之至,意以绝标榜之浇习。
    ⑥历代派行,自黄沙分支后,庄户异居,各自历派未能画一,第世数清,而长幼伦次仍昭然明晰,自谱修后,新立派行自应永远遵照,无许淆混。
    ⑦先祖生殁年月,各庄旧牒有详载者,亦有阙而未纪者,今谱内惟遵旧式,详略异宜,不敢附会删除,拘泥一辙。
    ⑧族内子姓繁衍,住居星散,世次等而昆季之分,势难枚悉。惟详书生庚月日,昭明齿数,庶雁行之序,于以益彰。
    ⑨嗣子籍承先祀,应继自有成例,爱继择本宗之昭穆,相当而贤能者,不得以私恩小嫌,任意去取谱内所书,嗣子悉依天然伦次,毋敢挽越。
    ⑩螟蛉恩子,自幼抚养,与继父母相依为命者,本宗不得擅自逼逐,第财产听凭管业。坟墓亦任祭扫,毋许混入谱牒,致乱宗支。
    {11}生存者谱内原不加揄扬,惟节孝之妇子矢志冰霜,朝廷尚有旌表之典,而家乘可无宏奖之文,故无论生殁,概为刊立传赞,以彰异数。
    {12}再醮之妇,恩义已绝,自不应载入谱内。第书其子,则必溯其子之所自出,故仍许附载。特存者不纪生庚,殁者不纪葬地,以昭区别。
    {13}祭产关春秋禋祀,无论多寡厚薄,藉秩祀典,故亩数丘,叚必公私分晰详载,以泯侵占,以防盗卖。
    {14}先代凡外逰未归,及近世之迁居各省各属者,历久信息未通,一时骤难稽考葬地,生庚不得不姑存阙略,以俟续补。
        4、谱序。包括原序、新序、例、跋、族外名人的客序、赞论、修谱职名、刻印人、捐资人、目录、源流考以及凡例及编纂原则等。一部较正规的家谱,这部分的分量很大,这些序言多由本族中声名显赫者撰写,有些家族的高官贵爵和名人学士甚多,其族谱的序言就十分繁赘,有的谱序多至数十篇。尤其是有关家族源流的叙述,经常多次重复出现在各个序言中。笔者所收集到的各类谱牒中,除了各个宗族内部的名人作序外,他族名人代为作序也很多,如:吕蒙正、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范仲淹、司马光、王旦、岳飞、王守仁、朱熹、文天祥、张居正、戴名世、方苞等人撰写的序言,多见于名门望族谱牒的卷首中。如苏轼为《三槐堂王氏族谱》撰写的《三槐堂铭》,就十分脍炙人口。
        5、恩纶录。亦称恩荣录。包括圣旨、敕令、诰命、御制碑文、上谕、皇帝和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儒家名人所提匾额、楹联、诗歌、辞赋等,以显示本家族及其成员的荣誉和显赫。如:《蕲水缪氏重修族谱》卷二以套红边框收录其先祖缪金父子于永乐二年八月初四日钦升羽林前卫右所副千户,永乐三年三月初二日钦赠世袭职事,封武略将军;母龚氏赠宜人,妻陶氏封宜人的《诰命》;南阳堂《鄂东乐氏宗谱》在卷首中也用套红边框收录了道光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诰命二册,一为州同加二级乐永忠克襄王事,敕封其父乐步万为奉直大夫,其母黄氏封为宜人;乐永忠之妻阮氏含章协德,令仪夙著,于闺闱灶勉,同心内治,封为宜人;河东《裴氏世谱》则收录了历代皇帝给裴氏60余位显要人物颁发的近120道敕诰诏书。
         6、像赞。先祖及家族名人的遗容遗墨,包括画像、赞词、手迹等。大凡印制精美,卷帙浩繁的族谱,卷首都有先祖画像。如秘书堂《夏氏宗谱》卷首就刊印有其始祖、唐登进士授秘书郎夏光廷的官服画像;
        7、族规、家训。这是族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祖训、家规、族规、训语、家诫、家法、家礼等多种名目,是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政法规。有的家规还得到地方官府认可和褒奖,并以公文加以肯定。如:乾隆年间迁居在陕南汉阴县涧池铺的湖南王氏,同治五年,其族祠堂置地产每年收租达二百余石,除了由于公祠修缮、祭祀支出之外,还用于抚恤孤残,赈济灾荒及奖励耕读先进。王氏在涧池镇修建宗祠时,拟定祠规十一条。同治七年又增补五条,均获汉阴厅抚民通判核准,并勒石奉行。到了光绪年间,由于户族过大,良莠不一,原颁家法族规未能很好地推行,其族长又报请汉阴抚民分府傅汝修批准,以政府告示予以公布,提出“祀典与宪典并重,家法与国法两惟”,可见该族在当地已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8、五服图。记载宗族的五服关系,以供族人共同遵守。如《武威堂石氏四修族谱》、《皖桐吕氏族谱》  〔15〕等谱牒卷首均载有《本宗九宗五服正服之图》,其后列《妻为夫族服图》、《三父八母服图》、《出嫁女为本宗亲属降服图》、《妻为夫外亲降服图》、《妾为家长族内服图》、《服图》、《夫为妻族服图》等图,并有详细文字说明,规定极为详尽。
        9、世系图。亦称蛛丝图,有的称世系表。它是一部族谱的纲领,也是家族世系的总揽,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在这个图表中,只排列世序和名讳。
        10、世系录。有的称谱系本纪、世序、世系考等,它是世系图的进一步诠注和详述,记载族中成员的名字、排行、父名、生卒年月、科第、官职、妻妾、葬地及子女情况等。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是表述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记载。它一般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格式,是族谱中最常见的排列法。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兄弟横推,父子直排。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例如湖南浏阳《晋阳堂唐氏族谱》世系录一例:〔16〕
        第一世: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坦荡,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传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殁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殁葬涂陂,与夫合墓。子二:唐虎、唐彪。唐虎世居万邑;唐彪迁居浏邑。
        其文字简约,但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而且还有对人物的评价,其配偶及子嗣情况也都有介绍,这对于连续阅读或查找其家族渊源有一种提挈作用。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诸多不便。所以,这种方式多用于绘制大型“神轴”,如笔者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石梯乡青山套村发现的《麻城刘氏神轴》(该族称之为家谱),在旬阳县蜀河镇闾关铺发现的江西崔氏神轴等,均属于此列。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这种方式一般多见于手抄家谱,如笔者保存的汉阴《闽粤迁秦陈氏支谱》以及南溪乡粤籍《惠州邬氏家谱》、田禾乡《粤东邱氏家谱》等谱牒,均属于此列。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这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11、派语。亦称派行,多为诗歌体例,四、五、七言不等,也有词牌,长短错杂,读来朗朗上口,也有的片面追求文字吉祥而文理不同。有的则在派语中表述了家族的渊源及迁徙;有的家族还由皇帝赐予派语,如正统的孔、孟、颜、曾四大家族就是沿用历代皇帝御制的统一派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有的家族则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或“千字文”嵌入派语,周而复始,十分有趣。
        12、宦绩考。记载历代族人官宦名人的履历、事迹、功勋等。一般来说,各家族对本族官宦名人的记载是比较详细的,它与人物传记是交叉进行的。也有的是收录原始资料,例如:祖籍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属)新安乡的詹氏家族,洪武十八年迁居湖南常德,乾隆初年从湖南益阳西迁徙到四川省开县井坝,后又迁居陕西紫阳蒿坪铺西北的沔峪河畔,在《詹氏五修族谱》中就收录了迁陕第三代孙詹荣瑞通过捐纳银两而成为监生的执照,文曰:
        旨事照得本监条,养县自维补之,监生除一面给发□收即□具报□年貌清册送监登记号簿给予存照,以凭查核等。因于乾隆十一年二月二十日具奏,本日奉旨依议行,钦此。嘉庆四年十一月内户部奏请各省开捐监生,以备封储,银两净收折色,奉旨准行,钦遵在案。今准陕西巡抚册报,詹荣瑞系陕西兴安府紫阳县人,年五十岁,身中,面光,微须,曰俊秀。于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遵酌定省捐,以备封储。银两□□□本省捐纳监生,相应给予监照,以杜假冒顶替等弊,须□□照者:曾祖雅伟;祖有义;父能文。右照给詹荣瑞收执。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监行。
        13、传记。为历代宗祖中功绩卓著者立传,其格式有行状、志略、行实、寿文、贺赞、墓志、祭文等。有的家谱还分类列传,如名宦、忠义、孝友、贞洁等。例如:咸丰十年编修的《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先德录有一篇《质美公行状》,对其迁陕始祖吴质美有这样一段精采而又详尽的记载,再现了吴氏由湘迁陕的来龙去脉:〔17〕
        公讳上锡,质美,字也。为又塘公长子。乾隆十七年,又塘公殁,公鬻产营丧。又岁蔫旱,乃佣。一日,夜诣其叔,方将入扉,闯然阖。公即驻足,闻曰“某来即撤馔去饮”。公即出曰“丈夫不自立,而为人贱恶!”如是即去不入。当是时,南省饥民相属走蜀,而陕西兴安府与蜀毗连,承明例禁流民毋得入山〔18〕。而吴越、五岭、闽及楚南北过者,以土沃多留不去,租以种栅木以居,土人相目曰“棚民”。棚民至者日众,大僚以弛明禁入请纯庙轸念民瘼,制曰可;又制曰“其善安置招徕”公闻之,典衣得资数百,遂孑然西来。府时为州,属汉中郡。汉中旧属四川,故至今湘中父老犹呼吾宗为四川吴氏。
        公既至兴安,过汉阴厅之万家扒,资竭,囊钱仅余八。时有商设厂,于是募人伐木,公乃应其募。计一日作兼数人,商大喜,留公月余。公度其地山高风洌,木尽土不可耕,坚辞商去。过堰坪,堰坪有杨健侯者,方鸠工营宅,梓人某者亦常佣于木厂先公去,识公呼之。是日,杨卜吉树梁,杨之邻里及梓匠相率入贺,公亦醵钱。秦俗呼我南人曰蛮,鄙不与座,独以一席礼公,梓人多不平。公乃心喜曰“吴方至此,即据有一席,意其兆我乎!”于是不去,与梓人为杨氏落成。既落成,杨嘉公勤笃,独以厚值留公,公于是乃止于堰坪焉,时乾隆丙子二十一年也。
        当是时,堰坪田无几,而秦俗又不谙沟泄之法,待雨以田,无雨则田石,于是相戒无田。公乃为杨氏及居人力言疏导堵泄之利,度远近沟渠道,深塘陂时蓄泄。杨用以饶,渠用以昌,不数年,堰坪山麓皆垦为田。杨既卒,诸郎不才,公乃辞去,以所积佣值自耕。后杨氏果败,鬻其宅与田于公……。由是我祖考及我三、四叔祖于乾隆二十七年来秦;由是我金井塘房咸章公于乾隆三十年来秦;由是我何家田经天公、大纯公于乾隆三十四年来秦;由是我曾叔祖友谅公于乾隆三十四年来秦。而公实为吾秦吴氏西迁之始祖。
         这是吴氏迁陕第三代裔孙、位至候铨知县的吴敦品为其家谱《先德录》所撰文之一,其文虽是记述其先祖从湖南迁徙陕南汉阴,辛勤开垦,成家立业之功绩,但字里行间却从宏观到微观描绘了清代前期湖广移民迁徙陕南的历史画卷,向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4、祠堂。包括祠堂平面图、祠堂记、建祠及捐资人名单、祠堂规制、座落方位、历年修缮情况、收支帐目、碑文、楹联等。
        15、坊墓。记载坟茔墓地情况,包括置地文契、四界绘图,先祖墓地的山向、分金、四邻边界等。
        16、族产。记载族中集体拥有的田产、诸如祠产、坟田、义庄、山林、义塾等及其管理制度,有的还有收支概览。
        17、先世考辨。记载和论述得姓始末、迁徙地、同姓考订、支派分流及各支派间的关系等。
        18、著述。亦称艺文录,收录族人的著述及诗文(如奏疏、殿试文、策论、书札)等,包括原文、目录。有些家族的《艺文录》多至数卷,诗词、楹联、游记、墓志等无所不包,有的还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19、余庆录。预留的空白纸,以备后世子孙续填有关内容。笔者所收藏的《闽粤陈氏迁秦支谱》就留有“余庆录”空白纸20余页,且每页骑缝处均加盖有鲜红的修谱大篆。
        20、领谱字号。家谱刊印成册后,要按印谱的总数编号,由各支派或房系按顺序领取,逐一登记领谱房号和领谱人名讳。如:同治十三年修纂的《浏阳李氏族谱》领谱字号编为“老子出关,本以字隐,无名为务,邺侯作相,乃好神仙,诡诞之谈”二十四部,以其先祖行状概言作为序号,别具一格。〔19〕可能所有的族谱中不可能全部包含这些项内容,也有的可能超越了这些内容,如鄂东《乐氏宗谱》中,有一份“接祀祖傩庄数”排单:“周礼方相氏,黄金四目,有执戈扬盾之制,以为民驱疫,此傩之始也。月令载季春、仲秋、季冬,亦皆有傩。虽分贵贱之等,而无氏族之殊。吾鄂武属所辖诸地,不知昉于何代,多以祖神,各于其姓,簇拥迎送,递祀号为行傩。固未之前闻,然而敬祖序族之意,殊有可嘉。爰纪自明以来,吾族各户接祖奉祀之数如左……”这是在其他家谱中所少见的。

    五、客籍宗族对家谱的管理

        由于编修谱牒殊为不易,而谱牒又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繁衍和发展的全部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包含着一个家族的许多隐秘;同时,还出于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性,防止他人冒宗的目的,凡修谱之家,对谱牒极为诊视,大多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综合众多族谱的管理原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新修的家谱编列字号,按号发放给各房,如支派过多,则发放给每房长门掌管。家谱的编号一般采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或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编号,也有取《千字文》序号编号。如晋阳堂《唐氏族谱》按照千字文前六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20〕编号,共刊印二十四部。领谱字号和领谱人都预先刊印在卷末或卷首,供族人互相监督管理。
        二是规定藏谱之家,每值春秋二祭之期,必须设香案牲礼祭之,不准亵渎。有的在祠堂祭祖之后,展读家谱。如迁自广东的邝氏家族,每年春节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始祖“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广场,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聆听族长展读族谱〔21〕,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
        三是收藏谱牒必须小心谨慎,“勿令鼠咬虫蛀”,无致损坏,如有此等,以不孝之罪处罚。如太湖《余氏支谱》曰:“家乘纂修上溯祖宗,下逮奕祀,任事者固非轻,收领者责亦重,因编成字号收领。凡收谱之人,务宜小心谨慎,无致损坏;不可私借外人,恐起争端;尤不可售外人,希饱囊橐;我族人须各遵守,慎勿自兹罪戾。”可见谱牒在宗族文化中的地位。
        四是藏谱者无事不可张展于外,令人腾抄;不可私借外人,恐起争端;尤不可售予外人,中饱私囊;有的还规定“同姓之人勿令看谱”,以免冒认宗亲或引起财产纠纷等。
        五是必须保证族人对谱牒的正当使用权,不准藏谱人把谱牒视为私有财产。“收谱者倘亲疏房下有正务查看祖先名目、葬所山向、庚年,必当与其看,不得匿藏不发。”
        汉水流域客籍宗族谱牒的内涵十分丰富,由小宗族看大社会,它所记载的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人口、交通、宗教、建筑、战争、瘟疫、灾荒、气象、山川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其中尽管也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但也包含了很多进步思想观念,诸如: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体恤孤寡,关心他人,奖励耕读,惩戒贪赌,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倡导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很多资料是正史和方志所缺憾的。就总体而言,其资料弥足珍贵。限于篇幅,本文挂一漏万,仅作粗略介绍。
                                      2007年11月2日完稿于北京香留园
                (本文系出席2007华侨华人暨两岸三地寻根文化研讨会专题论文)

注释:
    〔14〕见南阳堂《鄂东乐氏宗谱》卷首。《鄂东乐氏宗谱》共两部(残本),两种开本,均无谱目及纂修者名。一为3622CM开本,光绪二十年甲午季夏月续修;一为29,317.5开本,现存5册。现存旬阳县民间。
    〔15〕安徽《皖桐吕氏族谱》十三卷(含卷首上中下),吕丹亭、吕膻书主纂,嘉庆十一年丙寅年重镌,博议堂刊本。藏陕西宁陕县民间。
    〔16〕浏阳《唐氏族谱》残本(10册),唐洪如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晋阳堂修木活字本。
    〔17〕见延陵堂《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卷二十《先德录·质美公行状》。吴敦品等编修,线装二十二卷,咸丰十年渤海堂木刻本。保存尚好。此书现存汉阴县旋涡镇民间。
    〔18〕笔者按:此说有误,所言“禁流民毋得入山”乃明成化年以前事,清廷于顺治初已开始在川陕招徕流民入山垦荒,并无“承明例禁流民毋得入山”之说。
    〔19〕《浏阳李氏族谱》九卷九册,同治十三年(1874)夏孝睦堂编修,江西万载黄茅会集庆堂刊印,共印二十四部,体例完备,保存基本完好。现藏安康市汉滨区民间。
    〔20〕见《晋阳堂唐氏重修族谱》卷三〈安化仙洞丝垂〉页五。约编修于嘉庆十二年正月以后,残本。现存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民间。
    〔21〕陕西汉阴《邝氏族谱》,全一卷(一册)手抄本,邝世海、邝氏楫、邝代名等纂修,乾隆二十六年编修。现藏安康市汉阴县民间。


(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2:49 , Processed in 0.0781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